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19: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榮芳
研究生(外文):CHANG, JUNG-FANG
論文名稱:屏東美術館跨域宮廟文化加值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Value-added Strategy of Cross-field Temple Culture in Pingtung Art Museum
指導教授:黃鼎倫黃鼎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TING-LUN
口試委員:高華聲梁仲正
口試委員(外文):GAU, HWA-SHENGLIANG, JONG-JENG
口試日期:2017-05-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仁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跨域加值文化資產宮廟文化宮廟文化
外文關鍵詞:Cross-field Value-addingCultural heritageTemple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屏東美術館於2012年1月12日正式開館,揭示朝向「國際性、特殊性、在地性」三方向來規劃,期使屏東美術館成為屏東藝文推廣新基地。惟依屏東縣政府相關評估該館因受限於經費不足與在地居民互動性不高等因素,至今難以達成其預期目標。試借鏡先進城市美術館的發展,並因應地方文化發展與美學教育的需求性,同時兼顧特色文化永續經營,以跨域整合地區文化機構及設施,尋找事半功倍的經營模式。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學者專家、宮廟文化代表等人員蒐集資料,輔以文獻分析及參與式觀察法,據以研析。發現屏東城市發展已逾百年,保留為數不少的歷史文化紋理及美學作品,以美術館與宮廟文化建構跨域加值模式,將可同時保存地方文化、建立居民認同感及提昇生活美學品質,進而以豐富文化底蘊建構城市再發展的新面貌。
Pingtung Art Museum officially opened on January 12, 2012, It was separated into 3 categories: International, Particular, and Local; the diversity of art promoted Pingtung Art Museum as the new base for arts and crafts. But according to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related assessment of the museum showe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lack of funding, and low levels of interaction by residents,etc., the desired objective becomes hard to achieve till now. In order to achieve greater results, it requires role model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t museum,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need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cros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facilities.
This research adopts interviews with scholars expert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emple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s and other personnel to collect information, 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based on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Pingtung City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o retai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extures, aesthetic works to art museum, and palace culture construction cross-field value-added model, will be able to preserve local cul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iden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 And further to enrich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to build a new look.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謝誌 ﹍﹍﹍﹍﹍﹍﹍﹍﹍﹍﹍﹍﹍﹍﹍﹍﹍﹍﹍﹍﹍﹍﹍﹍﹍ Ⅲ
目次 ﹍﹍﹍﹍﹍﹍﹍﹍﹍﹍﹍﹍﹍﹍﹍﹍﹍﹍﹍﹍﹍﹍﹍﹍﹍ Ⅳ
表次 ﹍﹍﹍﹍﹍﹍﹍﹍﹍﹍﹍﹍﹍﹍﹍﹍﹍﹍﹍﹍﹍﹍﹍﹍﹍ Ⅵ
