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2)。從休閒觀點談單親青少年的健全發展,學生輔導通訊,23,14-19。
王玟琳(1998)。現代青少年衝突面面觀。學生輔導,57,66-73。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書局。
王淑俐(2014)。溝通交響樂:大學生的人際溝通。台北:心理出版社。
沈慧聲(1998)。人際傳播(初版)。台北:揚智。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譯)(1998)。戲劇治療:概
念、理論與實務(原作者 Robert J. Landy)。台北:心理。(原出
版年:1994)
巫素琪(2010)。運用戲劇策略施行情緒教育於親子團體之研究--以新竹市
婦幼館親子團體的戲劇課程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周念縈(譯)(2005)。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原作者:James W.
Vander Zanden)。臺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4)。
周談輝 (2012)。人際關係與溝通(三版)。新北市: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周談煇,周玉娥 (2015)。人際關係與溝通(第四版)。臺灣:全華圖書。
林仁和 (2002)。人際溝通。臺北:洪葉。
林玫君 (2002)。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實例。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舉辦之「1999 行動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6-97,台東縣。
林玫君(2000a)。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台北:國際兒童教育協
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0b)九年一貫專輯: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林玫君(2013)。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基在 (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師範學院,
台北。
林麗雅(2006)。創造性戲劇對幼兒 口語表達與故事理解之影響 ─以故事
戲劇為媒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麗玉(2008)。生命教育之「虛」與「需」─ 由目睹校園霸凌現象談起。
輔導與諮商學報,275,19-23。
范傑臣 (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沉迷之影響-以桃園縣
某高中為例。元智大學,桃園縣。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F. Wardle 著。兒童遊戲: 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台北:揚智。
吳懿芹(2014)。戲劇活動融入沉浸式幼兒族語教學之協同歷程。國立屏東
大學,屏東市。
姜錢珠(1993)。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生社會技巧、社會自尊與人際關
係效、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譯)(2002)。戲劇治療(原作者 P.
Jones)。台北:五南。(原出版年:1996)
洪素珍、李麗君 (2009)。從目睹婚姻暴力青少年兒童觀點看戲劇治療的經
驗。應用心理研究,44,53-84。
施雅芝(2010)。戲劇治療療效因子對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淡
江大學,新北。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5。
徐文堂(2015)。國中學生LINE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網路霸淩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夏學理(2004)。文化創意產業-向前看.向前看齊。台北:藝術館。
胡淨雯(2007)。戲劇策略應用於社會戲劇遊戲之研究-以幼稚園扮演區為
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仁富(2000)。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
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收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29-259。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二版)。台北:雙葉。
陳李綢、蔡順良(主編)(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指導手冊。台
北:心理出版社。
陳淩軒(譯)(2006)。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原
作者:Renee Emunah)。台北:張老師。(原出版年:1994)
陳怡君(2007)。藝術媒材介入之團體對國小高年級低自尊學童之影響。國立
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黃文瑛 (1977)。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17-142。
黃德祥 (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 輔導學
報, (13), 1-52。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彥宜、楊瑾雯 (2004)。戲劇方案運用於社區婦女成長團體之初探。台大
社會工作學刊,9,1-38。
黃秋碧(2005)。同儕人際網絡對互評與自我覺察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許慧如(2000)。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關係能
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許瓊文(2011)。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許家綾(譯)(2006)。從青少年藝術治療(原作者:Bruce Moon)。台
北:心理。(原出版年:1998)
梁承謙(2012)。從教師學習運用「戲劇教學法」作為教學工具的學習經歷
看教師需要的外間專業支援。第六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
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楊壁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
研究所,台北。
楊喬羽(2003)。創作性戲劇團體輔導對普通班內身心障礙學生人際關係與
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至誠(2006)。社會學是什麼,台北:揚智。
張志豪(2010)。藝術治療不需演技的真我演出。張老師月刊,389,101-105。
張思涵、呂宜娟(2008)。從人際關係理論看網誌讀者回應行為。數位科技
與創新管理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
張春興(主編)(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連強 (2000)。創作性戲劇活動對聽覺障礙學童家長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台
北市啟聰學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張漢典(2014)。用戲劇創造戲劇:戲劇教育融入幼兒戲劇展演之創作與排
練。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張曉華 (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 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 (2003)。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增修一版。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
教基96金會。
張曉華 (2004 a)。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 (2004b)。戲劇治療導論。臺灣戲專學刊,8,47-83頁。張曉華 (2010)。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 (2011)。表演藝術節戲劇活動課。台北:書林。
張曉華、丁兆齡、葉獻仁、魏汎儀(譯) (2013)。創作性戲劇在團體工作的
應用(原作者:Sue Jennings)。台北:心理出版社。(原出版年:
1986)
簡良哲(2007)。創作性戲劇活動提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
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歐慧敏 (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師範
學院,臺南。
