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b669:e553:ec7:b9d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佩蓁
研究生(外文):LIN, PEI-JEN
論文名稱:苦難與救贖的存在思維:林佩蓁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istential Thoughts for Suffering and Redemption–Art Work Research of Pei Jen Lin
指導教授:陳貺怡陳貺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KUANG-YI
口試委員:黃元慶廖仁義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YUAN-CHINGLIAO, REN-YI
口試日期:2016-06-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存在苦難救贖聖經受難圖
外文關鍵詞:existencesufferingredemptionBiblecrucifix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今日詭譎多變,苦難增多的世界,痛苦在很多人身上停留,不論是失喪的悲愴或是遭受疾病侵噬的折磨,足以改變甚至摧毀原來的生活。苦難是無法被量化、被比較的,每個苦難之於人的衝擊與切身之痛都是獨特且孤單的,故而從痛苦絕望中尋得救贖之道,並定義自身存在的價值,成為受苦之生命必須面對的真實。在林佩蓁2010年至2015年間的藝術創作中,苦難與救贖的存在思維始自藝術家對於他人之痛苦經驗的聽聞,再到本身也陷於困境無法突破,進而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之時,卻因著基督信仰得著救贖之生命反思的紀錄。本文以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存在主義哲學及《聖經》為理論基礎,個別詮釋存在的概念,並以此二者延伸討論苦難與救贖存在之意義;並藉由筆者之創作論述及作品分析,釐清其內心原初創作的深層意圖且力求與文本及藝術史產生對話。
Pain remain in many people in today's treacherous, volatile, and suffering world, whether it is the sadness of losing loved ones or suffering from the invasion of ill-nesses, these are enough to change and even destroy one’s original life. These suffer-ing could not be quantified, nor be compared. The perplexity of the suffering and physical pain are unique and lonely. Therefore, facing the truth of searching for salvation from despair and seeking definition of one’s own existing value became a necessary process. In Lin Pei-Jen's body of artwork from 2010 to 2015, the existence of suffering and salvation began with the artist's encounter with other people’s painful experiences, as the artist could not break into the predicament herself, she then found the meaning of her own existence in Christianity as the record of life course of Redemption. This paper took in Jean-Paul Sartre's (1905-1980) Existentialism and the basis of Bible's creation which explores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and the meaning of suffering and salvation. Moreover, the artist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art cre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each work in order to clarify her inner desire of the original creation and try to have dialogue with Existentialism、Bible and art history.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版目錄 VI
緒論 1
第一章 存在思維 5
第一節 沙特存有學中的存在 5
一、沙特的哲學發展 6
二、沙特存有學之存在 9
第二節 聖經中的存在 13
一、神的存在 14
二、人的存在 17
第三節 存在思維的藝術表現 20
一、傑克梅第 21
二、法蘭西斯.培根 28
三、存在思維的創作實踐 36
第二章 苦難的存在思維 47
第一節 苦難的尋思 48
一、苦難的來源 48
二、苦難的徵狀 51
第二節 苦難存在的生命意義 52
一、存在主義的觀點 53
二、聖經中的苦難意義 55
第三節 苦難的藝術表現 57
一、馬克斯.貝克曼 59
二、弗特里埃 65
三、苦難的存在思維創作實踐 71
第三章 救贖的存在思維 85
第一節 自我救贖–尋找生命的意義 85
第二節 聖經的救贖觀 89
第三節 救贖的藝術表現 92
一、基督受難圖 92
二、救贖的存在思維藝術實踐 101
第四章 結論 121
參考文獻 124
中文書目: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淑馨,1996年。
李麗娟著,《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臺北:校園書房,2014年。
易英著,《西方20世紀美術Western art in the 20th century》,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林憲著,《臨床精神醫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高宣揚著,《沙特傳》,臺北:萬象,1994年。
黃小石著,《苦難的尋思》,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2015年。
黃彼得著,《聖經基督論》,臺北:校園書房,1992年。
傅毅成著,《沙特—自己反對自己》,臺北:北辰文化,1988年。
楊宗儒著,《陪孩子一起養蝴蝶》,臺北:城邦文化,2013年。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90年。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2000年。
台灣聖經公會,《聖經:新標點和合本-神版》,台灣:聖經公會,1988年。

中譯書目:
Arnheim, Rudolf著,郭小平、翟燦合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台灣商務,1992年。
Arnheim, Rudolf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1982年。Chalumeau, Jean-Luc著,陳英德、張彌彌合譯,《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臺北:藝術家出版,2002年。
