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芃綺
研究生(外文):Peng-Chi Chen
論文名稱: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ural Youth''s Positive Psycholog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指導教授:黃志成黃志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e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遊憩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社區參與程度生活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Rural youthpositive psychologycommunity participationlif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臺灣當今用以許多政策、方法、媒介鼓勵青年從事農業相關性質工作,改善農村就業人口的困境,深入與農村青年訪談後,發現有部分的農村青年考慮轉換跑道或是離開農村產業,因此引發研究者想進一步的探討目前農村青年的生活滿意情形,此外農業政策也積極推動區域型發展,並瞭解農村青年社區參與程度,而農村青年的心理特質是否會影響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的因素,若是農村青年的生活滿意度越高,留在農村持續性的工作機率也相對於生活滿意度低的農村青年,因此研究者藉以本研究探討農村青年的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及現況。本研究採以立意抽樣,並以問卷調查法共發放280份有效問卷,研究範域以中南部地區為主,用結構方程模式資料分析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正向心理特質具有直接影響社區參與程度的71%;社區參與程度具有直接影響生活滿意度的52%;正向心理特質具有直接影響社區參與程度的40%,若正向心理特質透過社區參與程度間接影響生活滿意度,則有56%,此結果也驗證社區參與程度具有中介效果,如農村青年透過提高社區參與程度,更能進一步的增加生活滿意度。
Taiwan currently employs a number of policies, methods, and mediums to encourage youth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The goal is to create different appearances for Taiwan’s rural areas as well as identify the possibilit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ouths who come from these rural areas share identical traits and mindset.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verify that the positive mindset and attitude possessed by these youths who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 have a sustained effect on them taking o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related jobs. In addition, such endeavors serve as important references to youths who plan to tak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related jobs in the future,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are actively promoting related polic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are involved in such development-related operations. Moreover, these efforts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a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in which 28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coded, and archived. A research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single-factor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inally, the study results were examined.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4
1.3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2.1 正向心理特質與相關研究......6
2.2 社區參與程度與相關研究......16
2.3 生活滿意度與相關研究......23
2.4 農村青年與相關研究......30
2.5 農村青年的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40
3.2 研究對象......41
3.3 名詞釋義......42
3.4 抽樣方法與研究限制......43
3.5 研究工具......44
3.6 資料分析方法......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9
4.1 基本資料描述......59
4.2 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現況分析......63
4.3 農村青年背景屬性與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66
4.4 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測量模式建構......102
4.5 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結構模式建構......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8
5.1 研究結論......118
5.2 研究限制......121
5.3 後續研究建議......122
引用文獻......125
附錄一、研究問卷......132
EXTENDED ABSTRACT......137
簡歷(CV)......144
[1]王文志(2010)。青年志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2]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
[3]王珮蓉(2015)。農村再生計畫對居民生活品質滿意度及社區參與度之影響-以台南市農村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4]王碧雲、徐俊雄、李世昌(2011)。銀髮族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37-48。
[5]王儀真、陳美芬、方珍玲、王俊豪(2011)。青年農民留農選擇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8,53-67。
[6]王蘊潔(譯)(2013)。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原著:塩見直紀, 半農半X人生歩方88.,2007)。臺北:天下遠見。
[7]行政院農委會(2007)。歸鄉,一種新生活型態。西元2016年03月29日。取自:行政院農委會-台灣農業故事館:http://theme.coa.gov.tw/storyboard.php?web=S&parcat=12333&id=12336。
[8]池依林(2011)。我心中的家鄉─農家二代的農事初體驗。西元2016年05月06日。取自: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
