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9: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惠卿
研究生(外文):Huei-Ching Wu
論文名稱:臺灣直轄市分權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in Taiwan’s Metropolitan Cities—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趙永茂趙永茂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4
中文關鍵詞:直轄市區公所集權分權分權治理民主治理輔助性原則
外文關鍵詞:metropolitan citiesdistrict offices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ed governancedemocratic governance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六都升格,121個鄉鎮市改制為區,取消自治,區長官派,臺灣總人口的70%,約一千六百萬人喪失基層選舉之權。臺灣直轄市為集權體制,市政效率高,但卻忽略了民主價值,亦產生許多治理上的問題,包括:資源分配失衡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公民參與弱化、地方服務效率降低及地方特色難以彰顯等,而有必要採取分權治理。向下分權,反映多元民意,職權分工,以兼顧效率與民主;及對公民社會分權,讓政府資訊公開透明,開放公民參與決策,才能杜絕黑金,深化民主。
Due to the practice of Taiwan’s six major metropolitan cites reform, not only 121 townships and cities transforming to districts, but many aspects have changed. Local autonomy was abolished, district heads were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70% of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which means sixteen million people or so, have lost their basic election rights.
Metropolitan cities in Taiwan are centralized regimes. They are highly efficient in administration, but the value of democracy can be ignored and many issues in governance are generated including widening of urban-rural gap owing to the allocation imbalance of resources, decreasing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reducing of efficiency of local service and ill-exposing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issues lead to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Decentralization governance can create numbers of merits such as reflection of diversified public opinions, power distribution, balance of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nd decisions making by the public. All of such deepen democracy and eliminate the black gold politics.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中文摘要 Ⅴ
英文摘要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分析架構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六都發展沿革與國外大都會制度 21
第一節 臺灣地方自治史概述 21
第二節 直轄市與區制度之沿革 26
第三節 六都概況 34
第四節 國外大都市制度 45
第三章 改制前後的新北市與區之運作 55
第一節 新北市概述 55
第二節 鄉鎮市之運作 62
第三節 區之運作 72
第四節 國外制度之啟發 87
第四章 新北市市政集權對於效率與民主之分析 93
第一節 效率效能分析 93
第二節 對民主政治之影響 107
第三節 分權治理之綜合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5
附錄 訪談紀錄 155
壹、中文部分
于保雲,2008,《臺北市政府職權下放區公所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內政部,2010,《99年縣市改制直轄市實錄》,內政部。
內政部,2014,內政部縣市改制直轄市資訊網,http://www.moi.gov.tw/countyreform/node.aspx?sn=4258。
方凱弘,2016,《建構區自治的議題與選項:美國地方自治與行政專業化的啟發》,台北:翰蘆。
王志宏,2014,《臺中市區公所業務功能與組織定位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安區公所與大甲區公所之比較分析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保鍵,2015,〈英國委任分權政府制度對臺灣直轄市改革之啟發〉,《文官制度季刊》,7(4),39-72。
王皓平,2010,〈縣市合併改制後次級地方行政組織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1/8098。
王皓平,2016a,《大都會(市)政府廣域治與分權治理之研究:以東京都政府體制為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皓平,2016b,〈東京都廳與大倫敦市雙層地方政府體制的比較〉,2016/09/24客家與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
王業立、 宋興洲、 傅恒德,2016,《臺灣政經轉型下之制度變遷》,獨立作家。
王襄平,1950,《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釋義》,台北:地方自治社。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五版)》,巨流。
