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8: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凱榛
研究生(外文):Kai-Chen Tsao
論文名稱:生命中存在的野性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isting wildness in Life
指導教授:蔡懷國蔡懷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i-Kuo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2
中文關鍵詞:野性原欲
外文關鍵詞:wildnessero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繪畫,是讓精神解放、心靈自由的管道,讓我的心可以變得透澈,是活在這世上以本我示人的生存方式,也是靈魂可以每天飛翔探索未知的方式。當我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痛苦或迷惑時,我就畫畫,畫畫的當下心是透澈明亮的,不處在過去也不處在未來,只有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作品活在同一個時空,整個世界都是off的。而我認為藝術,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所以我試著以自己目前所能達到的各種技法來表達我對生命的熱愛,也在繪畫中達到忘我,讓自己的精神超越、解脫。

每日晨間我習慣以紙筆塗鴉,主要以墨汁和代針筆為媒材,偶爾會輔以自動鉛筆、水彩和色鉛筆,皆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文具店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將我對生活與愛情的煩惱、傷痛、迷惑都透過塗鴉宣洩出來,有時是看著影像描繪,有時則是無意識地塗鴉,我沒有預設畫面的結果,只是任思緒感受流動,一邊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也一邊和自己內心對話,透過具有些微水分的工具來塗鴉對我來說是每日晨間很棒的心靈療癒旅程,畫完之後,覺得內在被好好地療癒了。

我從藝術創作、哲學思考和觀察自然的角度不斷詢問自己,什麼是身而為人最大的自由和快樂?我又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得到那樣的自由和快樂?我想透過藝術創作表達的是,人體是具有神性的,像日月星辰、山川、海洋一樣神秘且屬於大自然,人的身體潛藏遠古的秘密,傾聽身體的聲音有著來自天地、宇宙與神祇的啟示,人類其實只是存在地球上的其中一種動物,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著與生俱來的動物本質,而這帶著瘋狂本質的天生野性並不屬於文明管轄的範疇,如果懂得聆聽來自身體純粹的野性呼喚,不壓抑身體的原始慾望,就能運用東方禪學的概念,簡單專注活在當下:「人處在當下,不活在過去或未來的某一個點,虛妄會像冰霜一樣消失。」

畫畫,對我來說是最能專注身體、好好碰觸自己內心的方式,而專注自己身體就是活在當下,了解只有身體和當下的時間是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可以全心投入人生這個遊戲的工具。
目錄
摘要……………………………………………………………………………..1
謝辭……………………………………………………………………………..3
前言………………………………………………………………………………5
第一章 思考原點與創作動機
第一節 觀看與思考的焦點……………………………………………….7
第二節 身體與原欲……………………………………………………….9
第三節 生命野性與繪畫純粹性的關係………………………………..11
第二章 研究興趣與創作風格
第一節 人體動態素描、現代舞蹈與東方禪學…………………………13
第二節 學習背景與喜愛的藝術家………………………………………20
第三節 從彩色過渡到黑白………………………………………………24
第四節 動植物與女人的形象意義………………………………………28
第三章 創作狀態
第一節 獨處與冥想………………………………………………………36
第二節 釋放階段…………………………………………………………37
結語……………………………………………………………………………39
作品圖錄………………………………………………………………………41
參考作品………………………………………………………………………50
參考文獻………………………………………………………………………54
附錄…………………………………………………………………………… 56
1.翁托南〮阿鐸 (2003),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台北市:聯經。
2.約翰〮伯格 (2010),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
3.多明妮克‧洛羅(2014),張之簡譯。《理想的簡單生活》。台北市:如果出版。
4.史作檉 (2014),《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5.歐文〮亞隆 (2003),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6.史作檉 (2006),《聆聽原始的畢卡索》。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7.布施英利 (2014),梁若琦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台北市:如果出版。
8.陶馥蘭 (1996),《身體書》。台北市:萬象。
9.史作檉 (2011),《看見真實心靈的杜布菲》。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0.史作檉 (2008),《水墨十講 哲學觀畫》。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1.史博館編委會 (1998),《尚〮杜布菲回顧展1919-1985》。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12.何政廣主編,李依依編譯 (2013),《反美學的現代藝術大師-杜布菲Jean Dubuffet》。台北市:藝術家。
13.何恭上編 (2000),《美妙的芭蕾》。台北市:藝術圖書。
14.茱莉亞‧克麥隆 (2010),鍾清瑜譯。《創作, 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15.Frank Whitford (1997),王昭文譯,《席勒》,台北市:遠流。
16.李維菁 (2004),《席勒:維也納表現派天才畫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17.梅洛龐蒂 (2007),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8.茱莉亞‧克麥隆 (2010),韓良憶譯,《創作, 怎麼搞的》。台北市:大塊文化。
19.韓星姬 (2014),尹嘉玄譯,《心理醫師媽媽告訴女兒的31件事》。台北市:城邦商業週刊。
20.保羅‧福塞爾 (2015),何縱譯,《惡俗–美國社會偽裝優雅的種種愚蠢》。台北市:橡實文化。
21.高千惠 (2014),《第三翅膀 藝術觀念及其不滿》。台北市:典藏。
22.康雅筑 (2015),《織物地圖》。台北市:田園城市。
23.謝東山 (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論文:
鍾江澤(2009),《大肉身-身體感知的表現性》。台北市:台北藝
術大學碩士論文。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