[9]好吃編輯部(2014)。住在田中央!農夫、土地與他們的自給自足餐桌。臺北:麥浩斯。
[10]里山台灣的經驗反思(2014)。綠雜誌網。西元2016年05月07日。取自:http://ta-mag.net/green/News.php?id=660。
[11]杜昭宜(2008)。正向心理團體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憂鬱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12]杜肇基(1972)。訪問數位青年農民之感想。農業推廣文彙,17,225-228。
[13]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14]呂學儀(編)(1996)。農村青年推廣教育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15]李玉寶、詹平喜(1985)。核心農民班會組織活動及青年農民創業之探討。農業推廣文彙,30,131 – 147。
[16]李固遠、藍麗琪、方珍玲、王俊豪(2014)。農村再生計畫參與對農村社區發展滿意度的影響。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2,11-51。
[17]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臺北:五南。
[18]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麗文文化
[19]吳同權(2011)。農村建設政策。西元2016年04月15日。取自: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http://www.rdf.org.tw/sub_title/agri/policy/page/policy_08.html。
[20]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23-24。
[21]吳明蒼(2013)。高雄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對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134-155。
[22]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23]吳美珍、林房儹(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因素及生活滿意度量表編製與發展。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4 – 45。
[24]吳昭華、葉品陽、蘇倍儀、郭乃文(2012)。從「正向心理學」角度探討台灣選擇居家生產婦女之認同模式。助產雜誌,54,29-43。
[25]何亭賢(2009)。員工組織變革準備、正向心理資本、知覺組織支持與組織變革抗拒闗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26]沈晏雯、林竫悠、郭盈汝、邱奕程(2014)。青年價值觀、生活滿意度、生活型態及農村就業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未出版專題研究,雲林。
[27]花草遊戲編輯部(2012)。假日農夫樂活指南。臺北:麥浩斯。
[28]官武德(2013)。客家地區農村年輕力量之研究-以新竹縣北埔鄉南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29]林中茂(1989)。學農青年返鄉創業的時代已經來臨。農業推廣文彙,34,185-188。
[30]林均倫(2011)。中部地區國中生正向心理、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31]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度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32]林承毅(2015)。青年返鄉的抉擇及可能-來自九州宮崎的反思。西元2016年05月07日。取自:酷青發聲
http://www.cheers.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504&nid=5287。
[33]林信廷、莊俐昕、劉素珍、黃源協(2012)。社區特性與社區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5,209-254。
[34]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35]林婉茹(2006)。退休教師生活型態、自我尊榮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36]林惠彥、陸洛、吳珮瑀、吳婉瑜(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4),451-469。
[37]周渝珊(2014)。回農者返鄉發展之敘說探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
[38]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39]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著:Martin E.P. Seligman,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2002)。臺北:遠流。
[40]侯廷與(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41]施春華、侯淑英、楊明仁、張麗珍(2005)。社區老人憂鬱症狀的流行病學及活動參與介入之成效。實證護理,1(1),29-34。
[42]施教裕(1997)。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7,41-49。
[43]陸炤霖(2011)。社區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居民參與及社區意識凝聚為探討。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44]孫晨光、張志強(2015)。低碳城市建設中社區居民參與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分析—以中國大陸青島市城陽區為例。城市學學刊,6(1),29-62。
[45]郭瑞坤、汪夢怡、邱鴻遠(2006)。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素之研究。公共事務管理評論,l 7(2),135-165。
[46]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劃,37(4),393-431。
[47]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
[48]陳坤虎、王鵬智、鄭逸如(2015)。正向心理學在家醫科的應用。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5,223-232。
[49]陳坤虎、周芸安(2015)。青少年正負向思考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積極因應與拖延習慣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7,373-388。
[50]陳姿月(2010)。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卅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51]陳冠名、林春鳳(2011)。老年人身體活動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131-146。
[52]陳奕吟(2013)。學習樂觀: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35,45-49。
[53]陳美芬、陳淑雲(2012)。有機村民的社區參與程度及其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7,159-175。
[54]陳欽雨、呂博裕、莊可欣(2015)。人際關係及正向情緒對工作滿足及晉陞機會之影響。數據分析,10,191-215。
[55]常雅珍、毛國楠(2006a)。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1(2),121-146。
[56]常雅珍、毛國楠(2006b)。以正向情緒建構國小五年級情意教育之質化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2),31-62。
