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正和
研究生(外文):Masakazu Hayashi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芝山巖事件與其精神轉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指導教授:呂紹理呂紹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ao-li Lu
口試日期:2017-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芝山巖精神芝山巖事件六氏先生台灣教育會伊澤修二
外文關鍵詞:the Zhi Shan Yan spiritZhi Shan Yan Incidentthe Six Martyrs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Izawa Shuj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日治初期1896年元旦抗日分子結合起來攻擊台北城,而其勢力之一襲擊芝山巖,六氏先生決心要避難時遇到此勢力而被殺害,史稱芝山巖事件。
  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利用「精神」一詞,強調六氏先生並非是「遭難」,而是「殉難」的。如此六氏先生「殉教」的「精神」變成「六氏的精神」,即為「芝山巖精神」的前身。而後,伊澤修二展開造神運動,請求六氏先生靖國神社合祀的結果,六氏先生變成殉教的神明。
  台灣教育會接承伊澤修二的造神運動,從事件後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每年舉行芝山巖祭典。十周年祭典起進行過去亡教育者於芝山巖合祀的手續,二十周年起其祭典內容廢除佛教的要素,逐漸增加神道的風格。作為昭和天皇「御大典」的事業之一環,1929年成立芝山巖社,成為台灣教育的聖地,包含六氏先生,於此地合祀的亡教育者也成為台灣教育的守護神。
  芝山巖事件發生後大約二十幾年間,如祭典、石碑、社殿等,台灣教育會以芝山巖空間內的象徵物來發揚「芝山巖精神」。如此過程中,芝山巖社可說是以象徵物來宣揚「芝山巖精神」的最高潮和最後的建造物。
  接著,1920年代之後一般民眾逐漸地遺忘此事件狀況之下,如書籍、雜誌、新聞、媒體等,台灣教育會以言論來發揚「芝山巖精神」。
  此精神後來被芝山巖合祀的後代亡教育者繼承、塑造、傳下。從1910年代起包含台灣人亡教育者,逐漸地增加合祀者人數,至1945年總計合祀者人數為六百五十名,其中台灣人合祀者數1943年2月當時總共有七十四名,其百分比占約百分之十三。
  芝山巖事件相關的書籍、雜誌的文章、報紙的新聞中,多於1920年代後出現,之後不斷地增加,總共出現兩百三十四次。1920年代「芝山巖精神」的定義,如「死而後已」、「犧牲之精神」等,多於以「死亡」的文脈下的言論為主。然而至1940年代此精神包含過去所定義的內容,與當時太平洋戰爭連結,解釋成「皇民化之精神」或「忠君愛國之精神」的例子大幅地增加,其意義透過各作家的想法多元化。
  戰後日本,六氏先生墓園裡石碑所定義的「芝山巖精神」和六氏先生遺屬意識中的「芝山巖精神」,其意義上都有些許差異。
  至於戰後台灣,作為傳下「芝山巖精神」的建造物,芝山巖上的石碑和社殿被破壞,並其放置從日治時期至現代有所不同。二戰前後與台灣民主化之後蓋的石碑也描述不一致,現在有些日治時期的石碑復舊,與戰後蓋的石碑並立,凝聚台灣的複雜歷史。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s colonial rule in Taiwan, members of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came together to attacked the Taipei Castle, one unit also attacked Zhi Shan Yan, and killed individuals who became known as the “Six Martyrs”. This incident is called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Minister of Education Izawa Shuji used the word “spirit”, to emphasize that the Six Martyrs did not simply meet with misfortune but suffered martyrdom.
The martyrdom spirit of the Six Martyrs became the “spirit of the Six Martyrs”, and was later called the predecessor of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After that, Izawa Shuji carried out a deities movement, having made a request that the souls of the Six Martyrs should be enshrined together within the Yasukuni Shrine, making them deities of martyrdom.
The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took over the deities movement of Izawa Shuji from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to the end of the Pacific War. They held a Zhi Shan Yan ceremony every year. Starting with the ten-year anniversary ceremony, the association began to have the souls of deceased educators enshrining together at Zhi Shan Yan. By 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ceremony, Buddhist elements were erased, which led to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a Shinto element.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Emperor Showa Hirohito''s ascent to the throne, they established the Zhi Shan Yan Shrine in 1929. It became the holy land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cluding the Six Martyrs and deceased educators, who became the guardian deities.
