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杰、蔡蘇、江丰光、余勝泉 (2013)。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創新與跨學科研究。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王小鹤、陳冬梅 (2010)。重視食的教育。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2(5), 139-140。
王文進 (2013)。成人教育之環境游離輻射漫畫輔助教材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美芬、熊召弟 (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郁昭 (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王敏妃 (2013)。開發國小高年級學生「認識輻射」四格漫畫輔助教材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王翠英 (2014)。運用智慧教室進行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然科「永續家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白佩宜、許瑛玿 (2011)。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生科學探究能力與學習環境觀感之影響。課程與科學季刊,14(3),123─156。台灣: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朱芷君 (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101,242-245。朱芸葶 (2010)。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改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朱學彥、孔寒冰 (2008)。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探究─美國STEM學科集成戰略解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21-25。
吳木崑 (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40(1), 35-54。
吳宜燕 (2013)。以ASSURE數位教學模式促進高職學生學習成效與實作技能自我調整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吳盈潔 (2013)。高職餐飲科C-STEM烘焙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吳鐵雄、汪榮才、引玫君、劉佑星 (1994)。國民小學實施包班教學與分科教學可行性之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7,1-106。
沈中偉、黃國禎 (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四版)。臺北:心理。
沈翠蓮 (2015)。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李宜芬 (2015)。營養教育應用於三年級學童飲食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李思嫺 (2012)。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以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李淑珍 (2014)。小組遊戲競賽活動融入早餐營養教育對二年級學童營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肇魁 (2013)。運用ADDIE模式發展多媒體教材以提升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初級客語能力認證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台北市。呂脩誠 (2014)。低碳能源教育網之設計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能源議題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呂莛鈺 (2016)。低碳能源教育網之設計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能源議題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勝泉、胡翔 (2015)。STEM 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開放教育研究,21(4),13-22。
林永盛 (2011)。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林生傳 (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林世豪 (2012)。運用ADDIE模式發展小遊戲輔助自然科教學之課程方案設計—以國小六年級『簡單機械』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伯俊 (2004)。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育慈 、吳正己 (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脈動,6,5 – 20。
林怡廷 (2015)。探討STEM課程以科學探究教學法在課外社團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佳蓉 (2009)。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載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89-120)。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進材 (2000a)。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進材 (2000b)。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進材 (2015)。教學論。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林賜霖 (2014)。ASSURE融入華語同步視訊遠距教學─以商務華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市。林寶山 (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雍傑 (2014)。STEM專案式學習之創造力研究-以電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施用海 (2007),關於日本的食育。中國食物與營養,10,4-6。
柳棟、吳俊杰、謝作如、沈涓 (2013)。STEAM 課程與可能的實踐路線。中小學訊息技術雜誌,39 -41 。
范斯淳、游光昭 (2016)。科技教育融入STEM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53-183。孫志強 (2015)。STEM課程元素融入阿美族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高明聖 (2012)。引導式探究教學對國小資優生生物科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高溫妮 (2016)。利用STEM教學模式進行植物單元之教學--- 以國小三年級「植物的身體」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晏涵文 (1991)。健康教育──健康教學與研究。臺北:心理。
張宜婷 (2012)。品格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靜儀 (1995)。國小自然科教師職前學科知識背景對實際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31-60。
張雨勝 (2016)。問題導向的STEM課程對高一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添洲 (2012)。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
教育部 (2008)。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97課程綱要。台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9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6.11.26。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陳欣蘭 (2007)。論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
陳重宇 (2011)。太陽能產業實體教具開發與STEM工業教育之最佳化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陳韋伶 (2012)。應用科學解釋融入探究教學促進國小三年級學生電路概念與科學解釋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陳盈如(譯) (2003)。健康心理學(David F. Marks、Michael Murray、Brian Evans、Carla Willig)。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靜美 (2014)。以繪本為媒介之科學探究教學對低年級學童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鴻義 (2016)。以ADDIE模式發展STEM課程應用於科學營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莊舜元 (2009)。專案式 STEM 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琪瑩 (2003)。戶外鄉士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象山生態探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宇良、顏建賢、莊漢華、吳璚 (2012),食育之農業體驗活動對大學生影響之探討-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7, 121-136。