[57]張其嫺(1993)。臺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58]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59]張偉豪(2011)。SEM論文寫作不求人。臺北:鼎茂圖書。
[60]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 ~ 109。
[61]梁大慶(2014)。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之分析-以虎尾周邊農村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2),1-12。
[62]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
[63]傅婉瑩(2013)。「大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編製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64]黃子玲、鐘侑珍(2011)。教育訓練、生活滿意與工作滿意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電子業之行政部門為例。中華人力資源發展學會,第六屆海峽兩岸組織行為與人才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57-7-66。
[65]黃文三(2009)。從正向心理學論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34。
[66]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67]黃俊彥、何育敏、邱裕新、胡雲雯(2014)。屏東縣瑪家鄉銀髮族運動休閒參與程度、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177-184。
[68]黃孟立、李嘉惠、鍾志強、蔡瑋娟(2012)。有氧舞蹈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婦女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0(3),66。
[69]曾文志(2006)。就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月刊,3。57-63。
[70]曾中正、張清標(2008)。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
[71]曾竫萌(2015)。花宜地區百大青年農民從事有機農業關鍵成功因素之個案研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33,57-72。
[72]曾靖博、黃娟娟(2015)。中年人身體活動量對睡眠品質及生活滿意度差異之探討─以桃園市大園區為例。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4,60-69。
[73]曾慈慧、辛純靚、沈進成(2008)。泰國勞工在台之休閒行為與生活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4),38-65。
[74]游森期、周倩(2009)。網路世界之正向心理學:多重方法論測量、潛在成長檢定、介入改變之可能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專題研究計劃,計畫編號:NSC99-2511-S-142-009-MY3
[75]董建宏(2009)。台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台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經濟前瞻雙月刊,122,82-90。
[76]董俊男、陳詩欣、季力康(2007)。運動情境中的希望感與樂觀卅悲觀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6,30 -312。
[77]廖俊松(2004)。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324-334。
[78]鄭健雄、張惠真(1990)。歷年來傑出農民成功因素之研究。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8,49-57。
[79]鄭曉楓、余芊瑢、朱惠瓊(譯)(2013)。別跟快樂過不去:給你9堂課,成就拔尖人生。(原著:Alan Carr,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2011) 。
[80]趙懋武、謝嫣娉、葉怡嘉、蔡玉純、張世杰(2015)。長期照顧機構照服員生活滿意度與工作中輔具使用之關聯性探討。若瑟醫護雜誌,9(1),7-19。
[81]蔡宏進(1997)。農村居民參與農村發展規劃的性質與問題。農政與農情,62,29-32。
[82]蔡培慧(2015)。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台北市:果力文化。
[83]黎士鳴、謝素真(2009)。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之信效度。長庚護理,20(2),192-198。
[84]劉志偉(2012)。百年農業,農業發展與農村規劃。2012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
[85]劉念肯(2011)。正向心理學的建構與應用。諮商與輔導,304,2-5。
[86]劉清榕(1979)。青年農民之訓練與輔導。農業推廣文彙,24,74-86。
[87]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臺北:啟英文化。
[88]劉健哲(2001)。農宅政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89]劉焜輝(2015)。正向心理學-心理治療的研究課題。諮商與輔導, 349,i – i。
[90]劉劍華、謝百亮(2015)。以徑路分析檢證五專護理科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家庭資本、生活滿意度對其學業成就之影響。崇仁學報,8 ,27-46。
[91]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92]賴宛琳(2015)。台中青年農民聯誼會 從零開始到團體作戰。看雜誌網。西元2016年04月30日。取自:http://udn.com/news/cindex/1015。
[93]賴英娟、陸偉明、董旭英(201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台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4),677-702。
[94]賴聲川、丁乃竺(譯)(2014)。快樂學。(原著:Matthieu Ricard, Plaidoyer Pour Le Bonheur, 2003)。臺北:天下雜誌。
[95]鍾佳妤(2014)。返鄉青年帶來的農村質變。農政與農情,264。
[96]鍾思嘉(1988)。中國孩子的生活壓力。臺北:桂冠。
[97]鍾政偉、林澄宇(2014)。認真性休閒、心流體驗、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衝浪活動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6(2),115-140。
[98]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 ,105-121。
[99]戴志璁、蔡亞芸(2012)。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對福利社區化滿意之探討-以彰化市忠權社區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100]羅秀華(2004)。社區自主與政治的對話。社區發展季刊,107,146-160。
[101]羅婉娥、古明峰、曾文志(2013)。正向情緒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情感狀態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09-628。
[102]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原著:塩見直紀, 半農半X生方.,2003)。臺北:天下遠見。
[103]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35(4), 216-224.