史美強,2013,《鄉鎮(市)業務在縣市合併後之延續安排與運作挑戰:以「道路之建設及管理」為例》,內政部民政司委託研究報告。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江大樹、張力亞,2016,《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元照。
江明修,1997,《台北市區公所定位及組織之功能硏究》,臺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
余明娟,2012,《鄉鎮市改制為區對地方民主治理之影響-高雄市區長的觀點》,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政憲,1999,《從組織理論之統治觀點探討地方自治單位行政效率—高雄縣鄉鎮市公所與高雄市區公所之比較分析》,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薄慶玖,1993,《大臺北都會區行政區定位之研究》,臺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勁毅,2014,〈眾聲喧嘩與過盡千帆的東部發展〉,《人社東華》電子報,2014年第2期。
吳勁毅,2017,〈鄉鎮區自治與臺灣民主化〉,2017年5月13日「直轄市是否實施區自治」座談會,愛鄉文教基金會主辦。
吳惠菁,2014,《新北市區公所組織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吳濟華、何柏正,2012,〈跨域治理模式比較暨縣市合併之影響探討〉,《跨域治理暨縣市合併課題與策略》,高雄:復文。
呂育誠,2000,〈鄉鎮縣轄市長官派政策評議〉,《政策月刊》,63:53-57。
呂育誠,2001,〈直轄市區公所角色與地位調整芻議〉,《中國地方自治》,54(10),3-10。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與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中國地方自治》,56(6),4-26。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務》,自版。
李長晏,2012,〈區域發展與五都治理:實證調查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65(11),25-46。
李長晏,2013,〈直轄市區自治「一體適用」&「一市兩制」〉,《府際關係》,第十四期,12-15。
周聖凱,2011,《台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治理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正德,2008,《臺北市區公所如何營造民主參與的公民社會:新公共服務途徑》,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林振祿,2016,《政黨政治發展與臺南地區地方勢力變遷》,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煊,1987,《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紀俊臣,1996,《直轄市之自治法制設計評析》,台北:時英。
紀俊臣,2011,〈區公所為何不如鎮公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1/10070。
紀俊臣,2012,〈縣(市)改制直轄市後區問題與對策〉《中國地方自治》,65(1),、3-17。
紀俊臣,劉一璇,2016,〈六直轄市的市政規劃與臺灣區域發展取向〉,《中國地方自治》,69(11),4-22。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物之變遷》,台北:元照。
孫清泉,2004,《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孫煒,2008,〈民主治理與非多數機構—公民社會的觀點〉,《公政政策學報》,第26期,頁1-35。
孫維屏,2013,《改制直轄市後對區民意回應機制轉換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席代麟,2011,〈直轄市之區的定位與發展〉,《中國地方自治》, 64(12), 3-16。
席代麟,樊中原,2003,《臺北市政府基層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徐兆霖,2011,《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對地方派系的影響》,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禎瑜,2013,《制度變遷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以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培芝,2014,〈另類的地方政府改革模式?從歐洲比較觀點分析法國基層政府改革的獨特性〉,《行政暨政策學報》,127-166。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臺灣地方自治的改造與重建》,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潤書,2004,《行政學》,三民。
張曉綺,2011,《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後區治理之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凱玲,2010,《我國直轄市下「區」制之政經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英昭,2009,《臺灣鄉(鎮、市)自治法人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長仕,1995,《臺北市區公所推動為民服務之研究-企業型政府的觀點》,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許郁珮,2008,《臺北縣29鄉鎮市改制為區之相關問題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陳次芬,2011,《台北縣鄉鎮市級政府體制調整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23-46。
陳志瑋,2011,〈直轄市體制下的區之定位:挑戰與回應〉,《新社會政策》,第17期,13-16。
陳沛郎、謝順旭,2005,〈從民主政治論我國鄉鎮市自治之方向〉,《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319-357。
陳建仁,2008,〈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812(26:4),97-143。
陳建仁,2011,《從中央支配到地方自主: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的軌跡與省思》,新北市 : Airiti Press Inc.。
陳敦源、王光旭,2017,〈公共服務與政府效能:民主治理下之公正價值觀點〉,《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卷1期 ,7-18。
