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4: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胤任
研究生(外文):Yin-Ren Liao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同化政策對臺灣民間信仰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Assimilation Policy on Taiwanese Folk Beliefs
指導教授:洪淑苓洪淑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Ling, Horng
口試日期:2017-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民間信仰同化政策西川滿小說《民俗台灣》殖民地教育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Folk ReligionsAssimilation PoliciesFictions of Nishikawa Mitsuru“Minzoku Taiwan”Coloni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將焦點放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本土文化色彩的建構,思考整個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日本政府以各種制度針對台灣的民間信仰下了許多指導,但是這些針對性極強的政策與指導似乎未從讓台灣民間信仰因此銷聲匿跡,是以時至今日我們仍舊在日常生活中展演祭祀鬼神、迎神賽會、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文化內容,本論文亟欲完成的,便是討論、建構這些習俗舊慣轉向、抵抗的過程,思考如何才能在經過異文化的同化政策後還保有大量過去的文化景觀,並且回應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何以為繼。
從「同化政策」與「民間信仰」出發,採取的「同化政策」的廣義意義,將同化於民族、同化於文明兩條路線與宗教、信仰對應,得出「無論政策如何,大率無法規範台灣民間信仰」的結論。既不能規範,又如何改變?除了接續回應這個問題之外,更討論宗教信仰與社會、政治、文化如何作用,在宗教與社會學之間,確認宗教信仰無疑是社會性產物;而宗教與政治學之間,確認社會秩序的形成跟宗教之間的關聯;延伸至宗教與人類學,證明宗教信仰必然是屬於文化的,甚至更進一步將文化指向民族的形成。
其後分梳清領末期至日治末期官方對台灣民間信仰的態度與作為,確認清領時期台灣社會實際的樣子,進入日治時期初期,因為執政者對於宗教信仰還沒能有個明確方針、政策,所以所有民間信仰的活動大多都還是照常展演,西來庵事件之後,官方才真正展開對台灣習俗舊慣、民俗信仰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在內地延長主義時期,台灣掀起一陣民俗風慣紀錄的高潮,片岡巖、伊能嘉矩、鈴木清一郎等在台日人展現最大學術能量的,幾乎奠定了台灣習俗舊慣研究的基石,後總督府開始進行皇民化運動,卻意外照見台灣的反抗性格——《民俗台灣》開闢了一個給台灣知識份子重新思考文化議題的場域。此外,本論文亦從殖民地教育的脈絡,思考知識份子對民間信仰文化其他可能的立場,而這些立場之間如何揭示同一份民族文化情感。
最後以西川滿及台灣新文學小說為本,分神明信仰、節慶習俗、常民風慣三面向,皆與《民俗台灣》對讀,得出台灣人作為民間信仰的行為主體,其所展現出的文化能量與活性都並不如過去大家所認為的「處於受宰制的」地位,民間文化在面對越是強勢的官方敘述時所展現出的能動性、積極度也就越高,同樣的,從文獻資料中可以得知,即使政府的手介入了習俗舊慣之中,也只能擺弄祭典儀式的外在形式,民間信仰的自主性與能動性的決定權完全在民間。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local cultures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By evoking two activities and their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paper-money burning” and “incense burning”, we aimed to further think over what makes cultures in Taiwan “Taiwanese”? To be more specific, daily lives in Taiwan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folk religions. If all activities of the folk religions are removed from daily lives, will these daily cultures still be representative of Taiwan? Thus, by looking into the policies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imposed severe restrictions on the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However, these severe restrictions did not eradicate the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Instead, until now, we Taiwanese have lived a life vibrant with religious rituals, worships and festivals in daily routines.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es of the conflicts and shifts in Taiwanese customs and further propose the idea of how Taiwanese ancestors preserved our own cultures under the cultural assimilation policy of Japan.
