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琪椿
研究生(外文):Chi-Chun Huang
論文名稱:龍瑛宗接受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問題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Long YingZ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Research
指導教授:呂正惠呂正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施淑何寄澎張雙英胡衍南
口試日期:2017-01-09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8
中文關鍵詞:台灣文學日據時期接受史
外文關鍵詞:Taiwan literature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Reception Hist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5年11月龍瑛宗在《新新》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文學〉一文,指出台灣是殖民地,只有披上假面具的偽文學,必須暫時否定自己,重新出發走正確的路。這一段話是把龍瑛宗自己也包含在內的全部否定,何以如此?本文認為龍瑛宗是帶著殖民地經驗的總結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因此龍瑛宗如何總結他的殖民地經驗,提出甚麼樣問題,成為本文探討的重點。
  論文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檢討上從日據時期下至當代的龍瑛宗接受史,以釐清龍瑛宗被接受的過程中突顯的台灣新文學研究問題,將接受史、學術生產與台灣社會變遷連結思考。第一章「詩情與散文精神:同時代人的接受(1937-1945)分析龍瑛宗作為文壇「新人」被接受的意義,以及龍瑛宗與戰爭時期美學要求的間距與苦惱。第二章「『脈絡的共同』與民族主義的效用邊界(1945-1949)」指出二二八前後關於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敘述與評價中,細緻具甄別性的去殖民工程思考逐漸讓位給民族主義論述。本省與外省文化人間出現溝口雄三所說的「場」的錯位,導致建立「脈絡共同性」的可能性失落。第三章「現代化過程中的小知識份子(1965-1983)」龍瑛宗以「蒼白知識分子」的形象出現於重視「社會性」的鄉土文學思潮中,反映了〈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了同樣渴望往上爬、與社會疏離、同樣受挫的戰後現代化過程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共鳴。第四章「新自由主義光影下的龍瑛宗(1984-2016)」指出八O年代以後龍瑛宗以肯定殖民現代性、有著「雙鄉」認同矛盾與「現代性焦慮」,深具理想性格致力台灣文化向上,追求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新形象出現,反映了「重構台灣」過程中新自由主義在文化層面的影響。
  下篇則聚焦於龍瑛宗日據時期的創作,第五章「台灣殖民現代性主體的生成與破滅」重新解讀〈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指出龍瑛宗充分意識在殖民社會中,個人主體誕生之時也是幻滅的開始,並因此陷入深刻的絕望之中。正是承認黑暗的存在,才產生了得以克服的空間。這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思想意義,也是龍瑛宗文學創作的原點。第六章「與魯迅相遇:尋找免於頹廢瘋狂的道路」指出龍瑛宗通過魯迅複調小說的藝術形式,深刻地剖析自我的靈魂,既揭露頹廢如何使人喪失了活氣,又直刺安於現實生活的虛榮與枯竭,在頹廢與妥協間反覆擺盪詰問,才出現了新的主體精神得以產生的可能。第七章「戰時下的等待」則分析杜南遠系列作品的意義。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ong Yingzong has entered into a new historical stage with a summary of colonial experience.So how did Long Yingzong summarize his colonial experience and put forward what kind of problems ,becom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Long Yingzong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o the present. Clarify the problems of Taiwa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Long Yingzon. Comprehensive thoughts on accepting history,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hanges of Taiwan social. The second part use the way of close reading to analyze the novels of Long Yingzong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ointed out that Long Yingzong awareness in colonial society, the birth of individual subjects is also the beginning of disillusionment.

The first chapter” The Acceptance of the Contemporary (1937-1945)” is Analysis of the Acceptance of Long Yingzong as the "New Person" of the Literary World. Chapter 2, "" common thread "and nationalism utility boundary (1945-1949)," pointed out around 228 incident on narrative and evalua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careful screening of a colonial project to gradually let Thoughts Position to nationalism. The dislocation of the "field"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other provinces has led to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ality". The third chapter,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1965-1983)" Long Yingzong to image "pale intellectuals" appeared i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Local literary trends, reflecting the < A small town planted with papaya tree> got the same look thirsty climb, and social alienation postwar modernization process also frustrated the underlying intellectual resonance. Chapter IV "Under neoliberal shadow (1984-2016)," pointed out after mid-term of 1980’s Long Yingzong were in recogni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with " dual Home Countries " identity conflicts with "modern anxiety" over deep Taiwan is committed to cultural character up, the pursuit of a new image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ethnic integration appeared, reflec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iwan"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neo-liberalism in the cultural level.

