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建中、樊富瑉(2002)。北京市大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研。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6(5),331-333。
王梅玲(2012)。比較研究。載於胡述兆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台北市:漢美圖書。
王智弘(2016)。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虔敬的繼承,創造的發展。輔導季刊,52(2),1-4。
朱秉欣、宗亮東(1983)。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幼獅文化。
朱潔義(2011)。我國「985」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建設現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系,武漢市。
李曉麗(2010)。陝西本科院校心理諮詢機構及其運行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安市。
吳武典(2003)。台灣心理輔導的發展與現狀。第一屆海峽兩岸心理輔導研討會講綱。
吳珍(1995)。大學生對不同性別,不同問題類型受輔者的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市。邱珍琬(2013)。大學生對諮商的迷思-以心輔系學生為例。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 25, 167-195。何福田(1990)。大專院校訓輔體制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計劃編號:0790021672)。
汪慧瑜(2009)。大學校院輔諮中心輔導服務品質評量指標之建構與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家興(2008)。台灣諮商心理專業的發展與挑戰。輔導季刊,44(3),99-102。林綺雲(2012)。98年7月至101年6月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治通報事件中有關自我傷害事件之分析及防治策略。教育部訓委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
林維信(2008)。中部地區大學生對學生輔導中心服務使用意願影響因素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輔導學系,彰化市。宗敏(2015)。兩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研究。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7(12),144-146。
胡月香(2009)。上海高校心理諮詢現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上海市。
胡偉國、王曉程(2006)。對當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存在問題的探討——基於對溫州大學心理諮詢工作現狀的問卷調查。溫州大學學報,19(3),5-55。
修慧蘭(2008)。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分析及未來可努力的方向。輔導季刊,44(2),38-47。郭國禎(1986)。我國大專學生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165-203陳永勝(1990)。學校心理諮詢的歷史考察與前瞻。當代教育科學,2,40-43。
陳祉妍、劉正奎、祝卓宏、史占彪(2016)。我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院院刊,31(11),1198-1207。
陳羿霓、謝沛欣、謝文軒、陳力瑜、吳芝儀(2015)。淺談台灣諮商督導角色與倫理守則之規範:以中、港地區為鏡。輔導季刊,51(4),1-9。陳紀語(2014)。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者之形象定位、評價與求助偏好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增堂、張豔麗(2006)。關於我國高校心理諮詢工作體制的思考。新德育·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06(1),59-62。
陳寶美(2015)。高中職學生輔導室服務熟悉度、求助態度與求助意願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义市。崔荔(2012)。心理諮詢的興起與中國社會個體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上海市。
許文耀、張廣運(2008)。台灣臨床心理學與美國臨床心理學之比較。應用心理研究,40,59-97。許韶玲(2003)。從全國大學校院輔導中心名稱的調查研究中檢視輔導中心名稱的定位。輔導季刊,39(1),1-11。彭慰(1995)。書目計量學。載於胡述兆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台北市: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黃希庭、鄭湧、畢重增(2007)。關於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心理科學,30(1):2-5。
黃國彥(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葉一舵(2006)。台灣學校心理輔導的歷史回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26-27。
葉一舵(2008)。我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3,148-155。
葉一舵(2011)。台灣學校輔導發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程小蘋、陳珍德(2001)。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49-87。蓋彥成(2016)。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以山西高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學系,太原市。
趙莉如(1990)。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研究所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心理學研究機構。心理學動態(專集)——中國現代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趙莉如(1996)。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現狀(上)。心理學動態,1996(01),24-29。
漆明龍(2002)。台港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2(2),24-27。
鄧明昱(2009)。30年的發展:中國心理諮詢的三次高潮。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誌,16,80-82
樊富瑉、古怡(2000)。臺灣青少年心理輔導發展及其對我們的參考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8-93。
錢銘怡(1994)。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鮑順聰(2011)。諮商及諮商心理學專業化歷史的探源與反思(上),諮商與輔導,311,37-42。鐘友彬(1991)。中國國內心理治療與諮詢工作概況。中國心理衛生雜誌,5(1),38-40。
英文部分
Boyd, V., Hattauer, E., Brandel, I. W., & Buckles, N. (2003).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CD, 81(2), 168.
Hodges, S. (2001).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s a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oking forward, looking back.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4, 161-173.
Chien, L. (2007). Evaluation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 of Taiwan - Using the Accreditation Standard of the IA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Stone, G. L., & Archer, J. (1990).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s in the 1990s Challenges and Limit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8(4), 53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