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芷筠
研究生(外文):Chih-Yun Lin
論文名稱:妹仔如何歸來?美濃女兒的返鄉流動與地方重塑
論文名稱(外文):How do Meinung Daughters Return? Meinung Daughters’ Home Coming Mo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Place
指導教授:康旻杰康旻杰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美濃女兒返鄉女性主體家庭角色父系社會女性主義實踐
外文關鍵詞:MeinungDaughter home-returningFeminine subjectFamily rolePatriarchyFeminist prax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1960、70年代,臺灣由農轉工,促使大量農村人口進入都市。然而,隨著都市問題浮現、人們的文化與經濟資本累積、以及美濃社會運動和社區營造行動的激發等原因,使得不少帶有進步性思想的知識份子與行動者,決定返回家鄉美濃。

身為試圖返鄉的美濃女兒,在地方也遇到眾多有類似經歷的女兒們。在長期離鄉求學工作後,因聽到地方的召喚,想回到美濃扎根、生活。這些女兒們擁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識,卻面臨長期離鄉導致的地方社會脫節,以及傳統父權家族制度中女兒角色的主體性排除。女兒們返鄉重建地方認同,以及建立自我主體的過程,不僅反映城鄉、世代、流動與根著的掙扎,也能自女性主義觀點,呈現傳統父權家族體制在性別平等的當代發展中,留下的諸多議題。

雖然父權家族體制,在現代化過程中會面臨一些挑戰,但仍透過祖先祭祀與繼承制度,由男性掌控美濃的社會信仰以及土地所有權,迫使離鄉的後代子孫持續與地方有所連結。研究認為家族並不單純是私領域的社會關係,更會延伸到社會空間的公共領域,影響地方發展。本研究將地方父權家族制度視為本質固有的地方概念,與女兒們多元的返鄉實踐進行對比,討論其相互關係。主張當今美濃女兒返鄉現身的合作連結,能夠重塑女兒主體缺席的地方家族關係,創造更具包容、永續性的地方社會。

本研究呈現在父權社會中遭排除的女兒主體經驗,並採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女性主義實踐方法論,在研究過程中,實質建立起女兒網絡,促使女兒們相互培力。期待研究促成的女兒串連實驗,得以改變地方父權體制造成的壓抑生活。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aiwan’s economic takeoff propelled the transi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he emig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to urbanized areas.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urban problems,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capital, and the inspiration of Meinung’s social movemen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jects, many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and activist determined to return to the homeland of Meinung.

Being a Meinung ‘daughter’ who attempts to embark on a homecoming journey afte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exodus for better education, I encounter many like-minded women who are drawn back to the place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but are also endowed with and confined within the social role of ‘daughter.’ We are critically self-conscious but constrained by the conundrums of disarticulation from local society due to long-term departure from home and the structural exclusion from being a member of rightful subjectivity of the patriarchal familial institution. The process of the daughters’ homecoming journey to reconstruct the place identity as well as our own identiti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struggles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the young and the aged, and the mobile and the rooted; but also,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manifests the multiple issues of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ystem in the era of modern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ality.