The fifth chapter of "Taiwan Colonial Modernity body formation and burst" Reinterpretation < A small town planted with papaya tree> Long Yingzong noted were fully conscious during the colonial society , the beginning of the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 is disillusioned, and thus fall into deep despair. He acknowledged the existence of the dark, only to be overcome to produce a space. This is the " A small town planted with papaya tree" of the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the origin of Long Yingzong literary creation. Chapter VI, " Lu Xun : Looking from decadent crazy road" were noted by Long Yingzong Lu Xun Polyphonic novel form,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self-soul, both expose the decadence of how people lost their vigor, and piercing safety in real life vanity and exhaustion, decadence and compromise between the swinging repeatedly questioning, it appeared possible to produce a new body of spirit.
上篇:以龍瑛宗為視角接受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問題
第一章 詩情與散文精神:同時代人的接受( 1937 -1945 ) 3
第一節 「新人」的意義 「新人」的意義 3
第二節 詩情與散文精神 10
第三節 精神的苦惱 16
第二章 「脈絡的共同」與民族主義效用邊界( 1945 -1949 ) 21
第一節 日據時期臺灣文學評價與去殖民思考 22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場」的錯位 31
第三章 現代化過程中小知識份子( 1965 -1983 ) 39
第一節 「史料化」與客觀的歷認識 39
第二節 溢出「抵抗框架」的蒼白知識分子 42
第三節 現代化道路上的小知識份子 47
第四章 新自由主義光影下的龍瑛宗( 1984 -2016 ) 52
第一節 「重構台灣」與認同問題 54
第二節 「多元文化」 與創建命運共同體64
第三節 新自由主義與忘卻「失敗」 67
下篇:從龍瑛宗小說看日據時期殖民現代性主體的問題
第五章 台灣殖民現代性主體的生成與破滅 76
第一節 絕望與不安的現實基礎:下行台灣 77
第二節 「舍斯托夫的不安」與凝視自我解體 81
第三節 殖民現代性主體的生成與破滅 91
第六章 與魯迅相遇 :尋找免於頹廢瘋狂的道路 111
第一節 自傷「身世」 111
第二節 與魯迅 相遇 116
第七章 戰時下 的等待 170
第一節 杜南遠的誕生 172
第二節 思考著的現實 187
第三節 杜南遠系列:從陰鬱感傷到安定等待 192
第四節 龍瑛宗的 歷史認識 206
參考書目 216
參考書目
一、龍瑛宗作品集與資料集
龍瑛宗,《孤獨な蠹魚》,台北:盛興出版社,1943 年12 月
龍瑛宗,《女性を描く》,台北:大同書局,1947 年2 月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年7 月
龍瑛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5 年5 月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年7 月
龍瑛宗,《夜の流れ•夜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 年5 月
龍瑛宗,《龍瑛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年10 月
龍瑛宗,《紅塵》,台北:遠景出版社,1997 年6 月
龍瑛宗,《濤聲》,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年2 月
陳萬益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11 月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小說集(1)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二冊小說集(2)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三冊小說集(3)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四冊小說集(4)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五冊評論集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六冊詩•劇本•隨筆集(1)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隨筆集(2)
《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文獻集
陳萬益等編,《龍瑛宗全集(日文卷)》,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 年4 月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一冊小說集(1)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二冊小說集(2)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三冊小說集(3)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四冊評論集)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五冊詩•劇本•隨筆集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六冊文獻集
許維育等整理,〈龍瑛宗先生藏書目錄〉,未刊稿,1997 年
陳萬益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7 龍瑛宗》,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年3
二、報刊
(一)日據時期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青年》
《台灣》
《台灣民報》
《台灣新民報》
(二)戰後初期
《民報》
《台灣新生報》
《人民導報》
《和平日報》
《中華日報》
《和平日報》
三、雜誌
(一)日據時期
《文藝台灣》,台北:台灣文藝家協會
《台灣文學》,台北:啟文社
《台灣新文學》,台中:台灣新文學社
《台灣文藝》,台北:台灣文學奉公會
(二)戰後初期
《前鋒》,台北: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
《政經報》,台北:政經報社
《新新》,台北:新新月報社
《台灣評論》,台北:台灣評論社
《台灣文化》,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新台灣》,台北:新台灣社
《新知識》,台中:新知識出版社
四、龍瑛宗評論(含單篇、會議論文、碩博士論文,按時間順序排列)(表格請參考紙本)

五、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 中文部分
王欽譯,大衛•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上海:上海譯文,2010)
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2012)
王惠珍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2011)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台灣大學,2014)
方珊等譯,《舍斯托夫文集第5 卷 思辨與啟示》,(上海:上海人民,2004)
