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6)。104年簡易生命表。取自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11087。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鶴森、余能信、李美玲、莊蕙鴻、陳牧如、陳志一、楊傳宗、楊綺麗、蔡忻林、謝芳怡、蕭玉琴、顏麗娟(2015)。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手冊,新北市:康軒。
台大公衛學院(2017)。臺灣人健康危害因子排行。取自http://coph.ntu.edu.tw/zh_tw/news/Featured_Stories。
朱啟華(2013)。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午餐辦理現況及改進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江美玲(2015)。國中生預防便秘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天天吃米飯、營養有夠讚。取自 http://www.coa.gov.tw/ws.php?id=23275&print=Y。
行政院衛生署(2011)。每日飲食指南。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幸娟、洪淑怡、葉乃華、張新儀、潘文新(2012)。台灣地區國高中學生飲食現況—2010~2011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公衛聯合年會研討會:衛生與福利之整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綜合大樓。
吳冠儀(2012)。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營養態態及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市。呂勝瑛、黃绣婷(2008)。電視媒體輔助教學於改善國小學童的飲食習慣之成效研究。稻江學報,3(2),195-210。
李佳容、溫春琳、蔡美月、王齡儀、劉美嬌、王思惠、王琤惠、吳姿瑩、林佳慧、盧奕利(2016)。國中綜合活動教師手冊,新北市:康軒。
李岳霞(2012)。新鮮事/在家吃飯的家庭較健康。親子天下雜誌,34。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2581。
李怡真、莊漢宗(2016)。父母影響學齡兒童之身材-以飲食與生活習慣為中介效果。慈濟科技大學學報,2,1-22。李明禹(2000)。台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李明禹、李蘭、潘文涵、林薇(2001)。台灣地區青少年的飲食型態。健康促進通訊,15,2-7。
李茂興、余伯泉(2003)。社會心理學 (最新版)。臺北市:弘智。
李冠瑩、吳志豪、夏淑琴、許政智、章志昇、黃禎貞(2014)。國民小學6上健康與體育教學指引,台南市:翰林。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8)。民眾之營養飲食知識及飲食行為結果. 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行政院衛生署,129-14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2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臺灣兒童偏食情形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2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1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台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1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3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在家吃飯最幸福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24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5)。兒少消費現況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2/76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5)。兒童飲食習慣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77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台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ctivity_detail/169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調查。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861。
杭極敏、楊小淇、劉貴雲、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三):高中職。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2),34-42。
杭極敏、楊小淇、洪華君、陳立梅、徐彩莉、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四):大專院校。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3),76-84。林志仁(2010)。學校午餐公辦民營改公辦公營對滿意度之研究—以苗栗縣新興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新竹市。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台灣地區四至十二歲兒童之飲食習慣與型態。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81-97。
林佳蓉、楊小淇、杭極敏、許惠玉、林薇(2008)。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1):幼兒園所。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33(3),89-96。林明舜、黃韶顏、丁一倫、倪維亞、黃啟揚、劉姚伶、廖成文(2012)。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營養態度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8(1),1-26。林姿伶(2001)。台灣地區18-64歲國人飲食型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林彥均、周育伶、鄭淑仁(2011)。健康體重課程對肥胖女學生體重管理與身體適能成效研究-以新竹女中爲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245- 256。林致信(2004)。台灣夜市餐飲文化之探討。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九屆(2004 / 12 / 31),19-48。
林晉勗、朱珊瑩、李秀娟、林師模(2015)。臺灣便利商店能源使用效率影響因素分析。台電工程月刊,808,48-67。林淑惠、黃韞臻(2010)。大學生體型和健康自覺與飲食習慣之相關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5),37-60。林湜婷(2006)。台南市居民飲食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台南市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南市。林琴雲(2008)。臺北市國中生營養知識、盒餐品質重視度與用餐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林達雄(2009)。孩子的早餐怎麼吃。健康世界,279,6-9。
