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7: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子欣
研究生(外文):Peng, Tzu-Hsin
論文名稱:偶像崇拜與崇拜行為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rrelational Study of Idol Worship and Behavior
指導教授:危芷芬危芷芬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6-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偶像崇拜崇拜行為五大人格特質
外文關鍵詞:idolizationworship behaviorBig-five person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9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同型偶像崇拜動機對認同式崇拜行為,及浪漫型偶像崇拜動機對迷戀式崇拜行為的相關。過去文獻大多探討追星的迷戀式偶像崇拜(Sebald,1984;McCutcheon et al., 2003),然也有學者提出偶像崇拜亦是兒童至青少年在自我認同階段的重要歷程(伍至亮,2001;姜韻梅,2002;蕭淑穗,2007;曹桂葉,2006)。因此本研究欲區分兩種不同型態的偶像崇拜動機與對應行為。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18至50歲居民為母群體,採用便利抽樣、滾雪球抽樣等方式,在 Facebook 的名人專頁、明星粉絲專頁、學校社團等進行網路問卷、紙本問卷的施測,內容包含偶像崇拜動機量表、崇拜行為量表、五大人格量表及基本資料。正式樣本包含 213 人,其中男性 54 人,女性 159 人;18-30 歲者為 137 人,30 歲以上者為76 人,平均年齡 29.4 歲;學生 85 人,社會人士 128 人。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神經質與認同型偶像崇拜、浪漫型偶像崇拜呈正相關。
二、認同型偶像崇拜與認同式崇拜行為呈正相關。
三、浪漫型偶像崇拜與迷戀式崇拜行為呈正相關。
四、認同型偶像崇拜在神經質與認同式崇拜行為之間具部分中介效果。
五、浪漫型偶像崇拜在神經質與迷戀式崇拜行為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
六、職業為學生者,其認同型偶像崇拜在神經質與認同式崇拜行為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
七、職業為學生者,其浪漫型偶像崇拜在神經質與迷戀式崇拜行為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討論後提出建議,以供未來進行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dol worship motive and idol worship behavior based on two distinct processes: identification vs. romanticization.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udy was 18 to 50 years old residents in Taiwan. 213 valid sample were obtained, including 54 men, 159 women. 137 persons were between 18 to 30 years old , 76 were over 30 years old, mean age was 29.4. There were 85 students and 128 adults. Sampling methods included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Measures such as Idol Worship Motive Scale, Idol Worship Behavior Scal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background survey are disseminated through celebrity Facebook Pages, celebrity fan sites, and student clubs etc., in electronic or paper form.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d as follows:
1. Neuroticism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identification-based, romanticization-based idol worship.
2. Identification-based idol worship and identificat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3. Romanticization-based idol worship and obsess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4. Identification-based idol worship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identificat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5. Romanticization-based idol worship was fully mediates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obsess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6. For students, identification-based idol worship was fully mediated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identificat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7. For students, romanticization-based idol worship was fully mediated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obsession-type idol worship behavior.

Finally, future directions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were based on the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偶像崇拜的類型 7
第二節 偶像崇拜行為 13
第三節 人格特質及其與偶像崇拜之相關 18
第四節 職業與偶像崇拜 22
第五節 家人支持與偶像崇拜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6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56
第二節 學生與社會人士其崇拜對象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58
第三節 人格特質、家人支持與偶像崇拜之相關 59
第四節 偶像崇拜與崇拜行為之相關 60
第五節 偶像崇拜之中介效果 6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中文部份 83
英文部份 88