白春燕,《普羅文學理論轉換期的驍將楊逵:1930 年代台日普羅文學思潮之越境交流》,(台北:秀威經典,2015)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2001)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台北:秀威,2014)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語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
李民等譯,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北京:商務,1992)
李明峻譯,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3)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1999)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2010)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全集2(1938)》,(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
吳筱梅,《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戰後日本國家形象重塑》,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吳婉萍,《殖民地台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以《台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3 年7 月
邱振瑞譯,下村作次郎《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
林明德譯,丸山真男,《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台北:聯經,1984)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林正芳譯,派翠西亞•鶴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1987)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日本統治時期台灣1940 年代的濱田文學》,成功大學歷史
所碩論,2001 年6 月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 年》,(北京:三聯,2006)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施淑,《文學星圖》,(台北:人間,2012)
洪郁如等譯,若林正丈,《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台大出
版中心,2016)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 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台北:
人間,2011)
高原、董紅鈞譯,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1992)
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2005)
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2005)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台北:稻鄉2007)
陳瑞樺譯,弗朗茲•法農,《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
田,2006)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香君,《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台北:台灣女性藝術協
會、典藏藝術家庭,2014)
陳紹英,《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者手記》,(台北:玉山社,2005)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台北:遠景,1981 再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1997)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北:晨星,2000)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台北:晨星,2002)
曹雷雨等譯,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陸平舟譯,橫地剛,《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2002)
曾建民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1999)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
黃英哲譯,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
2007)
黃梅,《推敲『自我』-小說在18 世紀的英國》,(北京:三聯,2015)
溫若含,《從啟蒙意識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
(1920-1937)》,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0 年7 月
彭瑞金編,《葉石濤全集》,(台南/高雄:台灣文學館/高雄市文化局,2008)
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0)
張良澤編,王詩琅,《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2003)
張學鋒譯,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社,1999)
楊渡,《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北京:三聯,2016)
楊德友譯,梅烈日科夫斯基,《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瀋陽:遼寧教育,2000)
趙京華譯,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2003)
藤原彰著,《日本近現代史》,(北京:商務,1992)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5)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
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魏廷朝譯,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人間•歷史•心性》,(台北:遠流,1991)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台北:秀威,2007)
顧愛彬、李瑞華譯,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 現代主義、先鋒派、頹
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2003)
(二) 日文部分
內田義彥,《日本資本主義の思想像》,(東京:岩波,1968)
平岡敏夫、東鄉克美編,《日本近代文學史概說 近代編》,(東京:有精堂,1987)
平野謙,《知識人の文学》,(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2)
竹內洋,《教養主義の沒落》,(東京:中央公論,2004)
伊藤整編,「日本現代文學全集」《廣津和郎˙宇野浩二集》,(東京:講談社,1967-1968)
尾崎秀樹,《近代文学の傷痕-旧殖民地文学論》,(東京:岩波書店,1991)
何義麟,《台湾人の政治社会と二•二八事件-脫植民地化と国民統合の葛藤》,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1998 年8 月
板垣直子,《事變下の文學》,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2)
