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6: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思吟
研究生(外文):Sih-Yin, Hung
論文名稱: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設置及其展覽規劃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stablishment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of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指導教授:廖仁義廖仁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I L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
外文關鍵詞:Venice Biennale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Taipei Fine Arts MuseumExhibition Plan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意圖探索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重要指標之一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在歷經二十年的發展與執行,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動與主導下,其整體展覽的規劃、原則與政策。換言之,本研究以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研究對象,時間範圍從1995年至2015年,討論台灣館的設置、展覽規劃及其背後展覽依循的政策原則。
研究中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涉及的相關資料,並從文化政治、文化政策、展示理論三個面向進行探討與分析。首先從北美館對台灣館設置的動機與目的為起始,探究這些目標在時空的轉換中是否有所變動;再者討論台灣館於不同階段展覽規劃之演變與影響展覽規劃改變的重要因素;並從中探索歷屆台灣館背後依循的政策原則。整體而言,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設置是北美館以專業網絡來對社會需求所做出的具體回應,亦反映了1990年代台灣對於國際地位的企求。而這些年來,從其目的的演變以及展覽規劃的嘗試中,可發現北美館持續以透過藝術展覽呈現台灣能見度為其佈局台灣館於國際藝術場域的原則,卻突顯關於台灣館背後文化政策的研究與論述長期欠缺。
最後建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未來發展,需要有一個具有國際視野並能兼具國家整體藝術生態的文化政策,來作為通盤思考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與推廣的依歸。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in terms of exhibition establishment,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the policies of it from 1995 to 2015, as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has been executed by Taipei Fine Arts Museum(TFAM) for two decades and plays as an indicator in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By utiliz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for data collecting,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perspectives: culture politics, culture policy and display theory. First,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wan Pavilion from TFAM’s position, and explores if the objective has been chang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for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and what play the ke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ecision-making. By doing this, the policies and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planning can be clarified and understood. Overall,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network of TFA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wan Pavilion has been functioned as a concrete response to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reflecting Taiwan''s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the 1990s. Over the years, from the evolution of purpose and the attempt of exhibition plann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FAM endeavors to enhance ‘Taiwan''s visibility’ as their main task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Taiwan Pavil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scene continuously. However, such a condition suggests the alternative question: the lack of the study and the discourse of cultural policy behind the Taiwan Pavilion for a long time.
A consequence of this view is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may need a cultural policy, consider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overall national artistic ecology simultaneously to operate as a comprehensive guidance for the dir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展覽的學理 14
第二節 展覽規劃與台灣館展覽機制 24
第三節 相關論文研究 30
第三章 威尼斯雙年展與台灣館的設置 35
第一節 威尼斯雙年展 35
第二節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設置 46
第四章 台灣館的設置與展覽規劃之分析 59
第一節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動機與目的 59
第二節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規劃的演變 71
第三節 小結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 101
文獻參考 103
附錄 111
附錄1.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歷屆資料列表(1995-2015年) 111
附錄2. 訪談逐字稿 115
Bagdadli, S. & Arrigoni, L.(2005).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Venice Biennial: Analysing the Market for Periodic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7(3), 22-31.
Baker, Chris (2010).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二版)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Dean, David (1996).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Ferguson, Bruce & Greenberg, Reesa & Nairne, Sandy (1997). Mappin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rt & Design, No, 52, 30-37.
Hoffmann, Jens & Lind, Maria (2011). To Show or Not to Show. Mousse Contemporary Art Magazine, 33.
Ho, Rui An (2002).退出威尼斯雙年展的新加坡(Singapore Withdraws From The Venice Biennale,陳玲娜譯)。典藏今藝術,244,96。(原作2012年出版)
Jordan, Glenn & Weedon, Chris (1995). Cultural Politics: Class, Gender, 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Mass. : Blackwell.
Luke, Timothy(2002). Museum Politics: Power Plays at the Exhibition.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incola, Paula (2006). What Makes A Great Exhibition? Philadelphia:Philadelphia Exhibition Initiative.
Mulazzani, Marco (2014). Guide to the Pavilions of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887 (2nd ed.). Milano : Electa architecture.
Martini, Vittoria (2009). A Brief History of I Giardini: Or A Brief History of the Venice Biennale Seen from the Giardini (Jennifer Knaeble, Trans.) Barcelona: Acta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5).
