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5)。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ISBN:97898604651362015(平裝)
文化部(2016)。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ISBN:9789860510416(平裝)
王兆毅(2013)。文化參與、文化消費與文化機會-以台北華山與松山兩大文創園區為中心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王潔玲、王俊明(2007)。教練與選手之目標取向適配性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團隊適應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1期,頁41 - 56。史台麗(2014)。花蓮地方產業-明里百年菸業探討。東方學報,35期,頁123-145。朱湘寧、廖紫柔、巫沛倉、李宛蓁(2014),模糊理論應用於旅遊業PZB 服務品質評量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1),頁108-120。李秋蓉(2016)。花蓮縣定置漁業與鰹魚加工產業的發展-以新城鄉七星潭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吳思華(2016)。從科技創新到人文創新。以人為本的在地創新之跨領域與跨界的對話。2016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頁68。ISBN:9789860507416(平裝)
呂鳳英(2015)。地方跨域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瑞穗溫泉特定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天鐸(2015)。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初版六刷)。臺北市:遠流出版。ISBN:9789573267928(平裝)
江芃瑾(2013)。手搖杯飲料之企業識別設計研究創作-以花蓮「舞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丹鳯(2013)。遊客對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文化認同及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大漢技術學院,花蓮縣。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頁543 – 563。林怡伶(2016)。花蓮好事集農民之農業價值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林玉妃(2015)。以人文觀點發展部落文化觀光之探討-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噶瑪蘭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汪祖胤、彭興讓(2013)。台灣東部文化創意產業探討-以百年歷史古蹟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商品行銷策略為例。新文化產業-印象花蓮。第四屆花蓮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東華大學。頁73-104。
汪志忠、陳美甜(2013)。文化群聚之關鍵發展因素分析: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的個案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4(1),頁87-106。林希軒、陳怡婷(2013)。花蓮瑞穗咖啡的現在與未來-台灣在地咖啡案例之探討。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8(1),頁21-37。周焦元輝、賈立人、郭金水(2012)。原住民地區觀光地景意象之研究-以花蓮縣台九丙沿線原住民部落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9期,頁113 -130。周兆駿(2006)。地方觀光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俞震甫(2016)。臺灣玉礦研究:過去、現在、未來。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1),頁P3 - 15。DOI:10.6532/JNTM.2016.69(1).02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頁47-75。洄瀾文訊(2017)。洄瀾文訊: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每月藝文活動訊息。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352期-363期。
洄瀾舊城(2000)。洄瀾舊城‧風華再現老照片專輯。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ISBN:9789860265248(平裝)
洪健龍(2016)。農村再生輔導方式研究-以花蓮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翁世強(2014)。花蓮茶產業之發展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徐儷玲(2011)。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探討-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殷寶寧(2008)。旅遊全球化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旅遊:一個歷時性的分析。國際文化研究,4(1),頁61-85。高俊銘(2008)。地方歷史與社區文化資產守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宿舍保存與再利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靜紅(2016)。流動、聚合與區隔:台灣茶藝發展中的矛盾和動力。臺灣人類學刊,14(1),頁55-87。張屏晟(2016)。有機農業經營模式研究-以花蓮縣有機農業經營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育銓(2016)。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的主體性與真實性建構:臺東池上水圳耕作區與花蓮壽豐河川地種植的案例分析。民俗曲藝,193,頁129-219。張朝勝、許玲玉、李光中(2016)。賦存於文化與自然之間的臺灣閃玉礦業。臺灣鑛業,68(4期),頁63-82。
陳瀅世、林育諄、凃函君、吳秉聲、蘇淑娟、陳坤宏(2016)。文化經濟在都市空間發展的體現與歷程:台灣四個都市個案比較的理論意涵。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6期,頁15- 43。陳秀如(2016)。布農族射耳祭的沿革與族群意識的關係-以花蓮縣卓溪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書廷(2015)。文化創意產業群聚決策之關鍵因素研究-以華山文創園區與松山文創園區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陳紀安(2014)。在文創園區發展的實質環境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陳柏安(2014)。跨域治理之研析-以花蓮市民生社區日式建築及花蓮文化創意園區管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水定、鄭紹材(2013)。應用PZB模式探討建設公司交屋人員服務品質之研究。營建管理季刊,(95),頁34-49。doi:10.6505/CMJ-2013-95-34-16陳怡靜(2013)。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的配適觀。T&D飛訊,第166期,頁1-31 。