About twenty years after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the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used symbols inside of Zhi Shan Yan to develop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incorporating ceremonies, stone monuments, and a shrine. The Zhi Shan Yan Shrine can be said to be the climax and last constructed symbol to develop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After the 1920s, the average person gradually forgot about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along with the Six Martyrs and deceased educator’s contributions. Through books, magazines, newspaper and other media, the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used opinions on public affairs to develop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This spirit was taken over, made, and handed down by deceased educators enshrining together in Zhi Shan Yan. Starting in the 1910s the number of people enshrined together gradually increased, including Taiwanese deceased educators. By 1945 that number reached 650 people in total, among them were seventy-four Taiwanese people, making up thirteen percent of all people enshrined there.
Several book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relating the story of the Zhi Shan Yan Incident appeared after the 1920s, and then continued to increased. Mentions of the incident appeared 234 times in total. The definition of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in the 1920s was tied to ideas such as “persist until death” and a “spirit of sacrifice”, most definitions linked to the notion of death. However from 1940s the meaning of this spirit carried on past definitions, yet with the rise of the Pacific War, the term increasingly became coupled with a “spirit of Japanization” or a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the throne”. Writers gave their own definitions, further diversifying the terms meaning.
After the Pacific War, the definition of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on the stone monuments in the tombs of the Six Martyrs in Japan and “the Zhi Shan Yan spirit” in the Six Martyrs family’s consciousness, caused certain changes in its meaning.
The stone monuments and the shrine were destroyed in Zhi Shan Yan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Pacific War, and its posi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its year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tone monuments built around the Pacific War have changed since Taiwan’s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Now that some stone monuments in years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have been restored, and stand alongside the stone monuments that were built after Pacific War, bringing together a complicated Taiwanese history.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使用材料 1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 芝山巖事件的經過 18
 第一節 芝山巖事件發生的背景 18
 第二節 芝山巖事件及其相關的文獻 22
 第三節 芝山巖事件後舉行的祭典 35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芝山巖祭典其內容之變遷 47
 第一節 日本內地關於芝山巖事件的動向 47
 第二節 台灣舉行的芝山巖祭典 52
 第三節 芝山巖社的建立 64
 第四節 小結 76
第四章 芝山巖精神的誕生和其意義之轉變 79
