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原政(2010)。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王敏華(2005)。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富陽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聖彰、鐘志強(2015)。羽球體驗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14,2-3。
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孔淑婉(2010)。國小特教班教師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古志銘(2010)。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田育綺(2010)。高雄縣國中體育教師休閒認知、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台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0(2),116-132。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吳明蒼、林青輝、柳立偉(2012)。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興趣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77-88。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柏勳(2011)。鳥松環湖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生態休閒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屏東縣。吳統雄(1990)。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二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吳雅傳(2010)。司法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以花東區法院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1,41-53。宋宜儒(2008)。外籍學生的生活形態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宋威穎、雷文谷、熊婉君(2009)。東豐綠廊自行車道遊客特性與遊憩體驗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1,96 -109。李守翊(2009)。探討工作壓力對觀光領隊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以及休閒阻礙之影響。國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明宗(2016)。休閒體驗的提昇─由快速消費到慢活品味。休閒研究。6(2),32-43。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李啟毅(2010)。宜蘭縣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蕙貞(2007)。運動場區參與者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科技大學為例。休閒運動期刊,7,33-44。
李晉豪、劉照金(2011)。單車族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及休閒阻礙對休閒滿意度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3,81-89。汪佳欣(2013)。休閒阻礙、工作壓力、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周子仁(2013)。台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交徐效能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周文祥(2013)。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目標取向、內在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周佳慧(2001)。國小體育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及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桃園縣。林玟伶(2014)。新北市永和區公立國小教師健康提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林冠州(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建佑(2009)。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林秋慧(2005)。女性教職員角色衝突、休閒阻礙對休閒活動參與之影響-中壢地區技職院校為例。東亞學報,25,331-346。
林秋權(2010)。自行車使用者對東豐綠廊的休閒涉入、地方依附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林彩玉(2008)。休閒參與、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以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為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林雪如(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林百也、李貞、黃長發(2012)。大專院校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壁球運動為例。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145-161。林家楨(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姜振媛(2012)。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休閒自由感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洪佑賢(2011)。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衆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縣。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徐惠香(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情緒管理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徐茂練、陳怡萱(2007)。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模式 。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下),71-83。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5)。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12(3),43-62。
高俊雄、溫景財、黃煥業(1997)。休閒行為分析在運動員非訓練時間應用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2),39-58。高紹源、王登再、張良漢(2009)。澎湖地區員警休閒體驗對休閒利益及休閒滿意度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3(4),108-128。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張世沛、黃素珍、張志銘、陳弘順、施國森(2011)。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以中台科技大學體育分項教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99-109。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提升生活品質的心理探索。中國論壇,15(9),47-51。張珈瑛、陳建廷(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2),82-91。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縣:新文京。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雲林縣。張嘉洲(2007)。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嘉禎(2009)。南投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及社團參與之關係。亞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許宇中(2009)。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縣。許玉鈴(2013)。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和身體意象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郭進財(2010)。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自由時間管理及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獨輪車參與者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明勇(2004)。國小教師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妍潓(2015)。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休閒阻礙對幸福感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裕華(2006)。愛好茶意休閒活動者之休閒探索。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陳靖宜(2004)。桃園地區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傅建三(2005)。私立美術館觀衆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朱銘與鴻禧美術館之比較分析。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曾芝慧(2007)。國中教師對生態旅遊之涉入、動機與體驗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喚民(2015)。高雄市矯正機關職員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曾慈慧、陳俞均(2009)。休閒遊憩概論,巨流圖書。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黃仲明(2007)。新竹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黃長發、簡彩完(2009)。主題樂園遊客體驗價值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中州技術學院體育室、明道大學休閒保健學系。休閒保健期刊,2,12-13。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市:品度。
董至聖(2005)。社會階級與休閒態度、休閒生活風格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民眾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廖淑靜(2011)。自行車休閒者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自行車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樓慕豪(2011)。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潘政維(2009)。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休閒滿意與地方依戀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蔡祈賢(2006)。論公務人員之休閒活動。考詮季刊,45,133-145。
蔡旻熹(2009)。自行車道遊憩環境屬性及遊客休閒滿意度影響。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駱東明(2006)。自行車道參與民眾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臺中縣東豐綠廊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賴政斌(2002)。大陸東莞地區台商休閒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謝秀珍(2015)。高雄市高中職教師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謝惠玲(2013)。以騎自行車為主要休閒活動者的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鍾志強(2011)。休閒產業經營與管理。台北市:華都。
嚴智淵(2002)。TYPEA-B行為對內再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差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嚴詠智(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蘇睦敦(2002)。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蘇慧慈(2011)。六堆嘉年華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英文部分
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Baron, R. M., and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ammel, G., and Burrus-Bammel, L. L.(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 ed). Dubug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oothby, J., Tungatt, M. F.,and Townsend, A. R.(1981).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3,1-14.
Beard, J. G., and Ragheb, M. G.(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right. A.D.(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lawson, M. (1963). Land and water for recreation-opportunities, problems, and policies.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policy background series. Chicago: Rand McNally.
Crawford, D. W., Godbey, G. C., and Jackson, E. L.(1991). A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13,309-320.
Crawford, D. W.,and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9,119-127.
Driver B. L., Brown, P. J., and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State College.
Driver, B. L. and Tocher, S. R.(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 8. B. L. Driver(ed.),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9-31.
Franken, D. A., and Van Raaij, W. F.(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2), 337-352.
Hsieh, C. M.(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
Iso-Ahola, S. E. and Weissinger, E.(1990). Perecptions of boredom inleisure :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1), 1-17.
Jackson, E. L.(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Results for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1),129-149.
Jackson, E. L.,and Scott, D.(1999). Constraints to leisure. In E.L.Jackson and T. L. Burton(Eds.),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299-32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Kelly, J. R.,(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Kelly, J. R.,(1996). Leisu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ong, B. C., and Haney, C. J.(1986).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women: informa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8-24.
Mannell, R. C. and Stynes, D. 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and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Mannell, R. C., and Kleiber, D. A.(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Neulinger, J.(1974). The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
Ragheb, M. G., and Griffith, C. A.(1982).The contriba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h, 18(4) ,259-265.
Rossman(1989). Looking forward. New York:E.P. Dutton.
Schmitt, B. H.(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s。Designs Management Journal,10,10-16.
Tinsley, H. E. A., and Tinsley, D. J.(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8(1),1-45.
Wankel,L.M.,andBerger,B.G.(1991).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sport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Driver,B.L.,B.L,Brown, D.J. , and Peterson, G.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