張育銓 ( 2013)。觀光產業與地方發展的多元關係:以台灣玉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4期,頁 29-42。張意雲(2012)。花蓮市居民對文化創意產業態度之研究-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育銓(2011)。社區總體營造脈絡下的觀光發展:花蓮豐田社區的觀光人類學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張義震(2010)。地震對木構建築之影響-以花蓮酒廠及糖廠宿舍之比較(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張家銘(2008)。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以地方文化館及產業知識詮釋應用為例。第五屆台灣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頁53 -62。
陳怡妃(2005)。花蓮縣古風村現代化布農族傳統歌謠的文化再造與傳承危機(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陳建豐(2005)。日治時期移入台灣社寺建築-花蓮慶修院建築特質與意涵之研究。中國技術學院學報, 27期,頁115-128。范竣宇(2016)。社區旅遊發展的議題:以花蓮縣玉里鎮赤柯山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馮祥勇、劉鳳錦(2014)。文化觀光的內涵與發展趨勢。聯大學報,11(1),頁1-25。
傅廷暐(2016)。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發展-以花蓮文創園區為例。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2),頁47-57。黃秀英、侯勝宗、林安鴻(2015)。如何融合文化元素打造跨文化品牌-以華人文創品牌為例。管理學報,32(3),頁293-314。DOI:10.6504/JOM.2015.32.03.03黃上聞、周文智(2015)。西式蛋糕與餐盤形狀之適配研究。設計與環境學報,16期,頁43 - 57。黃宗誠、李泳龍、汪明生(2014)。多元認知模式之量測-社會判斷理論模糊化為例。管理學報,31(2) ,頁157-177。doi:10.6504/JOM.2014.31.02.04曾保忠(2014)。臺灣豐田閃玉礦山未來發展新趨勢。臺灣博物季刊,33(2), 頁54-59。曾芳榮(2012)。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振豪(2011)。企業標準色知覺適配性之研究-以茶類飲料連鎖店招牌為例(碩 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黃德潔(2011)。以期望理論探討整合行銷傳播運用在全民國防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校為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桃園市。楊季桓(2016)。戰後花蓮市軍事歷史建築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淑珍(2015)。花蓮觀光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瑞穗鄉休閒農業為例(碩士論文)。臺灣觀光學院,花蓮縣。楊敏芝(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ISBN:9789571156613
楊勝欽(2008)。台灣寶物再發現-活用地方資源再建市鎮與國家。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1),頁 259-271。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鄭夢皎(2016 )。戰後臺灣地區特色紅茶結合休閒農業的發展演進(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劉以德(主編)(2016)。歐洲聯盟文化政策之脈絡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ISBN:9789863501312(平裝)
劉以德(譯)(2010)。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原作者:McKercher, B., & Cros, HD)。臺北市:桂魯專業書店。ISBN:9789868135390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ISBN:9789570844511(平裝)
鄭尹嘉(2015)。策略型態,組織能力與產業特徵之適配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駱俊賢、黃世浩(2014)。以 PZB 模式探討餐飲業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因果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3),頁1-22。潘繼道(2002)。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8期,頁P1-22。DOI:10.6609/THC賴錫湖(2014)。文化觀光解說需求與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羅東林業文化(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867158849
謝謹如、牟鍾福(2015)。運動文化觀光的內涵與展望。休閒與社會研究,第十二期,頁155 - 167。蔡佳靜、卓家億(2013)。代言人與產品配適之研究。管理與系統,20卷,頁611-635。魏明哲(2014)。松山文創園區吸引力、參與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顏宏旭、張峻豪(2015)。探討文化觀光區中遊客之動機與行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4),頁43‐54。
顏弘欽(2013)。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多層次模型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顏淑真(2011)。花蓮地區居民對觀光節慶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顏崑陽(2006)。「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淡江中文學報,15期,頁117 - 151。DOI:10.6187/tkujcl.200612.15-4魏嘉華(2012)。郎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理論分析與神學方法。哲學與文化,39(10) ,頁135 - 161。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862162521
二、英文部分
Bianchini, F.(1993). Culture, conflict and cities: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1990s, In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p p.199-213. Mancheste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adler, D. & Tushman, M.(1980). A diagnostic model f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J. R. Hack, E. E. Lawler, & L. W. Porter (eds.),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pp.83-100. New York: McGraw-Hill.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pp. 41-50.
