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2013。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文化。
王啟秀、孔祥科、左玉婷(2008)。全球能源產業趨勢研究—以台灣太陽能光電產業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3),1-47。江睿智(2014)。德國觀察/廢核,德國憑什麼?明天的電,核去核從,2014年3月9日。取自:http://nuclear.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43。
李宗德(2007)。我國四種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策略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涵鈺、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課程與教育計刊,8(4),35-56。
周珮儀(2010)。全球教育課程方案簡介:概念、架構與目標。教育天地,168,12-18。
周艷芬、耿玉杰、呂紅轉(2011)。風電場對環境的影響與控制。湖北農業科學,50(13),2642-2646。
林富敏(2012)。公民行動取向校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我的蓬萊」教學方案發展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榮貴(2011)。我國既有大型風力機組故障原因探討分析。2016年4月4日,取自:http://www.twtpo.org.tw/periodical_list.aspx。
林繼生(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學習領導的實施與挑戰:高中階段。教育研究月刊,229,32-49。邱佩冠(2004)。再生能源的發展─以美國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四十四期,臺北。邱卿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惠齡(2010)。公民行動取向菸害防制教育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研究—以「為地球熄菸」全球議題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科學教育月刊,307,15-30。馬公勉(2011)。評析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規劃及其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7(34),41-46。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張芬芬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修定版)》。臺北:雙葉。Miles, M. B. & Huberman,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2nd ed.). New York: Sage.
張嘉玲、陳明義(2009)。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5(1),11-17。張麗卿(2010)。公民行動取向環境素養課程之實施成效-以「與濕地對話」全球議題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11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3)。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3年7月31日。取自: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9145/ch05/type2/gov40/num12/Eg.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臺北。
許惠悰(2014)。風力發電機組產生之低頻噪音與健康風險的展望。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3(4),360-376。許瑛玿、莊福泰、林祖強(2012)。解析設計研究法的架構與實施:以科學教育研究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1),1-27。郭乃文、黃思綺(2012)。海岸地區設置風力發電設施可能產生之衝擊影響面向分析。工程環境會刊,28,49-62。郭爵華(2009)。綠色能源產業發展之新契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6),20-26。陳盈丹(2008)。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消費達人」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美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暖化議題」讀報教育之實施成效研究-以「讀報紙,找Cool點子!」課程方案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清溪(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研究文獻集萃。研習資訊,24(2),85-93。陳達萱(2008)。公民行動取向「飢餓與貧窮」議題之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以「愛,讓世界發光!」課程方案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慧美(2012)。「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華(2010)。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芻議。教師天地,168,4-11。陳麗華(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1),47-82。陳麗華(2011)。《打造世界公民的12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8。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臺北市:五南。
曾慧芬(2007)。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前進斯里蘭卡」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温珮伶、林師模、林晉勗、馮君強、葛復光(2014)。臺灣陸域風力發電之成本效益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1),41-76。黃政傑(2005)。社會重大議題的課程融入。2005年1月4日演講發表於宜蘭高商。取自www.yct.com.tw/life/95drum/drum017.doc。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8-19。經濟部能源局(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09年7月8日。取自:https://web3.moeaboe.gov.tw/ECW/renewable/content/ContentLink.aspx?menu_id=775。
經濟部能源局(2014)。2014年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2016年4月4日。取自: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2324。
綠色能源產業資訊網(2016)。綠能服務團簡介。2016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taiwangreenenergy.org.tw/About/team.aspx。
臺灣電力公司(2016)。再生能源發展概況。2016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b31.aspx?LinkID=8。
劉光瑩(2015)。巴黎氣候議定書草案:你今天模糊了嗎。天下雜誌,2015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159
劉光瑩、呂國禎(2015)。台灣必須面對的低碳未來。天下雜誌,2015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387
劉怡秀(2010)。公民行動取向防災教育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以「與颱風共舞」全球觀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欣宜(2015)。十二年國教中教師應如何落實議題融入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60,79-91。
劉曼君(2014)。學生學習成果之評量及評分量表Rubrics之使用。評鑑雙月刊,48,54-56。蔡明殿(2005)。公民行動從民間參與國際組織談起。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163.26.52.242/~nature/modules/tad_book3/page.php?tbdsn=107。
蔡信行(2006a)。替代能源之回顧與展望(上)。石油季刊,42(1),33-48。蔡信行(2006b)。替代能源之回顧與展望(下)。石油季刊,42(2),51-69。蔡清田(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2017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101395700.pdf
龍仁光(2003)。再生能源之發展-風力發電。機電整合月刊,59,98-104。顏君聿、黃釋緯(2011)。再生能源發展技術展望與成本趨向—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4(7),53-58。貳、英文部份
Anderson, T., & Shattuck, J. (2012). Design-based research: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educa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41(1), 16-25.
Chen, F., Lu, S. M., Tseng, K. T. (2010). Renewable energy in Taiwa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4, 2029-2038.
Cogan, James J. (1998). “The Challenge of Multidimensional Citizenship for the 21th Century.” In Cogan, James J. and Ray Derricott (eds.), Citizenship for the 21th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Counts, G. S. (1978). 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 (Vol. 143). SIU Press.
Wang and Hannafin. (2005).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3(4), 5-23.
Lund, H. (2007). Renewable energy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32(6), 912-919.
Masden, E. A., Fox, A. D., Furness, R. W., Bullman, R., Haydon, D. T. (2010). Cumulativeimpact assessments and bird/wind farm interactions: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30, 1-7.
Merryfield, M.M. & Wilson, A.(2005). Social studies and the world: Teaching global perspectives. NCSS Bulletin103. USA: National social studies.
Moyer, J. W. (2015, May 7). Climate change alert: Global carbon dioxide tops 400 ppm for first time.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rning-mix/wp/2015/05/07/climate-change-alert-global-carbon-dioxide-tops-400-ppm-for-first-time/
Oxfam(2006). 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A guide for schools. RetrievedDecember7, 2009, from :http://www.oxfam.org.uk/education/gc/files/education_for_global_citizenship_a_guide_for_schools.pdf.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society.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