圖次 ﹍﹍﹍﹍﹍﹍﹍﹍﹍﹍﹍﹍﹍﹍﹍﹍﹍﹍﹍﹍﹍﹍﹍﹍﹍ Ⅶ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預期效益﹍﹍﹍﹍﹍﹍﹍﹍﹍﹍﹍﹍﹍﹍﹍﹍﹍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美術館與文化生活圈 ﹍﹍﹍﹍﹍﹍﹍﹍﹍﹍﹍﹍ 7
第二節:文化公民權 ﹍﹍﹍﹍﹍﹍﹍﹍﹍﹍﹍﹍﹍﹍﹍﹍ 9
第三節:宮廟文化與藝術 ﹍﹍﹍﹍﹍﹍﹍﹍﹍﹍﹍﹍﹍﹍ 12
小 結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18
第一節:研究方法 ﹍﹍﹍﹍﹍﹍﹍﹍﹍﹍﹍﹍﹍﹍﹍﹍﹍ 18
第二節:研究步驟與架構 ﹍﹍﹍﹍﹍﹍﹍﹍﹍﹍﹍﹍﹍﹍ 20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22
第四節:訪談大綱與流程 ﹍﹍﹍﹍﹍﹍﹍﹍﹍﹍﹍﹍﹍﹍ 2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26
第一節:屏東美術館的跨域動能 ﹍﹍﹍﹍﹍﹍﹍﹍﹍﹍﹍ 26
第二節:訪談資料整理與綜合分析 ﹍﹍﹍﹍﹍﹍﹍﹍﹍﹍ 33
第三節:相關案例借鏡 ﹍﹍﹍﹍﹍﹍﹍﹍﹍﹍﹍﹍﹍﹍﹍ 52
小 結 ﹍﹍﹍﹍﹍﹍﹍﹍﹍﹍﹍﹍﹍﹍﹍﹍﹍﹍﹍﹍﹍﹍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9
第一節:結論 ﹍﹍﹍﹍﹍﹍﹍﹍﹍﹍﹍﹍﹍﹍﹍﹍﹍﹍﹍ 59
第二節:建議 ﹍﹍﹍﹍﹍﹍﹍﹍﹍﹍﹍﹍﹍﹍﹍﹍﹍﹍﹍ 60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 66
參考文獻 ﹍﹍﹍﹍﹍﹍﹍﹍﹍﹍﹍﹍﹍﹍﹍﹍﹍﹍﹍﹍﹍﹍﹍ 67
附錄 ﹍﹍﹍﹍﹍﹍﹍﹍﹍﹍﹍﹍﹍﹍﹍﹍﹍﹍﹍﹍﹍﹍﹍﹍ 72
附錄一 臺閩地區各宗教教務概況(2015)﹍﹍﹍﹍﹍﹍ 72
附錄二 尋找屏東符號-地方文化館跨域加值座談會議程 73
附錄三 家鄉印記-阿緱180藝術榮光研討會議程 ﹍﹍﹍ 75
附錄四 第十二屆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議程 ﹍﹍﹍ 76
附錄五 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開啟屏東菸區生態博
物館發展之想像研討會議程 ﹍﹍﹍﹍﹍﹍﹍﹍﹍ 80
附錄六 近五年(2012–2016)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
客人數 ﹍﹍﹍﹍﹍﹍﹍﹍﹍﹍﹍﹍﹍﹍﹍﹍﹍ 81
附錄七 訪談邀請函 ﹍﹍﹍﹍﹍﹍﹍﹍﹍﹍﹍﹍﹍﹍﹍ 82
附錄八 訪談問卷 ﹍﹍﹍﹍﹍﹍﹍﹍﹍﹍﹍﹍﹍﹍﹍﹍ 83


表 次
表2-1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五個差別 ﹍﹍﹍﹍﹍﹍﹍﹍ 8
表2-2臺灣與歐美文化公民權概念的比較﹍﹍﹍﹍﹍﹍﹍﹍﹍ 11
表3-1訪談對象計畫表 ﹍﹍﹍﹍﹍﹍﹍﹍﹍﹍﹍﹍﹍﹍﹍﹍ 24
表4-1屏東美術館SWOT策略分析 ﹍﹍﹍﹍﹍﹍﹍﹍﹍﹍﹍ 32
表4¬2訪談機構、人員彙整表 ﹍﹍﹍﹍﹍﹍﹍﹍﹍﹍﹍﹍ 34
表4¬3屏東市宮廟訪查資料彙整表 ﹍﹍﹍﹍﹍﹍﹍﹍﹍﹍﹍ 39
表4¬4國內各美術(博物)館跨域宮廟文化活動一覽表﹍﹍﹍ 53

圖 次
圖1-1 跨域加值全蛋計畫示意圖﹍﹍﹍﹍﹍﹍﹍﹍﹍﹍﹍﹍ 6
圖2-1 明清時期傳統書畫在臺灣發展概況圖﹍﹍﹍﹍﹍﹍﹍ 14
圖3-1 研究步驟與流程﹍﹍﹍﹍﹍﹍﹍﹍﹍﹍﹍﹍﹍﹍﹍﹍ 21
圖3-2 研究架構﹍﹍﹍﹍﹍﹍﹍﹍﹍﹍﹍﹍﹍﹍﹍﹍﹍﹍﹍ 21
圖3-3 深度訪談流程﹍﹍﹍﹍﹍﹍﹍﹍﹍﹍﹍﹍﹍﹍﹍﹍﹍ 23
圖4-1 屏東美術館近4年(2013–2016)參觀人數統計﹍﹍ 30
圖4-2 屏東美術館建築體﹍﹍﹍﹍﹍﹍﹍﹍﹍﹍﹍﹍﹍﹍﹍ 31
圖4-3 屏東美術館附近街景﹍﹍﹍﹍﹍﹍﹍﹍﹍﹍﹍﹍﹍﹍ 31
圖4-4 屏東美術館交通位置圖﹍﹍﹍﹍﹍﹍﹍﹍﹍﹍﹍﹍﹍ 31
圖4-5 屏東美術館標誌圖 ﹍﹍﹍﹍﹍﹍﹍﹍﹍﹍﹍﹍﹍﹍ 31
圖4-6 屏東慈鳳宮現貌 ﹍﹍﹍﹍﹍﹍﹍﹍﹍﹍﹍﹍﹍﹍﹍ 38
圖4-7 屏東慈鳳宮1981年廟貌 ﹍﹍﹍﹍﹍﹍﹍﹍﹍﹍﹍﹍ 38
圖4-8 屏東慈鳳宮舊貌 ﹍﹍﹍﹍﹍﹍﹍﹍﹍﹍﹍﹍﹍﹍﹍ 38
圖4-9 慈鳳宮白石龍柱 ﹍﹍﹍﹍﹍﹍﹍﹍﹍﹍﹍﹍﹍﹍﹍ 38
圖4-10 宗聖公祠–縣定古蹟 ﹍﹍﹍﹍﹍﹍﹍﹍﹍﹍﹍﹍﹍ 45
圖4-11 昌黎殿–文化建廟 ﹍﹍﹍﹍﹍﹍﹍﹍﹍﹍﹍﹍﹍﹍ 45
圖4-12 屏東書院之一–縣定古蹟 ﹍﹍﹍﹍﹍﹍﹍﹍﹍﹍﹍ 45
圖4-13 屏東書院之二–匾額 ﹍﹍﹍﹍﹍﹍﹍﹍﹍﹍﹍﹍﹍ 45
圖4-14 海豐三山國王廟現貌 ﹍﹍﹍﹍﹍﹍﹍﹍﹍﹍﹍﹍﹍ 46
圖4-15 蕭氏家廟現貌 ﹍﹍﹍﹍﹍﹍﹍﹍﹍﹍﹍﹍﹍﹍﹍﹍ 46
圖4-16 屏東教會現貌 ﹍﹍﹍﹍﹍﹍﹍﹍﹍﹍﹍﹍﹍﹍﹍﹍ 46
圖4-17 東山寺現貌 ﹍﹍﹍﹍﹍﹍﹍﹍﹍﹍﹍﹍﹍﹍﹍﹍﹍ 46
圖4-18 代天宮–牛車掛移民廟代表 ﹍﹍﹍﹍﹍﹍﹍﹍﹍﹍ 46
圖4-19 代天宮–廟埕石雕–北門郡牛車掛文化牆 ﹍﹍﹍﹍ 46
圖4-20 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一)﹍﹍﹍﹍﹍﹍﹍ 49
圖4-21 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二)﹍﹍﹍﹍﹍﹍﹍ 49
圖4-22 屏東美術館跨域宮廟文化加值提升城市發展概念圖 50

一、中文部分
王嵩山(2012)。博物館與文化。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
王嵩山(2012)。博物館蒐藏學。臺北:原點出版。
朱光潛(1991)。談美。臺北:金楓出版。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
李乾朗(2004)。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臺北:藝術家出版。
宋芳綺(2014)。美學無界。臺北:遠見出版。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
