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1: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浩偉
研究生(外文):Hao-Wei Yang
論文名稱:戰後初期臺灣電影評論研究--以《臺灣新生報》為分析場域(1946-1950)
論文名稱(外文):Movie Reviews in Early Post-war Period of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1946-1950)
指導教授:黃美娥黃美娥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電影評論明星國產電影好萊塢電影白克
外文關鍵詞:the early post-war period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movie reviewsstarslocal filmsHollywood moviesBai K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以戰後初期臺灣發行量最大,也是首份官營性質報紙《臺灣新生報》作為中心,透過釐析該報刊載與電影相關的專題報導和評論文章,探討當時臺灣電影文化與電影相關評論的發展狀況。
  根據篇章內容,本文共分三大主題依次進行考察:首先,經由爬梳戰後初期臺灣電影政策,並對照《臺灣新生報》上電影相關新聞報導後,可知當時該報作為官方媒體,言論立場主要採取附和國家的文藝政策,進而在行文間反覆將「電影」形塑成「宣傳工具」的功能,此即當時電影被賦予的「定位」;其次,觀察戰後初期臺灣民眾「認識」電影的面向,《臺灣新生報》的電影文字作者或翻譯美國資訊,或分享實際經驗,一方面輸入好萊塢體系生態、電影製作技術及電影發展歷史,一方面則為中外明星各自建構不同的紙上形象,中國名角被打造成臺灣民眾的道德行為楷模,好萊塢影星則形塑為提升報紙銷售額的看板人物;最後,閱讀《臺灣新生報》上電影評論,發現戰後初期影評人不論作品出產地區為何,其「觀賞」電影時著重的影片美學和評價標準,均視「反映社會現實」與「發揮教育作用」為優秀電影必備條件,而其中又以白克、茵露與葛丁三位,是當時臺灣電影評論界相當活躍的影評人。
  綜上所述,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上的電影文字作者,一方面服務執政當局,呼應國家政策,一方面協助報社營運,設法提高民眾關注度,一方面又向社會大眾傳播電影知識,並分享自身觀影心得,足見其身處臺灣電影百年史與臺灣電影評論發展過程中,功能多元且位置重要。凡此種種,藉由本文的整理分析,希冀能呈顯出戰後初期臺灣電影文化之一隅。
  This presenting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movie-related materials on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the biggest newspaper and the first government-run printing media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in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reviews and critical essays of films appearing in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this research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culture and movie reviews in Taiwan at the time.
  The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parts. First, movie reviews on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were writte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us continuously shaped the movies as propagandist tools. In the next place, these reviewers also wrote many features introducing knowledge about films, by either translating information from America or sharing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hese articles, they import Hollywood culture, films technology, and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film art, but they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 Chinese and Western movie stars in different manners: the former was views as moral models, while the latter was merely treated as the cash cow for the newspaper sale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by reading the film reviews on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thoroughly, readers can see the aesthetic standard regarding films at the time. No matter where the movie was produced, the film critics evaluated movies in terms of its presentation of reality and educational meaning. Among the critics, Bai Ke, Yin Lu and Ge Ding are the three most active and renowned.
  In short, the movie critics on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in the early-post war period not only comply the governmental policy, aided the newspaper business by raising social concerns, but also shared with the public all kinds of the filmic knowledge and theirs insight on movies. This thesis aims at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review/er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fil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vie reviews in Taiwan,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aspect of the Taiwanese films of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回顧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4
第二節 研究範疇、研究材料與研究方法 9
一、研究範疇 9
二、研究材料 13
三、研究方法 13
第三節 章節架構安排 14
第四節 日治時期臺灣電影發展簡史 15
一、製片環節 17
二、發行環節 22
三、映演環節 24

第二章 定位電影 29
第一節 戰後初期臺灣電影政策 29
第二節 《臺灣新生報》電影相關版面 40
第三節 電影作為一種宣傳工具 49

第三章 認識電影 56
第一節 電影製作技術與電影發展史的知識輸入 56
一、遠眺影都好萊塢 57
二、諦視電影製作技術 60
三、回顧電影發展史 63
第二節 中外明星故事介紹 66
一、這些中國的電影明星 69
二、那群好萊塢電影明星 74

第四章 觀賞電影 81
第一節 品味國產片 86
一、國產片正式登「臺」 86
二、鑑別國產片 88
三、「影片記錄」/「影片嚮導」專欄中的國產片 94
第二節 鑑賞好萊塢電影 96
一、好萊塢電影登「臺」獻映 96
二、品評好萊塢電影 98
三、「影片記錄」/「影片嚮導」專欄中的好萊塢電影 103
第三節 活躍影評人舉隅:白克、茵露、葛丁 107
一、白 克 107
二、茵 露 114
三、葛 丁 118

第五章 結 論 126

參考文獻 132
附 錄: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電影相關文章編目(1946-1950) 137
一、報 紙
《臺灣新生報》(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5年10月25日-1950年12月31日)。

