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人民網(2001)。「兩基」是如何實現的? 記者溫紅彥、王淑軍撰稿2001.12.10
http://www.people.com.cn/BIG5/news/6056/20011220/631514.html
丁笑炯(2000)。校本管理(上)。胡衛主編,民辦教育的發展與規範。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訊網(2017a)。國務院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取自:http://www.cnhsi.com.cn/News/Show?id=ce5540a4-40dd-e611-9990-001aa00c9674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訊網(2017b)。新政策扶持規範民辦教育新發展。取自: http://www.cnhsi.com.cn/News/Show?id=6b75bc40-93fc-e611-9990-001aa00c9674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訊網(2017c)。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取自:http://www.cnhsi.com.cn/News/Show?id=483a666c-2eb5-e611-9990-001aa00c9674
中國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7)。2007年中國教育綠皮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國務院(199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中國國務院(1999)。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中國國務院(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綱要)。取自:http://www.sdpc.gov.cn/gzdt/201603/P020160318576353824805. pdf
中國教育報(2016)。人力資源強國─中國正在跨越門檻。2016年1月28日,取自: https://read01.com/JoQ3Md.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公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2002年中國民辦教育綠皮書(頁248)。中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a)。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取自: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b)。中國大陸1990-2015年各級普通學校畢業生升學率。取自: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48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c)。中國大陸2015年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取自: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1_28437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d)。2015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0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e)。1996-2015年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之發展。取自:http://www.moe.edu.cn/jyb_sjz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f)。2016年中國教育部司局機構。取自:http://www.moe.edu.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g)。2015年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各類學校校數、教職工、專任教師情況一覽表。取自: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h)。2015年中國大陸各類高等學歷教育學生情況一覽表。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i)。2016年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數。以2015年各省高校數與2016年全國高校名單比對。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gd/201610/t20161011_284348. htm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j)。2016年中國大陸各省民辦高校的區域分佈與校數一覽表。2016年全國高校名單與2014年全國獨立學院名單比對。取自:http://www.moe.edu.cn/s78/A03/ghs_left/moe_634/201010/t20101019_10969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k)。2010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6200/201201/t20120117_12961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l)。2011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7382/201305/t20130529_15256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m)。2012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7567/201309/t20130904_15689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n)。2013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s8493/201412/t20141216_18171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o)。2014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01509/t20150902_20509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p)。2015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資料。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0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取自: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64/201702/t20170214_296203.html
王忠(2016)。高水準民辦(私立)大學的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載於梁克蔭(主編)。高水準民辦大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陜西6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例。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王信賢(2013)。中國大陸社會結構與轉型。取自: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臺北:三民。
王冠、楊鴻波(2016a)。堅持特色化辦學,提高核心競爭力─西安外事學院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載於梁克蔭(主編)。高水準民辦大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陜西6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例(頁165-174)。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王冠、楊鴻波(2016b)。我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探索。載於梁克蔭(主編)。高水準民辦大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陜西6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例(頁113-116)。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王瑞琦(1994)。中國大陸大學聯招與高教之發展。臺北:文笙書局。
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與社會特別工作組(編著)(2001)。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蔣凱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安揚(2009)。理想與現實:不斷發展的民辦教育。載於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改革30年:政策與法律卷(頁191)。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江仕德(2004)。中國大陸民辦教育之研究─市場理論與國家控制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新北市。余雅風、羅爽(2009)。法治進程中的學生權利。載於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改革30年:政策與法律卷(頁158)。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別敦榮(1995)。略論我國高等教育宏觀體制改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3,83-85。
別敦榮(2010)。略論民辦機制之於民辦院校之意義。高等教育研究,4,71-77。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吳天健(2009)。中國大陸私立高等學校法制沿革。展望與探索,7(7),96-112。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吳佳芬(2005)。中國大陸獨立學院的發展與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臺北市。忻福良(2003)。高等學歷教育階段民辦教育狀況。載於:2002年中國民辦教育綠皮書(頁90-9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梟鷹(2007)。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政策法規發展歷程及意義。教育發展研究,24,63-68。上海:上海教科院。
李慶剛(2001)。簡論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演變。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4-59。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56-181)。臺北:高等教育。
周天勇、王安嶺、谷成、吳旭東(2008)。目前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格局與問題。2008.5.22,取自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120979/120983/7278783.html
