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23: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冠廷
研究生(外文):Kuan-Ting Lin
論文名稱:1930年代臺灣新文學婚戀主題小說中的「厭女」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Misogyny” in Novels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1930’s Taiwan
指導教授:張文薰張文薰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厭女男性連結新知識分子婚戀主題小說主體性
外文關鍵詞:MisogynyMale bondingNew intellectualsNovels about love and marriageSubjec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日治時期的性別論述,以男性知識分子為生產主體,在解放殖民地的終極目標下被創造出來,婚姻與戀愛被提出時往往緊密結合,不僅作為婦女解放言論的重要課題,也背負了國族建構的沉重任務。聚焦於日治臺灣,分析戀愛論述及其相關作品裡女性形象的研究已所在多有,但過往評論不乏對文本所呈現出的性別關係過度樂觀之詮釋。即便是對前述現象有不同看法,以批判立場分析文本性別關係的前行研究,雖然指出了女性在啟蒙論述中,被男性新知識分子所編排的工具性位置,抑或對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再現時流於刻板、單一的描繪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發現與闡析,然而對於創作背後的書寫者──男性新知識分子──卻往往被視為一疆界完整、固定不再變動的整體,也忽略了小說創作中男性人物藉由女性來進行主體建構的普遍現象。
本文認為,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所提出對「厭女(女ぎらい)」機制的探討方式與觀點,能夠援引作為探討男性作家與其筆下女性角色連動關係的工具,來分析小說背後他們的「內心世界」,絕不只是關懷殖民地命運這麼簡單。更進而指出貫串其中相似的性別現象:女性角色的存在意義在於能否成為男性主人翁主體建構所憑藉的他者,抑或是作家個人慾望投射與理念承載的客體;男性角色則是具有能動性的男主人翁,尋求連結建立與同性集團認可的目標對象,也就是形成一個由結盟男性所組成的同性社交共同體。「厭女」心態的運作目的,是為了保證男性連結的順利成立。
本論文的文本研究範圍將分為兩部分:一是分析日治時期傳統文人以當時社會大量出現的職業女性為觀察對象,所創作之漢詩文作品;二是本文所主要討論的三零年代婚戀主題小說。第三章中,藉由對〈落蕾〉、《暖流寒流》兩篇小說所展現的空間移動路徑,可以看見留學作為一地方知識青年成為新知識分子的主體建構工程,往往將女性排拒在這樣的賦能歷程之外,而當女性突破這樣的限制時可能遭致懲罰。被男主人翁拋棄於故鄉的女性,則分別象徵了男主人翁面對成為阻礙而必須割捨的鄉土現實,既眷戀又厭惡,一體兩面的兩種不同情感。在第四章所探討的《命運難違》裡,作為新知識分子男主人翁婚戀對象的女性角色,都是用來具象化男性評選婚配對象資格條件的各色範本。其中,藉由鳳鶯一角的分析,可以清楚看見原本代表女性自主、具備解放意涵的「新女性」被父權社會收編為現代外表妝點下、具備傳統女性內在的理想妻子面貌。第五章的〈婚約奇譚〉裡,作者塑造了當女性不受操控而展現自主性時,不知如何自處的挫敗男性之「厭女」。更藉由男性共同體的崩壞提醒讀者,男性意識優先於改革理念將導致的主體性危機。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in Taiwan, the gender discourse that created for the aim of liberation of colony by new intellectuals was interwoven with love and marriage issues closely.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on Taiwan New Literature have pointed out that male writers used to treat female characters as instrumental objects to advocacy their political agenda in the novels so that the female images presented in their works were usually rigid. However, the processes of male protagonists’ subject construction are often overlooked. Also, the issue of male bonding between male protagonists and other male characters is rarely discussed careful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Misogyny” theory proposed by Ueno Chizuko, the feminist sociologist in Japan, can be useful for analyzing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s in these novels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1930’s.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6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問題意識………………………………………………………………7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13
第三節 概念定義與研究取徑………………………………………………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21
第五節 章節安排……………………………………………………………24
第二章 職業女性主題漢詩文創作中的「厭女」分析……………………………26
第一節 被書寫的職業女性…………………………………………………26
第二節 揀茶女………………………………………………………………28
第三節 女車掌………………………………………………………………33
第四節 小結…………………………………………………………………39
第三章 東京留學去──捨棄女性作為男性結盟方法………………………42
第一節 被犧牲的女學生……………………………………………………44
第二節 承載空間意義的女性身體…………………………………………48
第三節 結盟的兒子…………………………………………………………57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回臺灣成家──選擇一個男性集團認可的女性……………………65
第一節 學成歸國……………………………………………………………65
第二節 理想的妻子…………………………………………………………67
第三節 婚姻的內與外………………………………………………………72
第四節 學生服與白西裝的男性連結………………………………………78
第五節 小結…………………………………………………………………81
第五章 帶來威脅的女性………………………………………………………84
第一節 馬克斯女孩…………………………………………………………84
第二節 挫敗的男性…………………………………………………………86
第三節 春木的視線…………………………………………………………88
第四節 同性的背叛…………………………………………………………93
第五節 小結…………………………………………………………………97
第六章 結論……………………………………………………………………99
參考書目……………………………………………………………………………101
(一)文本與史料
《三六九小報》
《風月報》
《臺灣文藝》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婦人界》
王德威、黃英哲主編,涂翠花、蔡建鑫譯,《華麗島的冒險》(台北:麥田,2010)
王德威主編,《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
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陳夫人》(新北:文經,2012)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東京築地:國光社,1903)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
林煇焜著;邱振瑞譯,《命運難違》(台北,前衛,1998)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2016)
張文環著,張恒豪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1991)
連橫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通史》(新北:眾文,1979)
