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袁廣鳴作品:
1985《關於米勒的晚禱》
1987《離位》
1989《關於米勒的晚禱#2》
1992《關於米勒的晚禱#3》
1992《盤中魚》
1995《呼吸的黑光》
1998《難眠的理由》
1999《飛》
2002《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
2007《逝去中的風景-經過》
2011《逝去中的風景-經過II》
2011《在記憶之前》
2014《棲居如詩》
2014《能量的風景》
2016《沈睡中的典藏風景》
電影、錄像作品
Takis。《Gong》(1978)
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反轉電視:觀眾肖像》(Reverse Television: Portraits of Viewers)。 (1983)
蓋瑞·・希爾(Gary Hill)。《Between Cinema and a Hard Place》。 (1991)
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Déjà-Vu(2000)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五道電影難題》(The Five Obstructions)(2005)
——。《厄夜變奏曲》(Dogville)。(2003)
亞歷山大·蘇古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оку́ров)。《創世紀》(Russian Ark)(2002)
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不過就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 2016)
網路文獻
王柏偉。《〈時間、記憶與漫長的告別:袁廣鳴《在記憶之前》個展〉》。伊通公園。2011。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67/1148。
王嘉驥。〈《並不如詩的栖居 ──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個展〉》。伊通公園。2014,http://www.itpark.com.tw/people/critical_data/2/1976。
——---。〈《一種惴惴不安的憂懼──論袁廣鳴的錄影藝術〉》。伊通公園。2011。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1147
沈伯丞。〈《突如其來的崩壞-袁廣鳴的預知紀事〉》。Artalks,2014。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4121001。
郭昭蘭。〈《主體與檔案熱(三)--關於檔案與視覺性的思考〉》。Artalks,2017。http://talks.taishinart.org.tw/forum/2017040501
孫松榮。〈《可見之外:非歷史影像的未來〉》。Artalks,2015。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5062102。
學術論文
林怡秀。《影像的異域--身體::陳界仁影像作品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論文,2011
陳文瑤。《無人城市的騙局之外-談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2002。
期刊雜誌
Bellour, Raymond〈錄像烏托邦〉。林志明譯。《電影欣賞季刊》。117,2003。p.22-27。
——---。《影像呈現機器之爭》。林志明譯。《電影欣賞季刊》。117,2003。p.28-33。
Dubois, Philippe Dubois。李義達譯。《錄像思考電影所創造之物》。《電影欣賞季刊》。117,2003。p.46-56
Gunning, Tom。〈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電影藝術》。61, 2009。
Morris, Robert。〈"Notes on Sculpture"〉。Artforum。 Vol 4 。1966-2。p223
Ruby, Jay。"The Image Mirrored: Reflexivity and the Documentary Film",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Film Association。 Vol. 29, No. 4 , pp. 3-11
宋灝。《藝術實踐、逆再現與時間性──重觀袁廣鳴的《城市失格》》。《藝術觀點ACT》。no.44, 2010, pp.116-123。——---。《袁廣鳴錄像裝置與當代風景》。《藝術觀點ACT》。No52.2012,pp.17-23。
江凌青。《建築作為串連影像裝置與電影美學的關鍵以蔡明亮的作品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23期(2012):頁 51-78。——---。《數位時代的錄像藝術展示:從多元放映平台的興起到一種趨向敘事的策略》。《現代美術學報》,第26期(2013) :頁 37-61。
陳正才。〈錄像藝術脈絡初探〉。《電影欣賞季刊》。117,2003。頁 15-21。孫松榮。〈數位時代之前的臺灣錄影藝術簡史-從裝置、行為表演、雕塑到電影階段的試驗〉。《藝術觀點ACT》。No.59(2014) :頁8-16。——---。〈美術館與電影: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今藝術》。No.188 (2008.5):頁 170-176。
——---。〈台灣臺灣電影的新浪潮性〉。《電影欣賞》。No.140(2009.7-9):頁 45-53。
——---。〈評《電影與場面調度》〉。《電影欣賞季刊》。No.128(2006):頁 48-56。
——---。《美術館思考電影所創造之物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現代美術學報》。第19卷第4期(2010):頁 11-31 。
——---。《擴延地景的電影邊界:論蔡明亮從〈不散〉至影像裝置的非藝術性 》。《現代美術學報》。第23期。2012:頁 27-50
孫松榮、王柏偉。〈時空影語的境地開闢:袁廣鳴的錄像藝術之路〉。《藝術觀點ACT》。No.59(2014) :頁78-87。
鄭慧華。〈數位時代裡的煉金術: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今藝術》,No.113,2002,頁114-115。
中文書目
Aumont , Jacques,崔君衍、胡玉龍譯。《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蔡文晟譯。《當電影導演遇上電影理論》。五南出版社,2016。
Bazin , André 。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
Bordwell, David. & Kristin Thompson, ,曾偉楨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八版)》。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7。
