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3: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芳孋
研究生(外文):Liu, Fang-Li
論文名稱: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興南國小六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about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on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 an Example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Xingn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郭大玄郭大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uo, Da-Xuan
口試日期:2017-06-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學思達教學法社會學習領域行動研究法
外文關鍵詞: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教學的實施成效。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先設計教學流程,再從教學前、中、後的省思修正,來調整教學內容,並且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學習興趣。
研究者設計出15節課的課程,以學校六年級某班2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前後測知識性問卷、教學者與夥伴教師觀察紀錄、學生與家長的意見與回饋、等資料來歸納分析,以瞭解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學生的影響。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在社會學習領域應用「學思達教學法」的具體策略。
提問單要與課程結合且設計以問題為導向的題目;討論成功的關鍵,教
師必須掌握分組討論的時間與巡視行間;教師的正面回饋能有效鼓勵學
生;教師的統整總結有畫龍點睛之效。
二、在社會學習領域應用「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學生自然而然熟習課本內容,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能擴充
學生的視野與知識版圖與國際觀視野。
三、在社會學習領域應用「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在課堂上,學生樂在其中,於課後也能與家人朋友分享上課內容。
四、在社會學習領域應用「學思達教學法」,對於教師教學的影響與幫助。
教師透過完整且詳細的備課來充實自我;透過行動研究中的省思與修正,
可以立即解決教學問題。莫忘初衷,教師重燃對於教學的熱情。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share start” of sixth-grade social studies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was taken as an approach in this study.First,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Second,according to three-stage reflection and revision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early,middle and late phases,adjus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discover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learning interest.
The researcher arranged 15 lessons of this study .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27 sixth-grade students.Based on teacher as researcher and co-teachers’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s,the analysi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s on knowledge,students’ and parents’ feedback,the results of analysis were obtained for exploring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influence and effects on studen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for sixth-grade students:combine the textbooks and homemade handouts to design problem-oriented question form;the key to success of group discussion is open-ended question,mastering the time and th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when discussing;the teacher’s positive feedbake could encourage students;making a conclusion is very important.
2.The affects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tudents could deepen the impression of textbooks;not only to advance results of study but also exp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perpective.
3. The affects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tudents could like social studies and share class content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4. The affects on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the teacher:the teacher could enrich himself by preparing lessons at length;refec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teacher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swiftly;don’t forget the mind of teaching.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 …………………………………………………………………Ⅴ
圖次 …………………………………………………………………Ⅶ
表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翻轉教室 …………………………………………………7
第二節 學思達教學法 ……………………………………………11
第三節 行動研究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1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6
第四章 行動研究歷程
第一節 課程發展階段 ……………………………………………31
第二節 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成效 ………………………………39
第三節 課程實施後成果回饋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學生知識性測驗 (前後測) ……………………………101
【附錄二】國際觀評量表 ………………………………………… 103
【附錄三】國小社會科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瞭望國際社會 ……104
【附錄四】學思達提問單 ……………………………………………120
【附錄五】學生互評表 ………………………………………………131
【附錄六】教學自評表與省思札記 …………………………132
【附錄七】夥伴教師教室觀察紀錄…………………………………133
【附錄八】學生訪談大綱 ……………………………………………134
【附錄九】學生學習興趣回饋單……………………………………135
【附錄十】學生自評表 ………………………………………………136
【附錄十一】家長意見回饋表 …………………………………………139
*中文
一、專書
何琦瑜等 ( 2013 )。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
親子天下。
吳清山等(2009)。教育小辭書。 臺北市:五南。
夏林清等(譯) ( 1997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文化。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等 ( 2014 )。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文。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 。 臺北市:親子天下。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臺北市:五南。
黃國禎等(2016)。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 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 五南。