Porter, M. 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March-April Issu.
Van Vianen, A. E. m.(2000).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 match between newcomers’and recruiters’ preferences for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Personnel Psychology,Vol.53(1), 113-149. doi:10.1111/j.1744-6570.2000.tb00196.x
Venkatraman, N.(1989).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 Toward a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pp.423-444.
Wright, P. M. & Snell, S. A.(1998).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 pp.756-772.
Zimmermann, H. J. (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Kluwer Academic,Dordrecht. doi: 10.1007/978-94-015-7949-0_8
Zadeh, L. A.(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 338-353.doi:10.1016/S0019-9958(65)90241-X
三、網路部分
大紀元(2015年09月03日)。2015年丹麥文化峰會側記二。【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9/3/n4519334.htm。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科學文化處(2016)。文創產業推動政策。取自:http://www.ey.gov.tw/policy9/cp.aspx?n=C7088A6B6D05479F。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中華民國財政部推動促參司(2016)。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取自: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Refers/Refer/View1.aspx?fId=3878。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6)。文化資產保存法。取自:http://www.boch.gov.tw/information_160_5153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11_2045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9.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6.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1月06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營運管理。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34100.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6)。花蓮舊酒廠。取自: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2。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2016)。文化的定義。取自:http://proj1. sinica.edu.tw/~damta/mu03.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06月13日。
田秀蘭(2017)。高等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分析。取自:http://web.ntnu.edu.tw/~lantien/old/qualitativeresearch.htm。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1月31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6)。文化定義。取自:http://www.npf.org.tw/2/5867。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6日。
花蓮縣文化局(2016)。地方文化館。取自:http://www.hccc.gov.tw/zh-tw/LocalCulturalHall/List。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3日。
花蓮縣文化局(2016)。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List。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觀光資訊網(2017)。花蓮之美。取自:http://tour-hualien.hl.gov. 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2010001。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3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0)。圖4-1-6。取自:http://www.panoramio.com/user/19945? with_pho. to_id=10739280. 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6)。圖4-1-8。取自:http://pic.pimg.tw/ivy2156/4bd3216fab44f.jpg.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蓮舊酒廠(2016)。圖4-1-10。取自: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original/107392 60.jpg. 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花孟璟(2010)。走觀光路線傅不同意礦場延長。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18119.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時光小站(2010)。圖4-1-4。取自:http://ivy2156.pixnet.net/blog/post/6580798-%e3%80%90% e8%8a% b1%e8%93%ae%e6%97%85%e9%81%8a%e3%80%91%e8%
8a%b1%e8%93%ae%e5%86%ac%e4%b9%8b%e6%97%85%28% e4%b8%.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謝明瑞(2012)。台灣從OTOP計畫、家有產業到文創產業的兌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2/11663。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04月28日。
a-zone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6)。園區介紹。取自:http://www.npf. org.tw/2/11663。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0日。
UNESCO(2017.01.22). Scienc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 Retrieved from http://whc.unesco.org/
UNESCO(2016.12.01). World Heritage Centre . Retrieved from http://en.unesco.org/
UNESCO (2015). Culture urban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culture/culture-for-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df-open/global-Report_en.pdf
UNESCO (2015). Cultural times :The first global map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ey-cultural-times-2015/$FILE/ey-cultural-times-2015.pdf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7). Why tourism ? . Retrieved from http://www2.unwto.org/content/why-tourism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7). City tourism performance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destination.unwto.org/content/city- tourism-
performance-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