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3: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南楠
研究生(外文):Mei-Nan Lii
論文名稱:現代膠彩畫之厚塗技法的材料調查與保存性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Suitability Study of Thick Applicati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Used in Modern Nihonga
指導教授:蔡斐文蔡斐文引用關係林彥良林彥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Fei-WenLin, Yan-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現代膠彩畫堆高顏料胡粉盛上水晶末
外文關鍵詞:Modern NihongaHeap high pigmentGofunPumiceCrystal e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日治時期傳入台灣以來的傳統膠彩畫,近年來受到日本及西洋影響,逐漸發展出有別傳統技法的現代膠彩畫創作,所用材料及技法也隨之發展多元。許多新興的材料或技法也被藝術家逐漸運用在作品的創作上,但其材料等修復保存的研究或討論並不多,故本次研究欲探討這種材料技法的適用性。
本研究為評估現代膠彩畫材料的保存程度,選擇以堆高顏料,胡粉、盛上與水晶末進作為研究對象,並加入三種不同粗細的表層顏料:分別為新岩群青11號、新岩群青白與水干黃土。根據分析結果製成樣本做比較,藉此評斷其適用性。試驗程序先從現代膠彩畫的演變進行文獻蒐集,同時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訪談現代膠彩畫藝術家,根據回收問卷整理的結果進行樣本製作,而後經過人工加速老化試驗後,藉由顯微結構、光學及物理性等科學分析,探討不同堆高媒材的劣化情形,以及是否對表層顏料造成影響。
經過試驗後發現,三種表層顏料經過老化後,在表面光澤度及平滑度穩定,沒有明顯劣化;堆高顏料方面胡粉劣化後結構造成破壞,顏料凝結的表面變得粗糙,但在最終之附著度胡粉仍優於盛上及水晶末。綜觀結果可發現,三者各具優勢,然胡粉穩定度略勝一籌。因此,胡粉做為堆高顏料仍有其不可取代性。
Traditional art Nihonga was from Japan to Taiwan, it had influenced by Japan and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re also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artists using new typ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in their creating works, but the number of conservation’s literatures or studies is very limited.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such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Modern Nihonga for conservation, the study used pigment of heap high, Gofun, Pumice and Crystal end as study objects. We added three kinds of surface pigments: Man-made gungo no.11, Man-made gungo (white), and Ohdo. To ass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such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we compared findings of different samples.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ke the sample from consolidated data, and make accelerated ag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accelerated aging, this study employed scientific analysis by microstructure, optical and physical.
After the experiment, three kinds of surface pigment hav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gloss and smoothness. Another aspect of heap high pigment, Gofun has structure destroyed, pigment becomes coarse, but the final adhesion is better than Pumice and Crystal end. In conclusion, although three kinds of pigments were found to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Gofun is slightly better on stability, which is thought to be irreplaceable as heap high pigment.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辭 Ⅲ
目錄 Ⅳ
圖目錄 Ⅵ
表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膠彩畫發展、技法調查與動物膠材料比較 11
第一節 文獻收集 11
第二節 戰前與戰後膠彩畫風格比較 14
第三節 厚塗膠彩畫使用習慣調查 16
一、答卷者背景資料 17
二、使用材料及技法探討 19
三、作品保存性調查 22
第四節 動物膠劣化比較 24
一、動物膠 24
二、小結 26
第三章 實驗方法與步驟 28
第一節 試驗樣本備製 28
一、實驗材料與工具 28
二、樣本備製 30
三、樣本編號 30
第二節 試驗方法與步驟 32
第三節 試驗分析方法 33
一、光學性質分析 33
二、物理性質分析 35
第四章 試驗結果分析 37
第一節 顯微觀察 37
一、掃描式電子顯微竟 37
