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 王鑫,1983,「公園系統之架構」,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年會論文集。
2. 王秀娟,1999,「公園綠地發展計畫規劃與實施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63-77。
3. 王秀娟,2002,『綠地計畫之理論與實證』,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4. 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8(3):53-74。
5. 王保忠,王彩霞,李明阳,2006,「21 世紀城市綠地研究新動向」,『中國園
林』,22(5):50-52。
6. 王和意、劉敏、劉巧梅、侯立軍、歐冬妮,2006,「城市暴雨逕流初始沖刷
效應和逕流汙染管理」,『水科學進展』,17(2):181-185。
7. 王姵茹,2012,「應用方格幾何技術於都市景觀指數分析之研究」,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8. 王瓊芯,2014,「系統觀點下蘭陽平原農地轉用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環境
設計學院景觀所碩士論文,台北。
9. 內政部營建署,1996,『全國綠地研討會會議實錄』,內政部營建署。
10. 巴成寶、梁冰、李湛東,2012,「城市綠化植物減噪研究進展」,『世界林業
研究』,25(5):40-46。
11. 江承佩,2012,「都市能量階層與地景空間格局之關係: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2. 李元喻,「應用景觀指數評估地景變遷與其對水質及生態之衝擊-以台北水源
特定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3. 李崇巍、劉世榮、孫鵬森、葛劍平,2005,「岷江上游景觀格局及生態水文
特徵分析」,『生態學報』,25(4):691-698。
14. 吳嘉欣,2012,「風景區地景變遷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私立東
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15. 周傑,1986,「都市公園遊憩效益之研究-以植物園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16. 林進益,1977,『公園計畫與設計』,台北:正中書局。
17. 林子平,2001,「都市水循環之研究-地表不透水率之調查及逕流量實測解析」,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
18. 林晏州、陳玉清,2004,「都市綠地建設對立狀空氣污染物質之改善效果研究」,『中國園藝』,50(2):219-232。19. 林憲德,2005,『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20. 林璇姿,2006,「都市綠地連接度之探討-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私立東海大
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21. 林士強,2006,「利用景觀生態指數分析墾丁國家公園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22. 林雅昀,2008,「由景觀指數分析法檢視農村地區農舍興建開發型式對農村
景觀生態結構之影響-以屏東縣萬丹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23. 林寶秀、林晏州,2010,「島嶼型遊憩區遊客量推估與預測-以金門國家公園
為例」,『國家公園學報』,20(1):1-14。
24.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25. 柯亭宇,2010,「都市綠資源分布與生態綠網結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26. 高峻,宋永昌,2003,「基於搖感和GIS 的城鄉交錯帶景觀演變研究-以上海
西南地區為例」,『生態學報』。
27. 唐繼剛、林雨莊,2004,『都市綠地景觀通過三種作用淨化都市空氣』,台北: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印。
28. 孫振義、林憲德、呂罡銘、劉正千、陳瑞鈴,2010,「台南市地表溫度與地
表覆蓋關係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7(3):369-391。
29. 翁紹輝,2013,「台灣都會公園劃設檢討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公園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30. 郭瓊瑩,1997,『都市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
31.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詹氏書局。
32. 張明亮、王海霞,2007,「山區小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及其水土流失效應」,『水
土保持研究』,14(3):251-253。
33. 張俊彥、林裕彬、張琪如、吳振發,2011,『景觀量測』,台北:五南圖書出
版公司。
34. 黃永桀,1996,『如何界定公園綠地之定義與系統』,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會
議資料集,內政部營建署,p.39-45。
35. 黃南淵,1996,「制定綠地政策的方向」,『營建季刊』,6(4):32~43。36. 黃昭雄,2003,「以服務水準及空間結構特性探討台中市鄰里公園網絡系統」,
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台中。
37. 黃晧軒,2010,「都市綠地環境效益價值-以嘉義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38. 陳正偉,2009,「都市綠地與局地熱島空間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台北。
39. 曾尉育,2012,「土地覆蓋對都市熱島減緩效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40. 鄔建國,2003,『景觀生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1. 楊家良,2009,「以景觀指數分析方法輔助鄉村地區生態綠網建置-以集集鎮
及周邊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42. 董玟彥,2011,「銀合歡擴散之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環境
設計學院景觀所碩士論文,台北。
43. 詹葳葳,2014,「以景觀指數分析方法探討都市生態綠網規劃之研究-以南港
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4. 趙明、孫桂平、何小弟、孟家松、仇玉峰、楊水霞,2009,「城市綠地群落
環境效應研究-以揚州古運河風光帶生態林為例」,『農業科學版』,27(2):167-
170。
45. 歐陽嶠暉,2005,『都市環境學』,台北:詹氏書局。