曾淑萍 (2014)。以ASSURE模式為基之國小生活科數位學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曾惠玲 (2013)。運用ADDIE模式發展「互動式音樂數位學習」軟體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黃如駿 (2012)。以奈米科技應用於環境為議題使用ADDIE模式發展國小漫畫輔助教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政傑 (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建群 (2010)。網路霸凌素養課程對網路霸凌認知與行為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臺東。黃慶楠 (2014)。iPod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世璋 (2006)。統整課程和分科課程的探討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7.03.2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44.htm。
楊芳萍 (2011)。運用ASSURE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研究「海洋教育」教學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一慧 (2012)。STEM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宏文 (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長益 (2013)。以探究教學應用於自然科蔬菜種植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蔡貞莉 (2012)。文本閱讀融入自然科探究教學成效之研究─以「熱的傳播與保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錫濤 (2000)。九年一貫課程重要概念釋疑。新講台教育雜誌,1,48-51。
賴孝隆 (2016)。以引導式探究教學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科學過程技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歐美德 (2014)。小組遊戲競賽活動融入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營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歐瑞賢 (2004)。系統化教學設計初探。國教輔導,43(5),57-61。歐陽鍾仁 (198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鍾宛真 (2014)。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實施字母拼讀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顏建賢、曾千惠 (2014)。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9,27-50。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 (2011)。以農村節慶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鄉村發展之探討:日本案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6,13-30。
羅翊菱 (2012)。以ADDIE模式開發媒體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二、英文文獻
ASEE. (2004). The Education Pipeline.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6, from
http://www.engineeringk12.org/about/education_pipeline.htm
Bell, L. R., Smetana, L., & Binns, I. (2005). 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 assessing the inquiry level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Science Teacher, 72 (7), 30-33.
Berry, M. R., Chalmers, C., & Chandra, V. (2012). STEM Futures and Practice, Can We Teach STEM in a More Meaningful and Integrated Way?. 2nd International STEM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 from http://stem2012.bnu.edu.cn/data/long%20paper/stem2012_82.pdf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burn, A. (2000). An inquiry primer. Science Scope, 23(6), 42-44.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ress.
Grafinger, D. J.(1988). Basic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NFO-LINE,Alexandria, VA: AST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5)The process of nutrition education:a model for effectiveness. J. Nutr. Educ. 17(2) S1-S7.
Lantz, H. B. (2009).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What form? What function?Retrieved Sptember 20, 2016, from http://www.currtechintegrations.com/pdf/STEMEducationArticle.pdf
Molenda, M.(2003).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42(5), 34-.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6, from Web site:http://www.indiana.edu/~molpage/In%20Search%20of%20Elusive%20ADDIE.pd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4).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 Status, prospects,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1). Successful K-12 STEM education: Identify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Rockland, R., Bloom, D. S., Carpinelli, J., Burr-Alexander, L., Hirsch, L. S., & Kimmel, H. (2010). Advancing the "E" in K-12 STEM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6(1), 53-64.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Resiser, R. & Dempsey, J V.(2007).Trends and Issues In 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ISBN# 0-13-170805-8.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and motor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al to practice. Champion, IL: Human kinetics.
Schwab,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 In J. Schwab &; P. Brandwein (Eds.),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els, B., &; Glasgow, Z. (1998).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The White House (2012). President Obama announces plans for a new, national corps to recognize and reward leading educator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7/17/president-obama-announces-plans-new-national-corps-recognize-and-reward-
The White House. (2013). Preparing a 21st century workforce-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in the 2014 budget.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2014_R&Dbudget_STEM.pdf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3).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21 September, 2014,from 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stem-overview.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