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1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千娟
研究生(外文):PAN, CHIEN-CHUAN
論文名稱:地方文化元素在文創園區適配性之研究-以a-zone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Fit between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and Creative Park - An example of a - zone Hualie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指導教授:劉家榛劉家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JIA-JHEN
口試委員:王俊人周振雄
口試委員(外文):WANG, CHUN-JENCHOU,CHEN-HSIUNG
口試日期:2017-06-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灣觀光學院
系所名稱: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地方文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適配性
外文關鍵詞:Local culture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F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全球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趨勢興起,各國重點產業的市場戰略競爭邁向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創意產業」即為我國政府重點政策之一,並積極推動「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產業升級與創新經濟。同時,在各項專案計畫皆以當地文化特色為基礎規劃;文化部以「向下紮根,走向國際」兩個面向提升文化內涵提振文化經濟,以「愈在地、愈國際」突顯文化的價值。並設置華山、花蓮、臺中、嘉義及臺南五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提供文創產品演出、展示、交易及跨界媒合的平臺,藉由城市的文化魅力吸引國際目光與觀光客青睞,以長期持續帶來經濟效應。然而,文創產品是藝術品還是商品?文創園區呈現的是在地文化元素還是商業賣場?一直備受質疑。本研究以a-zone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欲瞭解花蓮地方文化元素有哪些?在地文化元素在文創園區裡是否有一致性的呈現?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實地觀察,產、官、學三方的深度訪談後,整合各群體意見;花蓮地方文化元素多元且豐富,惟在文創園區內僅呈現日治文化方面的部分適配性,希冀文創園區能挹注更多在地文化元素的豐富內涵,形塑新的在地文化價值,並善加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空間資源,創造地方的文化活力與經濟效能。
A global economy trend that based on knowledge has now arrived; most of the nations have now focused their market strategies on contending with their own cultural strength regarding their key industries.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now a main stream of our country’s policy; promoting “Industry Culture, Culture Industrialize” hopping to upgrade and innovate our current economy; all of the current projects are planned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local culture.
It is attempting on “Strengthening Loc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to elevate the culture quality in hopes of stimulates culture economy.
Currently are set up five Culture Industry Park area in this program: Huashan, Taichung, Hualien, Chiayi, and Tainan; to ensuring equal access to cultural resources for all the nation’s citizens, to provide display and marketing of cultural products by public platform, using the charm of city culture to catch international awareness and tourists’ attention, in order to bring up a long-term local and tourism industrial economy effect.
However, these cultural products are a piece of art or merchandize? Is i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an illustration of local culture elements or simply a “Commercial Mall”? These studies focused on fit between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 Creative Park.
Based on a-zone Hualie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as an example. In attempt to realize, what are the local culture elements of Hualien? Has the local culture element represent consistently the a-zon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s, surveys, fiel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has integrates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e local culture of Hualien is very rich and diverse; however the a-zone Hualie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only demonstrates parts of the culture of Japanese colonial-era.
Hope that the park may add in more elements of local culture; shaping a new local culture value; putting the local culture elements and space to good use, In create to stimulate Hualien cultural vita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摘要
Abstract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地方文化與地方產業
一、地方文化觀光的區域活化效能
二、花蓮地方文化資產
三、花蓮地方文化館
四、花蓮地方文化相關研究
五、花蓮地方文化元素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脈絡
一、文化創意產業
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三、 a-zone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現況分析
四、花蓮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現況分析
第三節 策略性適配理論
第四節 文化經濟的反思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訪談設計
一、訪談對象
二、訪談實施
三、訪談進行
四、訪談記錄
第四節 以PZB服務品質模式理論設計問卷
一、研究對象
二、資料收集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一、訪談分析
二、敘述性統計
三、以模糊集合理論進行適配性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
一、花蓮地方文化元素的認知
二、被遺忘的花蓮地方文化元素