I contend that the patriarchal familial institution continues to dominate Meinung’s social belief and property ownership - though occasionally challenged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rituals of ancestral worship and the custom of inheritance, and compels the emigrated offspring to be connected with the homeland through patriarchal familial lineage. Familial kinship does not simply represent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domestic sphere, but also extends into the public arena of socio-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I intend to compare the patriarchal familial institution as an intrinsically fixed concept of place with the diverse spatial practices of the homecoming daughters as a mor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paradigm of place. The collaborative and dialogical network of the daughters in present-day Meinung also facilitat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ial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daughter is traditionally absent.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ten excluded from the patriarchal system, while the employed feminist methodology of praxis further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s to foster the mutual empowerment and network building of Meinung daughter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activates the cooperative experiments of the daughters to substantially reform the oppressed conditions of living in a place of patriarchal domin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分析架構 13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4
第二章 原本「無她」的地方 23
第一節 聚落-家族父權地方架構中的女兒角色 23
第二節 流動世代的家族關係 31
第三節 兒女離返鄉的意義 42
第四節 小結:性別與世代因素造成「無她」的地方 48
第三章 「我」為何歸來?如何歸來? 49
第一節 女兒個人主體認同浮現 49
第二節 建立「我」的地方網絡 61
第三節 將「我」的地方認同付諸實踐 74
第四節 小結:「我」透過多元、流動的實踐返鄉 87
第四章 當「我」回到「無她」的地方 88
第一節 當「我」返鄉,也是「女兒」返家 88
第二節 生活構成的親密家庭關係 92
第三節 面對建構地方社會的父權大家族 104
第四節 「我」要如何決定「女兒」的人生 121
第五節 小結:生活家庭到大家族制度的女兒重鑲嵌 124
第五章 結論:共創屬於「我們」的地方 127
第一節 「我」返鄉重塑屬於「我們」的地方 127
第二節 從我的「我們」談到整個世代的「我們」 129
第三節 持續進行的地方行動 131
參考文獻 132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 : 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莊雅琇譯),臺北:臉譜。
孔永松、李小平(1995)《客家宗族社會》,福州市:福建敎育。
文崇一、章英華、張苙雲和朱瑞玲(1989)〈家庭結構及其相關變項分析:台北市的例子〉,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頁1-24),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劃》38(1):1-29。
王行(2002)《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心理治療33》,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2003)〈流動–根著的辯證〉,網路與書編輯部編《移動在瘟疫蔓延時》(頁30-36),台北:網路與書。
王志弘(2015)〈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3:71-100。
王昀(2010)《向世界聚落學習 : 一部不同於坊間泛論城市研究或拆解建築型態的「聚落觀察誌」》,臺北:積木。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成田龍一(1998)《「故郷」という物語―都市空間の歴史学 (ニューヒストリー近代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
江育達、吳致良(2014)《農村武裝青年和他們的朋友》,臺北:紅桌文化。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臺灣社會學刊》30:1-49。
余亭巧(2004)《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靜(2007)《客家區域發展歷程-以高雄縣美濃鎮南隆部落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文(2007)〈過渡,抑或永遠的他者?美濃新移民女性公共空間的型塑過程〉,《六堆歷史文化與文化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0-315),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吳琬瑜(1992)《臺灣父權家庭制度下之女性處境之解析》,臺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斐(1989)《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斐(1994)〈建構台灣文化年輪〉,《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頁93-96),台中:晨星。
李允斐(1997a)〈客家夥房的歷史進程與社會基礎〉,徐正光編《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頁239-292),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李允斐(1997b)〈美濃客家族群建構的空間歷史與社會〉,徐正光編《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頁11-80),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李文玫(2011)《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
李竹君(2002)《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銀河(1993)《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慧宜、林吉洋(2017/3/20)〈01 國家是頭家 菸葉現金滿國庫,《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https://www.newsmarket.com.tw/meinung-tobaco/ch01/),取用日期:2017/03/22。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2012)《都市的社會學 : 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蘇碩斌譯),臺北:群學。
周建志(2009)《離家與返鄉-一個漢人教師與蘭嶼學生的離散敘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渝珊(2014)《回農者返鄉發展之敘說探究》,雲林縣: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 : 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臺北:寶瓶文化。
林彥瑜(2013)《1970-1990年代美濃客家人移民南美洲動機與跨國認同 ──以巴西、阿根廷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柏瑋(2017)《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津如(2010)〈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的家庭與親密關係變遷〉,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283-312),臺北:群學。
林惠琦(2015)《母親的仙人草: 美濃客家女性勞動力與農村採集經濟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梅(2012)《青春作伴好還鄉:美濃後生社區實踐經驗》,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芬(2007)〈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87-103。
邱詩婷(2007)《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靜慧(2012)《美濃社會實踐主體性與農業現代化批判:十年在農村的反思》,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孟萍(2013)《全女兒家庭的父女關係、父職實踐與傳宗難題》,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星純子(2011)《現代台湾コミュニティ運動の地域社会学
―高雄県美濃鎮における社会運動、民主化、社区総体営造―》,東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