46. 鄧東波,2001,「從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綠地-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台北。
47. 蔡佰祿,1983,「台灣地區公園系統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北市。
48. 蔡杰廷,2011,「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49. 劉小蘭、賴玫錡,2011,「都市化與氣候暖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台灣土地研究』,14(2):39-66。
50. 劉小蘭,2013,「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及其對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
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51. 劉娜、王克林、段業鋒,「洞庭湖景觀格局變化及其對水文調蓄功能的影響」,
『生態學報』,32(15):4641-4650。
52. 賴明洲,1996,『環保公園綠化手冊』,行政院環保署。
53. 蘇泳嫻、黃光慶、陳修治、陳永森、李智山,2011,「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效
應研究進展」,『生態學報』,13(23):7287-7299。
英文文獻
1. Bianchin, S., Richert, E., Heilmeier, H., Merta, M., &Seidler, C. (2011).
Landscape metrics as a tool for evaluating scenarios for flood preven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Landscape Online, 25(1), 1–15.
2. Chen, L., Wang, J., Fu, B., &Qiu, Y. (2001). 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86(2),
163–172.
3. DaSilva, A. M., Huang, C. H., Francesconi, W., Saintil, T., &Villegas, J. (2015).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to analyze micro-scale soil erosion process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56, 184–193.
4. Gustafson E. J., (1998). “Quantifying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Ecosystems, 1, 143-156.
5. Kabisch, N., Strohbach, M., Haase, D., &Kronenberg, J. (2016). Urban green
space availability in European citi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70, 586–596.
6. Maimaitiyiming, M., Ghulam, A., Tiyip, T., Pla, F., Latorre-Carmona, P., Halik,
Umut, …Caetano, M. (2014). Effects of green space spatial pattern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89, 59–66.
7. Maller, C., Townsend, M., Pryor, A., Brown, P., &St Leger, L. (2006). Healthy
nature healthy people: “contact with nature” as an upstream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for populations.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1(1), 45–54.
8. Niemelä, J., Saarela, S. R., Söderman, T., Kopperoinen, L., Yli-Pelkonen, V., Väre,
S., &Kotze, D. J. (2010). Us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pproach for better
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A Finland case stud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11), 3225–3243.
9. Richert, E., Bianchin, S., Heilmeier, H., Merta, M., &Seidler, C. (2011). A method
for linking results from a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cenarios from the viewpoint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3(2),
118–128.
10. Shi, Z. H., Ai, L., Li, X., Huang, X. D., Wu, G. L., &Liao, W. (2013).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for linking land-cover patterns to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in watersheds. Journal of Hydrology, 498, 165–176.
11. Siriwardena, L., Finlayson, B. L., &McMahon, T. A. (2006).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catchment hydrology in large catchments: The Comet River, Central Queensland, Australia. Journal of Hydrology, 326(1–4), 199–214.
12. Tian, Y., Jim, C. Y., Tao, Y., &Shi, T. (2011).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green space fragmentation in Hong Kong.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10(2), 79–86.
13. United Nations, (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4. Zhang, S., Fan, W., Li, Y., &Yi, Y. (2017).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on soil erosion in a watershed.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74, 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