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一、專書
何琦瑜等 ( 2013 )。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
親子天下。
吳清山等(2009)。教育小辭書。 臺北市:五南。
夏林清等(譯) ( 1997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文化。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等 ( 2014 )。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文。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 。 臺北市:親子天下。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臺北市:五南。
黃國禎等(2016)。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 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 五南。
二、期刊
王全興(2014)。教育該怎麼翻?。師友月刊 ,569 ,75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66(2),16-29 。
李建民 ( 2015 )。課堂研究的主體發聲: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教師天
地,197,68-73。
連世驊 ( 2015 )。翻轉教育,學生當家:看見永吉開放教室裡的學思達教學。
教師天地,197,65-67。
陳泓銘 (2015)。從教育現場的反思探悉學思達教學法。屏縣教育季刊,63,25-29。張輝誠(2014)。學思達的理論與實務。中山女高學報,14,51-73。張德銳、李俊達 (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學報,38(1),33-66。
黃聲儀 ( 2014 )。閱讀,改變力量。商業週刊,123。
黃國禎等(2016)。全球教育科技的新趨勢-翻轉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模式。T&D
飛訊,214,1-17。
葉丙成(2015)。如何確保翻轉教學的成功?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66(2) 30-43。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1,44輯,61-90。賓靜蓀 ( 2012 )。PISA到底是什麼?親子天下,35,20-23。
蔡瑞君 ( 2014 )。數位時代翻轉教室的意義與批判性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
10(2),115-138。
蔡文正 ( 2014 )。翻轉教室的行思。師友月刊,561,67-71。三、論文
李世韡(2015)。翻轉教室於資優教育的實行與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
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幸玉(2015)。翻轉教室之教學成效-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
單元教學。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楷蓁 ( 2013 )。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武雋文(2016)將翻轉教室融合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水的三態」
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佩妘 ( 2015 )。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
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淑慧 (2016)翻轉課堂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行動研究-以社
會領域教學為例。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雅婷 (2011) 大學生全球視野能力量表之編製與Rasch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耿豪 (2016)運用翻轉教學提升溫泉區旅遊意願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社團閱讀
指導課為例。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
陳良亦 (2013) 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
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
的意圖。中華大學。新竹市。
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及地理科學生學習研究。逢甲大學。臺中市。
甄曉蘭 (1995)。From deconstructing to reconstructing:Curriculum change for a transforming society.84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蔡旻家(2016)。翻轉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
月亮單元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賴皇隆(2014)社區資源活用於國小高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板橋
後埔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毅白(2015)。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臺南市。
四、網路資源
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01)
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8.php?Lang=zh-tw
中華民國師資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2)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5
「均等、一流」的學習革命---均一教育平台 (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2014 )
http://www.thealliance.org.tw/cover_show.php?cover_id=52
教室教學的春天 (2012)
http://www.coop.ntue.edu.tw/
教育部中小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檢索日期 2016.10.07)
http://www.k12moocs.edu.tw/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 (2012)
http://pisa.nutn.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 (檢索日期 2016.10.07)
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8.php?Lang=zh-tw
國際觀正式量表(檢索日期 2016.11.12)
http://www.mysurvey.tw/s/rytSSS7F
學思達教學法@翻轉教室臺灣(2013)
h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
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檢索日期 2016.10.08)
https://www.google.com.tw/webhp?sourceid=chrome-instant&ion=1&espv=2&ie=UTF-8#q=%E5%AD%B8%E6%80%9D%E9%81%94%E6%95%99%E5%AD%B8%E5%88%86%E4%BA%AB%E5%B9%B3%E5%8F%B0
學思達教學法平台(檢索日期 2016.10.11)
https://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翻轉教育線上論壇(檢索日期 2016.10.12)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start.org/
*英文
Bergmann, J., Sams, A(2012).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very
class everyday.Washington,W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arr, W. (1995), For Education: Toward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ao, C. Y., Chen, Y. T., & Chuang, K. Y.(2015). Explor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in flipped learning supported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rriculum: A study in high schoo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autch, J. M.(2015). The flipped classroom for teaching organic chemistry in small classes: is it effective?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1), 179-186
Francl.T.J.(2014).Is Flipped Learning Appropriate?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7(1),119-128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 Philadelphia, PA: Glamer Press
Hawks, Sharon J.(2014).The flipped classroom : now or never. AANA Journal,82(4), 264-269.
Hung, H. T.(2015). Flipping the classroom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o foster active
learn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8(1), 81-96.
Lewin, K.(1946)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34-46.
Tyler, R. W. (1966), Purpose, scope and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the area conference, Salt Lake City, October.
Walvoord B. E., Anderson, V. J. (1998). Effective grading: A tool for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