林薇、杭極敏、王瑞蓮、賴苡汝、楊小淇(2010)。大專院校飲食營養環境及大學生飲食型態調查計畫。取自 http://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9811。
林薇、楊小淇、杭極敏、潘文涵(2006)。台灣國小學童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台灣國小學童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結果。行政院衛生署,71-112。
邱淑宜(2013)。青年加盟創業歷程之研究-以連鎖加盟餐飲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營工研究所,台北市。洪珮瑜(2011)。台灣地區大學生飲食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台北市。洪渼涓(2009)。不愛吃早餐!小心5大危機。康健雜誌,1。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0952&page=3。
孫禎勵、王佩媛、杜銘軒、張承晉(2009)。廚師飲食偏好影響因素之研究。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第八集,251-260。
徐仁全(2007)。外食人口大調查。遠見雜誌, 252。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117.html。
翁睿穎(2014)。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的無肉日飲食知識、態度與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2006)。大學生健康飲食大調查。取自http://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471。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2013)。家庭飲食型態對於兒童肥胖的影響。取自http://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1820。
癌症基金會(2006)。國小學童飲食習慣問卷調查發表會。取自http://www.myccf.org.tw/3941/2017040601。
高雄市政府(2016)。高雄市高中職及國中小學生體適能概況。高雄市政府市政統計通報,105A-05-01。
高雄市教育局(2014)。高雄市午餐工作手冊。取自http://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
高雄市教育局(2014)。高雄市學校午餐教育資訊網-營養教育方向。取自http://class.kh.edu.tw/1425/upload/file_list/46。
高雄市教育局(2015)。102-104學年度推展飲食教育中程計畫。取自http://www.healthyeating.kh.edu.tw/index.php/foodagricultural/foodagricultural-1/27-2015-12-28-08-55-42。
高雄市教育局(2016)。學校午餐工作手冊。取自 http://www.kh.edu.tw/forms/getDirectory/904。
高雄市教育局(2016)。學校資料查詢。取自http://www.kh.edu.tw/schools。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取自 http://www.npf.org.tw/2/4094。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09臺灣營養健康調查成果發表會。衛生政策數位學院線上演講廳。取自http://ehealthpolicy.nhri.org.tw/images/lecture/EAR/09nutrition/lecture/yang/index.htm。
張承晋、林湜婷(2006)。膳食製備者飲食型態影響因素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 3(4),569-585。
張春興(1986)。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5)。學校衛生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491。
教育部(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統計處(2016)。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brief。
符明伶、鄭麗月、潘文涵(2006)。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台灣國小學童飲食型態與其在校整體表現之關係。行政院衛生署,317-336。
許志滄(2013)。大學生家庭型態及社經地位對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飲食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南開科技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許玳榕(2009)。國中生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許淑真、吳佳倛、黃政棋、呂宜庭、林政宏(2012)。消費者對營養標示之知識、態度、行為及知覺風險對消費意向之影響。遠東學報,26(3),321-336。
郭政易(2013)。台灣民眾之宵夜行為探討—應用計劃行為與衝動購物理論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北市。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技能檢定測試參考資料。取自http://www2.wdasec.gov.tw/home.jsp?pageno=201109290021。
陳秀治(2011)。青少年健康促進行為與生化指標及體位狀態之關聯性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研究所,桃園市。陳秋怡(2014)。營養教育對國中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研究所,台中市。陳敏郎(2015)。健康意識、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行為的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海線地區民眾為例。健康科技期刊,3(1),68-91。陳敏郎、顏嘉盈(2015)大學生自覺健康、健康認知及飲食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四所大學為例。弘光學報,76,111-122。陳惠欣、林薇、周麗端(2008)。影響台灣地區青少年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個人與家庭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7(6),543-555。
陳義汶(2008)。國中生數學焦慮及態度與數學課後補習之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6,43-64。
陳義汶、呂佳陵(2012)。國中生數學成績與性別差異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123-145。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傅安弘、徐韻淑、簡嘉靜(2008)。民生學院學生營養認知、態度、食物攝取量與飲食頻率之分析。餐旅暨家政學刊,5(2),185-210。傅安弘、黃慧君、簡嘉靜(2013)。高中生血脂指數現況與異常因素之探討。健康科技期刊,1(1),36-56。傅安弘、簡嘉靜(2009)。台灣地區大學生屬性對營養知識、飲食態度與飲食行為之影響。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4(4),142-154。
