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1: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田運良
研究生(外文):Yun-Liang Tien
論文名稱:臺灣軍旅詩研究——以《家國、戰爭與情懷——國軍文藝金像獎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選輯》為主要討論文本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aiwan''s Military Poems:Study Based on the Text of“Home Countries, Wars, and Emotoins—A Collection of the Oscard Award Winning Poems Throughout the Years in National Military Literature”
指導教授:張雙英張雙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ng-Ying Chang
口試委員:李瑞騰陳啟佑林于弘殷善培
口試日期:2017-06-01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5
中文關鍵詞:軍旅詩軍旅詩人國軍文藝金像獎朗誦詩
外文關鍵詞:military poemsmilitary poetsnational military literature awardsrecitation poe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現代詩的類型與主題多元,其中「軍旅詩」一詞深富意義,但其界定尚未有明確定義。從創作者的角度而言,凡從事軍旅、具現役軍人身份的創作者所書寫的詩,約可概稱之為「軍旅詩」;據此定義延伸,與「軍旅詩」意涵近似的「從軍詩」、「戰鬥詩」、「革命詩」等,也因都具有軍旅色彩,所以也都可視同「軍旅詩」。
本文「軍旅詩」的研究對象集中在「國軍文藝金像獎」獲獎作品上,因「國軍文藝金像獎」之參加者除國軍現役官、士、兵及各軍事院校學(員)生、國防部所屬各單位文職、聘雇人員、現役軍人外,其主眷(配偶)及尚在撫卹中之國軍遺族也包括在內,致使「軍旅詩」的內容有時會跨越「戰鬥」、「家國」等議題,且多有「情懷」抒寫,而與民間文學奬之內容有所不同。國軍文藝金像獎既有特殊的訴求,當然必須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理論與特色,始能讓該文學獎項的價值能得以確立,進而發揮影響力,在文壇、甚至文學歷史上找到定位。
由於「軍旅詩」蘊涵著軍人身份的文化因子,故而擁有豪放風格、細緻情感、雄奇意境、鏗鏘音韻等軍人的精神文化內涵。本文將以《家國、戰爭與情懷——國軍文藝金像獎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選輯》為討論的主要對象,輔以蒐集各屆次之得獎作品集而加以補充,期以完整的作品文本來分析「軍旅詩」的形式與主題,進而析論軍旅詩人敏銳的心靈意識、與時代社會的互動、在軍旅週遭環境中的反應,以及其內更為深刻的哲思與美學意藴,以管窺國軍文藝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The type of modern poetry and the theme of diversity, which "military poem" is rich in meaning, but its definition has not yet clearly def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reator, the poem written by the creator of the active military service, which is engaged in military affairs, may be broadly referred to as "military poem"; the extension of this definition extends to the " From the military poem "," fighting poetry "," revolutionary poetry ",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military color, i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military poetry.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ward winning entries of the "National Army Arts and Crafts" awar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National Army Arts and Art Awards" are in addition to the active duty officers, soldiers, soldiers and military academies (Spouse) and the national army survivors in the pension are also included, resulting in the contents of the "military travel poetry" sometimes crossed by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Fighting", "home country" and other issues, and more "feelings" to describe, and the content of folk literature award is different. The military art awards have special demands, of course, must be built to their own theory and characteristics, before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award can be established, and then play an influ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even literary history to find positioning.
As the "military poetry" contain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military identity, it has a bold style, meticulous emotion, magnificent mood, sonorous phonology and other military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home country, war and feelings - the National Army Arts and Art Awards New Year won the winning entrie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in object, supplemented by collecting the winning entries of each session to be added to complete The text of the works to analyze the "military poetry" in the form and theme, and then analyze the military poet keen sense of mind, and the interaction of society, in the military environment around the reaction, and its mor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 To observ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and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意義 ………………………………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 18
第二章 軍旅詩、軍旅詩人和時代場域 ……………………… 20
第一節 戰場之外的詩集合:身份、作品的異和易 … 21
第二節 五○年代:換裝與變身 ……………………… 25
第三節 六、七○年代:拘囚與逃脫 ………………… 33
第四節 八、九○年代:跨越與轉型 ………………… 41
第五節 世紀之交迄今:傳承與開創 ………………… 45
第三章 「家國」意識的高舉與插旗 ………………………… 52
第一節 革命戰鬥的謳歌展演 ………………………… 55
第二節 山河故國的地理鄉愁 ………………………… 73
第三節 偉人先賢的風範敘寫 ………………………… 82
第四節 民族魂魄的哲思流轉 ………………………… 93
第四章 「戰爭」軍伍的實踐與演繹 ………………………… 109
第一節 新兵冶煉的矛盾映照 ………………………… 110
第二節 戰技展現的時空啟示 ………………………… 121
第三節 生命日常的隱顯轉注 ………………………… 135
第五章 「懷鄉」思人的緬憶與延續 ………………………… 147
第一節 鄉情思慕的尋根歸屬 ………………………… 151
第二節 親恩系譜的故事敘寫 ………………………… 165
第三節 袍澤情義的榮辱繫聯 ………………………… 175
第六章 「女詩」慾望的糾結與傷痕 ………………………… 187
第一節 苦難成長的漂泊思維 ………………………… 190
第二節 漫畫詩圖的史實導讀 ………………………… 194
第三節 雌威興揚的青春戎旅 ………………………… 199
第四節 浮生意識的靈韻美感 ………………………… 204
第七章 「朗誦」詩語的聲韻與回音 ………………………… 208
第一節 音韻揚挫的聲情美學 ………………………… 208
第二節 長詩經營的劇場演繹 ………………………… 219
第八章 結論 …………………………………………………… 228
參考書目 ………………………………………………………… 233

附錄一:歷屆國軍文藝金像獎詩歌類獲獎名單 ……………………… 240
附錄二:國軍新文藝運動推行綱要 …………………………………… 250
附錄三: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組織規程 ……………………… 255
附錄四: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實施規定 ……………………………… 256
附錄五:國軍文藝金像獎設置規定 …………………………………… 260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丁旭輝,《台灣現代圖象詩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古遠清,《從陸臺港到世界華文文學》(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3月)
羊令野,《羊令野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5月)
向明,《向明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5月)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7月)
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6月)
辛鬱,《辛鬱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6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4月)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4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大安出版社,2006年)
