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央社(2016年7月25日)。孫明德:臺灣產業五缺 肇因生產要素七低。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1850808。檢索日期:2017年7月19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6)。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取自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varval.asp?ma=LM0107A1M&ti=�H�O�귽�D�n����-��&path=../PXfile/LaborForce/&lang=9&strList=L。檢索日期:2016年9月12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表12-1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212010.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4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消費者物價指數及其年增率。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5375&CtNode=487&mp=4。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中廣新聞網(2010年03月18日)。失業率逾10%?主計處:廣義頂多7%。鉅亨網新聞中心。取自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318/kc83rgezpqxxy.shtml。檢索日期:2016年9月28日。
方至民、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素彎(2012)。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2012年度國內外及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及策略規劃工作項目四。經濟部,I-II。
王湧泉、黃佳純、陳啟松(2007)。人力派遣的運用對企業成本與競爭力影響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6,137-154。王雅雲(2011)。我國非典型就業概況。臺灣勞工季刊,27, 100-111。王雲東、林昭禎(2009)。為非典型就業青年請命。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3/6315?County=%25E5%25B1%258F%25E6%259D%25B1%25E7%25B8%25A3&site=。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王銘正(譯)(2014)。經濟學原理(原作者:Gregory Mankiw)。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2)
古允文(2015)。建構我國低薪工作者社會安全網路機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編印。NDC-DSD-103-012(委託研究報告),I。
年6月4日。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3-11。
成之約(1999)。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運用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33,38-40。成之約(2007)。政府部門勞務委外對勞動與社會影響之初探。臺灣勞工雙月刊,10,10-17。
成之約(2011)。彈性安全政策之研究:美國經驗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出國研究報告。
江豐富(2011)。失業、非典型就業的人口組成與工資率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2(1),75-118。考試院(2016)。全國各機關(構)及公立學校員工人數。統計資訊。統計年報。提要分析。105年度。取自http://www.exam.gov.tw/lp.asp?ctNode=1251&ctUnit=460&baseDSD=7&mp=1。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6)。105年第4季行政院及所屬各主管機關臨時人員人數。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mid=152&uid=207&pid=7317。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6)。行政院及所屬各主管機關運用派遣勞工統計。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mid=152&uid=199&pid=5276。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104年人力運用調查年資料庫。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gov/group/3。檢索日期:2017年3月20日。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104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分析報告。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850&ctNode=4987&。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105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0560&ctNode=5624。檢索日期:2017年6月4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最新統計指標。失業率(%)。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3。檢索日期:2016年9月15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6)。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D071&result=yes。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5日。
余靜佳(2003)。勞動派遣僱用關係中受派遣員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建校四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人文、科技、e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138-14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5年5月27日)。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 柏南克也覺得驚訝!。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330560。檢索日期:2016年9月26日。
吳全成(2005)。蠟燭兩頭燒?從女性勞工的角度談部分工時就業。勞工研究,5(2),57-77。
李明(譯)(2008)。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原著者:Robert H. Frank)。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8)取自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events/1111FM052/preview1.html。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李健鴻(2011)。當前臺灣的工作貧窮化危機與勞動保護對策。邁向社會投資型國家:就業與安全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5,113-127,財團法人臺灣智庫出版。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9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李榮謙、高超洋、黃麗倫、楊淑雯(2000)。日本失落十年的經驗與啟示。中央銀行季刊,32(2),47-64。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初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碧涵、賴俊帆(2009)。婦女就業與彈性工時。臺灣勞工季刊,17,43-49辛炳隆(2011)。非典型就業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計畫報告。
林孟彥、林均妍(譯)(2015)。管理學(原作者: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台北:華泰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5)
林建甫(2009)。由失業率看庶民經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1/6492。檢索日期:2016年9月28日。
林祖嘉(2006)。「1987年以來兩岸貿易與投資環境的變遷與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報告。
邱琮皓、劉宗龍(2016年4月28日)。限制比例沒共識 《派遣勞工保護法》仍卡關。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28002549-260407。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邱駿彥(1998)。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16(6),17-25。柯志哲(2008)。我國使用非典型工作型態之探討─使用情況與決定因素。中央研究院2008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127-177。柯志哲、葉穎蓉、蔡博全(2004)。臺灣人力派遣對僱傭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的探討-以美國臨時性支援服務發展為對比。政大勞動學報,15,1-43。孫璋英(2008)。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摘要分析。臺灣勞工雙月刊,15,129-140。
徐美(2004)。有偶婦女在臺灣勞動市場轉型中參與行為的變動。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涂志豪(2010年8月11日)。張帥封賞 台積電加官晉爵。工商時報。取自http://www.mesotw.com/bbs/viewthread.php?tid=6124&extra=&page=10。檢索日期:2016年12月6日。
馬自明(2016年7月12日)。7,100公里大追蹤:鴻海五大湖區前哨站、台商最愛十大州-郭台銘領軍 台商美國大拓荒。商業周刊。取自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32616。檢索日期:2017年7月19日。