傅安弘、簡嘉靜(2010)。臺灣高低人口密度地區小學生三餐飲食狀況之比較。民生論叢,3,13-34。傅安弘、簡嘉靜(2014)。台灣高中生血壓血脂與飲食狀況在不同體型之差異。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9(2),38- 52。傅安弘、簡嘉靜(2015)。國高中學生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之食用狀況及對健康指數之影響 。臺灣營養學會雜誌,40(4),154-165。曾美娟、高毓秀、李裕菽(2007)。桃園縣國中生外表取向、身體滿意度與飲食行為。衛生教育學報,27,1-26。曾國書、黃建文、施惠玲(2013)。國民中小學辦理學校早餐之評估研究—以台南市中小學教師為例。遠東學報,30(1),39-54。曾竣瑋、王鶴森(2012)。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4(3),367-377。趙琬瑜(2009)。北區高職餐飲科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與飲食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新北市。黃旻瑛(2013)。健康飲食課程實施對國小學生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黃庭鍾、黃雯菁、陳素玲(2011)。在職進修護理人員之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飲食行為。若瑟醫護雜誌,5(1),6-20。
黃韶顏、倪維亞(2013)。菜單設計。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瓊儀、謝忠豪(2015)。健康體位為主題之PBL專題式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1,95-119。楊小淇、劉貴雲、杭極敏、姜小敏、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二):國民中小學。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1),1-10。楊榮森(2011)。兒童肥胖不是福,飲食行為要照顧。健康世界,301,13-13。
楊其葭(2008)。臺北市國中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狀況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與肥胖之研究。學校衛生,55,87-105。董氏基金會(2012)。早餐大調查。取自https://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aid=44&bid=333&cid=2173。
董氏基金會(2017)。國教署-健康飲食教育知能研習會。取自https://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0&aid=2&bid=33&cid=3101。
鄒孟婷、鄒孟文(2008)。父母親對子女肥胖之影響。家醫研究,6,112-23。
臺南市教育局(2011)第五篇營養教育之實施。取自http://boe.tn.edu.tw/boe/wSite/ct?xItem=4496&ctNode=222&mp=1。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潘文涵、章雅惠、陳正義、吳幸娟、曾明淑、高美丁(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93-1996:以二十四小時飲食回顧法評估國人膳食營養狀況。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11-39。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76。蔡巧湄(2013)。青少年前期飲食型態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台中市。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健康城市學刊,2,33-44。蔡秀玲、張振崗、戴瑄、葉寶華、鐘淑英、蕭清娟、鄭兆君、蕭千佑(2016)。營養學概論。台中市:華格那。
衛生福利部(2002)。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與處理原則。取自http://food.doh.gov.tw/foodnew/health/Child.aspx。
衛生福利部(2011)。肥胖白皮書。取自http://obesity.hpa.gov.tw/TC/researchList.aspx?cid=217。
衛生福利部(2017)。104年度死因統計。取自http://dep.mohw.gov.tw/DOS/lp-1777-113.html。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肥胖防治要從小紮根。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27&pid=179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2014 健康一世。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40228000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學校健康體位教戰手冊。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media/public/pdf/21785.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105年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取自http://obesity.hpa.gov.tw/upload/e_docs/QQ.pdf。
鄭忍嬌、李靜慧、邱奕寬、邱奕嫺(2010)。普通高級中學家政全一冊。臺北市:華興文化。
鄭芬蘭、許雅茹、黃香蓉(2016)。健康飲食方案對於國小學童在營養認知、飲食行為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3),27-48。
鄭惠文(2007)。國中生乳製品營養教育課程成效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6。
蕭清娟、王月惠、賴淑娥、林建亨、王雪芳(2012)。夜間進修學生之飲食習慣調查。弘光學報,65,57-71。蕭靜雅、傅安弘、蕭雅美(2010)。休閒農場業者與其消費者對飲食觀之認知、態度與行為差異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5,97-115。
賴慈筠(2006)。營養知識與健康生活型態影響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研究。育達學報,22,239-253。謝明哲、胡淼琳、楊素卿、陳俊榮、徐成金、陳明汝(2014)。營養學。臺北:華杏
謝淑儀(2010)。學校午餐與營養教育之研究—以苗栗縣竹南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新竹市。魏明敏、卞秀娟、王瑞蓮、蔡秀玲、楊淑惠(2007)。實用公共衛生營養學。臺中市:華格那。
羅心余、賴冠菁、何倩瑩、黃詩瑩(2012)。早餐營養素分析及飲食建議。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7(4),147-154。
饒月娟、高木榮、曾馨醇、黃婷筠、王韻涵、蔡美文(2014)。體重過重之醫院員工的營養健康態度、知識及飲食行為。北市醫學雜誌,11(1),48-62。英文文獻
Berenson, G. S. (1993). Prevention of heart disease beginning in childhood through 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the Heart Smart Program. Prev. Med. 22, 507-512.