Chapter one introduced assimilation policy of Japan and folk religions in Taiwan during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Based on a broad sense of assimilation, we studied Old Manners and Customs Preservation and Kouminnka Movement as well. By mapping the assimilation of nationalism and modernization to religion and belief, we proposed that despite the policies,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would not be restricted and changed. Following part continued to study why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could be changed since they could not be restricted.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ligion,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was examined here as well. We displayed that religious beliefs appear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society, that social order was establish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s and that religious beliefs belonged to cultur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culture. We further claim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ity lay in culture.
Chapter two investigated the government’s attitudes and reaction towards the folk religions.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was described he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The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ough Taiwan underwent great changes in every aspec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id not implement specific policies on restricting religions. Accordingly, the activities of folk religions remained vibrant. Not until Tapani Incident broke out did the government start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aiwanese customs and folk religions. In the period of viewing Taiwan as the extension of mainland, Temporary Taiwan Old Manners and Customs Survey Society supervised by the government was in charge of this investigation. The Japanese researchers in Taiwan, such as Kataoka Iwao, Inou Kanori and Suzuki Seiichir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is field, establishing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ng Taiwanese customs and folk religions. To better control Taiwanese for supplying series wars, the government enforced Kouminnka Movement, in which Taiwanese showed rebellion against Japan-“Minzoku Taiwan”, offered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a field to reflect on issues of culture, helping to keep Taiwanese cultures. One the other hand, now that education is one part of assimilation policy, what the position of those Taiwanese would be as they accepted colonial educ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ded Taiwanese people is the subject of folk religions based on the novel written by Nishikawa Mitsuru, along with religious beliefs, festivals & customs, and daily routines. These examinations were all in correspondence with “Minzoku Taiwan”. Taiwanese showed unexpectedly considerable vigor and flexibility in cultures under the reign of Japan. This showed that the minor culture (i.e. Taiwan) would show corresponding or even greater agency and positivity under the dominant one (i.e. Japan). Examining documentary and historical records, policies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o interfere with the Taiwanese cultures was in vain. That Taiwanese cultures still remained autonomic and agent indicated what policies restrict were not internal thought but external behavior.
目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詞 ii
摘要 iv
Abstract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一、 研究動機 2
二、 從歷史背景衍生的問題和思考 4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9
一、 社會學領域的宗教 9
二、 日治時期政策方面 10
三、 民間信仰研究方面 11
四、 相關學位論文方面 16
第三節 研究範疇、素材與研究方法 19
一、 研究範疇 19
二、 研究素材 23
三、 研究方法 28
第二章 清末至日治後期官方對民間信仰的態度與作為 46
第一節 清領末期(1875-1895) 47
一、 清朝對台灣宗教信仰管理及其態度 47
二、 清朝時台灣宗教文化景觀與台灣性 50
第二節 日治前期(1895-1919) 57
一、 「舊慣溫存」與總督府的管理態度 57
二、 西來庵事件與總督府宗教調查行動 62
第三節 日治中期(1919-1937) 66
一、 在台日人的調查研究及其成果舉隅 67
二、 增田福太郎《台灣本島人の宗教》 73
第四節 日治後期(1937-1945) 79
一、 皇民化政策的發展背景及內容概述 81
二、 皇民化運動傷痕及知識份子的突圍 83
第三章 民間信仰的同化改造與記錄保存 87
第一節 以皇民化運動進行的同化改造 88
第二節 供奉神宮大麻到改善正廳政策 91
第三節 以神社為中心到寺廟整理政策 98
第四節 《民俗台灣》民俗紀錄的保存 107
一、 日治時期台灣民俗學發展軌跡 108
二、 身份/立場的選擇與政治的配合 110
三、 《民俗台灣》建構的民俗文化景觀 113
第五節 同化政策教育下知識份子立場 116
一、 教育政策作為同化政策側翼 117
二、 同化脈絡下教育政策的目標 119
三、 殖民統治階段與教科書特色 122
四、 日治時期知識份子立場差異——《台灣民報》與《民俗台灣》 130
第四章 民間信仰的三面對照 ——台日文人書寫與《民俗台灣》 132
第一節 神明信仰 133
一、 媽祖信仰 133