陳朝建,2009,〈《我國行政區劃之研究》的政策說帖〉,陳誠法政專業教學網,http://mypaper.pchome.com.tw/macotochen/post/1312635177。
陳朝建,2011,〈地方制度法專題:「議員配合款」與「議員建議款」〉,陳誠法政專業教學網,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2189,&job_id=171595&article_category_id=1475&article_id=96582。
陳朝建,2011,〈改制直轄市後區公所功能業務調整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研考雙月刊》,35(6),71-87。
陳華昇,2009,〈未來縣市升格改制為直轄市之「區」制度問題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1/6550。
陳華昇,2010,〈北中南高四縣未來基層自治問題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1/6903 。
陳華昇、葉彥宗,2007,〈「當前鄉鎮市長選舉是否維持」相關問題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3/1392。
陳陽德,1998,《鄉鎮(市)與區級體制之硏析與重建:以台中縣市為例》,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
陳陽德,1999,〈臺灣地方制度演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3(3),52-62。
陳陽德、紀俊臣,2007,《地方民主與治理—陳陽德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時英。
陳殿權,1979,《台北市改制過程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國,2010,《北投溫泉產業只裡之研究—區公所角色觀點》,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宗懋、許濱松,1987,《臺北市區政問題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彭渰雯,2010,〈德國生態小鎮菲爾特的自治經驗初探—兼論台灣次級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件〉,《看守台灣季刊》,第12卷第4期,55-62。
黃世昌,2012,《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區公所組織定位與業務功能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黃建銘,2009,〈三都十五縣與地方民主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717期,19-27。
黃政傑,2012,《社會資本論下新直轄市區級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新店區為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錦堂,2008,《政府職能與角色分析架構建立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錦堂,2011,〈新四都權力業務下放〉,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npf.org.tw/1/8845。
黃錦堂,2012,《地方制度法論》,台北:元照。
黃譯司,2012,《五都改制前後之鄉與區治理比較—以六龜(鄉)區為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鈞池,2009,〈全球化與地方治理—以2000年日本地方分權化改革為例〉,《高大法學論叢》,2009年9月,23-46。
葉明勳、劉坤億,2012,〈「五都」新制下區公所法制定位與治理職能之研析〉,《文官制度季刊》,4(2),93-126。
葉傑生,2002,《文化產業及區級政府治理:士林區國際文化節個案》,銘傳大學公共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葉嘉楠、詹貌,2006,〈地方財政困境之實證分析-以苗栗縣為例(83-92年度)〉,《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7期。
葉慶元,2011,《從五都升格看我國直轄市自治權限之調整》,臺北市 : 孫運璿基金會。
詹滿媚,1994,《臺北市區公所執行區政功能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趙永茂,1997,《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出版公司。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自治的變遷與特質〈三版〉》,台北:翰蘆出版公司。
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53-70。
趙永茂,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1-18。
趙永茂,2008,〈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第31期,1-18。
趙永茂,2009,〈我國地方制度的改革工程〉,《研考雙月刊》,33(4),44-59。
趙永茂,2016,〈民主治理的建構基礎與問題〉,《民主發展與地方治理變革》,臺大出版中心。
趙永茂,2016,〈廢除鄉鎮市長選舉?還是面對其他改革?〉,台大校友會2016年7月23日演講。
趙永茂,2017,〈直轄市區自治與民主參數〉,銘傳大學2017年3月24日演講。
趙永茂,王皓平,2011,〈提升我國直轄市治理能力之策略:以當前六都治理困局因應為例〉,《研考雙月刊》,35(6),9-18
趙永茂、陳銘顯、王皓平,2011,〈建構都會多元中心的治理—反思都市發展不對稱民主赤字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九期,2011年9月,1-32。
趙永茂、曾士瑋,2011,〈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後「直轄市角色定位」和「區域」治理的挑戰〉,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後之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研討會,行政院研考會主辦。
劉文仕,2011,《法國地方政府治理的分權改革歷程:借鑒法國地方治理發展經驗》,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念夏,2001,《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存廢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劉發仲,2012,《縣市合併後原臺南縣鄉鎮市自治權與治理方式變革之研究》,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劉義周,2003,《「官派」還是「民選」?鄉鎮市長產生方式之研究》,劉義周主持,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審計部,2016,《民國104年度直轄市及縣市地方決算審核結果年報》,審計部。
