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專書:
1.王義桅(2015年)。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2.王維然(2014年)。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3.毛振華、閻衍、郭敏(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權信用風險報告。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4.朱浤源(2010年)。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出版社。
5.徐裕軒(2016年)。中亞市場商機探索。台北市:外貿協會、台灣貿易中心。
6.馮斌(2015年)。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7.孫力、吳宏偉、張宇、楊進(2015年)。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新玉言、李克(2015年)。崛起大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全剖析。北京市:台海出版社。
9.楊承翰(2013年)。冷戰後中亞安全戰略環境的變遷與限制。台北市:致知學術出版社。
10.楊恕(2005年)。轉型的中亞與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1.趙常慶(2012年)。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析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趙憶寧(2015年)。大戰略:「一帶一路」五國探訪。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3.鄭羽(2007年)。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翻譯書:
1.Zbigniew Brzezinski(2014年),大棋盤。林添貴(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中文期刊
1.丁志剛(2014年)。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中國中亞外交。社會科學家,第209期。頁13-15。2.于倩(2013年)。古絲綢之路貿易規律探析。時代經貿,第277期。頁199。
3.于津平、顧威(2016年)。「一帶一路」建設的利益、風險與策略。南開學報,第1期。頁68。’
4.王松、劉光遠、劉希真(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戰略研究。中華文化論壇,第6期。頁170。
5.王之泰(2014年)。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的升華。中國流通經濟,第5期。頁12。
6.王瑜賀(2014年)。新情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機制。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頁22-23。
7.王金存(2001年)。具有歷史意義的跨越-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頁76-77。
8.卡什巴耶夫·卡尤哈克,塔季揚娜·費利-波娃(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亞發展。石河子大學學報,第5期。頁1-2。
9.邱林森(2005年)。美國的中亞戰略及前景。蘭州:外交評論,第84期。頁73。
10.伍福佐(2008年)。試析日本能源戰略中的中亞。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5期。頁60-61。
11.朱長征(2015年)。絲綢之路的價值與分析。物流工程與管理,第10期。頁108。
12.朱永彪、尹舒陽(2010年)。「美國大中亞戰略進入新階段」。國際觀察,第5期。頁29-31。
13.宋蕾(2005年)。淺析冷戰後美國進軍中亞的原因。陰山學刊,第1期。頁65。
14.杜蘭(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美國認知和可能應對。新視野,第2期。頁111。
15.呂亞楠(2016年)。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態度分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142。
16.李同昇、龍冬平(2014年)。中亞國家地緣位置與中國地緣戰略的若干思考。地理科學進展。第33期,頁303。
17.李建民(2014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模式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頁57-58。
18.李新(2012年)。中國與俄羅斯在中亞的經濟利益評析。俄羅斯與中亞東歐研究,第5期。頁39-42。
19.阿姆列巴耶夫(2015年)。「上海合作組織」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前景。俄羅斯研究,第6期。頁9-30。
20.武珺歡、孫凱(2016年)。在競爭中合作:中美兩個「絲綢之路」計畫的碰撞。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2期。頁39。
21.周杰(2014年)。上海合作組織內部的矛盾探析。前沿,總第367期。頁118-119。
22.吳宏偉(2011年)。中國與中亞國家政治與經濟關係:回顧與展望。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頁39-42。
23.哈艷秋、焉晨(2005年)。略論「古絲綢之路」的華夏文明傳播。國際新聞界,第5期。頁14-15。
24.金勇強(2016年)。古絲綢之路的功能演化及對構建新時期「一帶一路」的啟示意義。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第1期。頁48。’
25.郭力宏、任保平、宋文月(2015年)。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家意願與策略選擇。西北大學學報,第4期。頁12-17。
26.封永平、姚志鵬(2009年)。中亞地緣政治經濟博弈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上海商學院學報,第6期。頁38-39。
27.胡延新(2001年)。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當代世界,第7期。頁31。
28.郭菊娥、王樹斌、夏兵(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合作的現狀與路徑研究。經濟縱橫,第3期。頁88-89。
29.姚勤華、戴軼塵(2004年)。中國與中亞地緣政治關係新析。俄羅斯研究,第1期。頁89。
30.秦放鳴、孫慶剛(2010年)。美俄中亞戰略研究-基於中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頁49-52。
31.徐建華(2007年)。日本的中亞戰略-基於地緣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深圳大學學報,第2期。頁67。
32.徐文佳(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對西部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商界論壇,第24期。頁265。
33.陳瑞欣、劉思懿(2010年)。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歷史沿革。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期。頁33。
34.陳舟、張建平(2011年)。上海合作組織十年發展回顧及思考。和平與發展,第5期。頁32。
35.張杰(2013年)。「21世紀美俄中亞地緣戰略及其對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影響」。社科縱橫,第8期。頁73-74。
36.張國峻(2012年)。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發展回顧與思考。理論觀察,第4期。頁54。
37.陳瑞欣、劉思懿(2010年)。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歷史沿革。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期。頁34。