二、專 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2001年10月)。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8月)。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4月)。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9月)。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11月)。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新北:揚智文化,1997年10月)。
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臺北:自立晚報,1986年3月)。
李泳泉,《臺灣電影閱覽》(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李達義,《好萊塢.電影.夢工場》(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2月)。
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6月)。
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6月)。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聯經,2009年12月)。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6月)。
勁 草,《臺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臺北:五南,2014年4月)。
徐秀慧,《光復變奏--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徐樂眉,《百年臺灣電影史》(新北:揚智文化,2012年1月)。
秦孝儀編,《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6月)。
梁 良,《影評人的真面目》(臺北:淑馨,1993年4月)。
閆凱蕾,《明星和他的時代:民國電影史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2007年1月)。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臺灣電影百年思考》(臺北:書林,2013年4月)。
陳鴻圖,《臺灣史》(臺北:三民,2004年9月)。
焦雄屏,《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臺北:遠流,1998年3月)。
黃 仁,《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3月)。
黃 仁,《臺灣影評六十年--臺灣影評史話》(臺北:亞太圖書,2004年7月)。
黃 仁,《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6月)。
黃 仁、王 唯編,《臺灣電影百年史話》(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年12月)。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12月)。
黃建業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 1898-200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5月)。
葉龍彥,《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1月)。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葉龍彥,《「影響」的影響:七○年代臺灣電影史 1970-1979》(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2年8月)。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臺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臺北:遠流,2001年6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聞天祥,《影迷的第一堂課》(臺北:幼獅文化,2003年3月)。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編,《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臺北:田園城市,2012年2月)。
臺灣研究基金會編,《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1995年6月)。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10月)。
鄭 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3月)。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洪範書店,2005年11月)。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13年9月)。
Louis Giannetti、Scott Eyman著,焦雄屏譯,《閃回:世界電影史》(臺北:蓋亞文化,2015年2月)。
Neil Landau著,吳莉君譯,《好電影的法則》(臺北:原點出版,2013年1月)。
Paul McDonald著,馬斌、鄒念祖譯,《明星夢工廠--炒作好萊塢流行人物》(臺北:書林,2003年12月)。
Tim Bywater、Thomas Sobchack著,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臺北:遠流,1997年3月)。
Timothy J. Corrigan著,宋美鳳、劉曦譯,《如何寫影評》(北京,世界圖書,2015年3月)。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4月)。
史書美著,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2013年4月)。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8月)。
葉月瑜、戴樂為著,曾芷筠、陳雅馨、李虹慧譯,《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臺北:書林,2016年10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玲,《日據時期臺灣電影活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卓于綉,《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旭輝,《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景峰,《臺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佩茹,《戰後初期臺灣報紙副刊電影評論--以《臺北晚報》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天鐸,〈殖民體制下臺灣電影的扭曲歷程〉,《當代》第115期(臺北:當代雜誌社,1995年11月1日),頁28-49。
李道明,〈臺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第73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2月),頁28-44。
張長智,〈美國新聞總署之組織及其活動〉,《新聞學研究》第5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1970年5月),頁220-234。
梁 良,〈1949年前後的臺灣電影〉,《文訊》第286期(臺北:文訊雜誌社,2009年8月),頁69-74。
黃 仁,〈在中國影壇最有成就的臺灣人--何非光從影四十年的滄桑〉,《Fa電影欣賞》第90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年10月),頁104-113。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月刊》第21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5年12月),頁58-64。
葉龍彥,〈臺灣最早的電影院〉,《電影欣賞》第6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2月),頁100-109。
魏 玓,〈好萊塢過臺灣--一段電影殖民史的開端〉,《當代》第139期(臺北:當代雜誌社,1999年3月1日),頁24-43。
Annette Kuhn著,李迪才譯,〈明星〉,《Fa電影欣賞》第108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年9月),頁28-37。
川瀨健一著,陳宛頻譯,〈臺灣於戰後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Fa電影欣賞》第164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5年9月),頁51-60。
森久(滿州電影協會)著,李享文譯,〈臺灣的電影政策〉,《電影欣賞》第7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10月),頁94-97。
廖立文譯,〈電影百歲生日紀實--電影史前史〉,《電影欣賞》第75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6月),頁16-23。

五、網路資源
全國報紙資訊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臺灣電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CH。
臺灣電影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www.ctfa.org.tw/topic/index.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天鐸,〈殖民體制下臺灣電影的扭曲歷程〉,《當代》第115期(臺北:當代雜誌社,1995年11月1日),頁28-49。
2. 李天鐸,〈殖民體制下臺灣電影的扭曲歷程〉,《當代》第115期(臺北:當代雜誌社,1995年11月1日),頁28-49。
3. 李道明,〈臺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第73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2月),頁28-44。
4. 李道明,〈臺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第73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2月),頁28-44。
5. 張長智,〈美國新聞總署之組織及其活動〉,《新聞學研究》第5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1970年5月),頁220-234。
6. 張長智,〈美國新聞總署之組織及其活動〉,《新聞學研究》第5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1970年5月),頁220-234。
7.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月刊》第21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5年12月),頁58-64。
8.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月刊》第21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5年12月),頁58-64。
9. 葉龍彥,〈臺灣最早的電影院〉,《電影欣賞》第6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2月),頁100-109。
10. 葉龍彥,〈臺灣最早的電影院〉,《電影欣賞》第6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2月),頁100-109。
11. 川瀨健一著,陳宛頻譯,〈臺灣於戰後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Fa電影欣賞》第164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5年9月),頁51-60。
12. 川瀨健一著,陳宛頻譯,〈臺灣於戰後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Fa電影欣賞》第164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5年9月),頁51-60。
13. 森久(滿州電影協會)著,李享文譯,〈臺灣的電影政策〉,《電影欣賞》第7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10月),頁94-97。
14. 森久(滿州電影協會)著,李享文譯,〈臺灣的電影政策〉,《電影欣賞》第77期(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10月),頁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