和泉司,《日本統治期台灣と帝國の〈文壇〉-〈文學懸賞〉がつくる〈日本語文學〉》,
(東京:ひつじ書房,2012)
桜本富雄,《日本文學報國會-大東亞戰爭下の文學者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95)
高見順,《昭和文學盛衰史》,(東京:講談社,1970)
高崎隆治,《戰時下の雜誌 その光と影》,(名古屋:風媒社,1976)
奧野健男,《日本文學史:近代から現代へ》,(東京:中央公論,1999)
鈴木章吾,《葉山佳樹論-戰時下作品抵抗》,(東京:青柿堂,2005)
六、單篇論文
(一)中文
王白淵,〈文化篇〉,收於台灣新生報,《台灣年鑑》,(台北:台灣新生報,1947)
王育德,〈徬徨へる臺灣文學〉,
收於邱振瑞等譯,《王育德全集11 創作&評論集》,(台北:前衛,2002)
王俊文譯,丸山昇〈日本的魯迅研究〉,
收於王俊文譯,氏著《魯迅•革命•歷史-丸山昇現代中國文學論集》,(北京:
北京大學,2005)
王曉明,〈魯迅自剖小說 序〉
收於王曉明編,《魯迅自剖小說》,(上海:上海文藝,2012)
中島利郎,〈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與魯迅〉,
收於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2000)
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的問題〉
收於錢中文主編,白春仁、顧亞鈴等譯,巴赫金著,《詩學與訪談》,(石家庄,河北教育:1998)
石川香代子,〈龍瑛宗與日本文學〉,2003 年1 月,頁11。未刊稿
朱立元譯,漢斯˙羅伯特˙堯斯〈文學史對文學理論的挑戰〉
收於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1989)
朱雙一,〈尋找夢周-一位在光復初期台灣文留下深深足跡的作家〉
收於陳映真主編,《爪痕與文學》,(台北:人間,2004)
李為楨譯,駒込武,〈台灣未完成的去殖民化〉,
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台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台灣大學,2012)
范泉,〈論台灣文學〉,收於范泉,《遙念台灣》,(台北:人間,2000)
范泉,〈台灣詩人楊雲萍〉,收於范泉,《遙念台灣:范泉散文集》,(台北:人間,2000)
林巾力,<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實踐>
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15 期,2009 年12 月
松浦恆雄,〈日本統治時期老作家們〉,《中國研究月報》436 號,1984 年6 月
吳曉東,〈魯迅第一人稱小說的複調問題〉,《文學評論》2004 年第4 期,2004 年4 月
姜以群譯,曼弗列德•納烏曼,〈從歷史、社會角度看文學接受〉
收於張庭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1989)
姚紅譯,清地ゆき子,〈近代譯詞「戀愛」的成立及其意義的普及〉
《東亞觀念史集刊》6 期,2014 年6 月
施淑,〈白色山脈-簡析〉,施淑等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台北:長安,1984)
孫歌,<在臨界狀態中生活>,「在遠東的天空下-凱綏˙柯勒惠支版畫藝術研討會」論文,2011 年9 月17 日
柳書琴,〈帝國空間重塑、近衛新體制與台灣「地方文化」〉
收於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
播種者,2008)
陸平舟譯,橫地剛,<由《改造》連載《中國傑作小說》所見日中知識分子之姿態-從魯迅佚文/蕭軍《羊》所附<作者小傳>說起>,收於陳映真主編,《人間思想與創作
叢刊 迎回尾崎秀樹》,2005 年4 月
陳炳崑譯,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1977-1978)〉
收於曾建民編,《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台北:人間,1998)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
收於趙知悌編著,《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8 年)
陳映真、吳魯鄂譯,橫地剛,〈范泉的台灣認識-四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文學狀況〉
收於陳映真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2003)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台灣史研究》9 卷2 期,2002 年12 日
陳建忠,〈孤獨的蠹魚-龍瑛宗的文學心思〉,《台灣文學館通訊》3,2004 年3 月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
收於台灣文學研究會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
北:前衛,1989)
葉榮鐘,〈臺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
收於葉芸芸等編,《葉榮鐘選集 文學卷》,(台北:人間,2015)
崔末順,〈戰爭時期台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
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3 期,2011 年10 月
溝口雄三,〈所謂歷史認識問題,是怎樣成為問題的?〉
收於王瑞根譯,孫歌校,溝口雄三著,《溝口雄三著作集 中國的衝擊》,(北京:三聯書店,2011)
詹曜齊,〈七十年代的「現代」來路〉,收於《思想4 台灣的七十年代》
趙國新譯,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
收於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劉惠禎譯,下村作次郎,〈關於龍瑛宗的〈宵月〉-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信
談起〉,收於《台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1997)
錢理群,〈「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讀〈在酒樓上〉、〈孤獨者〉和〈傷逝〉〉
收於氏著《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
蔡明諺,〈論杜南遠系列及龍瑛宗小說形式的轉變〉,未刊稿,2000 年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 年9 月
鄭鴻生,〈台灣的文藝復興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思想狀況〉
收於思想編委會編,《思想4 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鄭鴻生,〈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0 年6 月
瞿宛文,〈民主化與經濟轉型-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 期,2011 年9 月
258
嚴家炎,〈複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 年第3 期,2001
年7 月
(二)日文
王惠珍,〈龍瑛宗の読んだ中國文學-日本語の翻訳による受容〉,《關西大學中國文學
會紀要》27 期,2006 年3 月
田宮虎彥,〈作家と作品〉,《日本文學全集45 武田麟太郎∕島木健作集》,(東京:集
英社,1974)
吉田惠美子,〈滑稽と変身 : 石川淳の小説の方法について〉,《日本文學紀要》10,1964
年9 月
松本昌子,〈日本におけるドストエフスキー受容と「研究」〉,《日本の神學》21 期,1982

松本和也,〈昭和一O年前後における新人『作品』:石川淳を手がかりに〉,信州大學
《人文科学論集(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編)》,2011 年3 月
神谷忠孝,〈昭和十年代の「散文精神」論〉
收於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昭和の文學》,(東京:有精堂,1990)
淺田隆,〈葉山嘉樹の魅力〉,《奈良大學紀要》第27 號,1999 年3 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