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20: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媽賢
研究生(外文):Hou, Ma-Hsien
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Difficult and Need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王宗騰王宗騰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6-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國小教育人員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教學困難及需求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difficult and nee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在學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各因素之差異情形。研究者以自編的「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之研究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及蒐集資料整理,共發出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回收率為80.4%。根據所得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LSD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獲得研究結論如下:一、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的各因素中,依序為最高是「教學評量」,其次是「教學課程」,最後為「行政支持」與「團隊專業」。二、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會因為性別、職務、學歷、教育背景、服務年資、教學經驗及是否參加研習會而有顯著差異。三、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困難及需求之因素中,依序是最高「教學課程」,其次是「教學評量」,第三是「團隊與專業」,最後是「行政支持」。四、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困難及需求中,不同性別的「團隊專業」與「行政支持」因素有達顯著差異,與近五年參與研習會的「教學評量」因素有顯著差異,其餘不同背景因素皆未達顯著差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difficult and need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s skills and demands with difference background factors. This study use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Difficult and Need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to survey and gathering the information. The authors sent out 500 questionnaires, receivd 402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0.4%.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One-Way RM-ANOVA, LSD and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The result were found as follow: fist, the status survey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as “assessment mode”, and the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n “administrative support”, “cooperation” sequentially. Second, the factors of status survey which sex, posi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background, years of servic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educator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ir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eaching difficult and needs survey was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n “assessment mode”, and then “cooperation”, and then “administrative support” sequentially. Fourth, the factors of teaching difficult and needs survey which sex in “co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educators in “assessment mode” was singnificant difference.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起源及發展……………………………………9
第二節 適應體育的意義及目的…………………………………..17
第三節 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教學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58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各因素之差異分析……………………………………………..61
第三節 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困難及需求各因素之差異分析……………………………………..70
第四節 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各因素之相關分析……………………………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0
第一節 結論………………………………………………………80
第二節 建議………………………………………………………83
參考文獻………………………………………………………………..87
中文部分…………………………………………………………..87
英文部分…………………………………………………………..91
附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實施調查」之研究問卷……………………………………..94
中文部分
王東翔(2015)。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與專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2015)。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a)。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策略(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b)。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之願景白皮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松茂(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2),43-57。
吳谷忠(2010)。台南縣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105-113。
吳泰億(2004)。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暘甄(2012)。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提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鎮坤(2003)。身心障礙者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國民體育季刊,32,53-57。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市:水牛。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一九九六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11a)。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及配套措施。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a)。各縣市身心障礙學生特教類別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5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b)。104學年度臺北市國小教育階段特殊學生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1月3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B/stuA_city_All_spckind_B_20151021.asp
許力仁(2012)。高雄市國中小視覺障礙學生適應體育實施現況及其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系,臺南。
許夏菁(2010)。特殊教育學校適應體育施行現況及實施需求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桃園縣。
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志義、陳玉枝、闕月清(2001)。國小體育教師對學生行為管理技術之分析。東師體育,8,1-21。
陳理哲(2008)。健體教師在特殊學生轉術教育中所扮演之角色。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進修部系刊,6,8-14
陳福順(2002)。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世忠(2009)。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實施融合體育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曾世忠(2009)。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實施融合體育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程淑麗(2007)。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鈕文英(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月嬋、陳慧如(2007)。國民教育階段適應體育教學現況分析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94-99。
黃月嬋、陳慧如(2007)。國民教育階段適應體育教學現況分析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94-99。
黃相瑋(2003)。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32(2),79-82。
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臺灣教育,419,34-38。
楊忠和(2004)。真誠關懷身心障礙者之健康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7-14。
葉宏達(2005)。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台中市。
葉宏達(2006)。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鈺芳(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嘉惠(2008)。花東地區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嘉惠(2008)。花東地區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憲昌(2011)。特殊學校適應體育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潘倩玉(2007)。特殊學校學生適應體育課程的身體活動。體育學報,1(40),2。
蔡菊芬(2008)。高中職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銘坤(2004)。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蔡銘坤(2005)。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明儒(2005)。臺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42。
闕月清(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學校體育,10(5),2-4。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理論與基礎。載於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發展中心編:適應體育導論(3-51)。臺北市:教育部。


英文部份
Arnheim, D. D. & Sinclair, W. A. (1985).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pecial populations: A developmental, adapted and remedial approach. N.J.: Prentice-Hall.
Berlin, J. A. & Colditz, G. A. (1990). A meta-analysi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erc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 132, 618-628.
Buli-Holmberg, J. & Jeyaprathaban, S. (2016). Effective practice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31(1), 119-134.
Cluphf, D . O., Connor, J., & Vanin, S. (2001). Effects of aerobic dance on the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1), 60-71.
Coon, D. (200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 (9th ed.). Australia: Wadsworth.
Dunn, J. M. & Fait, H. (1989).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6th ed.).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College Division.
Fait, H. 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 (p.207-209). W. B. Saunders Company.
Guskey, T. R. & Passaro, P.D.(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627-443.
Horvat, M., Eichstaedt, C. B., & Kalakian, L. H. (2003). Making Ability Count. (4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odge, S. R, Davis, R, Woodard, R, & Sherrill, C. (2002). Cpmparsion of parcaticum types in chang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Ada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9, 155-171.
Kowalski, E. M., & Rizzo, T. L. (1996). Factors influencing preservic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3, 180-196.
Mousouli, M., Kokaridas, D., Angelopoulou-Sakadami, N., & Aristotelous, M. (2009).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with spcial needs by physical eductio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24), 85-89.
Marsh, H. W., & Baily, M. (1991).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profile analysis.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Geographic country of publication.
Perlman, D., & Piletic, C. (2012). The influence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n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 Using a self-determination le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1), 1-17.
Reid, G. (2000). Future directions of inquiry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Inquiry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52, 369-381.
Riggen & Ulrich. (1993). The effects of sport participation on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0(1). 42-51.
Rizzo, T. L., & Kirdendall. D. R. (1995). What affects attitudes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or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2, 205-216.
Sherrill, C. (1986).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ports for Disabled athletes. In Sport and disabled athletes, ed. C. Sherrill (21-33).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rrill, C. (19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 ed.). Dub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Van, K., & Christina, E. (2007). School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ustralia . Childhood Education, 83(6), 390-394.
Woolfolk, A. E., & Hoy, W. K.(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Winnick, J. P. (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innick, J. P. (2011).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5th ed.).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UNESCO. (1978) . 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aris: Internation 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