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西方哲學思想領域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上、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7月)。
方立天:《方立天講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12月四版)。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下》(臺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4月再版)。
木村英一:《中國哲學的探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2月)。
水渭松:《新譯莊子本義》(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4月)。
牛頓(Newton, Isaac)著,趙振江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北京 : 商務印書館, 2009年初版)。
王邦雄:《老子十二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王邦雄:《行走人間》(臺北:立緒文化,2007年8月二版)。
王邦雄:《走過人生關卡》(立緒文化,2014年)。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2013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臺北:立緒文化,2013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叢刊,1987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六版)。
王邦雄等合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
成中英:《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8月三版)。
成中英:《從中西會通到本體詮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12月再版十刷)。
牟宗三:《五十自述》(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9月三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0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三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六月修訂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四月增訂新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再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牟宗三:《理則學》(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三月臺二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增訂九版八刷)。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1月初版)。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吳怡、張起鈞:《中國哲學史話》(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7月四版)。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7月四版)。
吳怡:《哲學演講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8月再版)。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2月二版三刷)。
李生龍:《新譯墨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忠謙:《圖解哲學》(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4年7月初版二刷)。
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
杜維明:《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再評價》(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9年初版)。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1996年5月初版)。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1月初版)。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著:《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沈清松:《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6月)。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1月)。
周桂鈿:《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林毓生:《思想與人生》(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5月二版二刷)。
波爾曼著,孟祥森譯:《西洋哲學思想史》(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9月四版)。
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著,鄭志成譯:《通往哲學的後門階梯》(臺北:圓神出版,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弍》(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概論上、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10月)。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六《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島田虔次:《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3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七版)。
徐復觀:《徐復觀最後雜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4年)。
殷海光:《殷海光先生文集》(臺北:臺北:桂冠圖書,1980年3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年)。
張文儒、郭建寧:《中國現代哲學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張君勱、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合著:《中國文化與世界》(香港:民主評論,1958年1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梁漱溟:《憶熊十力先生》(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章太炎等著:《國學大師說國學》(雲南:雲南出版集團,2009年8月初版)。
荷西•奧德嘉•賈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著,謝伯讓、高薏涵譯:《哲學是什麼》(臺北:商周出版,2010年3月初版一刷)。
郭建勳等著:《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初版四刷)。
陳來:《宋明理學》(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來:《東亞儒學九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5月)。
傅統先:《哲學與人生》(臺北:天文出版社,1982年5月三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費海璣:《西洋哲學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7月三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6年4月)。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9年5月)。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奧特弗利德.郝費(Otfried Hoffe)著,張嚴、唐玉平譯:《世界哲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鄔昆如:《人生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11月)。
廖曉煒:《牟宗三、勞思光哲學比較研究:以儒學重建和文化哲學為中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10月出版)。
趙衛民:《簡明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2年9月初版)。
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5年1月初版一刷)。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與唐君毅哲學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蔡仁厚:《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5月初版)。