金清海(2005)。從民俗藝術談生命力之美。金清海學術論文集。
徐明福編(1996)。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出版。
徐明福、蕭瓊瑞著(1991)。雲山麗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夏學理(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夏鑄九(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歷史古蹟部分。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郭姿瑩、林宣君、莊鈺如(2012)。從傳遞觀念到促進互動:博物館的學習空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郭喜斌(2016)。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聽!郭老師台灣廟口說故事。臺中:晨
星出版。
陳蒨、祖運輝、區志堅(2014)。生態與文化遺產:中日及港台的經驗與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陳子弘(2013)。台灣城市美學-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臺北:木馬文化。
陳永賢(2008)。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藝術家月刊。頁276–279。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佳利(2017)。在過去的時光中相遇–利物浦博物館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1(1)。頁5-25。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清香(2005)。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清香(2008)。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冬富(2005)。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屏東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臺北:正中出版。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黃光男(2012)。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黃光男(2016)。氣韻生動:文化創意產業20講。臺北:藝術家。
黃鼎倫(2015)。社造與文創動能之實務析論。屏東:鳴昇公司。
康鍩錫(2015)。台灣古建築裝飾深度導覽。臺北:貓頭鷹出版。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聯經出版。
劉惠媛(2007)。博物館的美學經濟。臺北:原點出版。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臺北:遠流出版。
蔣勳(2009)。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遠流出版。
蔣勳(2016)。池上日記。臺北:有鹿文化。
蔣勳(2017)。少年台灣。臺北:聯合文學。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朱柔若譯。Thomas Herzog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臺北:揚智文化。
林天佑(2002)。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邱春美(2015)。導覽解說。臺中:華格那企業。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Ranjit Kumar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頁 130。臺北:學富文化。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楊士毅(1992)。藝術與人生。臺北:自立晚報社。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臺北:遠流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
錢穆(1988)。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
陳朝興譯。Jan Gehl著(2017)。人的城市Cities for People。新北市:創詠堂文化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2015)。文化部所屬文化設施整體發展方案」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工藝說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大仁科技大學文創所(2015)。屏東縣文化機構及設施中長程營運管理委託規劃案研究報告。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頁 122-136。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第20期。頁1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爵士(2012)。文化政策與法規。屏東: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林素梅、黃鼎倫(2013)。探討藝術介入空間的價值:以屏東鹽埔鄉藝術小尖兵為例。大仁科大國際通識學刊,第6期,頁19-36。
