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大學法(2015)。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修訂。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1/1-01.html/sts4_90.htm
王麗雲(2012)。大專校院校務研究與資料庫應用。載於吳清山、王令宜、成永裕、池俊吉、曾淑惠、蔡明月、彭森明、王麗雲、侯永琪、姜麗娟,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與實務(121-149頁)。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王麗雲(2013)。103年度系所評鑑項目暨指標修正公布與修訂內涵說明。評鑑雙月刊,45,7-11。
李建南、謝家禎、羅建峰 、吳志宏、林經緯(2005)。網際網路選課系統。亞東學報,25,79-82。
李宜玫、孫頌賢(2010)。大學生選課自主性動機與學習投入之關係。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155-182。李坤崇(2011)。大學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李麗君(2014)。我國大學推動學習成果本位評量的現況與挑戰。高教評鑑與發展,8 (1),41-71。
李政翰(2015)。我國推動大學校務研究之策略。評鑑雙月刊,57,9-15。林庭均(2016)。探討外語系學生修輔系或雙主修的動機和困難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論文。
林菁、鍾如雅、陳雅萍(2006)。網路教學中學生特質與選課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4),413-433。洪美娟(2002)。學生選課動機及修課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崑山科技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桌球組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338 - 348。
許智華(2008)。從動態的觀點探討大學生選課的影響因素。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志、史雨萱、曾致勝、林于珈(2013)。資管系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大學選課與就業意圖之影響。明新學報;39(1),P117 - 130。陳鏗任(2014)。大學院校應用學習分析之概況。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4),597-636。逢甲大學學習成果評量。民 99 年 05 月 10 日,取自:逢甲大學教師教學資源中心網頁:http://www.cfd.fcu.edu.tw/wSite/publicfile/Attachment/f1273459422199.pdf
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彭森明(2013)。高等教育校務研究的理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森明(2014)。大學校務研究:理念與實踐。發表於教育部校務研究辦公室建置與運作實務研討會,新竹。
黃曉波(2014)。校務研究的起源與任務。高教技職簡訊,95,8-9。
黃淑雯(2014)。影響科技大學學生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因素之研究-以中部地區某國立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論文。
黃淑玲(2010)。學其所做、做其所學-以CHEA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為例。評鑑雙月刊,25,36-39。
溫廷宇(2011)。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探討。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41-48。楊瑩(2011,3月)。以學生學習成效為評量重點的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評鑑雙月刊,330,27-34。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3/01/4164.aspx
楊武勳(2014)。日本大學發展「校務研究」作為教學改善之探討。評鑑雙月刊,47,37-42。廖婉伶(2011)。台灣地區大學部學位學程學生學習經驗之研究-以97~99學年度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課務與學生選課要點(2014)。103年12月30日103學年度第2次教務會議通過 (104年1月20日奉校長核定)。取自http://curr.utaipei.edu.tw/files/15-1019-38083,c2400-1.php
臺北市立大學學則(2015)。104年12月22日104學年度第2次校務會議通過。取自http://reg.utaipei.edu.tw/ezfiles/18/1018/img/6/441908922.pdf
臺北市立大學學生修讀輔系辦法(2014)。103年6月17日102學年度第5次
校務會議通過。取自
http://reg.utaipei.edu.tw/ezfiles/18/1018/img/413/180708636.pdf
臺北市立大學學生修讀雙主修辦法(2015)。104年6月16日103學年度第4次校務會議通過。取自http://reg.utaipei.edu.tw/ezfiles/18/1018/img/6/202512239.docx
臺北市立大學學分學程設置暨學生修讀要點(2017)。106年3月14日105學
年度第3次校務會議通過。取自
http://curr.utaipei.edu.tw/files/15-1019-30426,c2400-1.php?Lang=zh-tw
劉興郁、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2006 工研院創新宇科技管理研討會,1-10。
鍾志明(2015)。校務研究與教務評比中心的整合應用-美國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57,23-27。羅燦慶(2007)。外語學院學生跨領域學習之問題與改善建議。臺德學刊,12, 44 – 67。
蘇錦麗(2009)。美國WASC採行的「學生學習成果本位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22,37-41。
二、英文部分
Angelo, T. A. (1995). Improv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improve learning.
Assessment Update, 7(6), 1-2.
Alford, H., & Aharonian, A. (2011). What is institutional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rupp.edu.kh/news/kiyo/hash-2014-rupp_3_addition__ir_by_alford.pdf
Elisha, B. and Arik, T. (2003).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tudent’s course sele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373-293.
Saupe, J. L., & Montgomery, J. R. (1970). The nature and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Memo to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ED049672). Tallahassee, FL: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pady, W. G. (1994).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Arlington,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2011). The Association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aacsb.edu
Volkwein, J. F. (2011). Gaining grou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assessing student outcomes and demonstrating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NILOA Occasional Paper No.11). Urbana, IL: University for Illinois and Indiana University,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三、其他部分
大学IRコンソーシアム事務局(2015)。大学IRコンソーシアム。取自http://www.irnw.jp/pdf/2012/i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