蔡仁厚:《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
賴炎元:《新譯韓非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錢穆:《人生十論》(臺北:東大圖書,2010年)。
錢穆:《中國文化十二講》(臺北:東大圖書,2007年5月四版)。
錢穆:《中國文化叢談》(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8月二版)。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201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1---8)》(臺北:東大圖書,2005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2009年9月)。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3月重印二版)。
錢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2月二版)。
錢穆:《民族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8月三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7月二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2001年6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0年12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修訂十一版)。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8月三版)。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1月二版)。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六版)。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
錢穆:《湖上閒思錄》(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11月四版)。
錢穆:《歷史與文化論叢》(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3月二版)。
錢穆:《雙溪獨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謝冰瑩等著:《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六版)。
薩孟武:《孟武續筆》(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四版)。
譚立群:《何謂哲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二)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領域
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Everett)著,黃珮玲譯:《別睡,這裡有蛇!》(臺北:大家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厄內斯特•曼德爾著,向青譯:《馬克思主義入門》(臺北:連結雜誌社,2012年2月初版一刷)。
吳金岭主編:《我懂心理學了》(臺北:大可出版,2008年3月初版)。
吳逸驊:《圖解社會學》(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4年9月初版)。
貝爾(Wendell Bell)著,陳國華等譯:《未來學導論•歷史、目的與知識》(臺北:學富文化,2004年初版)。
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1997年)
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臺北:創世紀文化,2001年12月)。
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九十年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新論選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洪鎌德:《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臺北:日月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年5月二版一刷)。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傑佛瑞.薩克斯著,廖月娟譯:《文明的代價》(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3年9月)。
曾寶瑩:《圖解心理學》(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4年6月初版)。
菲德爾•卡斯特羅著,王玫等譯:《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臺北:聯經,2001年出版)。
(三)歷史學領域
史賓格勒(Oswald•Spengler)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78年8月五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99年9月)。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臺北:天下文化,2015年9月)。
約翰•赫斯特(John•Hirst)著,席玉蘋譯:《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臺北:大是文化,2010年4月)。
湯恩比(A•Toynbee)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78年8月初版)。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期刊論文
王邦雄:〈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從儒、道、釋三家思想的整合與會通說起〉,《宗教哲學季刊》第62期(2012年12月),頁3。李德材:〈海德格《存有與時間》與生命教育之哲學基礎初探──以本真性和非本真性存在為核心之探討〉,《止善》第4期(2008年6月),頁145-173。周平:〈民族國家時代的民族與國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3年9月),頁5-11。
林同奇:〈批評與回應「民族」、「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雙重含義——從葛兆光的〈重建「中國」的歷史論述〉談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九十四期(2006年4月號),頁116-117。林劍:〈文化與文明之辨〉,《學術研究》第3期(2012年),頁3。
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的老子學〉,《鵝湖月刊》第二九卷第一二期(2004年6月),頁6-17。高柏園:〈論唐君毅對儒佛的貫通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卷第八期(2013年8月),頁5-24。張祥龍:〈「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普門學報》第7期(2002年1月),頁1-15。張鳴年:〈「文化」與「文明」内涵索解與界定〉,《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4 期(2003 年7 月),頁20。
葉文憲:〈「國家」與「文明」辨析〉,《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2009年),頁6。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26-132。
三、網站資料
MBA智庫百科:〈什麼是心理學〉,http://wiki.mbalib.com/zh-tw/%E5%BF%83%E7%90%86%E5%AD%A6 (檢索日期:2016/2/2)。
MBA智庫百科:〈科學哲學〉,http://wiki.mbalib.com/zh-tw/%E7%A7%91%E5%AD%A6%E5%93%B2%E5%AD%A6(檢索日期:2016/2/6)。
MBA智庫百科:〈科學哲學的研究內容〉,http://wiki.mbalib.com/zh-tw/%E7%A7%91%E5%AD%A6%E5%93%B2%E5%AD%A6(檢索日期:2016/2/9)。
不署名作者:〈《露西》的哲學探討〉,http://wayneh.tw/blog/2014/09/11/lucy-being/(檢索日期:2016/2/4)。
不署名作者:〈文化差異•何謂文化〉,http://tweb.tsu.edu.tw/assets/documents/224/original/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pdf(檢索日期:2016/2/10)。
不署名作者:〈文化價值觀〉,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6000011KK05262(檢索日期:2016/2/10)。
不署名作者:〈文明衝突論再檢視〉,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508/7/201107.pdf(檢索日期:2015/12/25)。
不署名作者:〈何謂心理學?〉,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spm/spm-ps/public_html/psychology.htm(檢索日期:2016/2/2)。
不署名作者:〈何謂連橫合縱說?〉,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6000016KK05801(檢索日期:2016/9/17)。
