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柔(2010)。《國小學童本土語言認知、態度及行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丘昌泰(20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45-96。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撿視〉。《國家與社會》,5,1-3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96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家語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家基本法》。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書》。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3)。《101至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4)。《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張老師月刊》,38-63。
吳俊達(2013)。《國小新住民子女參與母語傳承課程學習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玲綺(2008)。《國小師生對科學探究認知及教師探究教學態度與學童探究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李佳芬(2010)。《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李美枝(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喬(1993)。〈台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兼談台灣的客家族群〉。《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周甘逢(1999)。〈品格與態度教學〉。林生傳(編),《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春鳳(2008)。〈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4,101-133。
林恩顯(1997)。〈導論: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洪泉湖等人(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時英。
林瑞玲(2010)。《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的可能關係--以中壢市新新國小之家長為例的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法務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臺北市:法務部。
邱羽翎(2013)。《屏東縣六堆地區客語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生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5)。《研究方法理論與基礎》。臺北市:雙葉出版社
邱皓政(2001)。《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施正峰(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翰蘆。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7)。〈認同政治篇〉。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2010)。《台灣族群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施任芳(2003)。《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范若瑜(2016)。《客家後生的客家意象與族群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范振乾(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凌平(2000)。《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五南。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73-100。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馬文雄(2010)。《家長支持度、電視影響力與學生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之相關研究--以東勢鎮國小中、高年級客家籍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坤鄉(1999)。〈開放教育對原住民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在台北縣烏來國民中小學之實驗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2,129-159。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2016)。《卓蘭饒平客家人語言生活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張帶金(2010)。《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學謙(2004)。〈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母語教育〉。《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
莊喻如(2011)。《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許少平(2009)。《原住民族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許秀薇(2008)。《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陳枝烈(1997)。〈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陳枝烈(編),《台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縣:空大。
陳雅雪(2012)。《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毓齡(2009)。《新移民家庭資本與其子女族群認同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嘉甄、吳振賢(2013)。〈客家意象形成與族群認同〉。《行政院客委會一百零二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碧祥(2002)。〈語言之哲學探究及其教育意義〉。《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5,233-262。
陳錦田(2001)。《客家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臺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黃文定(2008)。〈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1(4)51-74。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論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與實踐〉。邵宗海等人(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市:幼獅。
黃俞蒨(2016)。《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家齊(201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黃振彰(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黃敏峰(2011)。〈族群四理論的反思〉。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134期。
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葉至誠、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淑琴(2015)。《宜蘭縣國民小學平地與原鄉高年級泰雅族學生族語學習環境、族群認同與族語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宏、張慧梅(2007)。〈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路的建構〉。丘昌泰蕭新煌(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市:智勝文化。
劉宗怡(2013)。《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竹北市、尖石鄉之國三學生為探索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劉阿榮(1997)。〈導論: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洪泉湖等人(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時英。
劉慧君(2005)。《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臺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劉錦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市:武陵。
潘美琪(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與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太魯閣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蔡宜娟(2004)。《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錢宗忻(2005)。《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謝國斌(2010)。〈台灣族群研究的發展〉。施正鋒(編),《原住民族研究》。臺北市:翰蘆。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顧駿譯(1991)。《種族與族類》。臺北市:桂冠。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英文部分
Aboud, F. E.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In J. S. Pinney, & M. J. Rotheram(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USA : SAGE.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ilton Key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Eds.). Field method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Clifford Geertz(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California Press.
De Vos, G. A. (1982). Introduction to ethnic identity, In G. A. De Vos & L. Romanucci- Ross(eds.), Ethnic identity: Cu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E. Durkheim (2002). 《社會分工論: 涂爾幹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渠東譯). 新北市: 左岸文化.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dwards, J. (1985). 《語言,社會和同一性》(蘇宜青譯). 臺北市: 桂冠.
Freud, S. (2000). 《夢的解析》(高俊、高申春、侯向群譯). 臺北市: 知書房.
Hall, Stuart(2000). Who Needs ‘Identity’? In Paul du Gay, Jessica Evans, and Peter Redman eds., Identity: A Reader. London: Sage.
Isaacs, Harold R. (1975). Basic Group Identity: the Idols of the Tribe.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Isaacs, Harold R. (2004). 《族群》(鄧伯宸譯). 臺北市: 立緒.
Kelman, H. C. (1965).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eyes, Charles F. (1981).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idder, L. H. (1981).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3, 499-514.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Ranjit Kumar(2010). 《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潘中道、胡龍騰譯). 臺北市: 學富文化.
Robertson, Ian (1987). Soci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Shils, Edward. (1957).Primordial, Personal, Sacred and Civil Ties: Some Particular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7, 113-145.
Smith, E. J. (1991).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ajority/minority status. Jouran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0, 181-188.
Sumner, W. G. (1906). Folkways: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 Manners, Customs, Mores, and Morals. New York: Ginn & Co.
Tajfel, H. (1981).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37-244.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Weber, M. (1978). Ethnic Groups, In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