星純子(2016)〈誰在統治社區?:從客家村社區營造、農村空間與地方治理變化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問題〉「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9月10-11日,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洪芳婷(2010)《女兒的薪水、嫁妝與主體性:以1960年代至1980年代高雄地區加工出口區女工的生命經驗為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 : 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唐山。
洪馨蘭(2008)〈批判、詮釋,與再現:客家研究與美濃社會運動的對話〉,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183-203),臺北:南天書局。
洪馨蘭(2011)《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新竹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 : 臺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初版),臺中市:晨星。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編)(1997)《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
胡台麗(1985)〈台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頁337-3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夏林淸(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臺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臺北:張老師文化。
夏鑄九(1988)〈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63-337。
夏鑄九(1993)〈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都市設計制度〉,《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頁247-268),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孫瑞穗(2016)〈點燃家庭革命之火:邁向多元家庭之路〉,孫瑞穗編《指尖上的敲打樂:性/別文化評論集》(頁185-187),臺北:唐山。
徐兆霖(2011)《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對地方派系的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
張娟芬(2000)〈「人盯人」式的父權〉,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18世紀歐洲啟蒙與流派,20世紀本主反思》(頁48-55),臺北:女書。
張峻豪(2012)〈台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類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國家與社會》12:259-297。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43-27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莊英章(1992)〈女性:在家庭與生育率關係間被忽略的環節〉,《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頁1-6),臺北:聯經。
許烺光(1990)《宗族.種姓.俱樂部》(薛剛譯),北京:華夏。
許毓良(2004)《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連瑞枝(2010)〈被送出去的女人:母女關係、家庭勞動力與歷史記憶〉,連瑞枝、莊英章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頁247-284),臺北:南天書局。
陳明惠(2006)《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如(2014)〈父姓的常規,母姓的權利: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臺大法學論叢》43(2):271-380。
陳秋坤(2006)《屏東平原客家宗族組織和產權分配,1800-1900》,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秋坤(2007)〈土著地權、族群關係與客家公產:以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900〉,《六堆歷史文化與文化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陳秋坤(2009)〈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1):1-28。
陳美寰(2016)《音樂祭的在地實踐蚵寮小搖滾與南吼音樂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繩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2013)《臺灣女性散文中的原鄉書寫(1985-2013)--- 以簡媜、鍾怡雯和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麗華(2010)〈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研究》17(4):1-31。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頁539-552),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彭渰雯、洪綾君(2011)〈爲何從母姓? 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54。
曾文忠(1994)〈我與第七小組工作站〉,美濃愛鄉協進會編《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頁9-16),台中:晨星。
曾旭正(2001)〈回家真好〉,《應用心理研究》9:12-15。
曾純純(2006)《從"孺人"到"女兒入譜" : 客家女性在族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桃園縣: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曾碧月(2004)《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再思考:組織動員、認同建構與地方自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4)〈從方法論的要求到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追求:檢視教育研究期刊中的性別論述〉,潘慧玲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371-400),臺北:心理。
黃如珍(2008)《苑裡「回農」的逃離與追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鈴(2014)《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黃應貴(2016)〈導論: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及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編《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頁1-45),新北:群學。
楊舒涵(2010)《年輕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與性別角色經驗》,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本全、李承嘉(2000)〈都市原住民遷移因素與居住現象之探討-以居住在台北市的排灣族群為例〉,《都市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論文集》(頁1-27),臺北: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廖淑容(2014)〈美濃文化資源規劃與文化觀光議題討論〉,《休閒與遊憩研究》6(1):41-74。
劉于銓(2011)《六堆嘗會與地域社會:以瀰濃舊聚落為例(1736-190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劉忠博(2006)《全球地方化下的社區媒介─從美濃月光山雜誌社談起》,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炳文(1996)〈美濃簡史記〉,《美濃鎮志》(頁1221-1239),高雄:美濃鎮公所。
劉滿娣(2005)《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美濃鎮1998年∼2003年選舉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秋伶(2009)《系譜•屋家•女兒:一個粵東宗族組織重建與蛻變的探討》,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心怡(2014)《鄉村青年移民的半農半X追尋:社會化與自我概念觀點》,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蕭盛和(2004)《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杭(2001)《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戴炎輝(1979)《淸代台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 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 : 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謝國雄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 : 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3-36),臺北:群學。