三、地方文化元素在文創園區的適配性
四、文創園區與文化產業的互動連結
五、文創園區與文化觀光的互動連結
六、深度訪談之意見與建議
第二節 問卷統計資料分析
一、性別
二、遊客參與目的
三、遊客遊園次數
四、敘述性統計量
五、滿意度分析
六、信度與效度分析
第三節 問卷統計適配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最能象徵花蓮地方文化元素
二、找回遺忘中的地方文化
三、文創園區與地方文化元素的適配性呈現
四、文創園區內文化產業的在地性與獨特性呈現
五、文創園區的文化觀光意涵
第二節 建議
一、經營面:文化消費與文化觀光
二、產業面:以地方學建構在地文創特色
三、政策面:落實從外地走回在地
四、實務面:從在地走向國際的實踐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限制
二、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三、網路部分

一、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5)。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ISBN:97898604651362015(平裝)
文化部(2016)。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ISBN:9789860510416(平裝)
王兆毅(2013)。文化參與、文化消費與文化機會-以台北華山與松山兩大文創園區為中心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潔玲、王俊明(2007)。教練與選手之目標取向適配性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團隊適應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1期,頁41 - 56。
史台麗(2014)。花蓮地方產業-明里百年菸業探討。東方學報,35期,頁123-145。
朱湘寧、廖紫柔、巫沛倉、李宛蓁(2014),模糊理論應用於旅遊業PZB 服務品質評量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1),頁108-120。
李秋蓉(2016)。花蓮縣定置漁業與鰹魚加工產業的發展-以新城鄉七星潭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思華(2016)。從科技創新到人文創新。以人為本的在地創新之跨領域與跨界的對話。2016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頁68。ISBN:9789860507416(平裝)
呂鳳英(2015)。地方跨域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瑞穗溫泉特定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天鐸(2015)。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初版六刷)。臺北市:遠流出版。ISBN:9789573267928(平裝)
江芃瑾(2013)。手搖杯飲料之企業識別設計研究創作-以花蓮「舞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丹鳯(2013)。遊客對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文化認同及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大漢技術學院,花蓮縣。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頁543 – 563。
林怡伶(2016)。花蓮好事集農民之農業價值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玉妃(2015)。以人文觀點發展部落文化觀光之探討-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噶瑪蘭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汪祖胤、彭興讓(2013)。台灣東部文化創意產業探討-以百年歷史古蹟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商品行銷策略為例。新文化產業-印象花蓮。第四屆花蓮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東華大學。頁73-104。
汪志忠、陳美甜(2013)。文化群聚之關鍵發展因素分析: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的個案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4(1),頁87-106。
林希軒、陳怡婷(2013)。花蓮瑞穗咖啡的現在與未來-台灣在地咖啡案例之探討。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8(1),頁21-37。
周焦元輝、賈立人、郭金水(2012)。原住民地區觀光地景意象之研究-以花蓮縣台九丙沿線原住民部落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9期,頁113 -130。
周兆駿(2006)。地方觀光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俞震甫(2016)。臺灣玉礦研究:過去、現在、未來。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1),頁P3 - 15。DOI:10.6532/JNTM.2016.69(1).02
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頁47-75。
洄瀾文訊(2017)。洄瀾文訊: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每月藝文活動訊息。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352期-363期。
洄瀾舊城(2000)。洄瀾舊城‧風華再現老照片專輯。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ISBN:9789860265248(平裝)
洪健龍(2016)。農村再生輔導方式研究-以花蓮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翁世強(2014)。花蓮茶產業之發展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徐儷玲(2011)。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探討-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殷寶寧(2008)。旅遊全球化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旅遊:一個歷時性的分析。國際文化研究,4(1),頁61-85。
高俊銘(2008)。地方歷史與社區文化資產守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宿舍保存與再利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靜紅(2016)。流動、聚合與區隔:台灣茶藝發展中的矛盾和動力。臺灣人類學刊,14(1),頁55-87。
張屏晟(2016)。有機農業經營模式研究-以花蓮縣有機農業經營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育銓(2016)。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的主體性與真實性建構:臺東池上水圳耕作區與花蓮壽豐河川地種植的案例分析。民俗曲藝,193,頁129-219。
張朝勝、許玲玉、李光中(2016)。賦存於文化與自然之間的臺灣閃玉礦業。臺灣鑛業,68(4期),頁63-82。
陳瀅世、林育諄、凃函君、吳秉聲、蘇淑娟、陳坤宏(2016)。文化經濟在都市空間發展的體現與歷程:台灣四個都市個案比較的理論意涵。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6期,頁15- 43。
陳秀如(2016)。布農族射耳祭的沿革與族群意識的關係-以花蓮縣卓溪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書廷(2015)。文化創意產業群聚決策之關鍵因素研究-以華山文創園區與松山文創園區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紀安(2014)。在文創園區發展的實質環境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陳柏安(2014)。跨域治理之研析-以花蓮市民生社區日式建築及花蓮文化創意園區管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水定、鄭紹材(2013)。應用PZB模式探討建設公司交屋人員服務品質之研究。營建管理季刊,(95),頁34-49。doi:10.6505/CMJ-2013-95-34-16
陳怡靜(2013)。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的配適觀。T&D飛訊,第166期,頁1-31 。
張育銓 ( 2013)。觀光產業與地方發展的多元關係:以台灣玉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4期,頁 29-42。