蔡秀卿,2009,《行政法系列:地方自治法》,台北:三民。
鄭逢堅,2011,《縣市合併升格對地方基層治理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七股區公所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2009,《3都15縣政策規劃建議書》,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蕭全政,2011,《縣市改制為直轄市後中央與地方業務功能調整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蕭全政、王皓平,2011,〈五直轄市的功能與定位〉,《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後之問題討論與因應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考會。
戴寶村,2006,《臺灣政治史》,五南。
薄慶玖,199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 譯,Jon Pierre, B. Guy Peters原著,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
鍾起岱,2009,〈戰後臺灣垂直府際關係的演變與發展〉,《研習論壇》,101:64-7。
顏寬恆,2009,《鄉鎮市地方自治團體存廢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
蘇彩足主編,2014,《地方治理之趨勢與挑戰:臺灣經驗》,臺灣民主基金會。
蘇煥智,2013,〈縣升格直轄市,原鄉鎮市是否自治?比較日本地方體制,檢討台灣〉,《府際關係》第十四期(民102年06月),6-11
蘇煥智,2016,〈台灣二次民主運動---地方政治改革篇〉,蘇煥智部落格http://www.ade0720.tw/2016/10/blog-post_6.html?m=1

貳、外文資料
Ahn, M. J. and Bretschneider, S. 2011. “Politics of E-Government: E-Government and the Political Control of Bureaucrac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1: 414–424.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 Denhardt.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Goss,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John, P.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ettl D.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wenty-First Centrary.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
Leach and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Norton, A. 1994. I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oc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dvanced democracies. Aldershot: Edgar Elgar.
Pierre, J. and Peters, B. G.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ames N. and Czempiel, Ernst-Otto.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oom, D. H. and Kravchuk, R. S. 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McGraw-Hill.
Smouts, Marie-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81-89.
宇賀克也,2007,《Local autonomy law text地方自治法槪說(二版) 》,東京都:有斐閣。
東京都生活文化局広報広聴部広告課,2014,《都政2014》,東京:東京都生活文化局広報広聴部広告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保鍵,2015,〈英國委任分權政府制度對臺灣直轄市改革之啟發〉,《文官制度季刊》,7(4),39-72。
2. 呂育誠,2000,〈鄉鎮縣轄市長官派政策評議〉,《政策月刊》,63:53-57。
3. 呂育誠,2001,〈直轄市區公所角色與地位調整芻議〉,《中國地方自治》,54(10),3-10。
4. 紀俊臣,劉一璇,2016,〈六直轄市的市政規劃與臺灣區域發展取向〉,《中國地方自治》,69(11),4-22。
5. 郝培芝,2014,〈另類的地方政府改革模式?從歐洲比較觀點分析法國基層政府改革的獨特性〉,《行政暨政策學報》,127-166。
6.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23-46。
7. 陳沛郎、謝順旭,2005,〈從民主政治論我國鄉鎮市自治之方向〉,《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319-357。
8. 陳建仁,2008,〈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812(26:4),97-143。
9. 陳敦源、王光旭,2017,〈公共服務與政府效能:民主治理下之公正價值觀點〉,《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卷1期 ,7-18。
10. 陳朝建,2011,〈改制直轄市後區公所功能業務調整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研考雙月刊》,35(6),71-87。
11. 陳陽德,1999,〈臺灣地方制度演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3(3),52-62。
12. 楊鈞池,2009,〈全球化與地方治理—以2000年日本地方分權化改革為例〉,《高大法學論叢》,2009年9月,23-46。
13. 葉明勳、劉坤億,2012,〈「五都」新制下區公所法制定位與治理職能之研析〉,《文官制度季刊》,4(2),93-126。
14. 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53-70。
15. 趙永茂,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