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嘉燦
研究生(外文):Chiu, Chia-Tsan
論文名稱:STEM教學在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STEM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the Health and PE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古建國
指導教授(外文):Ku, Chien-Kuo
口試日期:2017-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物理暨化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其他自然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STEM教學探究式教學食育ADDIE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外文關鍵詞:STEM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food educationADDI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mo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6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STEM教學在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學習歷程與成果,及開發國小中年級STEM教學教材,並探討STEM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何影響?研究的議題主要是以「健康與體育」領域進行STEM教學,提出科學實驗假設與實驗設計,並進行各項變因研究,彙整實驗結果及成果分享。
研究對象為科學營隊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生,共30位(男20位,女10位)。以量化與質性分析之準實驗研究法,透過測驗問卷的資料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課程教材以ADDIE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進行開發並實施教學,開發歷程為先分析教學者的需求與學習者的先備知能,接著設計課程架構,發展教案與後進行教學,教學時間為期18節,720分鐘,將學生之STEM教學學習成就認知測驗問卷及科學學習態度測驗問卷之前、後測結果,採描述性統計分析及成對樣本t檢定學童的學習成就及科學學習態度是否達顯著差異,並輔以質性分析,評鑑STEM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年級教師認為STEM的元素可融入現行課程,並可結合健康與體育領域實施。
二、透過ADDIE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可以有系統的開發STEM教學教材,並進行教學是可行的。
三、學生在接受STEM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成就及科學學習態度有顯著提升,對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正向的幫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STEM course. It also develops the STEM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the STEM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Health and PE, which includes the assumption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s. The study also works on the variables, provid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chievement sharing.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30 students from the science camp of the 4th grad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20 boys and 10 girls).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analyzes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material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ADDIE model. The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structors an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learners. Second, it designs the courses and puts the lesson plans into practice, with 18 periods of teaching (720 minutes in total). Last, it compares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EM courses to see if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aired sample t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eachers of the 3rd and 4th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nsider that the elements of STEM can be emerged and combined into current courses, practiced in the field of Health and PE.
2.The STEM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the model of ADDIE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learning.
3.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science significantly improve after accepting the STEM teaching. They also gain great help in the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STEM教學 9
第二節 食育 14
第三節 探究教學法 17
第四節 系統化教學設計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探討教師對STEM教學教學之看法 55
第二節 開發STEM教學融入國小中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中之教材 67
第三節 STEM 教學應用於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活動對國小學生之學習成效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9
附錄一 教師對STEM教學及相關資訊訪談表大綱 107
附錄二 學生對STEM教學及相關資訊訪談表 109
附錄三 STEM教學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案表 111
附錄四 科學學習態度問卷 125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27
一、中文文獻
丁杰、蔡蘇、江丰光、余勝泉 (2013)。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創新與跨學科研究。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王小鹤、陳冬梅 (2010)。重視食的教育。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2(5), 139-140。
王文進 (2013)。成人教育之環境游離輻射漫畫輔助教材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 (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郁昭 (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敏妃 (2013)。開發國小高年級學生「認識輻射」四格漫畫輔助教材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王翠英 (2014)。運用智慧教室進行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然科「永續家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白佩宜、許瑛玿 (2011)。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生科學探究能力與學習環境觀感之影響。課程與科學季刊,14(3),123─156。台灣: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朱芷君 (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101,242-245。
朱芸葶 (2010)。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改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朱學彥、孔寒冰 (2008)。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探究─美國STEM學科集成戰略解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21-25。
吳木崑 (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40(1), 35-54。
吳宜燕 (2013)。以ASSURE數位教學模式促進高職學生學習成效與實作技能自我調整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盈潔 (2013)。高職餐飲科C-STEM烘焙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吳鐵雄、汪榮才、引玫君、劉佑星 (1994)。國民小學實施包班教學與分科教學可行性之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7,1-106。
沈中偉、黃國禎 (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四版)。臺北:心理。
沈翠蓮 (2015)。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李宜芬 (2015)。營養教育應用於三年級學童飲食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李思嫺 (2012)。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以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淑珍 (2014)。小組遊戲競賽活動融入早餐營養教育對二年級學童營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肇魁 (2013)。運用ADDIE模式發展多媒體教材以提升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初級客語能力認證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台北市。
呂脩誠 (2014)。低碳能源教育網之設計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能源議題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呂莛鈺 (2016)。低碳能源教育網之設計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能源議題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勝泉、胡翔 (2015)。STEM 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開放教育研究,21(4),13-22。
林永盛 (2011)。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林生傳 (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世豪 (2012)。運用ADDIE模式發展小遊戲輔助自然科教學之課程方案設計—以國小六年級『簡單機械』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伯俊 (2004)。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育慈 、吳正己 (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脈動,6,5 – 20。
林怡廷 (2015)。探討STEM課程以科學探究教學法在課外社團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佳蓉 (2009)。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載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89-120)。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進材 (2000a)。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進材 (2000b)。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進材 (2015)。教學論。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林賜霖 (2014)。ASSURE融入華語同步視訊遠距教學─以商務華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市。
