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順美(2004)。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環境教育研究。1(2),47-69。王筌宥(2013)。解說教育對賞螢遊客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論文。王鑫(1986)。解說計劃規劃參考資料彙編。臺灣大學地理系。
王鑫(1992)。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王鑫(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1998-2004)。台北:教育部。
白文龍(2009)。深溝自來水生態園區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水公司(2014)。台水四十週年專輯。台中。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2005)。深溝淨水場藍與綠計畫。宜蘭。
吳永瑞(2003)。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主題統整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汪靜明(1996)。河川生態保育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1,27-53。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台北:五南圖書。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圖書。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97-119。許世璋、高思明(譯)(2006)。解說我們的襲產(原作者:Tilden, F.著)。台北:五南圖書。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1)。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世新大學。
陳煥婷 (2012) 。國小教師溫泉區生態旅遊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教育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0,12-25。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 2-14。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郭怡欣(2010)。初探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連輝煌(2008)。水環境教育課程內涵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文虎(2000)。環境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濟部水利署(2006)。水資源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葉榮仁(2012)。專家團隊使用永續評估架構輔導環教場所自我評估之力成探討-以彰化縣綠色環境學習營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時宜(2003)。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靳知勤(1995)。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看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季刊,23,31-39。廖英滿(2012)。運用永續評估架構輔導大山社區環境教育場所自我方案評估之歷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盧昱光(2013)。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環境契合度對遊客環境素養之影響-以高雄 洲仔濕地公園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子華、許承先(2011)。金山地區遊客的環境素養評估。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等(1996)。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
蕭瑞貞(1998)。遊客重遊行為與其對遊樂區屬性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魏雅婷(2012)。應用永續評估架構對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組成要素之影響-以彰化縣綠色環境學習營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余世章(2012)。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Corraliza, J. A., & Berenguer, J. (2000). Environmental values, beliefs, and actions: asituational approac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6), 832-848.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ortland, ME: J. Weston Walch.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Lucas,A.M.(1980/81).The rol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2(2),33-37.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A.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gency
Meredith. J. E., (2000). Creating positive interpretive experiences for visitor: give’em what they want-and more. Legacy, 11(4), 34-38.
Palmer, J. 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Stapp,W.B.(1970).Environmental encounters.Environmental Education,12(1),35-41。
Stapp, W. B., & Polunin, N. (1991). Glob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ward a wayof thinking and act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8(1), 13-18.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1990s. Columbus, Ohio: ERIC/CSMEE.
.William McBeth & Trudi L.V. (2010).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roject: A Baseline Study of Middle Grad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41(1),55-67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2014),環境教育管理資訊系統/旅遊地圖,下載日期2014/12/05,取自:http://eeis.epa.gov.tw/Tour/default.aspx。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2014),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取自: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26070&ctNode=3077&comefrom=lp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網站,(2014),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下載日期2014/12/05,取自:http://sgwep.water.gov.tw/01b-insec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