林明美(2012)。弓與箭的聯結與伸展-十三行博物館跨域加值規劃省思與前瞻。博物館學季刊,26(4),145-166。臺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周青青(2013)。生態博物館如何面對文化資產保存與振興地方觀光的課題--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頁37-46。
周佳樺(2014)。「生態博物館」概念於法國源起之探源。博物館學季刊,28(1)。頁31-4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周佳樺(2017)。法國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及理論概念初探。博物館學季刊,31(1)。頁77-9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洪蘭(2016)。借鏡過去,不必撞得滿頭包。天下雜誌,600,頁22。
洪蘭譯(2014),Strauch, B.著 (2010)。腦到中年照樣靈光 (The Secret Life of the Grownup Brain: The Surprising Talents of Middle-Aged Mind)。臺北:遠流出版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創意就業市場的展望。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頁27-31。臺北:文化部。
高慈敏(2012)。不只是一座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新媒體運用與社區推廣實務分享。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第21期,頁66–76。
高森信男(2014)。邊緣都會的現實與夢想:桃園的地方社區藝術發展。藝術家雜
誌,第475期,頁260–263。
張譽騰(2014)。三十年磨一劍-博物館法的回顧與前瞻。博物館簡訊,第69期,頁1。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郭漢辰、余念梓(2010)。屏東瑰寶:10雙守護文化資產的巧手。屏東縣政府。
陳譽仁(2013)。哈瑪星代天宮:台灣寺廟的許多世界。人本教育扎記,頁76-83。
黃鼎倫(2014),水來水往,串起屏東文化圈:萬年溪親水文化新圈域之展望,屏東縣政府文化生活雙月刊,第72期,頁24-27。
蔡明志(2014)。談文化資產保存的創新與未來。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76期,頁88-93。
漢寶德(1988)。文化觀光的時代。博物館學季刊,2(3),頁1-2。
黃暉峻譯、高森信男著(2016)。宮廟:殖民現代性的反身場域。台南藝術公社。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網址http://www.actainan.com/
施清仁(2014)。城市文創動能的脈絡分析-屏東市產、官、學、非的文創行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呈(2006)。台灣道教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以北玄宮廟宇彩繪藝術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劉鎮輝(2015)。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機制之研究–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蒨瑜(2013)。屏東寺廟彩繪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鄭美華(2002)。我國文化行政組織機制調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學系博士論文。
張瑜(2014)。廟宇結合地方觀光行銷策略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碩士論文。
蕭青陽(2017,04月03日)。文創成顯學:原創更重要[影]。中央通訊社。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文化部為
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決議,檢送針對「跨域加值」所提專案報告。線上
檢索日期2016年8月。網址:http://www.lci.ly.gov.tw/
文化部(2016)。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31日。網址:http://www.moc.gov.tw/
文化部(2016)。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
31日。網址:http://www.moc.gov.tw/ information_302_45986.html/
文化部-地方文化館(2016)。阿緱地方文化館/阿緱文化生活圈基礎資料。線上
檢索日期2016年9月31日。網址:superspace.moc.gov.tw/
文化部-全國文化會議(2017)。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3月31日。網址:http://nccwp.moc.gov.tw
