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田雅綸、劉易冠(2012)。〈從微軟未來學校課程探究看十二年國教,南華社會所
應社系〉,《網路社會學通訊》,109。
戎家盛(2015)。《e時代國小教育改革的模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江孟鴻(2010)。《「話我蘆荻」未來想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台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頁29-32。
Toffler, A.著(1990),吳迎春、傅凌(1990)。《大未來》。台北:時報文化。
吳明烈,(2010),〈UNESCO、OECD 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
育政策論壇》。13(1),5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民 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頁 69)。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姿瑩(2001)。《國小學童理想的未來關鍵能力:--從國小教師的觀點出發》。淡
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耀明,(2010)。〈未來學校理想教育發展趨勢:以焦點訪談分析為例之建構〉。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0,24(2 ),1-21。
林天祐(2003)。〈認識研究倫理〉,《研究論文與報告手冊(增訂二版)》載於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編印,頁77-84。
林志鴻、董娟娟編著(1999)。《社會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
林雅琪(2000)。《一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以作業指導和整潔工作
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2004)。《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陳伯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
陳國華(2003)。〈未來學內涵與外延:間兼在教育上的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09,116-117。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瑛霞(2011)。《「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之師資培育課程設計暨效果評
估-以高中職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2011 年,頁16-17。
莊淇銘(2005)。《未來學》,台北;天下文化。
梁福鎮(2009)。〈全球化脈絡下台灣公民教育的挑戰與回應〉。《教育科學期刊,8:1,63-86。
張世平(1994)。〈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
法》頁341-372。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暐欣(2014)。《探索科幻電影中的未來意象:科幻影迷的未來想象》。淡江大
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瑞、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頁33-66。
張曉琪譯(2014)。《跳脫框架的教與學-啟發課程的想像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譯自 Teaching and Learning Outside the Box: Inspiring imagin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Oxford: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7.
Toffler, A.著(1980),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台北:時報文化。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湯志民(2008)。〈未來學校:學校建築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65,63-80。黃淑貞(2006)。《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感》。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湯夢蝶(2010)。《數位原生世代之未來學習圖像探索》。淡江大學未
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馮朝霖(2009)。〈友善校園與未來學校想像〉。《教師天地》,第161期,4-7。甄曉蘭(2008)。〈未來學校課程---挑戰與回應〉。《教育研究月刊》, 165: 55。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
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楊國賜、林志鴻、陳國華、方顥璇編著(2002)。《教育與未來》。台北:空大,
頁28。
劉懿瑩(2014)。《由未來想像融入繪本教學以探討小學未來環境教育課程--以宜
蘭縣清溝國小為例》。宜蘭: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未來學碩士
班。
Toffler, A.著(1970),蔡伸章譯(1994)。《未來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鄧建邦等(2014)。《未來學理論、方法與應用》。淡江大學出版中心,華立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松根出版社。
鄭英耀(2008)。〈未來學校在高雄〉。《教育研究月刊》,165,5-12。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賴金男(1984)。《未來學導論》。台北:驚聲文物。
盧雪梅(2000)。〈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心理學原則〉,《課程與教學通訊》,第4
期,頁9-15。
薛靜蓉、詹淑華、林志信(1998),〈資優教育未來學課程—理論與教學活動舉例〉,《資優教育季刊》,第66 期,頁13-20。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英文資料
Atweh,B.,Kemmis,S.,& Weeks,P. (Eds.)(1998)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Bell, Wendell (1997). 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 Vol. 1,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herniss, C. & Goleman, D.(Eds.)(2000).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ly, J. (2007). Future school. Edutopia Magazine.Retrieved. June 21,2007,from:
http//www.edutopia.org/node/3149
Gardner, H. (2004). Changing minds. Watertow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Gottfredson, M. & Hirschi T.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icks, D. (1994),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A Practical Classroom Guide., Godalming: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UK,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21.
Kieran Egan, Maureen Stout, Keiichi Takaya (2007). Teaching and Learning Outside the Box: Inspiring imagin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NY, I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Masini, E.B. (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Books.
Parker, J. P. (1989). I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Gifted, Boston: Allyn &
Bacon.
Reber, A.S. (1985).The Penguin dictionary psychology. NY: Penguin..