周光禮(2005)。教育與法律--中國教育關係的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海濤、閻麗雯(2016)。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動向和思考。教育發展研究,17,74-78。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
周祝瑛(2000)。他山之石─比較教育專題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周祝瑛(2007)。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習資訊,26(6),13-22。http://www3.nccu.edu.tw/~iaezcpc/publications/C_publications/Journals/孟凡(2009)。「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載於別敦榮、楊德廣(主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頁129-140)。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孟賢軍、梁克蔭(2016)。陝西民辦本科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研究。載於梁克蔭主編,高水準民辦大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陜西6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例(頁97-112)。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岳經綸(2002)。教育市場化趨勢下之大陸高等教育與政府的關係。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71-280)。臺北:高等教育。
林世宗(2005)。1978年以來大陸民辦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新北市。林杏怡(2012)。中國大陸民辦高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邱潤銀(2000)。中國大陸私立(民辦)高等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臺北市。查明輝(2013)。民辦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模式的形成機制研究。大學教育,19,1-2。廣西:廣西教育學院雜誌社。
柯佑祥(2003)。中國私立(民辦)大學百年。載於潘懋元主編、鄔大光、張亞群副主編,中國高等教育百年(頁242-256)。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衛(主編)(2000)。民辦教育的發展與規範。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
胡衛、方建鋒等(2006)。民辦學校的運營。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
胡衛、何金輝、朱利霞(2010)。辦學體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訴求。北京:教育科學。
胡鞍鋼、楊竺松(2013)。中國政治生態獨特性和四大制度要素。人民論壇─學術前沿。http://www.rmlt.cn/qikan/2013-03-06/75584.html
倪台英(2002)。上海地區民辦高等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新北市。
徐小洲、張劍(2007)。高校自主辦學的若干理論問題。載於徐小洲、徐輝主編,自主與制約高校自主辦學政策研究(頁3-2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徐冬青(2006)。民辦學校的組織架構。載於胡衛等著,民辦學校的運營。北京:教育科學出版出版社。
徐緒卿(2004)。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狀。載於顧建民、葉宏等著,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頁59-89)。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徐緒卿(2010)。新時期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柴效武(2003)。高校學費制度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馬廷奇、蔡磊華(2008)。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法制建設的回顧與展望。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1,16-19。山西:山西財經大學。
馬陸亭(2008)。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篇。載於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專題研究(頁190-19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國家教育委員會成人教育司(1994)中國高等函授教育大事記.文獻.資料(1949- 1989)(頁67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巨成(2002)。WTO推進中國高等教育構建新型發展模式。載於吳松、沈紫金主編,WTO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頁137-138)。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張旺(2009)。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載於王英傑、劉寶存(主編),中國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頁131-165)。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博樹、王桂蘭(2003)。重建中國私立大學:理念、現實與前景。載於黃藤(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頁330)。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張詩芳(2011)。中國大陸不同類型民辦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張燕(2016)。高水準民辦大學的現代大學觀研究。載於梁克蔭主編,高水準民辦大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陜西6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例。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張翼(2012)。教育發展與制度選擇―我國二十五年來教育制度變遷分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靈(2013)。普通本科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載於劉暉(主編)。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頁130-16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許智傑(2008)。中國大陸民辦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與管理體制之研究─以江浙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班,南投縣。陳新民(2007)。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陳篤彬(主編)(2006)。兩岸四地私立(民辦)高等教育比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
曾小軍(2014)。政府干預民辦高等教育的動因分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11-15。廣東:廣州大學。
程介明(1992)。中國教育改革。香港:商務。
黃為(2015)。我國民辦教育發展轉型中的困境與對策思路。載於黃藤(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頁159-16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藤(主編)(2015)。中國民辦教育研究 20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明(2007)。政府與市場─高等教育財政政策研究(頁203)。杭州:浙江教育。
楊東平(2006)。教育產業化和教育市場化:兩種不同的改革。取自: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6/4270842.html
楊東平(2015)。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觀念障礙。載於黃藤(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景堯(1995)。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高雄:麗文文化。
楊景堯(2003)。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楊朝祥(2007)。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2/1715
楊開煌(2013)。中共政權制度、運作與改革。載於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頁74-94)。臺北:三民。
楊雄、陳儒俊(2000)。教師隊伍建設。載於胡衛(主編),民辦教育的發展與規範(頁291-296)。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
楊瑩(200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與高校合併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291-382)。高雄:復文。
楊瑩(2009)。「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比較研究」結案完整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6-2413-H-032-001-MY2)。新北市:淡江大學。
楊瑩(2010)。中國大陸民辦高等教育的政策改革與管理體制。教育資料與研究,94,139-16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楊瑩(2010)。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高等教育。
楊瑩(2016)。兩岸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政策之檢視。收錄於楊國賜與蔡榮貴(主編)。良師、典範與卓越—郭為藩教授八秩華誕祝壽專輯(頁59-88)。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瑩(2016)。第七章 教育與文化發展。收錄於龐建國(主編)。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評析 (頁79-92)。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
楊瑩、楊國賜、黃家凱、許宗仁(2011)。從施教者觀點分析我國高等教育質與量的適當性。高等教育期刊,6(1),1-44。新北市:台灣高等教育學會。
楊曉青(2008)。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篇,載於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專題研究:1978-2008(頁349-385)。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新華社(2011)。十二五規劃內容。2011.03.16 取自:http://www.hprc.org.cn/wxzl/wxysl/wnjj/diyigewnjh_1/201103/t20110316_153680_2.html
