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書目
一、蔡素芬作品集
蔡素芬:《六分之一劇》,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05月。
蔡素芬:《告別孤寂》,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蔡素芬:《鹽田兒女》,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05月初版,2004年11月初
版36刷。
蔡素芬:《姐妹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
2005年4月2版1刷。
蔡素芬:《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月初版, 2014年5月二版。
蔡素芬:《台北車站》,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05月。
蔡素芬:《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年11月。
蔡素芬:《燭光盛宴》,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蔡素芬:《海邊》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9月。
蔡素芬:《星星都在說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4年4月。
二、蔡素芬其他作品與言論
蔡素芬:〈心經〉,《幼獅文藝》第398期,1987年2月。蔡素芬:〈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第38期,1988年7月。
蔡素芬:〈浮生〉,短篇小說,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05月。
蔡素芬:〈公路〉,短篇小說,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05月。。
蔡素芬:〈得獎感言—找把梯子往上爬〉,《聯合文學》第8卷第1期,1991
年11月。
蔡素芬:〈水源村的新年〉,中篇小說,《聯合文學》第8卷第1期,1991年11月。頁90-115。
蔡素芬譯:《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蔡素芬譯,台北,生命潛能出版,1993年。
蔡素芬:〈得獎感言 那土地、那時代、那人情〉,《聯合報》第37版,1993年
11月13日。
蔡素芬:〈士框〉,中篇小說,收編於汪成華主編:《消失的愛情神話》,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5年2版。
蔡素芬:〈歡樂同學會〉,短篇小說,收編於鄭麗娥主編:《露水》一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
蔡素芬:〈「龐大姐」的完成〉,《聯合文學》第11卷第9期,1995年7月。
蔡素芬:〈白氏春秋〉,中篇小說,《聯合文學》11卷第9期,1995年7月。
蔡素芬:〈暗室〉,短篇小說,《幼獅少年》第232期,1996年2月。蔡素芬:〈我的啟蒙書—嗜讀《國父傳》〉,《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7月24日。
蔡素芬:〈漂浮與理想—談《橄欖樹》〉,《自由時報》第37版,1997年10月13
日。
蔡素芬:〈一個候選人的妻子失蹤了〉,短篇小說,《聯合報》第37版,1998年10月31日。
蔡素芬:〈水的復活與記憶的消失〉,短篇小說,《聯合文學》第15卷第3期,1999年1月。蔡素芬:〈城市之羊〉,短篇小說,《聯合報》第39版,2002年7月19日。收編
於台南縣政府《南瀛文學》第十屆,2002年。
蔡素芬:〈編織人〉,短篇小說(化為筆名:阿紫),《自由時報》,「週日小說」第35版(2003年2月23日),後收錄於顏崑陽主編:《92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蔡素芬:〈長袖衫〉,短篇小說,《幼獅文藝》,2004年8月號。蔡素芬:〈潮聲〉,短篇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7期,2005年3月。蔡素芬:〈背海〉,短篇小說,《自由時報》第47版,2005年4月3日。
蔡素芬:〈奴役的樂趣〉《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
蔡素芬:〈蔡素芬的《燭光盛宴》-- 一個人的孤單一個人的喜悅〉,鹽份地帶文學》第25期,2009年12月。頁47。
蔡素芬演講:〈空間與記憶的流動〉,《文訊》,雜誌社,2013年10月1日。
蔡素芬:〈得獎感言〉,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第37屆 吳三連獎贈獎典禮手
冊》,2014年11月14日。
蔡素芬:〈簡歷/創作紀事〉,《吳三連獎手冊》,2014年11月14日。
三、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人文出版社 2001年,
10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西蒙‧波娃著,《第二性──結了婚的人》,台北,龍騰世紀書庫,2016年,4
月。http://millionbook.net/
西蒙‧波娃著,《第二性──母親》,台北:龍騰世紀書庫,2016年,4月。
http://millionbook.net/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
李元貞:〈1999台灣女權報告〉,台北,《婦女新知》,2000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2000年。
李 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2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03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出
版社,1997年3月。
邱貴芬:〈《鹽田女兒》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
北,女書文化公司,2001年。
李艷文:《第二性》導讀: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譯者:
