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卜袞‧伊斯瑪哈‧伊斯立端 (2008)。漫談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拔兮瀑布)。山
海文化雙月刊,23-24,55-58。
方文熙、李睿哲 (2013)。大學生樂手之認真性休閒與心流經驗關係之探討。運
動與遊憩研究,8(2),142-160。
王國慶 (2008)。Biling看布農族人唱Pasibutbut成為Bisosilin-以認真休閒理
論探討。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王淑俐 (2014)。教育要「翻轉」的是什麼?─柬埔寨、布農族與你、我臺灣教
育。臺灣教育,689,33-35。
王淑銘 (1999)。布農族祭儀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原住民教育
季刊,13,61-80。
王櫻芬 (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台
大出版中心。
田哲益 (1997)。臺灣布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臺灣源流,5,48-62。田哲益 (2002)。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臺北:武陵出版社。
伍振勳 (2003)。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漢學研究,21(2),1-30。
全秀蘭 (2012)。文化傳承對老人自我實現、成功老化之研究─以布農族Lileh
之聲傳統音樂社團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碩士論文,南
投縣。
吳榮順 (1988)。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榮順 (2009)。無法停歇的一個貫時性音樂研究-布農族複音歌Pasibutbut的
當代觀察與回顧。關渡音樂學刊,10,63-86。
呂炳川 (1979)。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睿哲 (2013)。大學生樂手之認真性休閒與心流經驗關係之探討。國立臺北護
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潔姮 (2008)。休閒涉入、心流經驗與依戀之研究─以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為
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明立國 (1991,9月)。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之發微。收於《中國
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
林仁和 (2000)。與情緒共舞—掌握與開發你的情緒潛能。臺北:新視野圖書出
版有限公司。
邱思慈、黃芳銘、陳冠中、張家銘 (2010)。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研究。運
動休閒管理學報,7(1),200-214。
侯亭妤 (2012)。我國大學生正向情緒量表建置暨實徵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徐雅慧 (2006)。布農族的小米文化生態學研究—以南投縣望鄉部落為例。中原
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常雅珍 (2011)。以正向情緒建構大學生情緒教育之質化研究。輔導與諮商學
報,33(2),55-85。
常雅珍、林奕宏 (2014)。以樂觀信念、正向意義及正向情緒融入服務學習課程
之量化研究。課程與教學,17(1),145-177。
郭美女 (2007)。從Roman Jakobson的傳達模式探究布農族音樂的功能。師大學
報,200710(52:1-2),37-57。
陳和昌 (2014)。音樂學習之心流經驗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
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黑澤隆朝 (1973)。台灣高砂族的音樂。東京:雄山閣學術專門書籍出版社。.
楊哲維 (2005)。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南台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純青、陳祥 (2006)。網路心流經驗研究中之挑戰:從效度觀點進行檢視與回
顧。資訊社會研究,11,145-176。
蔡濠吉 (2006)。《巴西布布》互動裝置藝術之探討與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鍾舒安 (2011)。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傳統與現況─以南投明德
村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士論文,嘉義縣。
蘇郁惠 (1996)。音樂認知技巧:一般認知技巧與音樂領域的整合。新竹師院學
報,9,469-486。
鐘明德 (2013)。藝乘三部曲:覺性如何圓滿?。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
中心。
二.西文部分
Bloom, A. J. a. p. S.-h. (2005). Facilitating Flow Experiences Among Musicians. American Music Teacher, 54(5), 24-28.
Chen, H. W., R. T.; Nilan, M. S. (01.09.1999).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5), 585-608.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3). 快樂,從心開始 (張定綺, Trans.). 台北市: 天下文化.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Wiley.
David R. Schurtz, S. B., Richard H. Smith,Caitlin A. J. Powell,David J. Y. Combs,Sung Hee Kim. (2012). Explor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goose bumps and their role in awe and
envy. Motiv Emot, 36, 205-217.
Gerrig, R. J., & Zimbardo, P. G. (2006). 心理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Gerrig, R. J., Zimbardo, P. G., Campbell, A. J., Cumming, S. R., & Wilkes, F. J. (2011). Psychology and Life (Vol. 15): 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AU.
Hart, E. Z. D. B. (2015). Combined flow in musical jam sessions: A pilot qualitative study. Psychology of Music, 43(2), 275-290.
Hytönen-Ng, E. (2013). Experiencing ‘Flow’ in Jazz performance.
Jackson.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1), 17-35.
Kristin Neidlinger, K. P. T., Caty Telfair,Loe Feijs,Edwin Dertien,Vanessa Evers. AWElectric: That Gave Me Goosebumps, Did You Feel It To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I 2017 Tangible, Embedded and Embodied Interaction (TEI) Yokohama, Japan.
Russell, J. A. (1980).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6), 1161-1178.
Russell, J., & Russell, J. A. (1980).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6), 1161-1178.
Thomas P. Novak, D. L. H. a. Y.-F. Y.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 19(1),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