張意雲(2012)。花蓮市居民對文化創意產業態度之研究-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育銓(2011)。社區總體營造脈絡下的觀光發展:花蓮豐田社區的觀光人類學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義震(2010)。地震對木構建築之影響-以花蓮酒廠及糖廠宿舍之比較(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家銘(2008)。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以地方文化館及產業知識詮釋應用為例。第五屆台灣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頁53 -62。
陳怡妃(2005)。花蓮縣古風村現代化布農族傳統歌謠的文化再造與傳承危機(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建豐(2005)。日治時期移入台灣社寺建築-花蓮慶修院建築特質與意涵之研究。中國技術學院學報, 27期,頁115-128。
范竣宇(2016)。社區旅遊發展的議題:以花蓮縣玉里鎮赤柯山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馮祥勇、劉鳳錦(2014)。文化觀光的內涵與發展趨勢。聯大學報,11(1),頁1-25。
傅廷暐(2016)。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發展-以花蓮文創園區為例。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2),頁47-57。
黃秀英、侯勝宗、林安鴻(2015)。如何融合文化元素打造跨文化品牌-以華人文創品牌為例。管理學報,32(3),頁293-314。DOI:10.6504/JOM.2015.32.03.03
黃上聞、周文智(2015)。西式蛋糕與餐盤形狀之適配研究。設計與環境學報,16期,頁43 - 57。
黃宗誠、李泳龍、汪明生(2014)。多元認知模式之量測-社會判斷理論模糊化為例。管理學報,31(2) ,頁157-177。doi:10.6504/JOM.2014.31.02.04
曾保忠(2014)。臺灣豐田閃玉礦山未來發展新趨勢。臺灣博物季刊,33(2), 頁54-59。
曾芳榮(2012)。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振豪(2011)。企業標準色知覺適配性之研究-以茶類飲料連鎖店招牌為例(碩 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黃德潔(2011)。以期望理論探討整合行銷傳播運用在全民國防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校為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桃園市。
楊季桓(2016)。戰後花蓮市軍事歷史建築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淑珍(2015)。花蓮觀光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瑞穗鄉休閒農業為例(碩士論文)。臺灣觀光學院,花蓮縣。
楊敏芝(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ISBN:9789571156613
楊勝欽(2008)。台灣寶物再發現-活用地方資源再建市鎮與國家。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1),頁 259-271。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鄭夢皎(2016 )。戰後臺灣地區特色紅茶結合休閒農業的發展演進(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劉以德(主編)(2016)。歐洲聯盟文化政策之脈絡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ISBN:9789863501312(平裝)
劉以德(譯)(2010)。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原作者:McKercher, B., & Cros, HD)。臺北市:桂魯專業書店。ISBN:9789868135390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ISBN:9789570844511(平裝)
鄭尹嘉(2015)。策略型態,組織能力與產業特徵之適配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駱俊賢、黃世浩(2014)。以 PZB 模式探討餐飲業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因果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3),頁1-22。
潘繼道(2002)。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8期,頁P1-22。DOI:10.6609/THC
賴錫湖(2014)。文化觀光解說需求與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羅東林業文化(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867158849
謝謹如、牟鍾福(2015)。運動文化觀光的內涵與展望。休閒與社會研究,第十二期,頁155 - 167。
蔡佳靜、卓家億(2013)。代言人與產品配適之研究。管理與系統,20卷,頁611-635。
魏明哲(2014)。松山文創園區吸引力、參與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宏旭、張峻豪(2015)。探討文化觀光區中遊客之動機與行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4),頁43‐54。
顏弘欽(2013)。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多層次模型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顏淑真(2011)。花蓮地區居民對觀光節慶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顏崑陽(2006)。「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淡江中文學報,15期,頁117 - 151。DOI:10.6187/tkujcl.200612.15-4
魏嘉華(2012)。郎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理論分析與神學方法。哲學與文化,39(10) ,頁135 - 161。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862162521
二、英文部分
Bianchini, F.(1993). Culture, conflict and cities: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1990s, In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p p.199-213. Mancheste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adler, D. & Tushman, M.(1980). A diagnostic model f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J. R. Hack, E. E. Lawler, & L. W. Porter (eds.),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pp.83-100. New York: McGraw-Hill.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pp. 41-50.
Porter, M. 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March-April Issu.
Van Vianen, A. E. m.(2000).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 match between newcomers’and recruiters’ preferences for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Personnel Psychology,Vol.53(1), 113-149. doi:10.1111/j.1744-6570.2000.tb00196.x
Venkatraman, N.(1989).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 Toward a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pp.423-444.
Wright, P. M. & Snell, S. A.(1998).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 pp.756-772.