 第一節 「芝山巖精神」的轉換 79
 第二節 芝山巖上的石碑 106
 第三節 日本關於芝山巖事件的墳墓和紀念碑 92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二節 將來研究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0
徵引書目 131
附錄 140
1.山本良一,《台灣への架け橋》(大阪:蓬萊會關西支部,1981)。
2.山本良一,《讀台灣への架け橋》(大阪:山本農園,1983)。
3.下村作次郎,《「呉鳳」關係資料集--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集成26-27》(東京:緑蔭書房,2007)。
4.下村作次郎,《「サヨンの鐘」關係資料集--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集成28》(東京:緑蔭書房,2007)。
5.大貫惠美子,《ねじ曲げられた桜--美意識と軍國主義》(東京:岩波書店,2003)。
6.中島三千男,《海外神社跡地の景觀變容--さまざまな現在》(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13)。
7.名越二荒之助,《台灣と日本交流秘話》(東京:展転社,1996)。
8.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
9.村上政彦,《君が代少年を探して》(東京:平凡社,2002)。
10.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2002)。
11.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日治時期出版的文獻

一、檔案
1.《台灣史料稿本》(出版地不詳: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896-1919)。
2.〈芝山巖殉難者遺族功勞金下賜セラル〉,《台灣史料稿本》1896年10月(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頁646-647
3.〈芝山巖祭祀場整理擴張及祭典費募集ヲ台灣教育會ニ許可ス〉,《台灣史料稿本》1915年9月(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頁195-196。
4.〈故台湾総督府雇員楫取道明外五名靖国神社ヘ合祀ノ件〉,《國立公文書館》,第31卷,第80件,1897年9月。
5.〈故學務部部員楫取道明外五名靖國神社合祀方上申、故學務部部員楫取道明外五名靖國神社合祀方上申顛末書〉,《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78,文號3,1897年11月16日。
6.〈楫取道明外(戰死シタル學務部員)昇級〉,《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2,文號5,1896年1月11日。
7.〈敵ノ所為ニ依リ死亡シタル者靖國神社ヘ合祀ニ付人名取調〉,《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51,文號13,1896年2月6日。

二、專書
1.一條慎三郎,《新編小学校公学校唱歌教材集》(台北:杉田書店,1923)。
2.大島真太郎,《芝山巖の由來》,新版(台北:台灣教育會,1940)。
3.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會編,《六士先生略傳》(台北:台北第一師範學校,1940)。
4.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光昭會讀方研究部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教授細目並に教學研究(卷十二)》(台北:神保商店,1942)。
5.田淳吉,《台北州士林公學校開校四十周年記念誌》(台北: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同窓會,1937)。
6.台灣教育研究會編,《國語讀本と連絡したる公學校話方教授細目 第三學年》(台北:神保商店,1940)。
7.台灣教育會編,《芝山巖誌》,舊版(台北:台灣教育會,1923)。
8.台灣教育會編,《芝山巖三十年祭紀念台灣教育の濫觴》(台北:台灣教育會,1925)。
9.台灣教育會編,《芝山巖誌》,新版(台北:台灣教育會,1933)。
10.台灣總督府編《公學校唱歌集》(台北:台灣總督府,1915)。
11.台灣總督府編《小學校唱歌教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15)。
12.台灣總督府編,《公學校用讀本第十二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35)。
13.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台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9)。
14.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編,《芝山巖精神》(台北: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学校,1943)。
15.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遭難學務官僚祭典及建碑誌》(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906)。
16.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台灣寫真帖》(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
17.加藤春城,《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18.安山圭三,《芝山巖の由來》,舊版(台北:台灣教育會,1931)。
19.米田龜太郎,《公學校第六學年讀方指導書》(台北:台北出版協會,1932)。
20.西岡塘翠,《通俗台灣歷史全集 第七卷芝山巖》(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32)。
21.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自費出版,1927)。
22.全國圖書館協議會員台灣視察旅行紀念寫真帖編,《台灣之旅》(台北:全國圖書館協議會,1929)。
23.佐藤源治,《台灣皇民鍊成講話》(台北:新高堂,1942)。
