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6: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美明
研究生(外文):LIU MEI MING
論文名稱: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范瑞玲范瑞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JUI-LING
口試委員:涂金榮邱湘雲
口試委員(外文):TU,CHIN-JUNGCHIU,HSIANG-YUN
口試日期:2017-07-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聯合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客語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Miaoli County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Hakka Ethnic Identity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關係。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上之差異,並探討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相關情形。期能提升學生的族群認同感和了解如何讓學生保有正向積極的客語學習態度。
本研究係以苗栗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或成立客語相關社團之7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蒐集相關文獻後彙整而形成研究架構,並修編「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立意抽樣之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3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計305份,有效回收率為92.42%,利用SPSS for Windows 20.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單因數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雪費法事後比較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中,學生感受程度最高為「族群行為」,其次依序為「族群態度」、「族群知覺」、「族群歸屬感」,而「族群身分自我認同」感受程度為最低。二、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中,學生感受程度最高為「認知態度」,其次依序為「情感認同」,而「行為傾向」感受程度為最低。三、「父母皆為客家人」、「居住語言環境說客語較多」、客語能力「很會聽」或「很會說」的國中學生族群認同和學習態度皆高於其他學生。四、「國小修過客語相關課程」之國中生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高於沒有修過客語相關課程的學生。五、「在家說客語頻率」越高的學生其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也越高。六、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達顯著正相關,學生族群認同程度越高,客語學習態度就越高。「父母皆為客家人」、「居住語言環境說客語較多」、客語能力「很會聽」或「很會說」的國中學生族群認同和學習態度皆高於其他學生。四、「國小修過客語相關課程」之國中生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高於沒有修過客語相關課程的學生。五、「在家說客語頻率」越高的學生其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也越高。六、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達顯著正相關,學生族群認同程度越高,客語學習態度就越高。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建立具客家文化特色及多元的交流平台,以增進學生對自我族群身分的認同感。教育相關單位也應該廣設客語相關課
程與社團,以延續客語學習,並與社區、家庭相互結合,傳承客家文化。除此之外,家長與子女溝通時應以客語為主要語言,並與家人參加客家文化相關活動,凝聚客家意識,讓子女以身為客家人為榮。

關鍵詞: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客語學習態度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area.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Hakka learning attitude, 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hakka learning attitude. The researcher hop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 would be enhance and they would keep positive and ac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Hakka language.
The subjects of this tudy were from students of seven junior high schools which implemented Hakka Language Life School or already established Hakka language-related clubs in the Miaoli area. Collec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fter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structure, and revisions of questionnaires on the study of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area, the researcher distributed 330 questionnaires, and 30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92.42%. SPSS for Windows 20.0 was adopt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 Way RM-ANOVA, One Way IS-ANOVA, t-test, Scheffe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kings of Hakk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Hakka ethnic identity were "ethnic behavior", "ethnic attitudes", "ethnic consciousness", "ethnic sense of belonging", and “ethnic self-identity ".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nkings of Hakk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 were "cognitive attitude", "emotional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tendency". Those Hakk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taken Hakka language related cours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with goo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and whose parents were both Hakka, living at an environment full of Hakka language tended to have stronger Hakka identity and Hakka learning attitude than other students. Certainly, those students who often speak Hakka language at home had higher scores in both ethnic identity and learning attitude. Final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 in the Miaoli area,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tudent identity, the better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the Hakka languag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agencies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multi exchang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ith Hakk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Hakka identity. Education-related administrations should also open Hakka relevant courses and establish Hakka relevant clubs to cooperate with Hakka communities so that studetns could continue to learn Hakka at home or school to to help the inheritance of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In addition, Hakka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should communicate in Hakka, and participate in Hakka 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 to gather Hakka consciousness so that Hakk children would be proud of being a Hakka.




Key words: Miaoli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Hakka Ethnic Identity, Hakka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

目 次
頁次
目 次 i
表目次 iii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六節 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族群認同 11
第二節 學習態度 25
第三節 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32
第四節 結語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4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2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客家族群認同之現況分析 5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客家族群認同之差異分析 64
第三節 客語學習態度之現況分析 9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客語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 97
第五節 族群認同與學習態度之相關情形分析 120
第六節 結語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結論 124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中文部分 131
英文部分 137
附錄 139
附錄一 139
附錄二 143
附錄三 146
附錄四 151


















表目次
頁次
表1-1 本研究之章節架構表 10
表2-1 國內外研究者對族群認同之測量構面 17
表3-1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統計表 35
表3-2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變項分析之摘要表 37
表3-3 預試問卷施測學校統計表 43
表3-4 族群認同量表(預試問卷) 44
表3-5 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 47
表3-6 族群認同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9
表3-7 族群認同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3-8 族群認同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3
表3-9 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3-10 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7
表3-11 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7
表4-1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0
表4-2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各構面題項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1
表4-3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各因素平均數之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4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現況與各因素平均數之LSD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3
表4-5 不同性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65
表4-6 不同年級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7 不同年級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67
表4-8 不同父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9 不同父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70
表4-10 不同母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11 不同母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73
表4-12 不同居住語言環境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13 不同居住語言環境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76
表4-14 不同客語聽力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4-15 不同客語聽力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79
表4-16 不同客語口說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17 不同客語口說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83
表4-18 國小是否修習客語相關課程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85
表4-19 不同在家說客語頻率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20 不同在家說客語頻率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家族群認同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88
表4-21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94
表4-22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各構面題項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95
表4-23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各因素平均數之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24 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現況與各因素平均數之LSD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6
表4-25 不同性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98
表4-26 不同年級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4-27 不同年級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00
表4-28 不同父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29 不同父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03
表4-30 不同母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31 不同母親族別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05
表4-32 不同居住語言環境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33 不同居住語言環境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08
表4-34 不同客語聽力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35 不同客語聽力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10
表4-36 不同客語口說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37 不同客語口說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13
表4-38 國小是否修習客語相關課程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115
表4-39 不同在家說客語頻率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40 不同在家說客語頻率之苗栗地區國中學生客語學習態度之多重比較摘要表 117
表4-41 客家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相關摘要表 122
附錄三 族群認同相關研究彙整表 146
附錄四 學習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 151