38.唐立新(2008年)。美俄在中亞的鬥爭。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127-129。
39.張友國(2004年)。淺論中亞五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新疆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頁1-3。
40.高亞濱、祝政宏(2005年)。911后美國中亞政策及其影響。新疆財經學院學報,第1期。頁30-31。
41.馬媛(2007年)。俄羅斯與中亞地區安全。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頁6-8。
42.馬榮久(2016年)。論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國家角色。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第3期。頁29。
43.袁勝育、汪偉民(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的中亞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22。
44.許濤(2005年)。中亞區域合作與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頁25-26。
45.曾向紅(2015年)。中國的中亞外交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3期。頁7-13。
46.曾向紅(2008年)。「重塑中亞地緣政治環境:2005年以來美國中亞政策的調整」,外交評論,第103期。頁66。
47.靳會新(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上海合作組織的關係研究。知與行,第8期。頁41。
48.楊闖(2004年)。試論中亞的安全問題及中國與中亞關係。外交學院學報,第77期。頁43。
49.楊鴻玺(2011)。,20年來美國中亞戰略的基本路徑,國際展望,第3期。頁21-27。
50.孫先民(2015年)。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學術交流,第11期。頁136。
51.馬偉、鄢一龍(2014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頁1-2。
52.凌勝利(2015年)。地緣關係變動與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戰略決策研究,第2期。頁60-61。
53.葉秋蘭(2007年)。日本的中亞能源外交戰略。淡江日本論叢,第15期。頁92。54.賈春陽(2007年)。中亞美軍何去何從。哈爾濱學院學報,第4期。頁31-32。
55.趙華勝(2014年)。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注點與切入點。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27-28。
56.趙華勝(2002年)。中亞情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第6期。頁54-59。
57.趙樹梅(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戰略研究。中國流通經濟,第4期。頁62-69。
58.趙常慶(2014年)。大國博弈與中亞國家立場。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頁71-72。
59.趙天睿、孫成伍、張富國(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經濟問題,第12期。頁20。
60.趙飛(2009年)。近來俄美在中亞軍事方面的角逐。赤峰學院學報,第10期。頁46。
61.趙偉明(2013年)。上海合作組織與美國關係評析。和平與發展,第4期。頁94。
62.德全英、江淑娟(2013年)。美國大中亞安全戰略規劃評析。俄羅斯中歐東亞研究,第1期。頁76-77。
63.潘光(2011年)。當前中亞經濟安全形勢及其對上海合作組織影響。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頁62-68。
64.潘光(2005年)。911事件前後美國與中亞關係:變化與挑戰。上海:復旦學報,第6期。頁29。
65.劉新華(2004年)。試論中亞對中國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武漢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期。頁21-22。
66.劉豐華(2007年)。俄羅斯在中亞政策的演變。國際政治研究,第2期。頁160。
67.劉雲中(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構想。經濟縱橫,第7期。頁18-21。
68.厲聲(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安全保障機制的對接合作。中國法律評論,第2期。頁30。
69.樊兆善、蔡志銓(2015年)。中共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國防雜誌,第6期。頁51。70.鮑志成(2015年)。古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概論。文化藝術研究,第3期。頁21-29。
71.鄭晨(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軟實力的增長。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174期。頁28-32。
72.鄭小龍、王文余(2013年)。「美國亞太再平衡對中國週邊的挑戰與應對」。重慶行政,第5期。頁106。
73.鄭周勝(2015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趨勢、影響及對策。理論研究,第9期。頁22。
74.鍾磊(2016年)。古絲綢之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啟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6期。頁46-50。
75.蘇俊峰(2015年)。中國中亞安全戰略的構建。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頁31。
76.魏百谷(2008年)。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關係:合作與挑戰。國際關係學報,第25期。頁45-61。77.韓隽(2008年)。「安集延事件後美國中亞政策的調整及影響分析」。新疆社會科學,第6期。頁50-54。
四、網路資料
1.水志偉(2016年)。非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實惠巨。經濟日報。2015年12月8日取自http://ourhkfoundation.org.hk/index.php/2015-04-25-06-37-18/2015-04-25-06-40-22/689-2016-01-07-04-06-22。
2.林文程(2011年)。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2015年11月25日取自file:///C:/Users/readm/Downloads/%E6%9E%97%E6%96%87%E7%A8%8B.pdf3.吳銘彥(2014年)。凱瑞亞洲行與亞洲再平衡戰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3/13302?County=%25E8%2587%25BA%25E6%259D%25B1%25E7%25B8%25A3&site=。
4.洪銘德(2015年)。美國重返亞洲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2016年7月16日取自file:///C:/Users/king/Downloads/%E6%B4%AA%E9%8A%98%E5%BE%B7.pdf。5.段小梅,黃志亮(2015年)。新常態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及新趨勢。中國權威論文庫。2016年8月26日取自http://202.119.108.161:93/modules/showContent.aspx?title=&Word=&DocGUID=0ac9e67c1fee415aab63c8899be4528b。
6.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國國務院授權發布。2016年8月15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28/c_1114793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