高珮萱(2009)。員工對派遣工作的認知與其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一穗、苗坤齡、葉芝菁、楊惠如(2011)。薪資統計員工特性及差異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報告。
張昌吉(2002)。外籍勞工對經濟、社會、政治層面影響之分析。政大勞動學報,12,257-294。張榮輝(2008)。高成長中小企業關於創新及智慧財產權的策略議題及政策探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研討會。地點: 美國堪薩斯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2011)。兼顧家庭與工作之婦女就業輔導政策—臺灣經驗。「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
許麗珍(2014年10月23日)。窮忙 實質薪資倒退15年。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1023/36164001/。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陳文詠(2008)。國際文教交流之我見。國教之友期刊,59(4),30-34。
陳正良(1994)。派遣業勞工之僱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12(12),6-15。陳春萬、戴聿彤(2013)。3K產業特定通風設備設計策略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報告。
陳香梅(2016)。表10最近十年全國公務人員人數、各機關(構)及公立學校職工、聘僱人員人數。取自http://pubfin.nccu.edu.tw/faculty/shinemay/public%20finance/public%20employments.pdf。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7日。
陳湘芬(2008)。推動部分工時工作的荷蘭經驗。臺灣勞工季刊,15,80-90。陳錦慧(2002)。非典型聘僱的決定因素及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珠(2000)。薪資差異。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990/。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勞動部(2016)。九十三年部分工時勞工綜合實況調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93/9302menu.htm。檢索日期:2016年12月3日。
勞動部(2016)。表3-14部分工時就業者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4.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表3-15派遣勞工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5.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表3-16 臨時性勞工占受僱者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6.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取自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彭子珊(2006)。未來職場 打工仔擁抱零工時代。天下雜誌612期。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772#。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9日。
曾敏傑(1998)。臺灣核心與邊陲產業的分類─1990年代初期的靜態測量。東吳社會學報,7,361-394。曾敏傑、徐毅君(2005)。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臺灣社會福利學刊,4(2),49-96。黃于玲、苗坤齡、張一穗 、許汶鍈、楊嘉琳、邱淑美(2008)。勞退新制對勞動供需影響之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自行研究報告。
黃台心(1993a)。民國68年至79年臺灣地區全職與兼職者的工資率變化與差異情形之研究(上)。企銀季刊,16(4),77-103。
黃台心(1993b)。民國68年至79年臺灣地區全職與兼職者的工資率變化與差異情形之研究(下)。企銀季刊,17(1),95-109。
黃台心、熊一嗚(1992)。臺灣地區男女全職與兼職工作工資差異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3(2),327-347。
楊美琪(2002)。鋼鐵業協力外包廠商人力彈性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中鋼協力體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楊通軒(2005)。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4-008號。
楊雪冬(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2006)。3K產業引進外勞拍板定案。臺灣新經濟簡訊「最新政策」,臺灣經濟論衡,4(1),33-48。
葉瑜娟、閻紀宇、吳典蓉(2014年11月18日)。被臺灣低薪嚇一跳!皮凱提:GDP跑哪去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24728。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詹芷嫻(2008)。部分工時勞動情勢。臺灣勞工季刊,(13),130-136。潘聖潔(1996)。我國服務業部分工時就業特性與福利措施。產業金融季刊,92,53-60。蔡增家(2006)。2005年日本眾議院改選的政經意涵。問題與研究,45(2),1-23。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6(6),12-16。鄭津津(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法制面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蕭妙萍(2011)。探討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之薪資差異。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建忠(1999)。臺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99-124。簡建忠(2007)。各國非典型勞動政策形成及運作機制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職訓局(1998)。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18&result=yes。檢索日期:2017年3月26日。
職訓局(1998)。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82&result=yes。檢索日期:2017年3月26日。
羅奉文(2001)。勞動市場彈性化之研究-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嚴佳代、黃同圳、吳國鳳(2014)。派遣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派遣人員離職傾向之影響:跨層次效果分析。就業與勞動關係,4(1),31–56。
二、英文部分
De Vries, Robert M. and Maarten H.J. Wolbers.(2005).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Wages among School Leavers in the Netherlands.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19(3), 503-525.
Ermisch, J.F. and Wright, R.E. (1993). Wage Offers and Full-time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by British Wome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1), 111-133.
Gash, Vanessa. (2008). Bridge or Trap? Temporary Workers’ Transitions to Unemployment and to the Standard Employment Contract.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651-668.
Giesecke, Johannes and Martin Grob.(2004). External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European Societies, 6, 347-382.
Hijzen, A. and Venn, D. (2011). The Role of Short-Time Work Schemes During The 2008-09 Recession.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115, Paris:OECD Publishing.
Houseman, Susan N. (2001). Why Employers Use 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Evidence from an Establishment Surve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5(1), 49-70.
Kalleberg, Arne L. (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Part-time, 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1), 341-365.
Mertens, Antje and Frances McGinnity.(2004). Fixed-term Contracts in Eastand West Germany: Low Wages, Poor Prospects? Applied EconomicsQuarterly, 50, 139-163.
Polivka, Anne E. (1996). Profile of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19(10), 10-21.
Polivka, Anne E. and Thomas Nardone.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09(12), 9-16.
Segal, L.M., and D.G. Sullivan. (1997). The Growth of Temporary Serviceswor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1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