McLean, Kathleen (2001).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展覽(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徐純譯)。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
Staniszewski, Mary Anne (1998). The Power of Display: A History of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Tagg, John (1979). A Socialist Perspective on Photographic Practice. Three Perspective on Photographic Practice. London: Hayward Gallery &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O''Neill, Paul (2007). The Curatorial Turn: From Practice to Discourse.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Intellect.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台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7。
王焜生(2005)。走過一百年,橫跨三世紀–威尼斯雙年展。典藏今藝術,153,93-95。
王嘉驥(2005)。觀察、短評、經驗–體制觀察 王嘉驥訪談內容(訪談整理:鄭慧華、王焜生、游崴)。典藏今藝術,155,80。
王嘉驥(2013)。我對北美館「雙展辦」的認識、觀察與分析—從「台北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談起。典藏今藝術,244,68-71。
石瑞仁(1999)。「意亂情迷」到水都—從威尼斯雙年展及台灣館談起。現代美術, 84,13-16。
石瑞仁(2015)。2015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蒼生問-張耀煌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
朱惠良(2004)。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上網日期:2016.2.7,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1.htm。
朱逸庭(2009)當代藝術競技場2009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側記。典藏今藝術,202,125。
李立鈞(2011)。Reread威尼斯雙年展。典藏今藝術,266,108-109。
李明珠(2007)。今日博物館之展覽規劃及挑戰。檔案季刊,6(3),19-31。
呂佩怡(2000)。後九年代台北市立美術館國際策展的「本土/國際」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呂佩怡(2001)。誰在想像台灣特性?威尼斯雙年展策略探討。現代美術學報,4,125-151。
呂佩怡(2003)。回首向來蕭瑟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五年回顧1995-2003。典藏今藝術,128,68-72。
呂佩怡(2013a)。雙括號裡的『台灣館』1995-2013。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典藏今藝術,244,64-67 。
呂佩怡(2013b)。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典藏今藝術,244,82-83
呂佩怡(2013c)。國家館的欲望之翼: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台灣館』與(中國)香港館。 2013亞洲藝術學術論壇DELTAIII 亞洲生活手勢: 手勢作為方法 論文集,87-102。
呂佩怡(2015)。紙上作業的徵選策展案機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例。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台北:典藏。
呂岱如主編(2013)。這不是一座台灣館。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林平(1994)。更為精緻的展覽現實。現代美術,57,21-22。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季刊,19(1),29-37。
林平(2011)。國際戰略與後勤補給-2011威尼斯雙年展觀察報告。現代美術, 159,34-45。
林平(2015)。館長序。吳天章:別說再見:威尼斯雙年展.第56屆,頁05。再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宏璋(2010)。「台灣館」作為一個展演機制。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995-2007,62-6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惺嶽(1994)。美術本土化的釋疑及伸論。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頁 304。台北市:雄獅圖書。
典藏今藝術(2002)。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歸壘」。典藏今藝術,113,24。
范迪安(2003)。「造境」的時代。典藏今藝術,129,86-88。
吳垠慧、黃佩珊(2012)。威尼斯雙年展 台灣館爭議 龍應台跳出來。中國時報,藝文副刊。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吳垠慧(2014)。台灣館大變革只推1藝術家。中國時報,藝文副刊。上網日期: 2015.8.31,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南條史生(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潘廣宜、蔡青雯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高森信男(2013)。假如世界改變了?從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到新加坡雙年展的大策略。典藏今藝術,463,286-289。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0)。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編著(2003)。藝術管理(二版)。台北:五南。
凌公山(2005)。博物館政策之研究。關渡通識學刊,1,79-112。
凌美雪(2009年12月22日)。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北美館壟斷當代藝術列榜首。自由時報,副刊。上網日期:2015.10.30,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360566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凌美雪(2009)。威尼斯古教堂楊茂林變身卡漫神廟。民生報,副刊。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msnews.n.yam.com/
莊偉慈(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事件始末。藝術家雜誌,452-147。
陳小凌(2011)。未來通行證 陸蓉之「封山」進威尼斯。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foundation.uneec.com/Exhibitions-news-2.html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界仁(2005)。觀察、短評、經驗–體制觀察 陳界仁訪談內容(訪談整理:鄭慧華、王焜生、游崴)。典藏今藝術,155,81。
陳淑鈴、胡慧如(2010)。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5-2007。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頁10-2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淑鈴、胡慧如(2013)。編年‧卅‧美術館。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縣:空大。
張榮輝(2001)。威尼斯雙年展籌備座談紀錄(一)。現代美術雙月刊,96,28-77。
黃才郎(2001)。遇見六月的普里奇歐尼宮。典藏今藝術,103,32-36。