Sampson, Robert & John Laub, (1993). Crime in the market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MA: Harvard University 228
Toffler, A. (1974)..Learning for tomorrow: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Education. NY: Random House.
網路部分
中時電子報(2014)。〈與台灣微軟合作 雲端未來學校誕生〉。2017年3月17日
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10000569-260102
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改
革總諮議報告書》。取自2016年7月3日。
curriculum/Compulsory%20education/Education_Reform_1996.pdf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40(1),35-54。2016年9月8日取自
http://163.21.236.197/~publish3/journal/401edu/02.pdf
吳清山、林天佑(2008)。〈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70,138。2017年3月
26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9/A32.htm
吳清山、林天佑(2008)。〈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70,138。2017年3月
26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9/A32.htm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 期,頁71-75。林仁菁 (2007), 〈全球第一所未來學校在臺灣〉。《卓越雜誌》,271。2016 年 12
月1日取自
http://magazine.sina.com.tw/excellence/271/2007-03-15/ba30471.shtml
林志穎(2005)。〈杜威的社會論教育理念之探討〉。《「南大學報」》39(1)教育
類:頁41∼62。2016年9月8日取自
http://web.nutn.edu.tw/gac230/post/39- 1/%E5%8D%97%E5%A4%A7%E5%AD% B8%E5%A0%B1-%E6%95%99%E8%82%B2%E9%A1%9E/03%E6%9D%9C%E5%A8%81%E7%9A%84%E7%A4%BE%E6%9C%83%E8%AB%96%E6%95%99%E8%82%B2%E7%90%86%E5%BF%B5%E4%B9%8B%E6%8E%A2%E8%A8%8E.pdf
施振榮(2016)。〈施振榮天下雜誌部落格〉《天下雜誌》。2016年7月16日取
自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3056
張文芳(2010)。〈未來環境議題對國小資優生未來觀之影響〉。《2010 第八屆全
球/在地趨勢與變遷論文研討會》主辦單位: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2016年11月22日取自
http://tzyy-ling.ukn.edu.tw/referance_article/%E6%9C%AA%E4%BE%86%E7%92%B0%E5%A2%83%E8%AD%B0%E9%A1%8C%E5%B0%8D%E5%9C%8B%E5%B0%8F%E8%B3%87%E5%84%AA%E7%94%9F%E6%9C%AA%E4%BE%86%E8%A7%80%E4%B9%8B%E5%BD%B1%E9%9F%BF.pdf
郭林、王曉櫻、曹元龍 (2016)。東西方教育思想的差異,《光明日報》。2016年
11月22日取自
https://kknews.cc/education/qyen5g.html
陳瑞貴(2003)。〈關於未來學-3。未來學的社會價值,科學專欄〉。2016年8月18
日取自
http://www.carp.org.tw/Board/board_read.asp?idx=5&bid=simling8ssubj=&sname=&scont
陳瑞貴(2000)。〈用「未來觀」規劃生涯〉。刊於《淡江大學新鮮人生活手札》。
2016年11月28日取自http://mail.tku.edu.tw/wilhelm/a12.htm
陳瑞貴 (2007),「未來」的意義。2016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thinkerstar.com/future/meanings.html
商業週刊(2007)。〈快樂存摺〉。2016年7月14日取自
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1000/passbook.php?mode=pil
梁馨科(2009),教育的未來觀:議題與理念的省思,《第八屆未來學論壇:教育
未來與未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階段》,1-15。2016年11月28日取自 http://fguir.fgu.edu.tw:8080/retrieve/7146/%E6%9C%AA%E4%BE%86%E5%AD%B8%E7%9A%84%E5%A4%A7%E5%AD%B8%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6%9E%B6%E6%A7%8B.pdf
TEDχTaipei媒體最重要是回到個人核心價值。2016年8月2日取自
http://tedxtaipei.com/talks/2012-fines-lee/
Microsoft office微軟工作室。2016年7月14日取自
https://www.microsoft.com/taiwan/press/2012/09/0904_2.mspx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2006)。〈面對大師/艾文.托佛勒〉《經理人月刊》。2016年
11月22日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17.
維基百科(2016)。人際關係。2017年4月6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9%9A%9B%E9%97%9C%E4%BF%82
鄧建邦(2013)。〈鄧建邦: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巷仔口的社會
學》。2017年2月28日取自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12/02/dengjian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