鍾永豐(1994a)〈客家人的家族與婚姻〉,《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81-291),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永豐(1994b)〈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分與地位〉,美濃愛鄉協進會編《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頁114-121),臺中:晨星。
鍾永豐(1997)〈美濃的家族〉,徐正光編《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頁81-146),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鍾永豐(2011a)〈菊花為何夜行軍之一,《中國財富》7月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272895/),取用日期:2016/11/10。
鍾永豐(2011b)〈菊花為何夜行軍之三——失敗者回鄉,《中國財富》9月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272895/),取用日期:2016/11/10。
鍾永豐(2014)〈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份子的成長之路,《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Zhong-Yongfeng/2014_04_29_224276_s.shtml),取用日期:2016/11/10。
鍾秀梅(1997)〈農業生產〉,徐正光編《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頁147-210),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鍾秀梅(2011)〈從美濃反水庫運動探討鄉村婦女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能性〉,《發展主義批判》(頁141-169),高雄:春暉。
鍾秀梅、宋長青(2013)《臺灣客家婦女研究 : 以美濃地區鍾、宋兩屋家族婦女生命史為例》,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佳妤(2015)《「返」其道而行─ 返鄉者之生活實踐帶來的農村質變》,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鍾湘芸、王秋原、趙建雄(2006)〈“全球在地化”下美濃地方特色之重塑〉,《華岡地理學報》19:23-37。
鹽見直紀(2006)《半農半X的生活 : 順從自然,實踐天賦》(蘇楓雅譯),臺北:天下遠見。
Adey, P.(2013)《移動》(徐苔玲、王志弘譯),新北:群學。
Banks, M.(2015)《文化工作的政治》(王志弘、徐苔玲、沈台訓譯),新北:群學。
Beck, U., & Willms, J. (2004) Conversations with Ulrich Bec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stells, M.(1993)〈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王志弘譯)(頁367-374),臺北:明文。
Castells, M.(1994)〈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陳志梧譯)(頁223-300),臺北:明文書局。
Castells, M.(2002a)《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譯),臺北:唐山。
Castells, M. (2002b) The culture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xford: Blackwell.
Cohen, M. L. (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hen, M. L.(1992)〈Land, Corporations,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Ch’ing〉,陳秋坤、許雪姬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田野硏究室。
Cresswell, T.(2006)《地方 : 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Faist, T. (2000) The volume and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 M.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Humanities.
Fuss, D. (1989) Essentially speaking: Feminism, nature, and difference. New York,: Routledge.
Grosz, E. (1992). Bodies-Cities. In B. Colomina (Ed.), Sexuality and space (pp. 241-352).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Harvey, D. (1973)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2014)《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Hou, J. (2016). Facebook, busy weekends, and young startups in the sharing city. Fulbright Taiwan Research & Reflec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journal.fulbright.org.tw/index.php/browse-topics/new-cultural-insights/item/339-facebook,-busy-weekends,-and-young-startups-in-the-sharing-city, 2016/11/24.
Johnson, A. G.(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成令方譯),臺北:群學。
Kenyon, S., Lyons, G., & Rafferty, J. (2002). Transport and social exclusion: Investig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inclusion through virtual mobility.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0(3): 207-219.
Ku, S. C. (2009). 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A Case Study of Determinants of Return Migration among Youth in Rural Taiwa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assey, D. (1993). 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In J. Bird, B. Curtis, T. Putnam, & L. Tickner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pp. 59-69). London: Routledge.
Massey, D. (1994) Place, sp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cDowell, L.(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 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Moi, T. (2001) What is a woman?:and other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ller, M., & Urry, J. (2000). The city and the c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4): 737-757.
Spivak, G. C. (1987)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Methuen.
Stanley, L. (1990) Feminist praxis : Research, theory, and epistemology in feminist soci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Wolf, M.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 : 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臺北:商周。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劃》38(1):1-29。
2. 王志弘(2015)〈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3:71-100。
3.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臺灣社會學刊》30:1-49。
4. 邱貴芬(2007)〈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87-103。
5.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6. 張峻豪(2012)〈台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類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國家與社會》12:259-297。
7. 陳秋坤(2009)〈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1):1-28。
8. 陳麗華(2010)〈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研究》17(4):1-31。
9. 彭渰雯、洪綾君(2011)〈爲何從母姓? 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54。
10. 曾旭正(2001)〈回家真好〉,《應用心理研究》9:12-15。
11.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12.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13. 鍾湘芸、王秋原、趙建雄(2006)〈“全球在地化”下美濃地方特色之重塑〉,《華岡地理學報》19: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