陶鐵柱,貓頭鷹出版社。P1。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珍.貝克.米勒,江慧君譯:《新女性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2004年。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1972年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譯者:成令
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晰、吳嘉苓),台北,群學出版社,一版印
2008年3月。二印2008年8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欲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年。
愛麗絲.史瓦茲(Alice Scharzer):《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
(顧燕翎譯),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12月。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記》為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 初版發行日期: 1851
年 10 月。
廖輝英:《油蔴菜籽》,台北,九歌,2015年4月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書局,2006年4月。
盧博儒:《自顧與它視:蔡素芬《燭光盛宴》離散評述》,「第七屆台灣文學研究
生學術論文研討會:移動、交界與第三空間」中正大學台文所主辦,嘉
義2010年10月2日。
應鳳凰:〈女性成長最真誠的告白——廖輝英的《油蔴菜籽》〉,《油蔴菜籽》,
台北,九歌,2015年4月版。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1999年10月版。
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是
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發行,聯經出版,1989年。
四、期刊論文及評論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台北,《教育與心
裡研究》第10期,1987年8月(頁39-59),頁53。
包恆新:〈善良人性的生動展示–評蔡素芬《鹽田兒女》〉,《文訊》第11期,1995年5月。頁6-9。
李有成:〈在歷史的漩渦中——讀蔡素芬的「白氏春秋」〉,《聯合文學》第11卷
9期,1995年7月。頁70-71。
魏可風:〈幫小說中的人物過一生–蔡素芬答客問〉,《聯合文學》11卷第129
期,1995年7月,頁64。
呂正惠:〈「春秋」是「傳奇」,不是「歷史」〉,《聯合文學》11卷第9期,1995
年7月,頁72。
廖輝英:〈八O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台北,《文訊》第127期, 1996年5月頁42-44)。頁44。
劉楷南:〈山川日月滋長的鹽田女兒—蔡素芬〉,《明道文藝》第247期,1996年10月。頁6-9。
李美枝:〈性別角色面面觀〉,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裡學研究》第六期,
1996年12月,頁260-299。
鍾秋玉:〈社會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收錄於
《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
心,1996年。頁260-290。
朱嘉琦、鄔佩麗:〈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
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第
三十卷,第一期,1998年1月31日。頁51-71。
胡馨云:〈耕耘文學鹽田—蔡素芬〉,《出版情報》第146期,2000年6月。林玉薇:〈以人物的命運拓印歷史-專訪蔡素芬〉,《文訊》第179期,2000年9月。頁77-79。
王德威:〈原鄉的女性,女性的原鄉——評蔡素芬《鹽田兒女》〉,《眾生喧嘩
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頁123-126。
賴婉蓉:〈論蔡素芬《鹽田兒女》中的女性情愛經驗及期對台灣文學領域的拓展〉,
《台灣人文》10期,2005年12月。頁43-53。
陳素芳:〈十問蔡素芬 --談《燭光盛宴》〉,自由時報《副刊》,2009年10月06日。
劉乃慈:〈九O年代台灣小說的在分層〉,台南,《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10月。頁69-104。
范銘如:〈長篇的年代,豪華的打線〉,《聯合文學》第302期,2009年12月,
頁38。
鄭順聰:〈感情的內海,蔡素芬的鹽鄉〉,《聯合文學》第259期,2014年5月1,
頁1-6。(《聯合文學》電子報列印2015年12月4日。)
王昀燕:〈時待變動中,努力活出自己的樣子--訪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
《博客來閱讀生活雜誌》,2014年05月21日。頁1。
吳三連基金會:〈鹽田兒女〉書影,《吳三連文學獎贈獎典禮手冊》第37屆。
2014年11月14日。
呂東熹:〈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專訪蔡素芬〉,《走過長路,通向小說幽境
「回到本土,更看見本土」》,2014年11月14日。
五、學位論文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所,2000年。
陳碧月:《五四時期與新時期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之女性意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5月。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宛蓁:《論《千江有水千江月》與《鹽田兒女》女性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葉寶蓮:《從原鄉到都會 — 蔡素芬小說中的女性遷移徙與女性意是書寫》,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林雲鈿:《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錫蘭:《蔡素芬小說創作發展歷程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賴雅芬:《時代下的悲歡離合 — 蔡素芬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6月。