Birch, L. L .(1980). Effects of peer models’ food choices and eating behaviors on preschoolers’ food preferences. Child Development, 51,489-496.
Cason, K. L., & Wenrich, T. R. (2002).Health and nutrition beliefs,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 needs assessment. Top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17(3), 52-70.
Esmaillzadeh, A., Kimiagar, M., Mehrabi, Y., Azadbakht, L., Hu, F. B., & Willett, W. C. (2007). Dietary pattern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women. Am J Clin Nuti, 85(3), 910-918.
Fung, T. T., Rimm, E. B., Spiegelman, D., Rifai, N., Tofler, G. H., Willett, W. C, & Hu, F. B. (2001).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plasma biomarkers of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m J Clin Nutr., 73, 61-67.
Garn, S. L., & Lavelle, M. (1985). Two-decade follow-up of fatness in early child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 139(2), 181-185.
Kerver, J. M., Yang, E. J., Bianchi L, & Song W. O. (2003). Dietar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healthy US adults. Am J Clin Nutr., 78(6), 1103-1110
Kim, H. K., & Kim, J. H. (2005). Food habits and nutrition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ding in the dormitory in Ulsan area.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34(9), 1388-1397
Kunkel, M. E., Cody, M, M., Davis, R. J., & Wheeler, F. C.(1986). Nutrition Information Sources Used by South Carolina Adults. J Am Diet Assoc, 86(3), 371-372.
Moller, J. H., Taubert, K. A., Allen, H. D., Clark, E. B., & Lauer, R. M. (1994).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 in children: current status, Circulation, 89, 923–930.
Nicklas, T. A., Myers, L., Reger, C., Beech, B., & Berenson, G. S. (1998). Impact of breakfast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al adequacy of the diets of young adults in Bogalusa, Louisiana:Ethnic and gender contras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98, 1432-1438
Pannagiotakos, D. B. (200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ood pattern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ATTICA Study. Am Diet Assoc, 107(6), 979-987.
Prelip, M., Kinsler, J., Thai, C. L., Erausquin, J. T., & Slusser, W. (2012). Evaluation of a School-based Multicomponent Nutrition Education Program to Improve Young Children’s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44(4), 310-318.
Salbe, A. D, & Ravussin, E. (2000). The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Bouchard C (ed.): Physical Activityand Obesity.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69-102.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 into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pherd, R. (1989). Factors influencing food preferences and choice. In R. Shepherd (Ed.),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eating (pp. 3-24). Chichester Wiley.
Suito, C. W. & Gleason, P. M. (2002). Using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based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inadequate nutrient intake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J Am Diet Assoc. 102, 530-536.
Tung H. J., & Yeh, M. C., (2012). Parenting style and child-feeding behaviour in predicting children''s weight status change in Taiwan.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7(5), 970–978.
Vignerová, J., Bláha , P., Osancová , K., & Roth, Z. (2004). Social inequality and obesity in Czech schoolchildren.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2(1), 107-18.
Woodburn, M., & VanDeRiet, S. (1985). Safe food: Care Labeling for Perishable Food. Home Economic Res. J., 14(1), 3-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publications/facts/obesit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