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Gerjan Huis in’t Veld and R. Simpson, 2014. 臺歐消保團體交流會議
人籟論辯月刊 ( 2013 年 9 月)。味,道歷史。人籟論辯月刊,107,08-26。
王智弘 ( 2008 年 1 月)。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台北都會區
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王仕圖、吳慧敏 ( 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
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天下雜誌編輯部 ( 2002 年 8 月)。把生活做成生意。天下雜誌,257,134-14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2014)。「健全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機制之研究」公開徵求建議書,http://archive.rdec.gov.tw/ct.asp?xItem=4552592&ctNode=12226&mp=100。
何凡 ( 1975 年 2 月 18日)。恢復古人好習慣。聯合報,第12版。
李紫雲 ( 2004)。國際化動機、 營運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大同大學碩士論文。
杜莉、孫俊秀、高海薇、李云云 ( 2008)。當筷子遇上刀叉-看中西飲食文化比較。台北:賽尚圖文出版。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 (譯) ( 2006)。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原作者: Held, David等)。台北:韋伯文化。(原著2000年出版)
季良玉 ( 1999 年 5 月 10 日)。小本創業傳奇:吳伯超讓珍珠奶茶風靡上海灘。 聯合報,第22版。
林淑馨 (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鼎盛 ( 2004)。新式臺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花蓮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林信宏 ( 2003)。運動廣告中符號消費現象。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怡君 ( 2003)。從優勢休閒飲料之差異化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佳瑩、曾秀雲 ( 2010 )。從在地化到全球化:以珍珠奶茶為例。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的再生與發展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吳明杰 ( 2004 年 9 月 21 日)。每周少喝一杯珍珠奶茶就能保衛家園。中國時報,第A2版。
吳雨潔 ( 2008 年 7 月 8 日)。傳統加味創意茶凸全世界。聯合報,第A9版。
吳昭怡 ( 2002 年 10月 8 日)。老店不老的祕訣——春水堂。天下雜誌,260,74-75。吳盈德 ( 2001 年 6 月 21 日)。封口機與茶飲專賣店唇齒相依。經濟日報,第32 版。
吳萼洲 ( 2002 年 8 月 30 日)。布局全球修珍珠奶茶學。聯合報,第15版。
吳德亮 ( 2004 年 9 月 30 日)。珍奶效應另一章,兩大龍頭爭奪發明權。新台灣,445,50-51。
吳宛亭 ( 2013)。 企業經營者召回義務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淑姿 ( 2005)。人文主義之休閒理念-現代人應有之休閒生活觀。公民訓育學報,16,19-35。張立宇 ( 2008 年 8 月)。8個令人驚豔的臺灣創意。Cheers 雜誌,95,64-67。洪富峰 ( 2008 年 6 月)。茶飲文化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潮流的角色。環境與世界,17,37-55。洪榮志、馮惠宜、何榮幸( 2010 年 1月 28 日)。「民國99 臺灣久久」呷飯一百年國民飲料的味道老少通吃珍奶搖出飲品革命。中國時報,第A6版。
周國忠 (2002)。消費者用餐需求與餐館選擇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達光 (2003)。消費者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夏鑄九、王志弘(譯) (2001)。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原作者: Castells, Manuel)。台北:唐山。(原著1998年出版)
陳美文 (2004 年 10 月 1 日)。府城翰林茶館涂宗和自稱是發明人,與台中春水堂僵持不下爭正統珍珠奶茶有火藥味。中國時報,第C2版。
陳慈玉(2004 年 10 月)。百年來的臺灣茶業發展史。歷史月刊,201,82-91。陳欣榮 (2011)。機能性茶飲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產品創新與購買意圖對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憶寧 (2011)。美國牛肉進口臺灣危機中的媒介使用、政治信任與風險感知的關係。傳播與社會學刊,17,31-60。湯雅雯 ( 2009 年 9 月 25 日)。臺灣哪裡好外籍生:夜市,讚!。聯合報,第A4 版。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原作者:星野克美)。台北:遠流出版。(原著1984年出版)
黃文博 ( 2006 年 10 月 27 日)。誰發明珍奶,2茶館興訟。中國時報,第C3版。
黃毓諄 ( 2014 )。從阿里山茶產業論茶葉與食品安全。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曾允盈、賴宛琳( 2015 年 6 月)。喝出百億商機 臺灣手搖茶進軍國際。看雜誌,156,01-03。
曾寶璐(2003 年 9 月)。調一杯珍珠奶茶四百頁操作手冊。商業周刊,823,92-94。
曾寶璐(2003 年 9 月)。「臺灣味」走國際:現象篇/夜市小店.全球賺錢。商業周刊,823,82-91。游蕙瑜(2001)。以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式。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楊雅民(1998 年 11 月)。冰品連鎖店小兵立大功。商業周刊,574,91。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2003)。作者已死-巴特與後現代主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9。2006 年 1 月 25 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26.htm