新華網(2016)。教育部回應「985」「211」廢除傳聞。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29/c_1290099196.htm
葉重新(2012)。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
賈少華(2006)。民辦大學的戰略。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鄔大光(1999)。21世紀民辦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4,24-25。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鄔大光、盧彩晨(1999)。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篇。載於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專題研究:1978-2008(頁349-385)。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褚宏啟(2005)。政府與學校的關係重構。教育科學研究,1-42。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廣播電視大學。
劉文修(1996)。教育管理學。載於周愚文、董烈修、高建民等合著,大陸教育。臺北:商鼎。
劉勝驥(2006)。中國大陸教育改革:1978─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32,61-88。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劉暉、顧潔嵐(2013)。高等教育地方化的中國模式。載於劉暉主編,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頁90-12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黎莉(2000)。21世紀初葉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載於徐毅鵬(主編)。21世紀初葉的中國高等教育(頁171-21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寶存(2009)。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載於王英傑、劉寶存(主編),中國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頁57-10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出版社。
劉寶存(2016)。以制度創新促進中國特色參與高等教育治理的體制的完善。載於民教網,第七屆「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年會演講整理。http://www.cnhsi.com.cn/News/Show?id=48be4bc4-a5c1-e611-9990-001aa00c9674
劉鐵(2006)。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奇、闕明坤(2016)。民辦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的問題、成因與對策─基于129所民辦本科院校的調查。教育發展研究,17,79-84。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
潘懋元(2002)。WTO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載於吳松、沈紫金(主編),WTO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頁1-4)。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潘懋元(2015a)。民辦高校的發展需要理論研究支援。載於黃藤主編、張積玉副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懋元(2015b)。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之困境與前瞻。載於黃藤主編、張積玉副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頁147-15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懋元、鄔大光(2001)。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變化與走向。教育研究,3,3-7。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蔡秀敏(2004)。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民辦高等教育之發展:以北京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班,南投縣。鄧廣良(1998)。新右派對社會政策的影響。載於李建正、趙維生、梁麗清、陳錦華(編),新社會政策(頁67-76)。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鄭造桓、陳偉(2002)。全球化與大學整併: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明智選擇。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新北市:淡江大學。
鞏麗霞(2009)。論民辦高等教育立法的不足。現代教育管理,2,60-63。遼寧:遼寧教育研究院。
鞏麗霞(2012)。地方公共財政扶持民辦高等教育政策的優化選擇。高教發展與評估,6,10-16。湖北:武漢理工大學。
黎會友(2016)。淺談民辦高等教育產業化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206-207。內蒙古:赤峰學院。
盧幹奇(2003)。解讀《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國教育報2003-01-03。
盧彩晨(2008)。試論民辦高等教育與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步性。教育發展研究,8,1-5。上海:上海教科院。
穆琳(2009)。分化與改組:政府與學校關係的演變。載於勞聲凱主編,中國教育改革30年:政策與法律卷(頁39-61)。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閻鳳橋(2015)。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回顧、比較與展望。載於黃藤主編、張積玉副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鮑威(2009)。高等教育系統分化中的民辦高等教育。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
儲朝暉(2009)。高校擴招,滿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載於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發展歷史性成就和基本經驗研究課題組(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重大歷史事件(頁179-186)。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頁46-48)。臺北:揚智。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高等教育。
謝維和、文雯、李樂夫(2007)。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結構分析1998-2004年的實證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魏海深(2016)。高校治理的司法介入及其法治限度。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9(3)。
魏暉、葉建雄、胡志華、姚興華、危明飛(2009)。論當前民辦高等教育實踐中的法律缺失。中國成人教育,42,33-34。江西:江西藍天學院。
顧建民、葉宏(2004)。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
顧美玲(1999)。中國民辦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龔山坪(2005)。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辦學模式。載於來茂德主編,獨立學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探索─以浙江大學的兩個獨立學院為案例(頁112-14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外文部分
Clark, B. R.(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B. R.(1998).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Oxford: Pergamon.
Johnstone, D. Bruce (1999). Finacing Higher Education: Who Should Pay? In P. G. Altbach, Robert O. Berdahl, &Patricia J. Gumport (Ed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pp.347-369).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tler, P.(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Machlup, Fritz(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L. S. & Fusfeld, H. I.(1983).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Washington,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orter, Michael E. (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Schultz, Theodore.W.(197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
Slaughter, S.& Leslie, L. L.(1997).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isi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1.
Trow, M.(1973).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Polic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 General Report, Paris: OECD,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26th-29th June.pp.51-101.
Trow, M.(2006).“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rden societies since WWⅡ”, in Forest, James J. F. ;& Altbach, P. G.(Eds)(2006).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Doe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pp.243-280.
Williams, Gareth L.(1995).The “marketization”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and potential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In D. D. Dill & B.Sporn(eds.)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 Oxford: Pergam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