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19: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琬庭
研究生(外文):Lin,Wan-Ting
論文名稱:跳繩運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Jumping rope exercise on physical fitnessof the thir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薛銘卿薛銘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薛銘卿 Hsuen,Ming-Ching
口試日期:2016-12-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身體質量指數心肺適能瞬發力肌耐力柔軟度
外文關鍵詞:body mass index (BMI)aerobic fitnesspowermuscular fitnessflexi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5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跳繩運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八週的跳繩運動介入後,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以臺北市文山區某國小三年級2個班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一個班級為實驗組(25人),另一個班級為對照組(21人)。實驗組持續進行八週的跳繩運動,每週三天,每次40分鐘,而對照組則不進行任何運動訓練。實施跳繩運動的前後所有受試者均須測量身體質量指數、心肺適能、瞬發力、肌肉耐力、柔軟度等,將前/後測得的數據透過獨立樣本t考驗及相依樣本t考驗,統計顯著水準為p=.05,來分析兩組受試學童的體適能變化。而研究結果如下:在經由八週跳繩運動介入後,實驗組學童除BMI無顯著影響外,在心肺適能、瞬發力、肌耐力、柔軟度各方面都有提升;而對照組學童則在瞬發力方面有顯著差異外,其他項目則無前後差異,瞬發力的顯著差異研究者推測此階段的學童身長狀況處於較快階段,配合學校正規體育課程及其他課間活動而影響其結果。另外在實驗組本身,測得實驗組女童除BMI、心肺適能外,瞬發力、肌耐力、柔軟度實驗結果優於實驗組男童。
因此,藉由本研究得知跳繩運動在持續八週的施行下,學童的體適能除BMI,其他各項均有顯著差異。而跳繩運動使用場地限制少、器材費用便宜、運動時間較彈性,很適合搭配現行教育部體育署的SH150政策,藉此培養每日規律運動的習慣,以提升學童體適能。
關鍵詞:身體質量指數、心肺適能、瞬發力、肌耐力、柔軟度
The Effects of Jumping Rope Exercise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ir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 eight-week long jumping rope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ir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wo third-grade classes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Wen-Shan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One class, with a class size of 25 children, was assigned as the experiments group, while the other class, with a class size of 21 children,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 group underwent an eight-week long jumping rope training, three times a week, with each training session lasting 40 minut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extra exercise training. Tests of the BMI, aerobic fitness, power,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of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dependent t-test and paired t-test (the p-value was set at 0.05) were employed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ow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students chang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erms of aerobic fitness, power,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but not the BMI.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other hand, exhibited no apparent improvement in all aspects except for power. Such improvement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s that the children’s growth rate is fast and that they still participated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between-class activities. It was also noted that in the post-test the girl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boys in terms of power,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eight-week long jumping rope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especially their aerobic fitness and power. Since the exercise of jumping ropes is easy to perform with few space restrictions, by inexpensive equipment, and in flexible time slots, it can complement the SH150 program launched by Sports Administration, MOE, and enable school children t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thus improve their physical fitness.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BMI), aerobic fitness, power, muscular fitness, flexibility
目錄
學位論文授權書........................................... ii
學位考試審定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謝誌..................................................... viii
目錄..................................................... ix

表目錄................................................... ix

圖目錄................................................... ix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體適能的定義與發現展現況...................... 8
第二節 跳繩運動之內涵................................ 14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的相關研究................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受試對象與取樣方法............................ 30
第三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體適能之描述統計.............................. 35
第二節 學童有無實施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情形與差異考驗 47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不同性別國小三年學童之體適能差異考驗 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結論.......................................... 64
第二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 69
中文部分.............................................. 69
外文部分.............................................. 72
附錄 ................................................... 73
附錄一 參與研究說明書................................ 73
附錄二 受試者健康狀況問卷............................ 74
附錄三 受試者同意書.................................. 75
附錄四 跳繩運動課程規畫.............................. 76
附錄五 單人跳繩課程設計說明.......................... 77
附錄六 趣味化跳繩運動課程設計........................ 78
附錄七 實驗組體適能前測成績.......................... 81
附錄八 對照組體適能前測成績.......................... 82
附錄九 實驗組體適能後測成績.......................... 83
附錄十 對照組體適能後測成績.......................... 84








