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1、王雲五主編.盧辯注.孔廣森補:《大戴禮記補注.卷三.保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54年12月臺一版)。
2、宋.洪邁:《夷堅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70年)。
3、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8月)。
4、《叢書集成續編98.清.宋曹:《書法約言一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78年)。
5、傅璇琮、孫欽善等編:《全宋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版),冊10。
6、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民國62年10月版),冊1。
7、 《續修四庫全書.金石類史部.清.孫詒讓:《契文舉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39。
二、近現代之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王丹丹:《古陶瓷鑑賞與收藏》(臺北:品冠文化出版社,2014年2月初版)。
2、王靜芝:《書法漫談》(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初版)。
3、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83年9月初版)。
4、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1版)。
5、任達升:《藝術百科》(臺北:漢湘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6、朱振藩:《食在凡間》(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
7、余志慧:《中國傳統文化經典027-中國節日》(臺北:順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02月1版)。
8、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中華民國71年6月初版)。
9、沈尹默:《書法藝術欣賞》(臺北:莊嚴出版社,中華民國69年9月四版)。
10、李聰明:《鐘鼎銘文的書法藝術》(臺北:大千出版社,中華民國95年
05月)。
11、李飛:《中國古代青銅器文飾圖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01
月)。
12、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二版)。
13、邱燮友注釋:《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市:三民書局印行,中華民國91
年6月)。
14、故宮博物院:《故宮陶瓷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12月)。
15、姚遷:《宜興紫砂陶藝》(臺北:唐人工藝出版社,民國81年1月初
版)。
16、袁枚:《隨園食單》(西安市:三泰出版社,2005年9月)。
17、徐秀棠:《中國紫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19、莊秀玲:《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臺北: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民
國93年)。
20、陳彥堂:《炊具食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11月)。
21、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潮代-清繡的天衣無縫:清代女性服
飾展》(臺北:史博館,中華民國104年07月)。
22、教育部審定:《高中美術三.第五課文化變遷與藝術型態轉變-以中國書
畫發展為例》(臺北:謳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98年7月)。
23、崔詠雪:《中國家具篇》(臺北:明文書局出版,中華民國78年12月初
版)。
24、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08月)。
25、馮盈之:《漢字與服飾文化》(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08月)。
26、黃健亮:《明清紫砂藝術-宜興紫砂壺及其裝飾研究》(臺北:盈記唐人
工藝出版社,2007年8月)。
27、黃佳玟:《T恤誌》(臺北:墨刻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年)。
28、張錯:《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2
月)。
29、張曉明:《中國家具》(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年12月)。
30、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初版)。
31、蔣勳:《天地有大美》(臺北:遠流出版,2005年12月初版)。
32、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08月)。
33、震榮堂:《中國夏商周三代金銅器》(臺北:震榮堂出版,2011年1月)。
34、 盧國屏、黃立楷:《當代文字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35、韓冷:《流行背後的秘密-中國現代服裝的文化內涵》(臺北:新銳文創,
2015年10月BOD一版)。
36、蘇斌.蕭洪:《唐詩百家全集.孟郊詩全集.五排》(湖南省:海南出版
社,1992年8月)。
37、蘇斌.許群力:《唐詩百家全集.白居易詩全集(上).七絕》(湖南省:
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38、釋廣元:《中國書法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王哲馨:《華人餐飲文化餐具設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中華民國102年6月)。
2、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中華民國91年06月)。3、李秋:《書法型態靈感在現代產品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瀋陽理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12月)。
4、李曉雲:《新時期以來中國服裝審美風尚研究》(中國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05月)。
5、林漢裕.林榮泰.薛惠月:《漢字轉換為產品造形的可行性探討》(設計學報,第十卷,第二期),頁77-88。6、秦安慧:《古漢字圖案化之研究與設計》(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8年8月)。7、陳李明昇:《以中國龍之文化意象餐具創作論述》(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 計研究所,中華民國103年4月)。
8、許家鳳:《漢字意象在產品質感上的再現》(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中華民國97年01月)。
9、郭旭姬:《台灣傳統漢字設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藝術設計 學系碩士論文,中華民國103年7月)。10、黃健亮《明清紫砂藝術-宜興紫砂壺及其裝飾研究》(臺北市:盈記唐
人工藝出版社)。
11、楊雅鈞:《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漢字節為例》(淡江大學漢
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中華民國101年1月)。
四、網路參考資料:
1、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崇華意識
(時間:2014年11月1日-11月30日,地點:郵政博物館2樓郵政藝廊)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Group/index.jsp?ID=150101&news_no=22961&control_type=page&group_name=post&news_type=history_news
2、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六屆漢字文化節.漢字尚潮系列
(時間:99年01月02日19:30~21:00,地點:孔廟大成殿)
http://cmex.pixnet.net/blog/post/42335494-%E5%89%B5%E6%84%8F%E6%9C%8D%E8%A3%9D%E5%B1%95%E6%BC%94--%E9%AB%94%E9%A9%97%E6%BC%A2%E5%AD%97%E7%9A%84%E8%A8%AD%E8%A8%88%E7%BE%8E%E5%AD%B8
3、中文全字庫
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4、高雄好漢玩字:
http://w2.khcc.gov.tw/DCCF/e2.html
5、漢語字源: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8%BB%8A&submitButton1=Etymology
6、家具在線:
http://gida15.jiagle.com/work/OTI.html
7、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subject/SubjectAction.do?method=doFindList&typeId=17
8、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http://w2.khcc.gov.tw/DCCF/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