Chalumeau, Jean-Luc著,王玉齡譯,《藝術解讀》,臺北:遠流,1996年。
Chipp, Herschel B.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Ι》,臺北:遠流,1995年。
Chipp, Herschel B.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II》,臺北:遠流,1995年。
C. S. Lewis, C. G.著,宋偉航譯,《痛苦的奧秘—一場思辨之旅》,新北市:校園書房,2015年。
Deleuze, Gilles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 : 感官感覺的邏輯》,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9年。
Delfgaauwd, Bernard著,傅佩榮譯,《二十世紀的哲學》,臺北市: 問學,1985年。
Eco, Umberto著,彭淮棟譯,《醜的歷史》,臺北:聯經,2008年。
Ferguson, Niall著,翁嘉聲譯,《世界大戰:20世紀的衝突與西方的沒落》,新北市:廣場出版,2015年。
Frank, Patrick著,陳玥蕾譯,《視覺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8年。
Frankl, Viktor E.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臺北:心靈工坊,2002年。
Frankl, Viktor E.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2012年。
Garrfder, Jostein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上)》,臺北:智庫,1995年。
Garrfder, Jostein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下)》,臺北:智庫,1995年。
Gay, Peter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 : 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人》,臺北市:立緒文化,2009年。
Gibran, Kahlil著,張琰、馬騋譯,《先知&先知的花園》,臺北:遊目族文化, 2014年。
Gombrich, Ernst 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1998年。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著,朱孟實譯,《美學II》,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著,朱孟實譯,《美學III》,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Johnson, Pual著,謝慧青等譯,《新藝術的故事》,臺北縣新店:木馬文化,2005年。
Jung, C. G.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心靈世界的探源》,臺北:好時年,1983年。
Littell , Jonathan著,林心如譯,《仿培根的三習作》,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Lucie-Smith, Edward著,李長俊譯,《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臺北:大陸書店,1982年。
May, Rollo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縣:立緒文化,2004年。
Merleau-Ponty, Maurice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Moltman, Jurgen著,林鴻信等譯,《耶穌基督:我們的兄弟,世界的救主》,臺北:台灣神學院出版社,2009年。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年。
Packer, J. I.著,張麟至譯,《簡明神學》,臺北:更新傳道會,2013年。
Pascal, Blaise著,秦家懿譯,《巴斯卡深思錄》,臺北:光啟社,1986年。
Read, Herbert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臺北:大陸書店,1982年。
Read, Herbert著,孫旗譯,《現代藝術哲學》,臺北:東大,1989年。
Read, Herbert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臺北:遠流,2011年。
Russell, Sharman Apt著,張琰譯,《蝴蝶法則:柔弱物種在演化競賽中的生存智慧》,臺北:貓頭鷹,2007年。
Saint-Exupéry, Antoine de著,曲愛琳譯,《小王子》,臺北:九大文化,1988年。
Sartre, Jean Paul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臺北:貓頭鷹,2000年。
Sartre, Jean Paul著,陳鼓應、金溟若合譯,《沙特小說選》,臺北:志文,1969年。
Sartre, Jean Paul著,魏金聲譯,《影像論》,臺北:商鼎文化,1992年。
Sartre, Jean Paul著,韋德.巴斯金編;歐陽有權、馮黎明譯,羅務恆校,《沙特論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Sartre, Jean Paul著,潘培慶譯,《沙特的詞語》,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Shaw, Gwen著,曹玲玲譯,《回家》,臺北:以琳,2013年。
Stadt, Verlag Neue著,蕭瀟譯,《基督形象的藝術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Stampf, Samuel Enoch、Fieser, James.著,鄧曉芒、匡宏譯,《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沙特及其後》,臺北市:麥格羅希爾、五南,2014年。
Sylvester, David著,陳品秀譯,《培根訪談錄》,臺北市:遠流,1995年。
Sze, Newman著,《苦難的意義與達到榮耀》,美國:美國見證出版社,2002年。
Tolstoy , Lev著,耿濟之譯,《藝術論》,臺北:遠流,1989年。
Tuan, Yi-fu(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2006年。
Tuan, Yi-fu(段義孚)著,潘桂成譯,《恐懼》,臺北縣:立緒文化,2008年。
Yancey, Philip著,徐成德譯,《盼望的線索》,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14年。
Zacharias, Ravi著,黃大業譯,《如果沒有神》,台北市:希望之聲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
Zacharias, Ravi and Vince Vitale著,顧美芬譯,《為何受苦:生命無理時,找到意義與安慰》,台北市:台灣舉手網路協會,2016年。

英文書目:
Andrew Causey, Sculpture Since 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avid Hopkins, After Modern Art 1945-20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Lawrence Gowing、Hunter, Francis Bacon, Washington, D.C.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89.