林寶山 (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雍傑 (2014)。STEM專案式學習之創造力研究-以電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施用海 (2007),關於日本的食育。中國食物與營養,10,4-6。
柳棟、吳俊杰、謝作如、沈涓 (2013)。STEAM 課程與可能的實踐路線。中小學訊息技術雜誌,39 -41 。
范斯淳、游光昭 (2016)。科技教育融入STEM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53-183。
孫志強 (2015)。STEM課程元素融入阿美族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高明聖 (2012)。引導式探究教學對國小資優生生物科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溫妮 (2016)。利用STEM教學模式進行植物單元之教學--- 以國小三年級「植物的身體」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晏涵文 (1991)。健康教育──健康教學與研究。臺北:心理。
張宜婷 (2012)。品格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靜儀 (1995)。國小自然科教師職前學科知識背景對實際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31-60。
張雨勝 (2016)。問題導向的STEM課程對高一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添洲 (2012)。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
教育部 (2008)。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97課程綱要。台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9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6.11.26。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陳欣蘭 (2007)。論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
陳重宇 (2011)。太陽能產業實體教具開發與STEM工業教育之最佳化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韋伶 (2012)。應用科學解釋融入探究教學促進國小三年級學生電路概念與科學解釋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盈如(譯) (2003)。健康心理學(David F. Marks、Michael Murray、Brian Evans、Carla Willig)。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靜美 (2014)。以繪本為媒介之科學探究教學對低年級學童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鴻義 (2016)。以ADDIE模式發展STEM課程應用於科學營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莊舜元 (2009)。專案式 STEM 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琪瑩 (2003)。戶外鄉士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象山生態探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宇良、顏建賢、莊漢華、吳璚 (2012),食育之農業體驗活動對大學生影響之探討-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7, 121-136。
曾淑萍 (2014)。以ASSURE模式為基之國小生活科數位學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曾惠玲 (2013)。運用ADDIE模式發展「互動式音樂數位學習」軟體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如駿 (2012)。以奈米科技應用於環境為議題使用ADDIE模式發展國小漫畫輔助教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 (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建群 (2010)。網路霸凌素養課程對網路霸凌認知與行為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臺東。
黃慶楠 (2014)。iPod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世璋 (2006)。統整課程和分科課程的探討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7.03.2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44.htm。
楊芳萍 (2011)。運用ASSURE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研究「海洋教育」教學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一慧 (2012)。STEM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宏文 (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長益 (2013)。以探究教學應用於自然科蔬菜種植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貞莉 (2012)。文本閱讀融入自然科探究教學成效之研究─以「熱的傳播與保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錫濤 (2000)。九年一貫課程重要概念釋疑。新講台教育雜誌,1,48-51。
賴孝隆 (2016)。以引導式探究教學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科學過程技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歐美德 (2014)。小組遊戲競賽活動融入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營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瑞賢 (2004)。系統化教學設計初探。國教輔導,43(5),57-61。
歐陽鍾仁 (198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鍾宛真 (2014)。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實施字母拼讀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顏建賢、曾千惠 (2014)。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9,27-50。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 (2011)。以農村節慶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鄉村發展之探討:日本案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6,13-30。
羅翊菱 (2012)。以ADDIE模式開發媒體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SEE. (2004). The Education Pipeline.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6, from
http://www.engineeringk12.org/about/education_pipeline.htm
Bell, L. R., Smetana, L., & Binns, I. (2005). 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 assessing the inquiry level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Science Teacher, 72 (7), 30-33.
Berry, M. R., Chalmers, C., & Chandra, V. (2012). STEM Futures and Practice, Can We Teach STEM in a More Meaningful and Integrated Way?. 2nd International STEM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 from http://stem2012.bnu.edu.cn/data/long%20paper/stem2012_82.pdf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burn, A. (2000). An inquiry primer. Science Scope, 23(6), 42-44.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ress.
Grafinger, D. J.(1988). Basic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NFO-LINE,Alexandria, VA: AST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5)The process of nutrition education:a model for effectiveness. J. Nutr. Educ. 17(2) S1-S7.
Lantz, H. B. (2009).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What form? What function?Retrieved Sptember 20, 2016, from http://www.currtechintegrations.com/pdf/STEMEducationArticle.pdf
Molenda, M.(2003).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42(5), 34-.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6, from Web site:http://www.indiana.edu/~molpage/In%20Search%20of%20Elusive%20ADDIE.pd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4).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 Status, prospects,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1). Successful K-12 STEM education: Identify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Rockland, R., Bloom, D. S., Carpinelli, J., Burr-Alexander, L., Hirsch, L. S., & Kimmel, H. (2010). Advancing the "E" in K-12 STEM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6(1), 53-64.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Resiser, R. & Dempsey, J V.(2007).Trends and Issues In 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ISBN# 0-13-170805-8.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and motor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al to practice. Champion, IL: Human kinetics.
Schwab,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 In J. Schwab &; P. Brandwein (Eds.),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els, B., &; Glasgow, Z. (1998).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The White House (2012). President Obama announces plans for a new, national corps to recognize and reward leading educator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7/17/president-obama-announces-plans-new-national-corps-recognize-and-reward-
The White House. (2013). Preparing a 21st century workforce-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in the 2014 budget.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2014_R&Dbudget_STEM.pdf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3).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21 September, 2014,from 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stem-overview.pdf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