二、 城隍信仰 139
第二節 節慶習俗 144
一、 元宵 144
二、 端午 151
第三節 常民活動 158
一、 燒紙錢 159
二、 關三姑 167
第五章 結論 176
參考文獻 186
一、作家作品(依姓名首字筆畫)
1.西川滿著,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高雄:春暉,1997年。
2.西川滿著,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1997年。
3.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2006年。
4.周金波著,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台北:前衛,2002年。
5.張文環著,張恆豪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1991年。
6.辜嚴碧霞著,邱振瑞譯,《流》,台北:草根,1999年。
7.楊逵著,〈模範村〉,彭小妍編,《楊逵全集・小說卷(三)》,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8.楊守愚著,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
9.賴和著,張恆豪編,《賴和集》,台北:前衛,1991年。
10.鍾肇政、葉石濤編,《送報伕》,台北:遠景,1997年。
二、專書專著(依中文文言、中文白話、中文譯本、日文,再依姓名首字筆畫、出版先後排列)
(一)文言
1.李元春,《台灣志略》,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6年。
2.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
3.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4.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年。
5.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76年。
6.鄭鵬雲,《新竹縣志初稿》,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7.蔣毓英,《台灣府志》,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
(二)中文
8.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2014年。
9.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10.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年。
11.李亦園,《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華藝數位,2010年。
12.阮昌銳,《台灣民間信仰》,台北:觀光局,1998年。
13.林美容,《台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台北:翰蘆,2014年。
14.林衡道,《台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明,2001年。
15.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年,頁7。
16.黃麗雲,《近代龍神信仰:龍・船・水與競渡》,台北:博揚文化,2012年。
17.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3年。
18.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年。
19.蔡相煇、吳永猛編著,《台灣民間信仰》,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2001年。
20.戴寶村,《簡明台灣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
(三)中文譯本
21.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1981年。
22.巴赫汀,《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三聯書店,1988。
23.尼克拉斯.盧曼,王瑜君譯,《社會的宗教》,台北:商周,2004年。
24.弗萊茲史托斯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台北:華泰,2001年。
25.涂爾幹著,芮傳明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型式》,台北:桂冠,1992年。
26.鈴木清一郎,《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84年。
27.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1993年。
28.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
29.《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篇》明治28年10月到明治35年4月、明治34年6月到明治35年8月、明治35年8月到明治42年6月、明治42年5月到明治44年11月、明治44年12月到大正元年8月、大正元年9月到大正6年12月、明治38年到大正6年、明治39年到昭和3年,共9本。
(四)日文
30.《旧外地法令集》,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29年。
31.《台灣地方行政》,台灣民風作興委員會,1936年。
32.《台灣慣習記事》,台灣慣習研究會,1905年。
33.《民俗台灣》,台北:武陵,1995年。
34.《敬慎》,台灣神職會,1931年。
35.《諭告訓達類聚》,台北:台灣總督官房文書課,1944年。
36.川村湊,《「大東亜民俗学」の虚実》,東京:講談社,1976年。
37.小林,《ゴーマニズム宣言スペシャル・天皇論》,東京:小學館,2009年。
38.文部省編,《国体の本義》,內閣印刷局,1937年。
39.中島利郎編,《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40.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捷幼,2006年。
41.台湾総督府,《明治百年史叢書:台湾統治概要》,東京:原書房,1973年。
42.台湾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東京:青史社,1982年。
43.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44.矢內原忠雄,《帝国主義下の台湾》,東京:岩波,1929年。
45.阪本健一編,《明治以降神社關係法令史料》,神社本廳明治維新百年紀念事業委員會,1968年。
46.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年。
47.林美容、三尾裕子,《台灣民間信仰文獻目錄》,東京:風響社,1997年。
48.吳密察,《台湾史小事典》,福岡:中国書店,2007年。
49.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50.東鄉實、佐藤四郎,《台灣殖民發達史》,東京:晃文館,1916年。
51.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台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52.宮崎直勝,《寺廟神の昇天--台湾寺廟整理覚書》,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1942年。
53.柴田廉,《台灣同化策論》,台北:晃文館,1923年。
54.柴田勇之助編,《明治詔勅全集》,皇道館事務所,1907年。
55.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東京:大空社,1938年。
56.後藤新平,《日本植民政策一斑》,東京:拓植新報社,1921年。
57.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東京:日東,1941年,頁260-263。
58.蔡錦堂,《日本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年。
59.增田福太郎,《台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明治聖德紀念學會,1935年。
60.増田福太郎,《台湾の宗教: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東京:養賢堂,1939年。
61.増田福太郎,《東亜法秩序序説:民俗信仰を中心として》,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42年。
(五)英文
62.Swanson, Guy E., The birth of the gods: the origin of primitive belief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6.