圖目次
頁次
圖2-1 Rosenberg & Hovland的態度概念 27
圖2-2 態度組成要素關聯圖 28
圖3-1 研究程序圖 40
圖3-2 研究架構圖 4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柔(2010)。《國小學童本土語言認知、態度及行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丘昌泰(20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45-96。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撿視〉。《國家與社會》,5,1-35。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96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家語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家基本法》。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書》。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3)。《101至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4)。《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張老師月刊》,38-63。
吳俊達(2013)。《國小新住民子女參與母語傳承課程學習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玲綺(2008)。《國小師生對科學探究認知及教師探究教學態度與學童探究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李佳芬(2010)。《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李美枝(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喬(1993)。〈台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兼談台灣的客家族群〉。《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甘逢(1999)。〈品格與態度教學〉。林生傳(編),《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春鳳(2008)。〈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4,101-133。
林恩顯(1997)。〈導論: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洪泉湖等人(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時英。
林瑞玲(2010)。《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的可能關係--以中壢市新新國小之家長為例的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法務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臺北市:法務部。
邱羽翎(2013)。《屏東縣六堆地區客語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生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5)。《研究方法理論與基礎》。臺北市:雙葉出版社
邱皓政(2001)。《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施正峰(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翰蘆。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7)。〈認同政治篇〉。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2010)。《台灣族群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施任芳(2003)。《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范若瑜(2016)。《客家後生的客家意象與族群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范振乾(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凌平(2000)。《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五南。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73-100。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馬文雄(2010)。《家長支持度、電視影響力與學生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之相關研究--以東勢鎮國小中、高年級客家籍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坤鄉(1999)。〈開放教育對原住民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在台北縣烏來國民中小學之實驗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2,129-159。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2016)。《卓蘭饒平客家人語言生活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張帶金(2010)。《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學謙(2004)。〈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母語教育〉。《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
莊喻如(2011)。《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少平(2009)。《原住民族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秀薇(2008)。《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陳枝烈(1997)。〈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陳枝烈(編),《台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縣:空大。
陳雅雪(2012)。《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毓齡(2009)。《新移民家庭資本與其子女族群認同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嘉甄、吳振賢(2013)。〈客家意象形成與族群認同〉。《行政院客委會一百零二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碧祥(2002)。〈語言之哲學探究及其教育意義〉。《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5,233-262。
陳錦田(2001)。《客家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臺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黃文定(2008)。〈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1(4)51-74。
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論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與實踐〉。邵宗海等人(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市:幼獅。
黃俞蒨(2016)。《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家齊(201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黃振彰(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敏峰(2011)。〈族群四理論的反思〉。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134期。
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葉至誠、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淑琴(2015)。《宜蘭縣國民小學平地與原鄉高年級泰雅族學生族語學習環境、族群認同與族語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宏、張慧梅(2007)。〈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路的建構〉。丘昌泰蕭新煌(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市:智勝文化。
劉宗怡(2013)。《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竹北市、尖石鄉之國三學生為探索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劉阿榮(1997)。〈導論: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的解釋〉。洪泉湖等人(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時英。
劉慧君(2005)。《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臺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錦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市:武陵。
潘美琪(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與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太魯閣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蔡宜娟(2004)。《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錢宗忻(2005)。《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國斌(2010)。〈台灣族群研究的發展〉。施正鋒(編),《原住民族研究》。臺北市:翰蘆。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顧駿譯(1991)。《種族與族類》。臺北市:桂冠。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英文部分

Aboud, F. E.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In J. S. Pinney, & M. J. Rotheram(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USA : SAGE.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ilton Key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Eds.). Field method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Clifford Geertz(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California Press.
De Vos, G. A. (1982). Introduction to ethnic identity, In G. A. De Vos & L. Romanucci- Ross(eds.), Ethnic identity: Cu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E. Durkheim (2002). 《社會分工論: 涂爾幹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渠東譯). 新北市: 左岸文化.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dwards, J. (1985). 《語言,社會和同一性》(蘇宜青譯). 臺北市: 桂冠.
Freud, S. (2000). 《夢的解析》(高俊、高申春、侯向群譯). 臺北市: 知書房.
Hall, Stuart(2000). Who Needs ‘Identity’? In Paul du Gay, Jessica Evans, and Peter Redman eds., Identity: A Reader. London: Sage.
Isaacs, Harold R. (1975). Basic Group Identity: the Idols of the Tribe.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Isaacs, Harold R. (2004). 《族群》(鄧伯宸譯). 臺北市: 立緒.
Kelman, H. C. (1965).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eyes, Charles F. (1981).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idder, L. H. (1981).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3, 499-514.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Ranjit Kumar(2010). 《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潘中道、胡龍騰譯). 臺北市: 學富文化.
Robertson, Ian (1987). Soci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Shils, Edward. (1957).Primordial, Personal, Sacred and Civil Ties: Some Particular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7, 113-145.
Smith, E. J. (1991).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ajority/minority status. Jouran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0, 181-188.
Sumner, W. G. (1906). Folkways: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 Manners, Customs, Mores, and Morals. New York: Ginn & Co.
Tajfel, H. (1981).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37-244.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Weber, M. (1978). Ethnic Groups, In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