Zimmermann, H. J. (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Kluwer Academic,Dordrecht. doi: 10.1007/978-94-015-7949-0_8
Zadeh, L. A.(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 338-353.doi:10.1016/S0019-9958(65)90241-X
三、網路部分
大紀元(2015年09月03日)。2015年丹麥文化峰會側記二。【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9/3/n4519334.htm。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科學文化處(2016)。文創產業推動政策。取自:http://www.ey.gov.tw/policy9/cp.aspx?n=C7088A6B6D05479F。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中華民國財政部推動促參司(2016)。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取自: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Refers/Refer/View1.aspx?fId=3878。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6)。文化資產保存法。取自:http://www.boch.gov.tw/information_160_5153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11_2045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9.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6.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1月06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營運管理。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3410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6)。花蓮舊酒廠。取自: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2。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2016)。文化的定義。取自:http://proj1. sinica.edu.tw/~damta/mu03.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06月13日。
田秀蘭(2017)。高等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分析。取自:http://web.ntnu.edu.tw/~lantien/old/qualitativeresearch.htm。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1月31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6)。文化定義。取自:http://www.npf.org.tw/2/5867。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6日。
花蓮縣文化局(2016)。地方文化館。取自:http://www.hccc.gov.tw/zh-tw/LocalCulturalHall/List。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花蓮縣文化局(2016)。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List。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觀光資訊網(2017)。花蓮之美。取自:http://tour-hualien.hl.gov. 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2010001。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3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0)。圖4-1-6。取自:http://www.panoramio.com/user/19945? with_pho. to_id=10739280. 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6)。圖4-1-8。取自:http://pic.pimg.tw/ivy2156/4bd3216fab44f.jpg.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6)。圖4-1-10。取自: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original/107392 60.jpg. 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孟璟(2010)。走觀光路線傅不同意礦場延長。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18119.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時光小站(2010)。圖4-1-4。取自:http://ivy2156.pixnet.net/blog/post/6580798-%e3%80%90% e8%8a% b1%e8%93%ae%e6%97%85%e9%81%8a%e3%80%91%e8%
8a%b1%e8%93%ae%e5%86%ac%e4%b9%8b%e6%97%85%28% e4%b8%.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謝明瑞(2012)。台灣從OTOP計畫、家有產業到文創產業的兌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2/11663。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4月28日。
a-zone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6)。園區介紹。取自:http://www.npf. org.tw/2/11663。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0日。
UNESCO(2017.01.22). Scienc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 Retrieved from http://whc.unesco.org/
UNESCO(2016.12.01). World Heritage Centre . Retrieved from http://en.unesco.org/
UNESCO (2015). Culture urban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culture/culture-for-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df-open/global-Report_en.pdf
UNESCO (2015). Cultural times :The first global map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ey-cultural-times-2015/$FILE/ey-cultural-times-2015.pdf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7). Why tourism ? . Retrieved from http://www2.unwto.org/content/why-tourism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7). City tourism performance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destination.unwto.org/content/city- tourism-
performance-researc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潔玲、王俊明(2007)。教練與選手之目標取向適配性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團隊適應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1期,頁41 - 56。
2. 史台麗(2014)。花蓮地方產業-明里百年菸業探討。東方學報,35期,頁123-145。
3. 朱湘寧、廖紫柔、巫沛倉、李宛蓁(2014),模糊理論應用於旅遊業PZB 服務品質評量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1),頁108-120。
4.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頁543 – 563。
5. 汪志忠、陳美甜(2013)。文化群聚之關鍵發展因素分析: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的個案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4(1),頁87-106。
6. 林希軒、陳怡婷(2013)。花蓮瑞穗咖啡的現在與未來-台灣在地咖啡案例之探討。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8(1),頁21-37。
7. 周焦元輝、賈立人、郭金水(2012)。原住民地區觀光地景意象之研究-以花蓮縣台九丙沿線原住民部落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9期,頁113 -130。
8. 俞震甫(2016)。臺灣玉礦研究:過去、現在、未來。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1),頁P3 - 15。DOI:10.6532/JNTM.2016.69(1).02
9. 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頁47-75。
10. 殷寶寧(2008)。旅遊全球化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旅遊:一個歷時性的分析。國際文化研究,4(1),頁61-85。
11. 張靜紅(2016)。流動、聚合與區隔:台灣茶藝發展中的矛盾和動力。臺灣人類學刊,14(1),頁55-87。
12. 張育銓(2016)。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的主體性與真實性建構:臺東池上水圳耕作區與花蓮壽豐河川地種植的案例分析。民俗曲藝,193,頁129-219。
13. 陳瀅世、林育諄、凃函君、吳秉聲、蘇淑娟、陳坤宏(2016)。文化經濟在都市空間發展的體現與歷程:台灣四個都市個案比較的理論意涵。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6期,頁15- 43。
14. 陳水定、鄭紹材(2013)。應用PZB模式探討建設公司交屋人員服務品質之研究。營建管理季刊,(95),頁34-49。doi:10.6505/CMJ-2013-95-34-16
15. 張育銓 ( 2013)。觀光產業與地方發展的多元關係:以台灣玉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4期,頁 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