附錄一、量表使用同意書 91
附錄二、個人崇拜態度問卷 (預試問卷) 92
附錄三、個人崇拜態度問卷 (正式問卷) 97
附錄四、網路版個人崇拜態度問卷 (正式問卷) 102
一、中文部份
白榮燦(2007)。偶像崇拜與盜版購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171-208。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危芷芬(譯)(2014)。人格心理學(原作者:Schultz, D. P. & Schultz, S. E.)。台北市:雙葉。
李文欽(2009)。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偶像崇拜心理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志珍(2012)。青年粉絲對韓國偶像崇拜、周邊商品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宋珮綺(2003)。角色楷模對專業教師生涯歷程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佳蓉(2012)。偶像崇拜歷程及其對自我發展之影響-以兩位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典龍(2003)。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岳曉東(1999)。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青年研究,7,1-9。
岳曉東(2007)。追星與粉絲:青少年偶像崇拜探析。台灣︰香港城市大學。
林淑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現象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文婷(2012)。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佑珊(2014年10月02日)。為見劉德華讓爸賣腎跳海狂粉楊麗娟淚認:我很懊悔!。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408654
金聖華(2015)。本土心理學視域下的偶像崇拜-以李敏鎬的中年女性粉絲為研究物件(未出版博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
邱麗家、林淑慧、黃能堂(2012)。內部稽核人員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4 (1), 65-97。
姜韻梅(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范捷茵(2014年10月26日)。國中生志願廚師、運動員、美容師。台灣醒報。取自http://www.anntw.com/articles/20141026-ttcH
徐郁茹、余采芳(2005)。員工的人格特質與學習動機對學習績效影響之研究─國內金融保險服務業為例。2005 第九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
唐淑珊(2008)。偶像崇拜、消費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青少年觀看韓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孫吟雪(2014年6月6日)。福山雅治抵台帥爆機場,7旬老奶奶伴飛追星。Yes娛樂新聞中心。取自http://tw.twent.chinayes.com/Content/20140606/kivyvdvi1b8pk.shtml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舜文(2005)。華人的社會目標與成就動機:以台灣大學生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子音(2008)。藝人偶像崇拜沉溺現象對娛樂行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宥儒等(譯)(2011)。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原作者: J.S. Robert和M.W. Wendy)。臺北市:華騰。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曹桂葉(2006年4月)。孩子迷周董,爹娘如何愛相隨?大家健康雜誌,237。取自http://www.jtf.org.tw/health/Show.asp?This=779
郭致君(2001)。臺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與其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關係之探討。育達學報,24,164-200。
眼瘤生拒開刀洗碗養6口志當「阿基師第二」(2014年06月16日)。東森新聞。取自http://history.n.yam.com/ebcnews/life/20140616/20140616358812.html
梅衍儂(2013)。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SUPER JUNIOR與E.L.F.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游恆山編(譯)(199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M.L. Robert、Wicks-Nelson Rita和V.K. Robert)。台北市:五南。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41,144-148。
黃時華、邱鴻鐘(2006)。大學生的榜樣偶像崇拜與專業學習的動機激發。社會心理科學,21(5),562-565。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上、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諮宜(2013年4月24日)。15韓團接連來台,粉絲擠爆桃機。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entertain/201304/201304241231796.html
劉曉倫(2001)。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鄧麗芳、易海燕(2001)。關於大學生欽佩人物的調查研究。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8(3),105-109。
劉又瑄(2007)。大學會計系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雅文(2013年6月1日)。「追星」當道!哈韓族打工渡假爆增。TVBS新聞網。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213159
鄭雅文(2014年6月14日)。追星20年!政院副秘蕭家淇好瘋狂。TVBS新聞網。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535252
蔡馨沂(2012)。偶像崇拜在青少年同儕關係與自尊、歸屬需求之間的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戴文雄、張永福、陳穎謙、陳清檳(2009)。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 (1),1-24。

二、英文部份
Adams-Price, C., & Greene, A. L. (1990).Secondary attachments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Sex Roles, 3, 187-198.
Boon, S.D., & Lomore, C.D. (2001). Admirer-celebrity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adults: Explaining perceptions of celebrity influence on identit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7, 432-465.
Engle, Y. & Kasser, T. (2005). Why do adolescent girls idolize male celebrit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2), 263-283.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John, O. P., & Srivastava, S. (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 A. Pervin & O. 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Karniol, R. (2001). Adolescent females' idolization of male media stars as a transition into sexuality. Sex Roles, 44(1), 61-77.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00-137). New York, NY: Wiley.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McCutcheon, L.E., Lange, R., &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 67-87.
Maltby, J., Houran, M.A., & McCutcheon, L.E. (2003). A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lebrity worship. J Nerv Ment Dis, 191(1), 25–29.
McCutcheon, L.E., Ashe, D., Houran, J., & Maltby, J. (2003).A cognitive profile of individuals who tend to worship celebritie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7(40), 309-322.
Maltby,J., McCutcheon, L. E.,& Lowinger, R. J. (2011). Brief report: Celebrity worship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 343-348.
Raviv, A., Bar-Tal, D., Raviv, A., & Ben-Horin, A. (1996).Adolescent idolization of pop singers: Causes, expressions, and relia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5), 631-650.
Steel, J.R., & Brown, J.D. (1995). Adolescent room culture: Studying media in the contextof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 551-576.
Swami, V., Chamorro-Premuzic, T., Mastor, K., Siran, F. H., Said, M. M. M., Jaafar, J., &Sinniah, D .(2011). Celebrity wo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Malaysia: A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celebrity attitude scale. European Psychologist, 16(4), 334-342.
Tomas, C. P., & Adrian, F. (2003). Personality predi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university sampl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4), 319-338.
Waterman, A. S. (1998). Identity status theory and Erikson's theory: Communalities and differences.Developmental Review, 8(2), 185-20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