黃光男(1988)。我們在圓山旁成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五週年簡介(頁7-8)。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8)。博物館行銷策略(再版)。台北市:藝術家。
黃海鳴(2005)。要改變位置就澈底一點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獎觀察團報告。典藏今藝術,155,85-88。
黃海鳴(2009)。穩定的成長擴張或獨占演出模式的形成──歷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發展、回顧與反思。現代美術,147,82-91。
黃海鳴(2013)。館長序。這不是一座台灣館,頁6-7。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游崴(2005)。另一個台灣觀點。典藏今藝術,153,105。
葉佳蓉(2013)。在藝術文化交流之上的國家品牌行銷——談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各參展單位的宣傳策略。上網日期:2015.8.31,網址:http://www.venicebiennaletaiwan.org/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芳薇(2013)。威尼斯台灣館外籍藝術家事件。典藏今藝術,244,86-87。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55-64。
熙言(2015)。精心甄選 細緻佈展。澳門雜誌,文化藝術。上網日期:2015.12.01,網址: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844
廖新田(2010)。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田園城市。
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樊婉貞(2011)。回歸藝術才是國家外交的軟實力。藝術家,434,178-179。
鄭慧華(2005)。威尼斯雙年展專輯(三)。典藏今藝術,155,66。
鄭慧華(2011)。策展專業 V.S. 官僚機制──從本屆威尼斯台灣館策展工作談起。典藏今藝術,230,124-127。
鄭慧華(2015)。威尼斯雙年展─資本魅影和崩毀的世界預言。現代美術,178,79-87。
蕭瓊瑞(2013)。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文化。
蕭淑文主編,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工作手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工作手冊。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蕭阿勤(2012)。追求國族:198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思想,22,85-110。
盧玄玉(2005)。直島與赫島。典藏今藝術,155,89-91。
賴瑛瑛(2008)。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館長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市。
賴瑛瑛(2011)。國際展覽的藝術價值。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學的考察,頁109-140。台北市:藝術家出版文化。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蘇昭英編(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羅欣怡(2011)。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台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孫曉嵐(2002)。現代美術館展覽與國族認同論述 -以 1983至 1994年間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新聞稿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a)。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行前記者會新聞稿。2009年5月18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b)。「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遴選辦法說明新聞稿。2009年10月16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c)。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遴選辦法說明新聞稿。2009年10月27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a)。《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行前記者會新聞稿。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b)。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議題相關說明新聞稿。2012年11月27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c)。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2012年11月19日,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
網站資料
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網站(2015)。上網日期:2015.8.18,網址:http://www.labiennale.org/en/art/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官方網站(2015)。上網日期:2015.12.01,網址: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Theme.aspx?id=4&ddlLang=zh-tw
文化部網站(2016)。上網日期:2016.2.7,網址:http://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712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55-64。
2. 黃海鳴(2009)。穩定的成長擴張或獨占演出模式的形成──歷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發展、回顧與反思。現代美術,147,82-91。
3. 黃海鳴(2005)。要改變位置就澈底一點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獎觀察團報告。典藏今藝術,155,85-88。
4. 莊偉慈(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事件始末。藝術家雜誌,452-147。
5. 凌公山(2005)。博物館政策之研究。關渡通識學刊,1,79-112。
6. 范迪安(2003)。「造境」的時代。典藏今藝術,129,86-88。
7.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8. 林平(2011)。國際戰略與後勤補給-2011威尼斯雙年展觀察報告。現代美術, 159,34-45。
9. 呂佩怡(2003)。回首向來蕭瑟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五年回顧1995-2003。典藏今藝術,128,68-72。
10. 李明珠(2007)。今日博物館之展覽規劃及挑戰。檔案季刊,6(3),19-31。
11. 石瑞仁(1999)。「意亂情迷」到水都—從威尼斯雙年展及台灣館談起。現代美術, 84,13-16。
12. 王嘉驥(2013)。我對北美館「雙展辦」的認識、觀察與分析—從「台北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談起。典藏今藝術,244,68-71。
13. 王焜生(2005)。走過一百年,橫跨三世紀–威尼斯雙年展。典藏今藝術,153,93-95。
14.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台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7。
15. 蕭阿勤(2012)。追求國族:198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思想,22,8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