廖曉慧 (2004)。教育的源頭活水:兒童戲劇,國民教育,45(2),29-32。鄭瑞隆 (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35-153。高雄:麗文。
鄭黛瓊 (1999)。兒童戲劇與兒童文藝教育的探討。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
研討會論文集-兒童劇場,38-4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黛瓊 (2004)。從節慶看教育劇場與社區文化互動。台北:今古文化。
鄭佩芬 (201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二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賴念華(譯)(2002)。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原作者:Marian Liebmann)。心理出版社。(原出版年:2004)
盧嘉艷(2011)。在戲劇世界裡寫作:戲劇應用於孩童華文寫作過程之探
討。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羅品欣、陳李綢 (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
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麗紅(2015)。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務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欣宜(2013)。教育戲劇之故事戲劇教學模式在情感教育的運用—以臺北
市立石牌國中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
鐘文亮(2015)。用於戲劇式學習之漫畫式戲劇的編輯及展演系統(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貳、英文部分
Andersen-Warren, M., & Grainger, R. (2000).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dramatherapy
-the shield of perseu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Chesner, A.(1995). Dramatherapy for peopl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Christie, J. F. (1982). Sociodramatic play training. Young Children. 37(4), 25-32.
Couroucli-Robertson, K. (1996). Cues to the Dramatherapist from the Group In, Mitchell, S.(ed.) Dramatherapy: clinical studi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Deaux, K., Dane, F.C., & Wrightsman, L.S.(1993).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90s (6th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Vito, J.A.(200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10th ed.). Pearson Allyn & Bacon.
DeVito, J.A.(201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13th ed.). Pearson Education.
Duggan, M. & Grainger, R.(1997). Imagin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atharsis in Theatre and Therap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Duran. R.L.(1992). ''Communicative Adaptability: A review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40, 253-268.
Duran,R.L.,&Kelly,L.(1988)."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gnitive domain of compet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nteraction involvem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5, 91-96.
Emunah, R. (1994). Acting for real: 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Freeman, D. G., Sullivan, K., & Fulton, R. C. (2003). Effects of creative drama on
self-concept,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3),131-138.
Ghiaci, G., & Richardson, J.T.E. (1980). The effects of dramatics play upon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36, 77-78.
Guralnick, M. J., Hammond, M. A., Neville, B., & Connor, R. T.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s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nd dimensions of child and
parent-related stres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2(12), 1138-1154.
Gardner,H. (2006),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horiz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Irwin, E. (2000).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drama therapy, In: Lewis, P.& Johnson, R.D. (Eds.). Current approaches in drama therapy.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Jennings, S. (Ed.). (2009). Dramatherapy and social theatre: Necessary Dialogues.
London: Routledge.
Jones, P.(1996). 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 London Routledge.
Kahn, R.L., & Antouncci, T.C.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s,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In P.B. Baltes and O.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angley, D. (1993) .When is a dramatherapist not a therapist? Dramatherapy 15(2), 16-18.
Landy, R. (1994).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McCaslin, N. (199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New York : Longman
Publisers.
Mckenna, P., & Haste,E (1999).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dramatherapy in the recovery from
neuro-trauma. Disability and rehabitation , 21(4), 162-174.
Saarni, C. (1999).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chattner, G., & Courtney, R. (Eds.). (1981). Drama in therapy. Vols. 1 & 2. New York: Drama Book Specialists.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ramatherapy (1979).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ramatherapy’s Definition of Dramatherapy as reprinted in Journal of
Dramtherapy 2. No. 4. (Summer).
Verderber, R.F., & Verderber., K.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7th ed).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