63.Lévi-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fest Schoepf, 1963.
三、期刊/單篇/會議論文(依姓名首字筆畫)
1.下村宏,〈台灣統治ニ關スル所見〉,《下村宏文書》第6號,1915年。
2.三尾裕子,〈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日本人觀點〉,張珣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與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年。
3.山根幸夫,〈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の成果〉,《論集:近代中国と日本》,東京:山川,1976年。
4.中村哲,〈皇民化作為一種文化政策的問題〉,《台灣時報》,第23卷,第1期,1941年。
5.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台北文獻》,第120期,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6.王泰升,〈台湾における慣習の国家法化を例として-〉,發表於慣習と近代法研究会,名城大學,2014年。
7.王渝君,〈《社會的宗教》譯者序〉,盧曼著,《社會的宗教》,台北:商周,2004年。
8.江寶釵,〈從台灣日據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型態看張文環「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9.江寶釵,〈張文環「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年。
10.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台灣佛教馬丁路德」林德林的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5卷,2002年。
11.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序〉,《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東大,2003年。
12.伊原吉之助,〈台湾の皇民化運動——昭和十年の台湾〉,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与と台湾》,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13.伊能嘉矩,〈台湾の漢民の信仰に顕われた海の神〉,《人類学雑誌》,第33卷,第6號,1918年。
14.伊藤博文,〈台湾の法律に関する調書〉,《台灣資料》,東京:秘書類纂刊行会,1936年。
15.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民主評論》,第9卷,第1期,1958年。
16.吳密察,〈「台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2014年。
17.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之分類〉,《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南港:中研院民族所,1997年。
18.林茂賢,〈台灣人的媽媽——媽祖〉,《傳藝》,第76期,2008年6月,頁33-36。
19.林璀瑤,〈評介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史耘》,第9期,2003年。
20.柳書琴,〈「謎」一樣的張文環: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的民俗風〉,《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7年。
21.洪淑苓,〈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與民俗研究之特色〉,《民間文學年刊》第二期增刊,民俗暨民間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號,2008年。
22.洪淑苓,〈論黃得時先生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5期,2009年。
23.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論文集》,台北:允晨,2002年。
24.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7年。
25.翁聖峰,〈日據時期(1920-1932)台灣的儒學與儒教——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台灣文獻》,第51卷,第4期,2000年。
26.郭文般著,〈第十章:宗教〉,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4年。
27.黃金麟著,〈第二章:文化〉,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4年。
28.黃得時,〈晚近の台灣文學運動史〉,《台灣文學》,1941年10月。
29.黃得時,〈《台灣風俗誌》代序〉,《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1981年。
30.張文薰,〈一九四○年代台灣日語小說之成立與台北帝國大學〉,《台灣文學學報》,第19期,2011年。
31.張文薰,〈「風俗小説」的迷思〉,《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3年。
32.張珣,〈信仰與文化: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中研院民族所,第88期,1999年。
33.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政治〉,台大台文所,《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
34.張修慎,〈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9卷,第2期,2007年。
35.張修慎,〈1940年代台灣「鄉土意識」的底端——從「鄉土文學論爭」到『民俗台灣』的討論〉,第10卷,第3期,2014年。
36.陳允元,〈台灣新文學史關鍵詞101〉,《聯合文學》,第328期,2012年2月。
37.陳明台,〈《西川滿小說集2》作品解讀〉,《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1997年。
38.陳培豐,〈重新解析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同化』國語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軸〉,《台灣史研究》,第7卷,第2號,2001年。
39.陳建忠,〈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的成長小說〉,《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3年。
40.溫國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法規史料一考察〉,發表於台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台灣省文獻會,2000年。