林文卿:《蔡素芬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14年7月。
六、報紙雜誌文章
齊邦媛:〈短篇小說取材與表現的態度〉,《中央日報》第10版,1986年10月23日。
張文輝:〈鹽田兒女位台灣鹽業發展留見證〉,《聯合報》第27版,1996年1月
16日。
張文輝:〈公視《鹽田兒女》值得嘉許〉,《聯合報》第23版,1996年3月14日。
王瑞記記錄:〈漂浮與理想—談《橄欖樹》〉,《自由時報》第37版(1997年10月13日)(蔡素芬、蔡詩萍、馬森主講)
陳宏莉:〈鹽田兒女 走向台北車站–蔡素芬 字字風景〉,《星報》第19版,2000
年5月31日。
邱貴芬:〈琢磨「台北書寫」〉,《聯合報》第56期,2000年6月5日。
阮愛惠:〈人間學堂—訪談蔡素芬〉,《人間福報》,2004年06月01日。
王雲東:〈對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的現象解讀!〉,高雄,《台灣時報》第二版,
2007年6月15日。
孫梓評:〈一個喜歡寫小說的人--訪蔡素芬〉,《聯合報》E3版,2008年11
月27日。
邱靜慧:〈舊跡吟思-蔡素芬〉,淡江大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淡江時報》第447
期,2010年9月27日。
洪慈勵:〈蔡素芬-創作之路〉,《淡江時報》第457期,2010年9月27日。
李冠賢:〈蔡素芬重回橄欖樹 頒獎「好閱道」〉,《淡江時報》 第 805 期,
2010年11月29日。
潘雅君:〈土地的回音〉專訪蔡素芬,《中華日報》副刊,2013年5月11日。
潘雅君:〈府城講壇 — 蔡素芬談「土地的回音」〉,(原文出自2013年5月11日《中華日報》,副刊)。
江中明:〈蔡素芬寫橄欖樹〉,《聯合報》第259期,2014年5月1日。
黃雅雯:〈逐夢淡江人 橄欖樹精神踏實相伴〉,〈《橄欖樹》-導讀〉,《淡江時報》第 804 期中文系提供,2010年11月25日。
施芝吟:衛服部提供:〈親密關係暴力盛行率〉,台灣,大紀元日報,2016年3
月3日。
吳亮儀:衛服部調查:〈台灣婦女遭親密關係暴力〉,《自由時報》第A9版,2016
年3月3日。
吳三連基金會:〈文化、藝術〉,取自《自由時報》,2015年6月16日D6版。
七、網路數位資料
李 敖:〈女性——牌坊要大,金蓮要小〉,《獨白下的傳統》,台北,遠景出版社,
1997年(頁125-135),頁125。引述自:雲台書屋,頁1。
網址:http://www.b111.net/novel/45/45720/index.html
邱靜慧:〈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活動看板—作家座談—創作之路—蔡素芬〉。
網址:http://mail.tku.edu.tw/fanmj/a3-w1.htm
聯合新聞網—閱讀文藝:網址:http://udn.com/NEWS/REA
蕃薯藤,2005年03月07日。(查詢日期:2015年10月01)。
潘淑滿:〈台灣母職圖像〉,《台灣法學期刊: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
年12月。(查詢日期:2016年6月28日)
網址: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193958
蔡素芬:〈2007年作家作品名錄-蔡素芬〉,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查
詢日期:2015年06月13日)。
網址:https://tw.blog.search.yahoo.com/search;_ylt
孫梓評:〈一個喜歡寫小說的人--訪蔡素芬〉,《聯合報》E3版,2008年11月
27日。
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4618713.shtml聯合新聞網。
曹雅芳:〈離婚率統計數據〉,東森新聞東森新聞(電子版,2013年9月3日)。
(查詢日期:2016年3月6日)
網址:https://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t-900-tw&p
周宗賢:〈淡水地圖〉,(周宗賢: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淡江大學文學院:
淡水在地文化數位典藏協作系統之開發與建置,提供,《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2013年12月01日)。(查詢日期:2015年5月01日)。
網址:http://www.jeffchou.net/yourdon/sinofrenchwar/sinofrenchwar.htm
王 藍:《藍與黑》。摘自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5年5月01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6%8A%97%E6%88%B0%E5%B0%8F%E8%AA%AA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灣社會人文電子數位博物館,(查詢日期: 2016年3
月4 日)。網址:
http://proj1.sinica.edu.tw/~video/main/people/2-women/women1-all.html
李元貞:《婦女新知基金會通訊》,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電子報,(查詢日期:
2016年3月6日)。
網址: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newsletter_list.asp
蔡素芬:〈20周年紀念新版:《鹽田兒女》內容簡介〉,《聯合文學》電子書,(查
詢日期:2016年4月1日)。
網址: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84320
維基百科:《詩經.小雅.斯干》,(查詢日期:2016年4月22日)。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6%8A%97%E
6%88%B0%E5%B0%8F%E8%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