24.佐藤源治,《台灣教育の進展》(台北: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25.松山捨吉,《遭難學務官僚二十年祭並亡台灣教育者諸氏例祭ニ關スル報告書》(台北:台灣教育會,1917)。
26.枠本乙吉,《南日本台灣懷古錄》(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20)。
27.林錫慶,《台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
28.後藤方泉,《芝山巖頭の露と消えし嗚呼六士先生》(台北:後藤方泉,1940)。
29.後藤松吉郎,《台灣八芝蘭に於て學務官僚の遭難實況》(東京:史談會,1930)。
30.鳥井兼文,《芝山巖史》(台北:芝山巖史刊行會,1932)。
31.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八年日清戰史 第七卷》(東京:東京印刷,1904)。
32.賀茂百樹,《靖国神社誌》(東京:靖國神社,1911)。

三、期刊
1.久保一郎,〈文藝 芝山巖の月〉,《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5(1900年6月),44-47。
2.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雜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01-1911)。
3.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台北:台灣教育會,1912-1943)。
4.白百合愛雄,〈芝山巖精神の更張〉,《第一教育》,2(1929年2月),頁4-5。
5.木竹次郎,〈伊澤修二先生を訪ふ〉,《國家教育》,55(1896年10月),頁23-25。
6.西尾長治,〈鄉土の觀察考〉,《台灣教育》,488(1943年3月),48-65。
7.安武直夫,〈芝山巖祭日に當つて〉,《台灣教育》,392(1935年3月),頁57-60。
8.朱俊英,〈人終末日貴賤分別談〉,《台灣教育》,272(1925年2月),頁51-53。
9.志保田鉎吉,〈芝山巖精神ついて〉,《台灣教育》,318(1929年2月),頁68-74。
10.作家不詳,〈芝山巖精神〉,《台灣教育》,306(1928年2月),頁1。
11.作家不詳,〈會報 學務官僚遭難六氏十年祭並ニ亡教育家建碑落成紀念祭記錄〉,《台灣教育會雜誌》,35(1905年2月),頁51-63。
12.作家不詳,〈台灣に於ける遭難六士の十年祭〉,《教育時論》,714(1905年2月),頁36。
13.作家不詳,〈遭難學務官僚第廿年祭並に亡台灣敎育者諸氏例祭概要〉,《台灣教育》,166(1916年3月),頁4-8。
14.作家不詳,〈芝山巖改修工事の經過大要〉,《台灣教育》,331(1930年2月),頁106-107。
15.作家不詳,〈台灣の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科學の台灣》,3(4)(1936年6月),頁42-44。
16.作家不詳,〈台灣教育會規則〉,《台灣教育會雜誌》,1(1901年7月),附錄。
17.作家不詳,〈社團法人台灣教育會定款〉,《台灣教育》,343(1931年2月),附錄頁1-4。
18.佐藤源治,〈芝山巖精神〉,《台灣教育》,463(1941年2月),頁3-16。
19.岡本要八郎,〈芝山巖の三十年祭にあたりて〉,《台灣教育》,272(1925年2月),頁13-18。
20.若槻道隆,〈講演 台灣の教育に就て〉,《台灣教育》,295(1926年12月),頁150-164。
21.後藤文夫,〈芝山巖三十年祭に當りて〉,《台灣教育》,272(1925年2月),頁3-4。
22.柴山武矩,〈映畫--君が代少年--嗚呼芝山巖〉,《台灣教育》,410(1936年9月),頁80-83。

四、報紙
1.〈又一報 又別に左の報を得たり學務部員の慘死〉,《朝日新聞》(1896年1月10日),日刊第1版。
2.〈楫取氏川畑警部の葬儀〉,《讀賣新聞》(1896年2月29日),日刊第3版。
3.〈建碑の企て〉,《台灣日日新報》(1896年6月17日),第3版。
4.〈八芝蘭戰死者行賞〉,《朝日新聞》(1896年11月15日),日刊第2版。
5.〈憑弔英靈〉,《台灣新報》(1897年1月8日),漢文第1版。
6.〈殉難六教育家追吊の唱歌〉,《讀賣新聞》(1897年12月18日),日刊第4版。
7.〈芝岩祭典〉,《台灣新報》(1898年1月23日),漢文第1版。
8.〈追吊殉難六氏の歌〉,《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1月27日),第3版。
9.〈殉難敎育者六氏三週年祭〉,《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2月2日),第2版。
10.〈無絃琴〉,《台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24日),第2版
11.〈芝山巖三十年祭に當り伊澤總督聲明書を發す〉,《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2月1日),第5版。
12.〈芝山巖祠上棟祭二十九日執行〉,《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30日),第2版。
13.〈參拜者一萬大賑ひの芝山巖莊嚴盛大な式典〉,《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2日),第2版。
14.〈台北第一師範學校生徒の草刈奉仕〉,《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10月23日),第8版。
15.〈國粹映畫が作る『嗚呼芝山巖』愈愈近く撮影開始〉,《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24日),第3版。
16.〈軍夫小林清吉氏の記念碑を建立きのふ芝山巖で擧式〉,《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11日),第7版。
17.〈講演(台北九.三一)芝山巖の由來と芝山巖精神 石原靜三〉,《台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1日),第4版。
18.〈台灣敎育の聖地に 芝山巖神社昇格を熱望しての寄附獻金は麗はし報恩の師弟愛〉,《台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7日),第5版。
19.〈芝山巖六氏の遺烈師範修身書に採擇 學徒に芝山巖精神鼓吹〉,《台灣日日新報》(1942年1月24日),第2版。
20.〈芝山巖精神永えに薫るきょう嚴かに祭典執行--新に合祀四十一柱〉,《台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日),第2版。