洛夫,《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5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年3月)
金尚浩,《戰後台灣現代詩論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5年)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出版社,2004年6月)
林淇瀁(向陽),《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李瑞騰,《詩心與詩史》(台北:秀威資訊,2016年1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4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曾進豐編,《商禽集》(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唐捐(劉正忠)編,《台灣軍旅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10月)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12年1月)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下)》(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10年5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管管,《管管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碧果,《碧果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1月)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楊照,《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10年8月)
瘂弦,《瘂弦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 年10 月)
張拓蕪,《張拓蕪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年2 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 年8 月)
張默,《張默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4 月)
解崑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公司,2013 年1 月)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 年6 月)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公司,2002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10 月再版)
應鳳凰,《五〇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 年3 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0 年4 月)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4 月)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2 月)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年7 月)
蕭蕭,《後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年2 月)
蕭蕭、白靈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 年5 月)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編,《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指導,蔡豐全主編,《家國、戰爭與情懷——國軍文藝金像獎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選輯》(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2 年10 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年10 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 月)
羅門,《羅門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4 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年)
(二)期刊專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27。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錄於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年),頁79。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文學〉,《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22。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42。
孫中曾,〈界域、國家與文學〉,《中外文學》第256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3年9月),頁48-87。
廖炳惠,〈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中外文學》第256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3年9月),頁9-17。
張茂桂,〈社會變遷與社會力的釋放〉,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年代台灣的鉅變》(台北︰自由基金會,1993年5月),頁25。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 年),頁108-109。
白先勇,〈六○年代台灣文學:「現代」與「鄉土」〉,《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183。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 年),頁106。
林淇瀁(向陽),〈打開意識形態地圖:回看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運作〉,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頁75-105。
林淇瀁(向陽),〈亦冷亦熱,且悲且喜:1997 年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頁121-136。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9年6月),頁98。
林淇瀁(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奬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2003 年12 月),頁38。
林淇瀁(向陽),〈書寫行為在思考〉,《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論析》(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年),頁63。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頁148-160。
陳明台,〈鄉愁論——台灣現代詩人的故鄉憧憬與歷史意識〉,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64。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26。
陳嘉英,〈新詩創意教學:圖像詩賞析〉,《翰林文苑天地》第36 期(台南:翰林文教基金會,2005 年6 月),頁42。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台灣文學〉,《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 年6 月),頁305。
蔡芳玲,〈五○年代大陸來台小說家作品論〉,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12 月),頁216。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1 月),頁24-26。
張錯,〈文學奬的爭議性〉,《文訊》第136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97 年2 月),頁22。
姜穆,〈國軍新文藝運動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慶祝黃埔建軍七十週年、新文藝運動三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國防部總政戰部指導,國軍新文藝輔導委員會理論研究及作戰學校主辦,1994 年10 月),頁19-54。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10 年8 月),頁30。
張錯,〈文學奬的爭議性〉,《文訊》第136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97 年2月),頁22。
劉心皇,〈中國文學六十年〉,《六十年散文選(第一集)》(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頁21。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疏離心態——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1年2月),頁113-156。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王志宏,〈一九五○、六○台灣軍旅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年。
蔡豐全,〈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年。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台灣藝術所碩士論文,2001 年。
(四)網路資訊
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2017 年6 月4 日檢索。
政大台灣文學部落格,宋澤萊,〈五○年代中期軍中詩人詩的巨大變貌及其族群意識〉,2006 年11 月20 日,
http://140.119.61.86/blog/forum_detail.php?id=463,2017 年6 月4 日檢索。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49:0
006-68&catid=234&Itemid=256&limitstart=1,2017 年6 月4 日檢索。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