陳垂映,《陳垂映集第二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文獻資料》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編,賴錦雀、邱若山譯,《陳垂映集第一卷:寒流暖流》(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等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4初版)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三稜鏡》(台北:前衛,1995)
(二)專書
Allan G. Johnson,成令方總校訂,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
Benedict Anderson,吳濬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台北:時報出版,2010)
Eve Kosofsky Sedgwick. Between Men: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New York: Columbia, 1985.
G. C.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新北:群學,2006)
Jean Laplanche,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詞彙》(台北:行人,2000)
Kaja Silverma. The Subject of Semio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2015)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台北:前衛,2014)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国民大衆雑誌の公共性』(岩波書店,2002)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修訂版)》(台北:麥田,2011)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 : 1943年まで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都:風間書房,,2002)
施淑,《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文集(一)》(台北:人間,2012)
洪郁如,『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 : 近代台湾女性史』(勁草書房,2001)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2017)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2007)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新北:稻鄉出版社,2005)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麥田,2011)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台北:時報出版,2009)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國語教育政策再考》(台北:麥田,2006)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台北:博揚文化,1999)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台北:麥田,2004)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時報,1993)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台北:貓頭鷹,2013)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二版)》(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10)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新北:群學,2010)
(三)單篇論文
Heidi Hartmann. (1979).‘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 Towards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 Capital & Class. SAGE. 12 (2): 1–33.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臺灣大眾文學緒論〉,《臺灣大眾文學系列》前序文(臺北,前衛,1998)
周婉窈,〈「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當代》卷期:77=180(2003/04),頁64-77
林正慧,〈從省籍到方言──日治時期福客對種族分類的抉擇與肆應〉,(103年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14)
柳書琴,〈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煇焜《命運難違》的滿洲匿影及其潛話語〉,《臺灣文學研究》第二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2)
翁聖峰,〈日治時期臺灣「女車掌」文學與文化書寫〉《文史臺灣學報》卷期:1(2009/11),頁207-246
翁聖峰,〈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臺灣學誌》第一期(2010/04),頁1-31
張文薰,〈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期 ( 2006/02),頁105-125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期 (2006/04),頁5 - 28
張文薰,〈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
陳佩甄,〈現代「性」與帝國「愛」:台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12),頁101-136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1895-1945)〉,《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頁15-110
黃素卿,〈從同性社交到同性戀--邱琪兒「九重天」對多重性慾之禮讚〉,《中外文學》第二十二期(1994/2),頁87-112
(四)學位論文
王湘婷,〈日治臺灣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琬葶,〈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吳琬萍,〈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吳嘉浤,〈國家戰爭動員下台灣人日語作家的「倫理」論述分析──以張文環與楊逵為例(1937~1945)〉(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5)
吳麗櫻,〈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
林燕釵,〈陳垂映生平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從《暖流寒流》到〈鳳凰花〉〉(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4)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0)
高幸佑,〈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梁虹秋,〈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 : 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淑容,〈戰爭時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9)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網路資源
“Queerology”共筆部落格http://queerology.net/
「魔魔嘎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ogaga0/
何春蕤 <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簡介Eve Kosofsky Sedgwick:https://sex.ncu.edu.tw/publication/1998/wk34/pdf/queer3.pdf
蔡宜文,〈政治與選舉中那些不必要的性別修辭〉: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0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