二、實體顯微鏡 47
第二節 光學性質結果分析與探討─光澤度 50
一、B組─表面顏料新岩群青11號樣本 50
二、W組─表面顏料新岩群青白樣本 50
三、Y組─表面顏料水干黃土樣本 51
第三節 物理性質結果分析與探討 53
一、平滑度 53
二、附著性 56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0
第二節 後續發展建議 61
附錄Ⅰ 厚塗膠彩畫顏料使用者習慣調查大綱 65
附錄Ⅱ 老化試驗前後樣本平滑度數據 67
附錄Ⅲ 老化試驗前後樣本平滑度數據 70
中文專書
林功、箱崎睦昌 (2002),《膠彩畫材料與技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李欽賢(1993),《日本美術史話》,臺北市:雄師圖書。
徐小虎(1996),《日本美術史》,臺北市:南天書局。
施慧美 (1897),《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鄭惠伯(2005),《亞洲美術史》,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李雄揮(2014),《日本史》,臺南市:漢家出版社。
劉正字、盧崑宗 (2002),《木材塗裝工程》,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田民波(2003),《高密度封装基板》,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文期刊
郭禎祥、黃冬富 (1996),〈光復以來台灣膠彩畫風格之發展〉,《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曾得標 (1996),〈論膠彩畫之創作與風格〉,《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林明賢 (2009),〈戰後台灣膠彩畫風格的遞變─以省展為例〉,《承先啟後-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勤益科技大學。
李鴻儒 (1989),〈膠彩畫顏料知多少〉,《臺灣美術》,2(2):頁 35-44。
高永隆 (2011),〈解構台灣膠彩畫-透視礦物顏料、動物膠的美麗與虛幻〉,《臺灣美術》,85:頁 44-67。
郭禎祥、黃冬富 (1989),〈台灣膠彩畫的歷史發展〉,《臺灣美術》,2(2):頁 19-28。
黃鷗波 (1989),〈日本畫的過去與現況(上)〉,《臺灣美術》,2(2):頁 12-18。
廖雪芳(1977),〈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雄獅美術》72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頁46。
森 正夫 (2007),〈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戸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三號,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頁 1-74。

日文專書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文化財產保存學日本畫研究室(2002),《図解 日本画の伝統と継承―素材・模写・修復》,東京都:株式会社東京美術。
山根有三(1977),《日本美術史》,東京都:美術出版社。
辻惟雄(2007),《日本美術史》,東京都:美術出版社。
李貞慧(2016),〈亜熱帯台湾での膠彩画制作〉,公開研究会「膠ほか動物由来接着剤と文化財修復‐伝統材料を繋ぐ‐」,大阪府:天野山文化遺産研究所。

學位論文
許淑婷 (2011),〈論1985年以後台灣膠彩畫之當代性-以李貞慧、王怡然、饒文貞為例〉,台中:國立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禾 (2008),〈林之助膠彩畫「水影」之劣化與修復探討〉,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致慧 (1911),〈全色材料的耐候性研究─以台灣市售專家級水彩顏料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元 (2011),〈全色材料黏著劑耐候性研究:以臺灣開放空間彩繪木質文物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襄舜 (1911),〈廣告顏料的劣化與保存—以臺灣三種市售廣告顏料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達芬 (2008),〈日本屏風的保存修復研究-以日本六曲屏風「水墨孝親圖」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啟源 (2001),〈礦物顏料的製作演進與使用的研究-以膠彩畫為例〉,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網路電子資料
詹前裕,兩岸膠彩・重彩繪畫的交流與風格比較,2016年5月12日,取自http://cart.ntua.edu.tw/upload/st/200912/200912-14.pdf
詹前裕,KdMoFA關渡美術館:膠彩.重彩.岩彩-中國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2016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ZXNzYXkmRUlEPTc3JllZPTIwMDcmTVQ9NQ==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台灣平均相對濕度,2016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
李聰明,由「日本名畫文物展」談日本桃山時代狩野派的畫風對繪畫藝術的影響,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w3.sce.pccu.edu.tw/fujiart/report/doc ument/d8.htm
日本畫,維基百科,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7%95%AB#.E5.AE.89.E5.9C.9F.E6.A1.83.E5.B1.B1.E6.99.82.E4.BB.A3
障屏画,コトバンク,2017年7月3日,取自https://kotobank.jp/word/%E9%9A%9C%E5%B1%8F%E7%94%BB-7980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