不署名作者:〈社會學概論〉,http://www.eyebook.com.tw/books/2BF21/2BF21-CON.pdf(檢索日期:2016/2/5)。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洪嘉馡、黃居仁:〈「聲」與「音」的近義辨析:詞義與概念的關係〉,http://cwn.ling.sinica.edu.tw/churen/%C1n%BBP%AD%B5%AA%BA%AC%E3%A8s.pdf(檢索日期:2016/1/31)。
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聲音〉,http://www.manbo.net/mcc-p7-06.htm(檢索日期:2016/1/31)。
中國經典電子版工程:<孟子集註>,http://www.cnculture.net/ebook/jing/sishu/mengzijizhu/13.html(檢索日期:2016/9/18)。
中華百科全書:〈音值〉,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86(檢索日期:2016/2/1)。
孔老夫子教育網站:〈德音之謂樂〉,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171860100207&story_fbid=10151435265700208(檢索日期:2016/1/31)。
台灣wiki:〈閃族語-發展〉,http://www.twwiki.com/wiki/%E9%96%83%E6%97%8F%E8%AA%9E(檢索日期:2016/2/11)。
民初思韵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http://www.rocidea.com/roc-13074.aspx (檢索日期:2016/2/12)。
伊斯蘭教答客問:〈伊斯蘭教〉,http://www.chiculture.net/1603/html/1603c25.html (檢索日期:2016/2/29)。
百度百科:〈希臘三賢〉,http://baike.baidu.com/view/635063.htm(檢索日期:2016/9/14)。
自由時報:〈分裂千年... 教宗將晤東正教大主教〉,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57725(檢索日期:2016/2/13)。
李遠哲:〈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創新2001〉, 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definition-sciences.html(檢索日期:2016/2/9)。
豆瓣網:〈陳方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http://site.douban.com/229318/widget/notes/15736132/note/358548284/ (檢索日期:2016/2/11)。
和風日語:〈日语中「声」與「音」的不同用法〉,http://www.jpwind.com/JP/Word/20081226005125.html(檢索日期:2016/1/31)。
林崇安:〈科學哲學的意義〉,http://www.ss.ncu.edu.tw/~calin/science/D1-1.pdf(檢索日期:2016/2/6)。
恆毅雙月刊:〈科學、哲學、神學與人生〉,http://www.cdd.org.tw/Costantinian/558/55814.htm(檢索日期:2016/2/7)。
參見MBA智庫百科:〈社會學〉,http://wiki.mbalib.com/zh-tw/%E7%A4%BE%E4%BC%9A%E5%AD%A6(檢索日期:2016/2/2)。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語言學是什麼?〉,http://linguist.cc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65 (檢索日期:2016/2/2)。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初級音韻學研習課程2001.3.10:〈音韻學簡介〉, http://www.ccunix.ccu.edu.tw/~iscll7/phonology-intro.htm(檢索日期:2016/2/3)。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概論》:〈音素和音位〉,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huashi0703/yuyanxgl/yyxgl17.htm(檢索日期:2016/1/31)。
維基百科:〈人類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E5%AD%A6(檢索日期:2016/2/2)。
維基百科:〈凸顯〉,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BD%BB%E9%87%8D%E9%9F%B3(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朱謙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8%B0%A6%E4%B9%8B (檢索日期:2016/2/28)。
維基百科:〈客家山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5%AE%B6%E5%B1%B1%E6%AD%8C(檢索日期:2016/1/31)。
維基百科:〈音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4%BD%8D(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音高〉,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sourceid=navclient&aq=&oq=%e4%bd%95%e8%ac%82%e9%9f%b3%e9%ab%98&hl=zh-TW&ie=UTF-8&rlz=1T4LENP_zh-TW___TW545&q=%e4%bd%95%e8%ac%82%e9%9f%b3%e9%ab%98&gs_l=hp....0.0.13.273...........0.hn0Mhu9GK3E(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音節〉,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sourceid=navclient&aq=&oq=%e4%bd%95%e8%ac%82%e9%9f%b3%e7%af%80&hl=zh-TW&ie=UTF-8&rlz=1T4LENP_zh-TW___TW545&q=%e4%bd%95%e8%ac%82%e9%9f%b3%e7%af%80&gs_l=hp....0.0.1.1511557...........0.W3O2cKIUrSQ(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神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5%AD%B8(檢索日期:2016/2/7)。
維基百科:〈漢語音韻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8%AF%AD%E9%9F%B3%E9%9F%B5%E5%AD%A6(檢索日期:2016/2/3)。
維基百科:〈語音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F%AD%E9%9F%B3%E5%AD%A6(檢索日期:2016/2/3)
維基百科:〈語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9E%E5%A2%83(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遞迴關係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E%E8%BF%B4%E9%97%9C%E4%BF%82%E5%BC%8F(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聲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B2%E8%AA%BF(檢索日期:2016/2/1)。
維基百科:〈關係子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4%BF%82%E5%AD%90%E5%8F%A5(檢索日期:2016/2/2)。
維基百科:〈關係代名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4%BF%82%E4%BB%A3%E5%90%8D%E8%A9%9E(檢索日期:2016/2/2)。
輔仁大學哲學系:〈張振東〉,http://philosophy.ourpower.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5:43&catid=62&Itemid=129(檢索日期:2016/2/7)。
慧聰網:〈「聲」和「音」的稱謂在建築聲學意義上的專業性〉,http://info.audio.hc360.com/2008/01/28110948140.shtml(檢索日期:2016/1/31)。
線上聖經Online Bible:《聖經.哥林多後書5:17》,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search.php(檢索日期:2016/2/12)。
線上聖經Online Bible:《聖經.歷代志尚29:2》,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search.php(檢索日期:2016/9/2)。
線上聖經Online Bible:《聖經•使徒行傳17:24》,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search.php(檢索日期:2016/2/12)。
線上聖經Online Bible:《聖經•詩篇61:7》,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search.php(檢索日期:201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