21.〈師魂永久に安かれ 先賢の遺德を偲ぶ けふ芝山巖祠祭典嚴修〉,《台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日),夕刊第2版。
22.〈仰ぐも尊し師魂 合祀四十一柱 けふ嚴かに芝山巖祠祭り〉,《台灣新報》(1945年2月1日),第2版。

二戰後出版的文獻

一、專書
1.一坂太郎,《楫取素彥と吉田松陰の妹・文》(東京:KADOKAWA/中經出版,2014)。
2.山室建德,《軍神--近代日本が生んだ「英雄」たち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
3.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編,《台灣史料綱文上卷》(名古屋: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86)。
4.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台北:南天書局,1995)。
5.辻子實,《侵略神社--靖國思想を考えるために》(東京:新幹社,2003)。
6.伊澤修二君還曆祝賀會、故伊澤先生記念事業會編《樂石自傳 教界周遊前記 樂石伊澤修二先生》(東京:大空社,1988)。
7.見上保,《台灣教育に於ける六士先生の功績》(神奈川:自費出版,1977)。
8.佐藤源治,《芝山巖の丘:台灣の思い出 隨筆》(山形:誌趣會,1972)。
9.金子展也,《台灣舊神社故地への旅案内--台灣を護った神神》(東京:神社新報社,2015)。
10.松本曉美、謝森展,《台灣懷舊--1895-1945 the Taiwan繪はがきが語る50年》,(台北:創意力出版,1990)。
11.若林正丈,《台灣--變容し躊躇す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東京:筑摩書房,2001)。
12.海原徹,《吉田松陰と松下村塾》(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0)。
13.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文化部,1992)。
14.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15.駒込武,《殖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16.劉麟玉,《殖民地下の台灣における學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雄山閣,2005)。
17.篠原正巳,《續台灣語雜考--日本人と台灣語--》(東京:致良出版社,1999)。
18.篠原正巳,《芝山巖事件の真相》(東京:和鳴會,2001)。
19.藤村道生,《日清戦争--東アジア近代史の転換点》(東京都 : 岩波書店,1973)。

二、期刊
1.山本和行,〈日本「內地」における「芝山巖事件」の位置づけ〉,《奈良歷史研究》,84(2016),頁1-10。
2.山本和行,〈芝山巖事件の儀式化:芝山巖祭の開催に着目して〉,《中國文化研究》,32(2016),頁55-76。
3.上笙一郎,〈芝山巖事件と「芝山巖精神」〉,《日本古書通信》,78:3(2013),頁36-37。
4.方孝謙,〈「內涵化」與日據芝山岩精神的論述--符號學概念的試用與評估〉,《台灣史研究》,1:1(1994),頁97-116。
5.片倉佳史,〈教育の聖地・芝山巖を歩く〉,《台灣情報誌交流》,830(2010),頁25-33。
6.作家不詳,〈ズームアップ 楫取家五代當主楫取能彥さん〉,《萩ネットワーク》,131(2016),頁6-7。
7.古慧雯,〈日治時期台灣的犯罪統計〉,《經濟論文叢刊》,391:1(2011),頁45-79。
8.竹內康浩,〈芝山巖の現状--日台關係史の解釋をめぐって2〉,《釧路論集 : 北海道教育大學釧路校研究紀要》,48(2016年),頁9-20。
9.池田良八,〈靖國神社の創設〉,《神道史研究》,15(1967),頁50-70。
10.李志真,〈伊澤修二の台灣における國語政策〉,《淡江日本論叢》,11(2002),頁193-215。
11.金子展也,〈台灣に渡った日本の神神〉,《非文字資料研究》,25(2011),20-21。
12.春山明哲,〈靖國神社とはなにか--資料研究の視座からの序論〉,《レファレンス》,666(2006),頁49-75。
13.宮啟崴,〈伊澤修二在台的教育理念初探--以芝山巖學堂為例〉,《史苑》,69(2009),頁63-83。
14.翁聖峰,〈芝山巖事件爭議與校史教育〉,《國民教育》, 49:5(2009),頁1-7。
15.國守進,〈五十周年を迎えて〉,《新史都萩》,60(2016),頁1-2。
16.陳怡賓,〈被遺忘的一頁--芝山岩事件〉,《台灣文藝》,154(1996),頁122-127。
17.傅琪貽,〈「芝山巖精神」可以保留嗎?〉,《海峽評論》, 185(2006),頁51-52。
18.新田均,〈最近の動向を踏まえた「國家神道」研究の再整理〉,《第30回宗教法制研究會・第64回宗教法學會》,32(2013),頁21-44。
19.蔡茂豐,〈芝山岩事件探實:兼論日本割台之野心〉,《東吳文史學報》,4(1982),頁2-14。
20.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2001),頁3-32。
21.藤森智子,〈日治初期「芝山巖學堂」(1895-96)教育--以學校經營、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活動之分析為中心〉,《台灣教育史研究通訊》,11(2000),頁9-24。
22.關口勝,〈台灣における日治史研究の現狀と伊澤修二の日本語教育について〉,《アジアの文化、特に思想・宗教・言語の多樣性についての研究(その4)》,71(2009),頁3-21。

三、學術論文
1.張雁雲,〈芝山巖事件研究與詮釋的演變歷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黃士娟,〈日治時期台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網路文獻
1.〈台灣教育の礎築いた「六氏先生」數馬の功績、脚光再び 熊本〉,《產經ニュース》;http://www.sankei.com/region/news/150131/rgn1501310040-n1.html;讀取日期2017年1月5日。
2.東光寺,網址;http://www.toukouji.net/;取得日期為2017年4月8日。
3.イヤービューティセラピスト協會網站,網址;http://ebta.jp/about/instructors.html;取得日期為201年4月8日。
4.神棚・神具がよくわかる,網址;http://www.e-kamidana.jp/kamidana5-2.html;取得日期為2017年7月28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