表目錄
表2-1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關研究彙整.............. 25
表4-1  受試學童身體組成前/後測之分析表............... 36
表4-2  受試學童其他體適能項目前/後測之分析表......... 40
表4-3 受試學童其他體適能項目前測之分析表............ 48
表4-4  受試學童800公尺跑走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49
表4-5  受試學童立定跳遠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0
表4-6 受試學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1
表4-7  受試學童坐姿體前彎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2
表4-8 受試學童前/後測成績之平均改變量分析表........ 53
表4-9 實驗組學童BMI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7
表4-10 實驗組學童800公尺跑走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8
表4-11 實驗組學童立定跳遠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59
表4-12 實驗組學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60
表4-13 實驗組學童坐姿體前彎前/後測t考驗分析表....... 60
表4-14 實驗組學童前/後測成績之平均改變量分析表...... 61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29
圖4-1  受試男童身體組成描述統計之身高................ 36
圖4-2  受試女童身體組成描述統計之身高................ 37
圖4-3  受試男童身體組成描述統計之體重................ 38
圖4-4  受試女童身體組成描述統計之體重................ 39
圖4-5  受試男童800公尺跑走之描述統計................. 41
圖4-6  受試女童800公尺跑走之描述統計................. 41
圖4-7  受試男童立定跳遠之描述統計.................... 42
圖4-8  受試女童立定跳遠之描述統計.................... 43
圖4-9  受試男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之描述統計.......... 43
圖4-10 受試女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之描述統計.......... 44
圖4-11 受試男童坐姿體前彎之描述統計.................. 45
圖4-12 受試女童坐姿體前彎之描述統計.................. 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竹中(2006)。跳躍訓練對國小男學童骨骼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 25  
  卷3期,451-461頁。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卷3期,62-69
  頁。
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2009,6月1日)。資料引自
  http://210.240.9.70/folk/
石井藤吉郎(1990)。跳繩教室。臺北市:廣聯。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101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臺北
  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10月7日)。運動不足已成全球第四
大致死因素。資料引自http://www.hpa.gov.tw/ Bhpnet/Web/ News
  News.aspx?no=20121007000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10月7日)。缺乏運動已成為影響全
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國人無規律運動之比率高達72.2%。
資料引自http://health99.hpa.gov.tw/ Hot_News/h_NewsDetailN.
aspx?TopIcNo=6680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吳秓燕、王建邦(2006)。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生體適能狀況之探討。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5卷,25-37頁。
吳重貴(2002)。不同運動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研究所。
吳欣恬(2015,4月4日)。逾95%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衛標準。自由時報。資料引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68697
卓俊辰(2000)。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13卷,12-19頁。
周熙平(2008)。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10月22日)。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
  查記者會。資料引自http://www.children. org.tw/news/ advocacy_
 detail/925
洪文彬(2015)。SH150方案對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中市
  某國民小學跳繩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
翁美玲(2010)。跳繩與慢跑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影響之比
  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
陳鶴芳(1980)。圖解跳繩大全。臺北市:大林。
陳志文(2003)。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未出版碩  
  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研究所。
陳明木(2006)。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心肺適能及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美吟(2013)。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研究
所。
陳俊傑(2007)。跳繩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及跑步經濟
  性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研究
所。
陳原鴻(2016)。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研究所。
許玉蓉(2014)。國小學童晨光時間跑走運動與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
  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市,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研究所。
張碧娥(2005)。跳繩指導活動對低年級學童協調性的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張勝強(2010)。跳繩運動對美術班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南縣
  新進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
  管理學研究所。
張朝翔(2012)。跳繩運動融入體育課熱身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
所。
黃秋菊(2015)。十二週花式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健康體適
  能及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以高雄市瑞興國小為例。高雄市。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教育部(1975,8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校園210活力晨光體適能推廣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SH150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5)。教育部體育署SH150方案執行方向。國民體育季刊,44卷2期,3-8頁。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06)。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資
料處理─常模研究。資料引自
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06)。體適能指導─定義及重要性。資料引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4)。體育課好好玩。資料引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6142&ctNode=820&mp=11
梁瓈月(2015,4月30日)。台灣人運動量不足竟是世界第一。草根影
  響力新視野。資料引自http://grinews.com/news/台灣人運動量不
足竟是世界第一/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楊雅嵐(2011)。跳繩介入對四年級學童身體健康指標的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
趙振平(2002)。從小玩跳繩。臺北市:國家。
臺灣省教育廳(1991)。國民中小學民俗體育運動教材。臺中市:臺灣
  省教育廳。
臺北市教育e 週報(2008,3月21日)。繩采飛揚。資料引自http://enews.
  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80321150830LQ7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教育資料集刊,10卷,225-262頁。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
  元入學方案為背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
  學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劉順正(2006)。跳繩運動訓練對體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劉影梅(2011,11月7日)。劉影梅老師研究團隊發現:跳繩有助學
  童長高、腦力好。陽明電子報。資料引自:http://www.ym.
  edu.tw/ymnews/225/a1_2.html
謝雅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
  野人。(John,J.,Ratey,M.D.,&Hagerman,E.,2008)
簡桂賓(2006)。不同的身體組成對體適能之影響。北體學報,14卷,95-105頁。
















二、英文部分
Acil, A. A., Dogan, S., &Dogan, O. (2008).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s to mental stat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Joura Psychiatr Mental Health Nurs,15(10),808-815.
Brancazio, P. J. (1984). Sport science: Physical laws and optimum
performanc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Curtis, J., & McTeer, W. (1999). Exploring effects of sport experiences on sport participation in later life. Socialogy of Sport Journal, 16, 348-365.
Callaghan, P. (2004). Exercise: A neglected intervention in mental
healthca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1
(4),476–483.
Callaghan, P., Eves, F.F., Norman, P., Cheung, Y.L., & Chang, A.M.
(2002).Apply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o exercise in
young Chinese peopl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7,
267-282.
Hsu, I.R., Kim, S.P., Kabir, M., & Bergman, R. N. (2007). Metabolic syndrome, hyperinsulinemia, and canc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6, S867-871.
Moreno, B.(1988). Get a jump on fitness. American Fitness, 6(7),10-13
Petterson, U., Nordstrom, P., Alfredson, H., Henriksson-Larsen, K., &
Lorentzon, R. (2000). Effect of high impact activity on bone mass and
sizein adolescent femal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ports. 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67,pp. 207-214.
UK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2008). Ment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esight Ment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Project, Executive Summary. UK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Lond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