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白榮燦(2007)。偶像崇拜與盜版購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171-208。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危芷芬(譯)(2014)。人格心理學(原作者:Schultz, D. P. & Schultz, S. E.)。台北市:雙葉。
李文欽(2009)。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偶像崇拜心理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李志珍(2012)。青年粉絲對韓國偶像崇拜、周邊商品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宋珮綺(2003)。角色楷模對專業教師生涯歷程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佳蓉(2012)。偶像崇拜歷程及其對自我發展之影響-以兩位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典龍(2003)。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岳曉東(1999)。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青年研究,7,1-9。
岳曉東(2007)。追星與粉絲:青少年偶像崇拜探析。台灣︰香港城市大學。
林淑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現象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文婷(2012)。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佑珊(2014年10月02日)。為見劉德華讓爸賣腎跳海狂粉楊麗娟淚認:我很懊悔!。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408654
金聖華(2015)。本土心理學視域下的偶像崇拜-以李敏鎬的中年女性粉絲為研究物件(未出版博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
邱麗家、林淑慧、黃能堂(2012)。內部稽核人員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4 (1), 65-97。
姜韻梅(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范捷茵(2014年10月26日)。國中生志願廚師、運動員、美容師。台灣醒報。取自http://www.anntw.com/articles/20141026-ttcH
徐郁茹、余采芳(2005)。員工的人格特質與學習動機對學習績效影響之研究─國內金融保險服務業為例。2005 第九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
唐淑珊(2008)。偶像崇拜、消費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青少年觀看韓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孫吟雪(2014年6月6日)。福山雅治抵台帥爆機場,7旬老奶奶伴飛追星。Yes娛樂新聞中心。取自http://tw.twent.chinayes.com/Content/20140606/kivyvdvi1b8pk.shtml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舜文(2005)。華人的社會目標與成就動機:以台灣大學生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陳子音(2008)。藝人偶像崇拜沉溺現象對娛樂行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陳宥儒等(譯)(2011)。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原作者: J.S. Robert和M.W. Wendy)。臺北市:華騰。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曹桂葉(2006年4月)。孩子迷周董,爹娘如何愛相隨?大家健康雜誌,237。取自http://www.jtf.org.tw/health/Show.asp?This=779
郭致君(2001)。臺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與其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關係之探討。育達學報,24,164-200。眼瘤生拒開刀洗碗養6口志當「阿基師第二」(2014年06月16日)。東森新聞。取自http://history.n.yam.com/ebcnews/life/20140616/20140616358812.html
梅衍儂(2013)。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SUPER JUNIOR與E.L.F.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游恆山編(譯)(199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M.L. Robert、Wicks-Nelson Rita和V.K. Robert)。台北市:五南。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41,144-148。
黃時華、邱鴻鐘(2006)。大學生的榜樣偶像崇拜與專業學習的動機激發。社會心理科學,21(5),562-565。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上、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諮宜(2013年4月24日)。15韓團接連來台,粉絲擠爆桃機。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entertain/201304/201304241231796.html
劉曉倫(2001)。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鄧麗芳、易海燕(2001)。關於大學生欽佩人物的調查研究。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8(3),105-109。
劉又瑄(2007)。大學會計系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鄭雅文(2013年6月1日)。「追星」當道!哈韓族打工渡假爆增。TVBS新聞網。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213159
鄭雅文(2014年6月14日)。追星20年!政院副秘蕭家淇好瘋狂。TVBS新聞網。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535252
蔡馨沂(2012)。偶像崇拜在青少年同儕關係與自尊、歸屬需求之間的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戴文雄、張永福、陳穎謙、陳清檳(2009)。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 (1),1-24。
二、英文部份
Adams-Price, C., & Greene, A. L. (1990).Secondary attachments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Sex Roles, 3, 187-198.
Boon, S.D., & Lomore, C.D. (2001). Admirer-celebrity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adults: Explaining perceptions of celebrity influence on identit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7, 432-465.
Engle, Y. & Kasser, T. (2005). Why do adolescent girls idolize male celebrit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2), 263-283.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John, O. P., & Srivastava, S. (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 A. Pervin & O. 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Karniol, R. (2001). Adolescent females' idolization of male media stars as a transition into sexuality. Sex Roles, 44(1), 61-77.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00-137). New York, NY: Wiley.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McCutcheon, L.E., Lange, R., &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 67-87.
Maltby, J., Houran, M.A., & McCutcheon, L.E. (2003). A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lebrity worship. J Nerv Ment Dis, 191(1), 25–29.
McCutcheon, L.E., Ashe, D., Houran, J., & Maltby, J. (2003).A cognitive profile of individuals who tend to worship celebritie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7(40), 309-322.
Maltby,J., McCutcheon, L. E.,& Lowinger, R. J. (2011). Brief report: Celebrity worship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 343-348.
Raviv, A., Bar-Tal, D., Raviv, A., & Ben-Horin, A. (1996).Adolescent idolization of pop singers: Causes, expressions, and relia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5), 631-650.
Steel, J.R., & Brown, J.D. (1995). Adolescent room culture: Studying media in the contextof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 551-576.
Swami, V., Chamorro-Premuzic, T., Mastor, K., Siran, F. H., Said, M. M. M., Jaafar, J., &Sinniah, D .(2011). Celebrity wo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Malaysia: A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celebrity attitude scale. European Psychologist, 16(4), 334-342.
Tomas, C. P., & Adrian, F. (2003). Personality predi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university sampl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4), 319-338.
Waterman, A. S. (1998). Identity status theory and Erikson's theory: Communalities and differences.Developmental Review, 8(2), 18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