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gdadli, S. & Arrigoni, L.(2005).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Venice Biennial: Analysing the Market for Periodic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7(3), 22-31.
Baker, Chris (2010).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二版)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Dean, David (1996).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Ferguson, Bruce & Greenberg, Reesa & Nairne, Sandy (1997). Mappin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rt & Design, No, 52, 30-37.
Hoffmann, Jens & Lind, Maria (2011). To Show or Not to Show. Mousse Contemporary Art Magazine, 33.
Ho, Rui An (2002).退出威尼斯雙年展的新加坡(Singapore Withdraws From The Venice Biennale,陳玲娜譯)。典藏今藝術,244,96。(原作2012年出版)
Jordan, Glenn & Weedon, Chris (1995). Cultural Politics: Class, Gender, 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Mass. : Blackwell.
Luke, Timothy(2002). Museum Politics: Power Plays at the Exhibition.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incola, Paula (2006). What Makes A Great Exhibition? Philadelphia:Philadelphia Exhibition Initiative.
Mulazzani, Marco (2014). Guide to the Pavilions of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887 (2nd ed.). Milano : Electa architecture.
Martini, Vittoria (2009). A Brief History of I Giardini: Or A Brief History of the Venice Biennale Seen from the Giardini (Jennifer Knaeble, Trans.) Barcelona: Acta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5).
McLean, Kathleen (2001).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展覽(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徐純譯)。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
Staniszewski, Mary Anne (1998). The Power of Display: A History of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Tagg, John (1979). A Socialist Perspective on Photographic Practice. Three Perspective on Photographic Practice. London: Hayward Gallery &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O''Neill, Paul (2007). The Curatorial Turn: From Practice to Discourse.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Intellect.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台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7。王焜生(2005)。走過一百年,橫跨三世紀–威尼斯雙年展。典藏今藝術,153,93-95。王嘉驥(2005)。觀察、短評、經驗–體制觀察 王嘉驥訪談內容(訪談整理:鄭慧華、王焜生、游崴)。典藏今藝術,155,80。
王嘉驥(2013)。我對北美館「雙展辦」的認識、觀察與分析—從「台北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談起。典藏今藝術,244,68-71。石瑞仁(1999)。「意亂情迷」到水都—從威尼斯雙年展及台灣館談起。現代美術, 84,13-16。石瑞仁(2015)。2015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蒼生問-張耀煌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
朱惠良(2004)。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上網日期:2016.2.7,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1.htm。
朱逸庭(2009)當代藝術競技場2009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側記。典藏今藝術,202,125。
李立鈞(2011)。Reread威尼斯雙年展。典藏今藝術,266,108-109。
李明珠(2007)。今日博物館之展覽規劃及挑戰。檔案季刊,6(3),19-31。呂佩怡(2000)。後九年代台北市立美術館國際策展的「本土/國際」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呂佩怡(2001)。誰在想像台灣特性?威尼斯雙年展策略探討。現代美術學報,4,125-151。
呂佩怡(2003)。回首向來蕭瑟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五年回顧1995-2003。典藏今藝術,128,68-72。呂佩怡(2013a)。雙括號裡的『台灣館』1995-2013。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典藏今藝術,244,64-67 。
呂佩怡(2013b)。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典藏今藝術,244,82-83
呂佩怡(2013c)。國家館的欲望之翼: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台灣館』與(中國)香港館。 2013亞洲藝術學術論壇DELTAIII 亞洲生活手勢: 手勢作為方法 論文集,87-102。
呂佩怡(2015)。紙上作業的徵選策展案機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例。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台北:典藏。
呂岱如主編(2013)。這不是一座台灣館。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林平(1994)。更為精緻的展覽現實。現代美術,57,21-22。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季刊,19(1),29-37。
林平(2011)。國際戰略與後勤補給-2011威尼斯雙年展觀察報告。現代美術, 159,34-45。林平(2015)。館長序。吳天章:別說再見:威尼斯雙年展.第56屆,頁05。再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宏璋(2010)。「台灣館」作為一個展演機制。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995-2007,62-6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惺嶽(1994)。美術本土化的釋疑及伸論。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頁 304。台北市:雄獅圖書。
典藏今藝術(2002)。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歸壘」。典藏今藝術,113,24。
范迪安(2003)。「造境」的時代。典藏今藝術,129,86-88。吳垠慧、黃佩珊(2012)。威尼斯雙年展 台灣館爭議 龍應台跳出來。中國時報,藝文副刊。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吳垠慧(2014)。台灣館大變革只推1藝術家。中國時報,藝文副刊。上網日期: 2015.8.31,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南條史生(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潘廣宜、蔡青雯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高森信男(2013)。假如世界改變了?從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到新加坡雙年展的大策略。典藏今藝術,463,286-289。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0)。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編著(2003)。藝術管理(二版)。台北:五南。