二、期刊
王全興(2014)。教育該怎麼翻?。師友月刊 ,569 ,75 。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66(2),16-29 。
李建民 ( 2015 )。課堂研究的主體發聲: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教師天
地,197,68-73。
連世驊 ( 2015 )。翻轉教育,學生當家:看見永吉開放教室裡的學思達教學。
教師天地,197,65-67。
陳泓銘 (2015)。從教育現場的反思探悉學思達教學法。屏縣教育季刊,63,25-29。
張輝誠(2014)。學思達的理論與實務。中山女高學報,14,51-73。
張德銳、李俊達 (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學報,38(1),33-66。
黃聲儀 ( 2014 )。閱讀,改變力量。商業週刊,123。
黃國禎等(2016)。全球教育科技的新趨勢-翻轉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模式。T&D
飛訊,214,1-17。
葉丙成(2015)。如何確保翻轉教學的成功?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66(2) 30-43。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1,44輯,61-90。
賓靜蓀 ( 2012 )。PISA到底是什麼?親子天下,35,20-23。
蔡瑞君 ( 2014 )。數位時代翻轉教室的意義與批判性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
10(2),115-138。
蔡文正 ( 2014 )。翻轉教室的行思。師友月刊,561,67-71。

三、論文
李世韡(2015)。翻轉教室於資優教育的實行與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
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幸玉(2015)。翻轉教室之教學成效-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
單元教學。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楷蓁 ( 2013 )。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武雋文(2016)將翻轉教室融合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水的三態」
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佩妘 ( 2015 )。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
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淑慧 (2016)翻轉課堂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行動研究-以社
會領域教學為例。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雅婷 (2011) 大學生全球視野能力量表之編製與Rasch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耿豪 (2016)運用翻轉教學提升溫泉區旅遊意願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社團閱讀
指導課為例。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
陳良亦 (2013) 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
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
的意圖。中華大學。新竹市。
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及地理科學生學習研究。逢甲大學。臺中市。
甄曉蘭 (1995)。From deconstructing to reconstructing:Curriculum change for a transforming society.84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蔡旻家(2016)。翻轉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
月亮單元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賴皇隆(2014)社區資源活用於國小高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板橋
後埔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毅白(2015)。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臺南市。

四、網路資源
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01)
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8.php?Lang=zh-tw
中華民國師資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2)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5
「均等、一流」的學習革命---均一教育平台 (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2014 )
http://www.thealliance.org.tw/cover_show.php?cover_id=52
教室教學的春天 (2012)
http://www.coop.ntue.edu.tw/
教育部中小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檢索日期 2016.10.07)
http://www.k12moocs.edu.tw/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 (2012)
http://pisa.nutn.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 (檢索日期 2016.10.07)
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8.php?Lang=zh-tw
國際觀正式量表(檢索日期 2016.11.12)
http://www.mysurvey.tw/s/rytSSS7F
學思達教學法@翻轉教室臺灣(2013)
h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
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檢索日期 2016.10.08)
https://www.google.com.tw/webhp?sourceid=chrome-instant&ion=1&espv=2&ie=UTF-8#q=%E5%AD%B8%E6%80%9D%E9%81%94%E6%95%99%E5%AD%B8%E5%88%86%E4%BA%AB%E5%B9%B3%E5%8F%B0
學思達教學法平台(檢索日期 2016.10.11)
https://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翻轉教育線上論壇(檢索日期 2016.10.12)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start.org/

*英文
Bergmann, J., Sams, A(2012).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very
class everyday.Washington,W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arr, W. (1995), For Education: Toward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ao, C. Y., Chen, Y. T., & Chuang, K. Y.(2015). Explor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in flipped learning supported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rriculum: A study in high schoo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autch, J. M.(2015). The flipped classroom for teaching organic chemistry in small classes: is it effective?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1), 179-186
Francl.T.J.(2014).Is Flipped Learning Appropriate?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7(1),119-128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 Philadelphia, PA: Glamer Press
Hawks, Sharon J.(2014).The flipped classroom : now or never. AANA Journal,82(4), 264-269.
Hung, H. T.(2015). Flipping the classroom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o foster active
learn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8(1), 81-96.
Lewin, K.(1946)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34-46.
Tyler, R. W. (1966), Purpose, scope and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the area conference, Salt Lake City, October.
Walvoord B. E., Anderson, V. J. (1998). Effective grading: A tool for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