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如玄(2015)。打破框架的女性就業政策:女性就業面臨的障礙及其因應對策。取自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72&ap_id=2225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蕾(2015)。学前教师产后返岗工作满意度研究。亚太教育,13,290-292。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
牟艳杰、聂佩瑶(2006)。女教师的行为特点及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12,25-27。
行政院(2011)。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取自http://www.dgpa.gov.tw/ct.asp?xItem=8697&ctNode=935&mp=40
行政院(2012)。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取自http://www.gec.ey.gov.tw/Content_List.aspx?n=F4D8BA36729E056D
行政院(2014)。人力資源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850&ctNode=4987&mp=1
行政院(2014)。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取自http://ebook.dgbas.gov.tw/ct.asp?xItem=35891&ctNode=5971&mp=103
何海波(2012)。生育经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9,18-20。
何淑禎(2001)。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怡慧(2008)。中年女性教師子女教養行為研究─母職與教職之經驗滲透與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吳耀明(2005)。國小班級經營問題及其解決策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6(1),113~150。李芳蘭(2014)。國小女性教師母職概念與母職實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淑娟(2009)。莎拉‧魯迪克「母職思考」及其教育蘊義。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沈秀華(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續接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沈俊、母远珍(2007)。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4,33-35。
林淑貞(2007)。淺談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如何因應之道。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1。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五南。
唐仙梅、曾敏捷(1992)台灣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的來源──兼論職業別間之比較。政大勞動學報,11(2),79-105。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Max van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英陣校閱(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
張淑娟、林玉華、周汎澔(2009)。職業婦女孕期不適症狀、壓力、社會支持與孕期適應之相關性研究:職業婦女之孕期健康促進。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1(2),55-72。張德聰(2009)。教師壓力管理的藝術。教師天地,163,9-15。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教育部(2015)。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例。取自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NAAzAA2
教育部(2016)。教師請假規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9129
章珈瑄(2014)。幼儿教师产后返岗的工作适应及心理调整。求知导刊,8,21-21。
郭諭陵(2009)。國小教職女性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學富文化。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玉鈴(2001)。國民小學教師常規信念與違規行為處理策略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三民。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祥麟(2016)。分飾多角掌握節奏,仙女老師余懷瑾:用當媽的心情做老師。取自http://teachersblog.edu.tw/19/971
陳雅純(2015)。職業婦女育嬰假前後及重返職場之生涯歷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儀庭(201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之觀點及其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勞動部(2016)。性別工作平等法。取自http://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1.aspx?lsid=FL015149
曾也真(2009)。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女書文化。
黃惠敏、黃德祥(2012)。國中小女性教師工作與家庭衝突之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8(1),23-33。新北市政府(2015)。生育前後獎勵補助。取自http://www.ntpc.gov.tw/ch/home.jsp?id=608&parentpath=0,8,588,589#
楊巧玲(2007a)。小學老師是女性的真正職業?國小教職的性別分析。台灣女性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巧玲(2007b)。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楊曉璇(2014)。宜蘭縣國小女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是否生育子女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劉正、陳建州(2004)。教育程度、家庭需求與就業歷程:職業婦女的困境或抉擇。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39-75。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潘正德(譯) (1995)。Jerrold S.Greenberg著。壓力管理。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蔡玲(2014)。论幼儿园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之幼儿园管理方式。教育导刊,3,63-66。
蔡玲、田景正(2015)。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1,51-54。
蔡璧煌(1989)。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報,34,75-114。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4)。孕婦健康手冊。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4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1)。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1110070005&parentid=201110060009
鄭忍嬌、陳皎眉(199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5,49-67。謝坤鐘(1993)。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衝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鍾佩真(2015)。國中後母班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魏妙如(2011)。國小女教師母乳哺育認知與社會支持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魏美娥(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郑蓉、龚晖(2005)。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学前教育研究,5,48-49。
陈妍(2010)。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产后返岗适应状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论文,未出版,上海。
陈妍、邝烨(2007)。个人生活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7,55-58。
西文部分
Casey, K. (1990). Teacher as mother: Curriculum theorizing in the life histories of contemporary women teavhers.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 : 301-320.
Chiew, G. S.(2006).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Singapore: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ttery, A. (2001). Women, work, and family: Balancing and weav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 Snock, J. D. (1964).Organizational Stress: Sty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Parsons, T(1959).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4,297-318.
Tauber, R. T.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Marks, S. R., Huston, T. L., Johnson, E. M., & Marks, S. M. (2001). Role balance among white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3, 1083-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