內政部民政司。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網址:http://www.moi.gov.tw/dca/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網址:http://religion.moi.
gov.tw/
內政部統計年報(2014)。各宗教教務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31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行政院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法國巴黎羅浮宮-國際文物展展覽工作報告。線上 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report.nat.gov.tw/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統計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2月。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
屏東縣政府主計處統計年報(2014)。社會福利。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4月。
網址:http://www.pthg.gov.tw/planfas/
屏東美術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4月。網址:http://www.ptcgam.com/
國家教育研究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
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9月。網址:http://www.ndc.gov.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s://www.npm.gov.tw/
國立臺灣美術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s://www.ntmofa.gov.tw/
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年報(2014)。社會福利。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4月。
網址:http://www.bas.ntpc.gov.tw/ content/
臺北美術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www.tfam.museum/
臺北當代美術館。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9月。網址:http://www.mocataipei.org.tw/

二、外文部分
Huang, T. L., Juan, H. C., Gau, H. S. & Lee, H. J. (2015).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nergy,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Materials (IFEESM 2015):113-119. ©Atlantis Pr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
2. 陳永賢(2008)。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藝術家月刊。頁276–279。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3. 陳佳利(2017)。在過去的時光中相遇–利物浦博物館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1(1)。頁5-25。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頁 122-136。
5. 林明美(2012)。弓與箭的聯結與伸展-十三行博物館跨域加值規劃省思與前瞻。博物館學季刊,26(4),145-166。臺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 周青青(2013)。生態博物館如何面對文化資產保存與振興地方觀光的課題--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頁37-46。
7. 周佳樺(2014)。「生態博物館」概念於法國源起之探源。博物館學季刊,28(1)。頁31-4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 周佳樺(2017)。法國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及理論概念初探。博物館學季刊,31(1)。頁77-9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 高慈敏(2012)。不只是一座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新媒體運用與社區推廣實務分享。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第21期,頁66–76。
10. 高森信男(2014)。邊緣都會的現實與夢想:桃園的地方社區藝術發展。藝術家雜
11. 蔡明志(2014)。談文化資產保存的創新與未來。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76期,頁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