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丁旭輝,《台灣現代圖象詩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古遠清,《從陸臺港到世界華文文學》(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3月)
羊令野,《羊令野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5月)
向明,《向明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5月)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7月)
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6月)
辛鬱,《辛鬱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6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4月)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4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大安出版社,2006年)
洛夫,《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5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年3月)
金尚浩,《戰後台灣現代詩論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5年)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出版社,2004年6月)
林淇瀁(向陽),《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李瑞騰,《詩心與詩史》(台北:秀威資訊,2016年1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4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曾進豐編,《商禽集》(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唐捐(劉正忠)編,《台灣軍旅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10月)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12年1月)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下)》(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10年5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管管,《管管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碧果,《碧果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1月)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楊照,《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10年8月)
瘂弦,《瘂弦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 年10 月)
張拓蕪,《張拓蕪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年2 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 年8 月)
張默,《張默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4 月)
解崑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公司,2013 年1 月)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 年6 月)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公司,2002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10 月再版)
應鳳凰,《五〇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 年3 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0 年4 月)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4 月)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2 月)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年7 月)
蕭蕭,《後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年2 月)
蕭蕭、白靈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 年5 月)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編,《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指導,蔡豐全主編,《家國、戰爭與情懷——國軍文藝金像獎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選輯》(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2 年10 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年10 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5 月)
羅門,《羅門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4 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年)
(二)期刊專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27。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錄於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年),頁79。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文學〉,《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22。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84年3月),頁42。
孫中曾,〈界域、國家與文學〉,《中外文學》第256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3年9月),頁48-87。廖炳惠,〈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中外文學》第256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3年9月),頁9-17。張茂桂,〈社會變遷與社會力的釋放〉,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年代台灣的鉅變》(台北︰自由基金會,1993年5月),頁25。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 年),頁108-109。
白先勇,〈六○年代台灣文學:「現代」與「鄉土」〉,《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183。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 年),頁106。
林淇瀁(向陽),〈打開意識形態地圖:回看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運作〉,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頁75-105。
林淇瀁(向陽),〈亦冷亦熱,且悲且喜:1997 年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頁121-136。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9年6月),頁98。林淇瀁(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奬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2003 年12 月),頁38。林淇瀁(向陽),〈書寫行為在思考〉,《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論析》(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年),頁63。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頁148-160。
陳明台,〈鄉愁論——台灣現代詩人的故鄉憧憬與歷史意識〉,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64。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26。
陳嘉英,〈新詩創意教學:圖像詩賞析〉,《翰林文苑天地》第36 期(台南:翰林文教基金會,2005 年6 月),頁42。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台灣文學〉,《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 年6 月),頁305。
蔡芳玲,〈五○年代大陸來台小說家作品論〉,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12 月),頁216。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1 月),頁24-26。
張錯,〈文學奬的爭議性〉,《文訊》第136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97 年2 月),頁22。姜穆,〈國軍新文藝運動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慶祝黃埔建軍七十週年、新文藝運動三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國防部總政戰部指導,國軍新文藝輔導委員會理論研究及作戰學校主辦,1994 年10 月),頁19-54。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10 年8 月),頁30。
張錯,〈文學奬的爭議性〉,《文訊》第136 期(台北︰文訊出版社,1997 年2月),頁22。劉心皇,〈中國文學六十年〉,《六十年散文選(第一集)》(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頁21。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疏離心態——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1年2月),頁113-156。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王志宏,〈一九五○、六○台灣軍旅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年。蔡豐全,〈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年。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台灣藝術所碩士論文,2001 年。(四)網路資訊
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2017 年6 月4 日檢索。
政大台灣文學部落格,宋澤萊,〈五○年代中期軍中詩人詩的巨大變貌及其族群意識〉,2006 年11 月20 日,
http://140.119.61.86/blog/forum_detail.php?id=463,2017 年6 月4 日檢索。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49:0
006-68&catid=234&Itemid=256&limitstart=1,2017 年6 月4 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