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 執行小組。
王欣宜(2007)。國小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55-79。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 政學報,20,129-159。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 5-19。王國羽(2013)。障礙立法發展與法律權益。載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101-128)。臺北:巨流。
王婉如(2001)。博物館智能障礙導覽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何青蓉(1996)。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臺北: 師大書苑。
何青蓉、黃淑芬(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何盈婷(2012)。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習注意力持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何國華(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余嘉盈(2013)。博物館與視障團體合作關係之探討–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 然學友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臺北。周月清(2005)。發展智能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生活:美英兩國探討比較。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39-196。林怡吟(2015)。運用藝術治療促進自閉症者之社交技巧。諮商與輔導,(353), 27-30。林彩岫(1997)。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 11(4),27-30。
林萬億(2010)。社會福利。臺北:五南出版。
林韶昀(2010)。彰化縣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敎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林燕玲、呂淑美、林子建(2011)。應用 ICF 作為建構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效能指標之可行性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18,24-33。林寶貴(2013)。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過程中使用者問題之探討。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19-46。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敎育活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高敏瑛(2004)。博物館舉辦視覺障礙教育活動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高慧雲(2006)。輕度智能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現況初探。身心障礙研究,4(3),172-180。高慧雲(2006)。輕度智能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現況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4),172-180。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導覽手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榮耀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特輯。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張恆豪、蘇峰山(2013)。西方社會障礙歷史與文化。載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11-42)。臺北:巨流。
張美珍(2002)。從建構主義取向探究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規劃設計。科技博物, 6(6),19-30。張美華、簡端良(2009)。認知行爲改變策略在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攻擊行爲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0),51-91。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臺北:文史哲。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
曹純瓊(2001)。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臺北:心理。
許玉明(2007)。博博物館對身心障礙兒童之教育活動-以世界宗教博物館「小天使專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臺北。郭為藩(2002)。特殊教育心理與教育。臺北:心理。
陳佳利(2003)。博物館、多元文化、與社會參與平等-以英國的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1),139-148。陳佳利(2012)。揭露隱藏的歷史:評《再現身心障礙:博物館的實踐與能動性》。博物館與文化,第四期,205-211。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臺大。
陳佳利、張英彥(2012)。博物館與身心障礙團體之文化參與權─英國與臺灣的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6(2),89-109。陳素華(2008)。博物館身心障礙兒童教育活動之啟動與發現:世界宗教博物館「小天使專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 7-18。傅莉雯(2005)。視覺障礙觀眾之博物館經驗:以「樂透-可見與不可見」特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黃文慧、林幸台(2007)。從 ICF 演變檢視我國特殊教育障別系統。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7, 89-108。黃清林(2015)。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改善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源協、蕭文高(2013)。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雙葉。
黃寶、吳佩霖、楊士賢、王仁宏、樊志成、郭惟致、梁忠詔。(2014)。2011 年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計畫結果分析。台灣復健醫學雜誌,42(1),31-40。
劉人鵬(2014)。沒有眼睛可以跳舞嗎?—汙名、差異與健全主義。載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9-35。臺北:蜃樓。
劉婉珍(2001)。以展覽為核心的博物館課程。博物館學季刊,15(4),3-18。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
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19-28。蔡怡姿(2011)。多媒體結合同儕教導之社交技巧方案對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臺北特教新知通訊,6(1),1-4。盧玉真、李翠玲(2013)。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策略與運用。雲嘉特教期刊,(17),38-47。盧昭蓉(1998)。陪他一段-淺談身心障礙者的導覽服務。科技博物,2(4),100-103。蕭雯夏(2009)。美術館身心障礙教育活動之研究:以美國東部美術館選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中大學。
二、 外文中譯本
Altrichter, H., Posch, P., &Smoekh, B.(200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蕭幸玲、林益民、廖新春、林容秀、許維素、黃宜敏,合譯)。臺北:遠流。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2001)。零障礙博物館(桂雅文、胡華真等譯)。 臺北:五觀。
Banks, J. A., & Banks, C. A. M.(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合譯)。臺北:心理。
Burcaw, G. E.(2000)。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等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Diamond, J.(2005)。評量實用的指南:博物館與其他非正式教育環境之工具。(徐純譯)。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Falk, J. H., & Dierking, L. D.(2001)。博物館經驗(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合譯)。臺北:五觀。
Goffman, E.(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曾凡慈譯)臺北:群學。
Hopper-Greenhill, E.(1987)。博物館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課題(劉和義譯)。 博物館學季刊,1(3),9-16。
Howard Gardner(2008)。多元智能(李乙明、李淑貞合譯)。臺北市:五南。
Lofland, J., & Lofland, L. H.(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合譯)。臺北:學富。
Oliver, M. &Sapey, B.(2014)。身心障礙者社會工作第四版(葉琇珊、陳汝君譯),臺北:心理。
Sandell, R.(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抗拒(陳佳利、城菁汝合譯)。博物館學季刊,17(1),39-147。
三、 外文部分
Hein, G. E. (2002).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1991).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ooper-Greenhill,E.(1999). Educa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in Museums.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Routledge.
McGinnis, R. (1999). The disabling society.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278-287.London:Routledge.
Sandell, R. (2007). Museums, prejudice and the reframing of difference. London: Routledge.
Shakespeare, T. (2006).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The disability studies reader, 2, 197-204. London: Routledge.
Shuh, J.H. (1999).Teaching Yourself to Teach with Objects. In Hooper-Greenhill, E.(Ed),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80-91.London: Routledge.
四、參考網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友善平權政策。取http://www.nmth.gov.tw/content_92.html(瀏覽日期:2015/12/25)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瀏覽日期:
2015/12/15)
ICOM博物館定義。取自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瀏覽日期:2015/10/26)
特殊教教育法。取自教育部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36(瀏覽日期:2015/12/15)
高中職以下階段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實施普通教育課程領域之調整應用手冊。取自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rinciple_002/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code/002/kind_code/001(瀏覽日期:2015/12/26)
紙船範例。取自http://en.origami-club.com//easy/vehicle/yacht/yacht/index.html(瀏覽日期:2015/12/26)
博物館事業推展補助計畫。取自文化部http://grants.moc.gov.tw/Web/Normal.jsp?B=192(瀏覽日期:2016/10/26)
博物館定義。取自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瀏覽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