凌公山(2005)。博物館政策之研究。關渡通識學刊,1,79-112。凌美雪(2009年12月22日)。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北美館壟斷當代藝術列榜首。自由時報,副刊。上網日期:2015.10.30,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360566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凌美雪(2009)。威尼斯古教堂楊茂林變身卡漫神廟。民生報,副刊。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msnews.n.yam.com/
莊偉慈(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事件始末。藝術家雜誌,452-147。陳小凌(2011)。未來通行證 陸蓉之「封山」進威尼斯。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foundation.uneec.com/Exhibitions-news-2.html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界仁(2005)。觀察、短評、經驗–體制觀察 陳界仁訪談內容(訪談整理:鄭慧華、王焜生、游崴)。典藏今藝術,155,81。
陳淑鈴、胡慧如(2010)。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5-2007。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頁10-2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淑鈴、胡慧如(2013)。編年‧卅‧美術館。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縣:空大。
張榮輝(2001)。威尼斯雙年展籌備座談紀錄(一)。現代美術雙月刊,96,28-77。
黃才郎(2001)。遇見六月的普里奇歐尼宮。典藏今藝術,103,32-36。
黃光男(1988)。我們在圓山旁成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五週年簡介(頁7-8)。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8)。博物館行銷策略(再版)。台北市:藝術家。
黃海鳴(2005)。要改變位置就澈底一點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獎觀察團報告。典藏今藝術,155,85-88。黃海鳴(2009)。穩定的成長擴張或獨占演出模式的形成──歷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發展、回顧與反思。現代美術,147,82-91。黃海鳴(2013)。館長序。這不是一座台灣館,頁6-7。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游崴(2005)。另一個台灣觀點。典藏今藝術,153,105。
葉佳蓉(2013)。在藝術文化交流之上的國家品牌行銷——談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各參展單位的宣傳策略。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venicebiennaletaiwan.org/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芳薇(2013)。威尼斯台灣館外籍藝術家事件。典藏今藝術,244,86-87。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55-64。熙言(2015)。精心甄選 細緻佈展。澳門雜誌,文化藝術。上網日期:2015.12.01,網址: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844
廖新田(2010)。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田園城市。
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樊婉貞(2011)。回歸藝術才是國家外交的軟實力。藝術家,434,178-179。
鄭慧華(2005)。威尼斯雙年展專輯(三)。典藏今藝術,155,66。
鄭慧華(2011)。策展專業 V.S. 官僚機制──從本屆威尼斯台灣館策展工作談起。典藏今藝術,230,124-127。
鄭慧華(2015)。威尼斯雙年展─資本魅影和崩毀的世界預言。現代美術,178,79-87。
蕭瓊瑞(2013)。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文化。
蕭淑文主編,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工作手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工作手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蕭阿勤(2012)。追求國族:198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思想,22,85-110。盧玄玉(2005)。直島與赫島。典藏今藝術,155,89-91。
賴瑛瑛(2008)。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館長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市。賴瑛瑛(2011)。國際展覽的藝術價值。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學的考察,頁109-140。台北市:藝術家出版文化。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蘇昭英編(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羅欣怡(2011)。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台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孫曉嵐(2002)。現代美術館展覽與國族認同論述 -以 1983至 1994年間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新聞稿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a)。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行前記者會新聞稿。2009年5月18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b)。「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遴選辦法說明新聞稿。2009年10月16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c)。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遴選辦法說明新聞稿。2009年10月27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a)。《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行前記者會新聞稿。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b)。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議題相關說明新聞稿。2012年11月27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c)。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2012年11月19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網站資料
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網站(2015)。上網日期:2015.8.18,網址:http://www.labiennale.org/en/art/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官方網站(2015)。上網日期:2015.12.01,網址: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Theme.aspx?id=4&ddlLang=zh-tw
文化部網站(2016)。上網日期:2016.2.7,網址:http://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