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04: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進輝
研究生(外文):HSU, CHIN-HUEI
論文名稱:《生命中的天使-汪中仁、吳銀玉》 創作論述與說明
論文名稱(外文):Angels of life-Chung Ren Wang‧In Yu Wu
指導教授:連淑錦連淑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EN, SHU-CHIN
口試委員:劉立行廖金鳳
口試委員(外文):LIU, LI-HSINGLIAO, CHIN-FENG
口試日期:2017-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應用媒體藝術組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紀錄片
外文關鍵詞:documenta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為電視紀錄片《生命中的天使─汪中仁‧吳銀玉》創作論述,本創作講述的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情節描述一位被醫生宣告生命僅剩兩年的汪中仁先生、以及轉化童年生活負面腳本為正向力量的吳銀玉老師,兩人不平凡的生命歷程故事。
本創作從側寫到現身說法,他們兩人與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懷抱夢想、努力在實現夢想。兩位被拍攝者皆把他們的生命經歷與挫折,轉化為愛的力量與行動。透過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更能體會他們的生命情境。他們不只是被拍攝者,也是本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參與者。
本創作歷時二年六個月的實地拍攝與紀錄,是講情、講生活、講他們兩人在生命不同轉角處與人溫暖相遇的故事。誠實、不花俏、不華麗鋪張、也不咄咄逼人。是一種淡淡的情味,深長而雋永;是一種無私的付出,無怨又無悔。本創作嘗試用溫潤流暢以及內斂的鏡頭語言,詮釋他們生命所展現的韌性之美。
本文也會針對 《生命中的天使─汪中仁‧吳銀玉》說明作者的創作動機、目的、方向、過程及論述。同時,也會分享本創作在前、後期製作流程上的技術與整合經驗。

This article is the creation discourse of the TV documentary 《Angels of life─Chung Ren Wang‧In Yu Wu》, the creation is a story about a mutual influences of lives. The story of Chung Ren Wang, a man who is been told his life is only 2 years left, and the story of In Yu Wu, how she turned her nega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 into positive power, their unordinary stories of life.
From profiling to speaking by themselves, we learned that there aren'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us. We all have dreams and try hard to realize our own dreams. This two photographed all transferred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setbacks into love and action. Through their stories, we could realiz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more. They are not only photographed but also participants of the creation of this documentary.
This creation was photographed on the spot by 2 years and 6 months, it's a story about emotion, daily life and their warm encounter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corners of life. It is honest, not fancy, neither extravagant nor aggressive. It's human, delicate and timeless; it's about unconditional devotion with no regret. The creator tried to interpret their resilience of life by a warm, smooth and introverted camera technic.
This article is detailed with the creative motives、purpose、orientation、process and discourse of the creator of《Angels of life─Chung Ren Wang‧In Yu Wu》. Also we share the technics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ntegration experience of this creation.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謝誌 Ⅲ
目錄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3
第三節 創作大綱與方向 5
一、家是溫馨的避風港;家有時也是令人傷心的折磨處 5
二、憑靠恩寵與勇氣,綻放新生命 7
三、生活美學的實踐者,翻轉生命的單一詮釋 9
四、以愛傳愛,吸引正向力量 11
五、面對挫折、分享重擔 13
六、從鍋鏟到鍵盤,翻滾吧!歐巴桑 13
七、愛的蔓延與湧流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電視紀錄片 17
一、定義 17
二、電視紀錄片敘事方式分類 18
三、台灣電視紀錄片的發展 19
四、電視紀錄片的借鏡與突破 23
第二節 紀錄片概述 25
第三節 紀錄片類型與形式 27
一 、 詩意的模式 紀 錄 片 ( The Poetic Mode Documentary ) 27
二 、 解說模式 紀 錄 片 (The Expository Mode Documentary ) 28
三 、 觀察模式 紀 錄 片 (The Observational Mode Documentary ) 28
四 、 參與模式 紀 錄 片 (The Participatory Mode Documentary ) 29
五 、 自身反省模式 紀 錄 片 (The Reflexive Mode Documentary ) 30
六 、 表 現模式 紀 錄 片 ( The Performative Mode Documentary ) 31
第四節 紀錄片的敘事 32
一、敘事的涵義 33
二、敘事與結構的關係 34
第三章 創作說明與製作過程 35
第一節 影片規格 35
第二節 創作說明 35
第三節 拍攝方式與技巧 36
一、主攝法(master shot) 38
二、主觀鏡頭拍攝法(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shot) 38
三、特寫鏡頭拍攝法(close-up shot) 39
四、廣角鏡頭拍攝法(wide shot) 39
第四節 剪接方式與技巧 40
一、初剪亦稱作粗剪(rough cut) 42
二、色溫 ( Color Temperature )校正 43
三、系列鏡頭剪接 ( sequence shot cutting ) 43
四、連戲剪接 (cutting to continuity ) 44
五、交叉剪接(cross cutting) 44
第五節 音樂與音效的執行 45
一、聲音與對白(dialog)的處理 45
二、音樂(music)的呈現與處理 46
三、音效(sound effect)的呈現與處理 47
第六節 拍攝計劃及進度表 49
第七節 影片預算明細表 50
第八節 公開試映後觀眾意見與改進回饋 51
參考書目 54
參考影片 56
附錄1:分鏡表 57
附錄2:使用設備 70


王慰慈(2000)。《紀錄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慰慈(2003)。〈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廣播與電視》,20。
王慰慈(2007)。《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台北:同喜文化出版社。
井迎瑞(2006)。《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台北:三民書局。
井迎兆(2009)。《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出版社。
井迎瑞(2014)。《電影美學:心靈的藝術》。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晶玉(2006)。《真情部落格》。台北:文經社。
李屏賓 (2009)。《光影詩人李屏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李道明(2015)。《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林素聿、程珮然譯(2005),《活出美好》,保羅文化。(原書Joel Osteen[2004].Your Best Life Now)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2015)。《轉念,愛飛翔》。台北:博思智庫。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2011)。《不光會耍寶》。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馬斯賽里(1980)。《電影語言》。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剛(2008)。《解密Discovery美國探索頻道節目研究》。中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張其鋒(2010)。《淺析電視紀錄片的故事化》。北京:當代小說出版社。
梅長齡(1991)。《電影的原理與製作》。台北:三民書局。
黃穎凡譯(2008)。《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台北:三采文化。(原書TBSイブニング.ファイブ[2007].余命一ヶ月の花嫁)
焦雄屏等譯(2004)。《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Louis Giannetti[1993]. Understanding Movies)
曾偉楨 (2001)。 《電 影 藝 術 - 形 式 與 風 格 》。希爾出版社。
楊智捷譯(2012)。《鏡頭之後: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台北:大家出版社。(原書Gustavo Mercado [2010]. The Filmmaker’s Eye: 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判》。台北:五南出版社。
藍祖蔚(2001)。《聲與影》。台北:麥田出版社。
漢寶德(2006)。《美,從茶杯開始:漢寶德談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邱貴芬(2016)。《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孫紅雲譯(2010)。《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王亞維、喻溟(2016)。《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出版社。
馮艷、趙曼茹(1995)。《小川紳介的世界─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義愷(2005)。《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