Hayward, Susan。鄒贊、孫柏、李玥陽譯。《電影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Rascaroli, Laura,余天琦、洪家春、吳丹、馬然譯。《私人攝像機:主觀電影和散文影片》。金城出版社。
皮特・布魯內特。李曉君譯。《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台北市立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台灣臺灣:典藏藝術家庭。2006。
米歇爾・希翁。張艾弓譯。《聲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米歇爾・希翁。黃英俠譯。《視聽-幻覺的構建》。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曲德義編。關渡美術館。《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2015。
林松輝。譚以諾譯《蔡明亮與緩慢電影》。2016。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尚・米特里。《電影符號學質疑:語言與電影》2012。吉林出版社。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灣臺灣。五南。2014。
馬丁・海德格。((M.Heidegger))《人詩意的棲居》(Vorträge und Aufsätze, Pfullingen,1954) 《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陳維綱譯。東方出版社。
陳傳興。《木與夜孰長》。行人出版社。2009。
華特・本雅明。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國立台灣臺灣美術館。《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談論談》。台灣臺灣:國立台灣臺灣美術館。2012。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2015。聯經出版。
董冰峰、杜慶春、黃建宏、朱朱主編。《從電影看:當代藝術的電影痕跡與自我 建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羅蘭・巴特,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灣臺灣攝影工作室,1997。
蘇珊.桑塔格,黃燦然譯。《論攝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英文文獻
Bordwell, David. (2005). Figures traced in light: on cinematic stag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Mise en Scène and Film Style: From Classical Hollywood to New Media Art.2014. Palgrave Macmillan.
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2009
Bishop, Claire. 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 Tate.2010
Branigan , Edward & Warren Buckland,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FILM THEORY.2014. Routledge
Brunette, Peter & David Wills. Screen/Play:Derrida and Film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
Bruno, Giuliana . Public Intimacy: Architecture and the Visual Arts. Writing Architecture Seri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7
Claire Bishop. 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 Tate.2010
Comer , Stuart. Film and Video Art. (London: Tate, 2011)
Deleuze, Gilles. Cinéma 1: The Movement-Image.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 1986
Douglas, S. & Eamon, C. (2009). Art of projection. Ostfildern, Germany: Hatje Cantz.
Freud, Sigmund Freud. Trans By David Mclintock.The Uncanny,NY: Penguin. 2003.
Groys, Boris. On the Aesthetics of Video Installations, Stan Douglas (exhibition catalogue), 2001
Jeong, Seung-hoon. Cinematic Interfaces: Film Theory After New Media. Routledge, 2013.
Martin , Adrian. From Mise en scène to Dispositif. Between Film and Art: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termedial Cinema. 2012
Peter Brunette & David Wills.Screen/Play:Derrida and Film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
Rees , A. L. Rees, Expanded Cinema : Art, Performance, Film, 1 vols. (London: Tate,
2011)。
Wood, Robin. , Hitchcock's Films Revisit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Youngblood , Gene, Expanded Cinema (London: Studio Vista, 1970).
Perkins, V.F. The Return of Movie, 1975.
Žižek, Slavoj Žižek.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acan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Hitchcock).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