學位論文︰
邱亦森,〈沙特《存有與虛無》的自由概念〉(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2000)。
洪國欽,〈「假纏繞」與「真綑綁」:有關馬克斯•貝克曼之繪畫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2004)。
張淑慧,〈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藝術中「框」意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04)。

線上網頁資源:
ARTstor網站http://library.artstor.org/library/#1。
Art in America. Sep2003, Vol. 91 Issue 9, p94. 5p. 6 Color Photographs.
http://ahrp.ntua.edu.tw:2372/ehost/detail/detail?sid=e0abb248-5c86-4801-9d6d-9016c36ba470%40sessionmgr4004&vid=24&hid=4112&bdata=Jmxhbmc9emgtdHcmc2l0ZT1laG9zdC1saXZl#AN=10666431&db=aph
C. M., 〈JEAN FAUTRIER 1898-1964〉, 《Modern Painters.》, accessed Winter2002,
Vol. 15 Issue 4, p164-164. 1/2p.,
http://ahrp.ntua.edu.tw:2372/ehost/detail/detail?sid=e0abb248-5c86-4801-9d6d-9016c36ba470%40sessionmgr4004&vid=33&hid=4112&bdata=Jmxhbmc9emgtdHcmc2l0ZT1laG9zdC1saXZl#AN=59516307&db=aph
Ebony, David,〈Jean Fautrier: Rapturous Texture.〉,《Art in America》, accessed Sep2003, Vol. 91 Issue 9, p94. , http://ahrp.ntua.edu.tw:2372/ehost/detail/detail?sid=e0abb248-5c86-4801-9d6d-9016c36ba470%40sessionmgr4004&vid=24&hid=4112&bdata=Jmxhbmc9emgtdHcmc2l0ZT1laG9zdC1saXZl#AN=10666431&db=aph
Giacobetti, Francis, 〈Francis Bacon: I painted to be loved.〉, The Art Newspaper, No. 137, June 2003. The Last Interview. The Independent – Saturday Maga-zine. June 14, 2003. Retrieved from http://media.aphelis.net/wp-content/uploads/2012/11/GIACOBETTI_2003_Francis-Bacon_-the_last_interview_The_Independent.pdf (2016)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2009, Vol. 8 Issue 3, p181-193. 13p. 2 Illustrations.
Michael J.W. Stickings, 〈Max Beckmann: Night (1918-19)〉, accessed, November 11, 2015http://the-reaction.blogspot.tw/2007/10/max-beckmann-night-1918-19.html
Modern Painters. Winter2002, Vol. 15 Issue 4, p164-164. 1/2p.. October. Spring2004,
Issue 108, p50-72. 23p. 9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http://ahrp.ntua.edu.tw:2372/ehost/detail/detail?sid=e0abb248-5c86-4801-9d6d-9016c36ba470%40sessionmgr4004&vid=37&hid=4112&bdata=Jmxhbmc9emgtdHcmc2l0ZT1laG9zdC1saXZl#AN=13143174&db=aph
Oxford Art Online
http://ahrp.ntua.edu.tw:2058/subscriber/article/grove/art/T032017pg3?q=Giacometti&search=quick&pos=4&_start=1#firsthit
Steven C. Munson, 〈Giacometti's truth〉, 《Arts & Humanities Full Text》, accessed October 23,2015, http://ahrp.ntua.edu.tw:2142/artshumanities/docview/195877279/fulltext/69DE44843A664DF8PQ/7?accountid=14230
東日本大震災災情統計 http://www.taiwan921.lib.ntu.edu.tw/japan09.html。

多媒體資源:
Os Guinness, If God is God why do bad things happen?, by Day of Discovery(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2015),DVD.
Neil MacGregor, Seeing Salvation, produced by Patricia Wheatley(1972; London: BBC, 2002),DV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