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日臻出版社,1995。
2.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0。
3.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2000。
4.嚴秀萍。《童話中的反動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台北:秀威資訊,2010。
5.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詩學》。劉效鵬(譯)。台北:五南,2008。
6.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北京:三聯,1986。
8.黑格爾(G.W.F. Hegel)。《美學‧第三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9.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安徒生童話故事集》。葉君健(譯)。台北:光復,1998。
10.王爾德(Oscar Wilde)。《快樂王子》。立村文化編譯組(譯)。新北:立村文化,2009。
二、期刊論文
1.王志輝。〈黑格爾之悲劇理論:把希臘悲劇作為一「主體性的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6(2006):61-106。2.代小兵,劉秀華。〈論希臘古典文學作品對英語詞彙的衍生價值〉《遼寧工業大學學報》14.2(2012):52。
3.李文斌。〈悲劇和悲劇美〉《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2.1(2006):10-13。
4.吳英長。〈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臺東師專學報》14(1986):198。5.佟婷。〈論動畫藝術悲劇性的審美價值〉《臺東師專學報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2009): 81-82。
6.楊華芬。〈淺論童話悲劇審美對兒童的震撼力及其意義〉《現代語文》31 (2009): 159-160。
7.熊元義,余三定。〈西方悲劇理論的兩大類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5.31(2006):1-10。
三、網路資料
1.張美妮。單純明快的敘事方式。http://www.yn99.net/zs29.htm(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