一青妙(2013)《我的箱子》(辛如意譯),台北:聯經。
二魚文化事業(2007)《一盞天燈一個希望:品味平溪》,台北:文化局。
五十嵐大介(2015a)《小森食光1》(黃廷玉譯),台北:臉譜。
五十嵐大介(2015b)《小森食光2》(黃廷玉譯),台北:臉譜。
王光宇(2014)〈從環境認知到地景閱讀〉,《造園季刊》82: 39-46。王志弘(2005)〈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 135-188。
王雪芬(2011),〈豐年〉61卷 第9期。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生的研究取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市:台灣東華。
台陽礦業公司六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編輯組(1978)《台陽礦業公司六十年誌》,台北:臺陽。
台陽礦業公司四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編輯組(1958)《台陽礦業公司四十年誌》,台北:臺陽。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1997)《平溪鄉志》,台北:平溪鄉公所。
朱天心、吳念真(1987)《戀戀風塵》,台北:三民書坊。
吳敏惠(2014)《天籟樂土‧燈火相傳》,台北:文化局。
李少玫(2004)《造街,還是造人?菁桐社區營造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芬(1989)《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調適》,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光中等(2015)《臺灣產業文化資產價值體系第二期調查計畫─臺灣煤礦、臺灣閃玉篇成果報告書》,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李坤山(2001)《基隆河的故鄉─平溪》,台北:博揚文化。
李乾朗(2008)《臺北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台北:文化局。
林再生(1999)《基隆市煤礦史》,基隆:基隆市政府。
林再生(2000)《平溪鄉煤礦史》,台北:平溪鄉公所。
林興仁、盛清沂(1983)《臺北縣志》,台北:成文。
洪敘銘(2015)《從「在地」到「台灣」:「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台北:秀威經典。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臺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設計學報》,9(10): 175-185。
柴春芽(2014)《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台北:行人。
康旻杰(2005)《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台北:唐山。
張藝曦(2007)《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台北:麥田。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中冊)》,台北:南天。
陳定康(1992)〈舊金山經驗─華埠老人住宅社區文化景觀保存實例〉,《造園季刊》11: 54-57。
陳偉郎(2016)《臺煤采風》,台北:尼歐森國際。
陳勤忠(2001)《菁桐地區礦業建設與地方空間結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勤忠、嚴麗蓉(2001)《平溪鄉礦區聚落發展與建築演進─菁桐‧白石‧薯榔篇》,台北:平溪鄉文化推廣協會。
曾慧玲(1992)《平溪鄉之旅》,台北:佰進圖書。
渡邊源作(1936)《基隆郡平溪庄要覽》,基隆:南方工作室。
賀雯萱(2004)《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臺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厚銘(2002)〈導讀〉,《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文化。
黃昭璘(2001)〈傳統產業聚落之空間與社會組織原則之研究:以礦業聚落-菁桐村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2: 175-195。黃浩德(2009)《臺北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97年成果報告書》,台北:文化局。
黃清連(1995)《黑金與黃金》,台北:文化局。
黃智偉(2004)《臺陽公司志》,台北:文化局。
楊小玲(2005)《當地居民對節慶活動衝擊之知覺與態度研究-平溪鄉與鹽水鎮之比較》,彰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楊尚霖(2003)《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世璋 (2005)《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廖健竣(2005)《鐵道觀光化對台鐵平溪線營運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櫻華(2009)《天燈之鄉‧希望的國度:臺北縣平溪國際天燈節十年回憶輯》,台北:台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
劉柏宏(1997)《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合城(2001)《礦工的兒子》,台北:商周。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怡怡、黃靖惠(2013)〈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7(1): 5-32。蕭莉芳(2008)《以地景敘事記敘產業遺產空間記憶之研究─以濁水水利發電所場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蕭景文(2002)《平溪地方經濟之歷史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瑞莆(2006)〈文化轉向的視覺反省力〉《視覺研究導論》,台北:群學。
鍾明盛、陳俊仁(2000)《平溪之美:天燈民俗文化產業史》,台北:平溪鄉公所。
顏雲年(1915)〈炭坑經營論〉,《臺灣鑛業會報》,第14期,P 8~14。
闕漢中(2002)〈也是青少年外展工作:一個鄉間青少年「樹屋」的營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 233-260。Andrews, Molly(2015)《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陳巨擘譯),台北:聯經。
Castree, Noel (2003) “Place: connections and boundarie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in Sarah L. Holloway, 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 in Geography (pp. 165-185). London: Sage.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David R. Foster(2002)《康考特牧歌─重回梭羅的華騰湖》(辛巴譯),台北:新新聞。
Denzin, N.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CA: Sage.
Grout, Catherine(2009)《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譯),台北:遠流。
John Bergr(2010)《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John Bergr(2010)《觀看的視界》(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Maier, C. (2000) “Doing History, Doing Justice: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ian and of the Truth Commission,” Truth v. Justice: The Morality of Truth Commiss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Malkki L. (1992)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Rooting of Peoples and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National Indentity among Scholars and Refugees,” Cultural Anthropology 7(1): 24-44.
Massey D. (1997)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in Barnes, ” in T. and Gregory, D. (eds), Reading Human Geography (pp. 315-323). London: Arnold.
Matthew Potteiger, Jamie Purinton (1998) Landscape narratives: 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 New York: John Wiley.
Meinig. D. W., ed. (1979)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 Geographic Essays (pp. 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han Pamuk(2012)《純真博物館》(陳竹冰譯),台北:麥田。
Parker, Simon(2007)〈四處碰壁:都市世界裡的文化、再現與差異〉,《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Philip Smith(2008)《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台北縣:韋伯文化。
Rimmon-kenan, Shlomith(1989)《敘事虛構作品》(姚錦清等譯),北京:三聯書局。
Storey, John(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Williams R. (1960) Border Country.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