[104]Campbell, C. & Jovchelovitch, S. (2000) Health, community and development : toward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0 (4), 255-270.
[105]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York,1976.
[106]Extremera, N. , Rey, L. (2016). 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s mediat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2, 98-101
[107]Gutek, B. A., Allen, H., Tyler, T. R., Lau, R. R. and Majchrzak, A. (1983).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referents as 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111–122.
[108]Harold Lee, H. (2014).Physical Activity and Thriving Community: Can Group-Walking Generate Social Capital? ALiterature Revie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cholarly Commons Master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109]Lazarus , R. S. (2000). How Emotions Influence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4, 229-252
[110]Lightsey Jr., &Richard, O. Boyraz, G.(2011). Do positive thinking and meaning mediate the positive affect—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43(3), 203-213.
[111]Liu, C. Z. (2001). The Village Renew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9,158-161.
[112]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113]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4]Seligman, M. E.P. (2007).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2nd ed.). New York:Vintage.
[115]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116]Seligman, M. E. P. , &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117]Snyder, C. R. (2000). Hypothesis: There is hope. In C. R. Snyder (Ed.),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 Academic.
[118]UNCHS. (1983).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Execution of Low Income. Housing Projects, Nairobi.
[119]Wang, J. H. (2015). Recruiting Young Farmers to Join Small-Scale Farming in EU: A Structural Policy Perspectiv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16(1),1-17.
[120]Watson, D. & Tellegan, A. (1985). The Two General Activation Systems of Affect: Structural Findings,Evolutionary Considerations, and Psychobi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5), 820-838.
[121]Wilson, S.P. & Henry, C. S. & Peterson, G. W. (1997).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low-income rural youth from Appalachia.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 443–459.
[122]Xiuxia, Z. & Junfang, D. (2014).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College Studen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7), 926-933.
[123]Zadeh, B. S. & Ahmad, N. (2010).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s ,2(1), 13-1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
2. [4]王碧雲、徐俊雄、李世昌(2011)。銀髮族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37-48。
3. [13]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4. [16]李固遠、藍麗琪、方珍玲、王俊豪(2014)。農村再生計畫參與對農村社區發展滿意度的影響。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2,11-51。
5. [21]吳明蒼(2013)。高雄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對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134-155。
6. [24]吳昭華、葉品陽、蘇倍儀、郭乃文(2012)。從「正向心理學」角度探討台灣選擇居家生產婦女之認同模式。助產雜誌,54,29-43。
7. [36]林惠彥、陸洛、吳珮瑀、吳婉瑜(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4),451-469。
8. [42]施教裕(1997)。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7,41-49。
9. [46]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劃,37(4),393-431。
10. [47]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
11. [49]陳坤虎、周芸安(2015)。青少年正負向思考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積極因應與拖延習慣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7,373-388。
12. [52]陳奕吟(2013)。學習樂觀: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35,45-49。
13. [60]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 ~ 109。
14. [62]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
15. [65]黃文三(2009)。從正向心理學論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