41.溫國良,〈日治初期日台宗派訂約始末〉,《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法規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昭和二十年》,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42.新谷尚紀著,李承緯譯,〈日本民俗學與對台灣民俗研究的可能助益〉,《文資學報》,第7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2012年。
43.鄭螢憶,〈科技、信仰與地方發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之關係〉《暨南史學》,2008年。
44.楊祖漢,〈儒學的宗教性〉,《鵝湖學誌》,第40期,台北,2008。
45.蔡明璋著,〈第十三章:權力與政治體系〉,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4年。
46.蔡錦堂,〈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台北:中國與亞洲國定關係史學術研討會,1993年。
47.蔡錦堂,〈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
48.蔡錦堂,〈日本據台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一街庄一神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第4期,1992年。
49.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第50期,2001年。
50.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第18期,2007年。
51.蔡蕙頻,〈日治時期台灣的宗教發展與尊皇思想初探〉,《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9年。
52.橋本恭子,〈試論張文環的小說書寫:以「閹雞」為例〉,《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3年。
53.瞿海源,〈台灣宗教社會學的發展〉,《宗教社會科學》,第1期,2008年。
54.Ingemar Fagerlind, and Lawrence J. Saha,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no. 5, 1986, pp1251-1253.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首字筆畫)
1.王景苡,〈書寫「精神血液」——皇民化時期台灣小說的「民族」再現〉,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0年。
3.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4.李雅敏,〈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台灣話文與民俗書寫研究——以〈媒婆〉、〈王爺豬〉、〈鬼〉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林本炫,〈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6.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7.陳玲蓉,〈日據時期台灣宗教政策研究——以神道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8.陳杏枝,〈台灣民間信仰的變遷與發展(1683-1945)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1683-1945〉,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5年。
9.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台灣民俗學:以《民俗台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10.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台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6-1945)〉,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蔡素貞,〈日據時期台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12.蔡蕙如,〈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7年。
五、電子資源
1.台灣時報
http://140.112.113.22/twjihoapp/start.htm
2.台灣民報
http://www.dhcdb.com.tw/TM/
3.台日報
http://140.112.115.15/ddnc/ttsddn?@12:368401044:0:::-1#JUMPOIN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 江寶釵,〈從台灣日據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型態看張文環「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2. 9. 江寶釵,〈張文環「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年。
3. 10.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台灣佛教馬丁路德」林德林的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5卷,2002年。
4. 18. 林茂賢,〈台灣人的媽媽——媽祖〉,《傳藝》,第76期,2008年6月,頁33-36。
5. 19. 林璀瑤,〈評介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史耘》,第9期,2003年。
6. 21. 洪淑苓,〈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與民俗研究之特色〉,《民間文學年刊》第二期增刊,民俗暨民間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號,2008年。
7. 24.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7年。
8. 32. 張珣,〈信仰與文化: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中研院民族所,第88期,1999年。
9. 43. 鄭螢憶,〈科技、信仰與地方發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之關係〉《暨南史學》,2008年。
10. 44. 楊祖漢,〈儒學的宗教性〉,《鵝湖學誌》,第40期,台北,2008。
11. 47. 蔡錦堂,〈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
12. 48. 蔡錦堂,〈日本據台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一街庄一神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第4期,1992年。
13. 49.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第50期,2001年。
14. 50.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第18期,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