葉肅科 ( 2009 年 3 月 12 日)。飲食全球化與在地化:東亞社會麥當勞化。東吳大學人文社會院第 26 屆系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蔡燿駿 ( 2004 年 11 月)。挑逗上班族的科技味蕾。e 天下雜誌,47,102-105。
蔡筱穎 ( 2003 年 10 月 19 日)。珍珠奶茶 讓巴黎看見臺灣。中國時報,第A11版。
廖弘棋 ( 1991 年 7 月 9 日)。泡沫紅茶店成新貴,連鎖加盟經營是趨勢。經濟日報,第8版。
謝承志 ( 2005 年 12 月 7 日)。異國珍奶,臺灣滋味。中國時報,第E6版。
鄧景衡 ( 2002 )。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鄧敏宏 ( 2003 )。從羅蘭巴特與布希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人文社 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劉漢介 ( 2013 )。當珍珠遇見茶-春水堂36道百年經營的思考。台北:遠流出版。
劉維公 ( 2001 )。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5。
鄭陸霖(2004 年 12 月)。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東吳社會學報,17,1-41。鍾智慧 ( 2006 )。 潛在問題分析與預防-以工安事故與食品問題為例。品質月刊,第42卷,6,68-71。英文部分
Ashley, Bob, Joanne Hollows, Steve Jones, and Ben Tayler. (2004). Food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Atkins, Peter & Ian Bowler. (2001). “Factors in Food Consumption.” 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London: Arnold, 255-271.
Bell, David & Gill Valentine. (1997). Consuming Geographies: We Are Where We Eat. London: Routledge.
Benjamin, W. (196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H. Arendt (Ed.), Illumination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Featherstone, M. (1992). Cultur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phere. In R. Munch, & N. J. Smelser (Eds.), Theory of culture
(pp.265-289).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rnandez-Armesto, Felipe. (2001). Food: A History. London, Macmillan.
Gottdiener, Mark. (1995). Postmodern Semiotics: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Forms of Postmodern Life. Oxford: Blackwell.
McCracken, Grant. (1987). “The history of Consump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sumer Guid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0:2: 139-67.
Poster, Mark. Jean Baudrillard. (2001).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mith, Simon. (1996)“Accounting for Taste: British Coffee Consump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27 :183-214.
Tomlinson, John.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illiams, Raymond. (1961)“The Analysis of Culture.”Pp.41-71 in 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網站
BUBBLEOLOGY官網。取自http://bubbleology.co.uk/
美國 CNN 旗下旅遊網站:「Travel ASIA with CNNGo」。取自http://www.vedfolnir.com/worlds-50-most-delicious-drinks-and-food-1476.html
迷客夏(milk shop)官網。取自http://www.milkshoptea.com/price/
大苑子官網。取自http://www.dayungs.com.tw/web/
都可茶飲官網。取自http://www.coco-tea.com/
臺灣商會聯合資訊網:食安專區。取自http://www.tcoc.org.tw/pages/foodsafet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取自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翰林茶館官網。取自http://www.hanlin-tea.com.tw/
清心福全冷飲站官網。取自http://www.chingshin.tw
喬治派克官網。取自http://www.georgpeck.com/
歇腳亭官網。取自http://www.sharetea.com.tw/
鮮茶道官網。取自http://www.presotea.com/index.php
茶湯會官網。取自http://www.teapatea.com.tw/products.php
雙全紅茶官網。取自http://www.twinall.com.tw/about.htm
水巷茶弄官網。取自http://www.teaplus.com.tw/product.php
日出茶太官網。取自http://www.ichatime.com.tw/
財政部財政及稅賦處。取自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5/19450
一茶一坐官網。取自http://www.chamate.cn/
五十嵐官網。取自http://50lan.com/web/news.asp
衛生署網站。取自http://talk.news.pts.org.tw/show/12982
圓石禪飲官網。取自http://www.milkshoptea.com/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