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1 0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柯琴
研究生(外文):Ho, Ko-Chin
論文名稱:只想跟祢在一起
論文名稱(外文):I Only Wanted to Be with "You"
指導教授:李美蓉李美蓉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6-09-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幸福孤獨靈性本質
外文關鍵詞:happinesssolitudelovespiritualityessence"you"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只想跟祢在一起」是以創作的手法,書寫一場內在旅行的感動與想法。在這趟私密的旅行中,創作者揭開時間的封印,從自己熱愛的文學出發,返身回顧,從前到現在讀過的、難忘的文學作品,在回想的過程,書與文字夾帶大量的生命經驗對照閃示,令創作者內心澎湃不已,有一股豐沛的激動,無以禦之,也更不能言傳。

創作者帶著這份激動投向視覺藝術創作,在一個人獨處的環境中,爬梳閱讀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交織成的殘篇斷簡。在孤獨中,創作者找到返回內心的路;從處理媒材、構思作品及動手操作中,重新確認自己的本質,喚醒蟄伏的靈性,讓那個曾經許身藝術的自己再度復活。

創作者仿效文學的敘事性,藉由出發追尋意義的 「當黑夜來臨」,開啟靈性 的「酵母」,產生盼望的「因為愛情」,找到歸屬感的「為此我們同聲祈禱」等作品,演繹追尋歷程的進展,並以「只想跟祢在一起」,將旅程帶向一個幸福的歸宿。

創作者企圖在複合媒材的立體作品中帶入文學的靈魂,並嘗試以3D的方式向偉大文學的經典原型-生命旅程,致敬。
The entire collection of “I Only Wanted to Be with“You""is about a pilgrimage that the artist has taken in the past few years. Unlike regular pilgrimage, she did not physically go to a sacred place, but set off on her trip in meditation and in the creation of art. It is a spiritual journey of finding one’s destiny, a story of home coming.

The seven sculptures of this collection are works inspired by such a journey. They retell her moments of overwhelming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trip in a three dimensional way. “When Darkness Casted” which is a labyrinth of salt, unveiled the opening of a journey. “ Because of Love ", a work of hand-dyed fabrics with driftwood, elaborates on obsession and passion. "Yeast“ portrays spirituality as pieces of puzzles carrying mysterious notion. It is a tree-like sculpture made of cotton fabrics in regular size and covered by white embroidery. “For This Let Us Pray I"and“For This Let Us Pray II"are about transcendence. The first one is a resemblance of a spiral built by 400 pcs of ceramic apple cores while the second is a fish-like relief made of similar material. “I Only Wanted to Be with“You""is a round-up of the quest. Hundreds of pieces of paper of clay stack up in the form of a mast with broken and wrinkled pieces scattered around. She finds where her heart is content.
Blessed are those who follow their hearts for they will find their calling. The artist has demonstrated it in her works of art.
目 次

碩博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誌謝…………………………………………………………………………………vi
中文摘要……………………………………………………………………………vii
英文摘要……………………………………………………………………............viii
目次………………………………………………………………………………….ix
表次……………………………………………………………………………..…..xii
圖次……………………………………………………………………………..…..xiii


1. 緒論………………………………………………………………………………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方法……………………………………………………………………3
1.3.1. 文獻探討法…………………………………………………………3
1.3.2. 媒材實驗……………………………………………………………3
1.3.3. 分析與歸納…………………………………………………………4
1.3.4. 創作實踐……………………………………………………………5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6
1.5. 名詞解釋……………………………………………………………………6
1.5.1. 幸福…………………………………………………………………6
1.5.2. 孤獨…………………………………………………………………7
1.5.3. 愛……………………………………………………………………7
1.5.4. 靈性…………………………………………………………………7
1.5.5. 本質…………………………………………………………………8
1.5.6. 祢……………………………………………………………………8
1.5.7. 我……………………………………………………………………8

2. 文獻探討………………………………………………………………………10
2.1. 人生就是旅行………………………………………………………………11
2.2. 關於旅行的路線……………………………………………………………12
2.3. 真相永遠無法找回…………………………………………………………14
2.4. 這些花我想送給你…………………………………………………………15

3. 創作理念與媒材………………………………………………………………17
3.1. 創作理念……………………………………………………………………19
3.1.1. 自由…………………………………………………………………20
3.1.2. 孤獨…………………………………………………………………21
3.1.3. 意義…………………………………………………………………23
3.1.4. 幸福…………………………………………………………………24
3.1.5. 有形與無形…………………………………………………………25
3.2. 媒材…………………………………………………………………………26
3.2.1. 木材類………………………………………………………………27
3.2.2. 紡織類………………………………………………………………28
3.2.3. 陶瓷類………………………………………………………………29

4. 作品詮釋………………………………………………………………………31
4.1. 當黑暗來臨…………………………………………………………………31
4.1.1. 表現技法……………………………………………………………31
4.2. 因為愛情……………………………………………………………………32
4.2.1. 表現技法……………………………………………………………33
4.3. 酵母…………………………………………………………………………35
4.3.1. 表現技法……………………………………………………………35
4.4.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36
4.4.1. 表現技法……………………………………………………………37
4.5. 只想跟祢在一起……………………………………………………………38
4.5.1. 表現技法……………………………………………………………40

5. 結論與建議……………………………………………………………………43
5.1. 結論…………………………………………………………………………43
5.1.1. 創作題材的選擇……………………………………………………44
5.1.2. 創作媒材的選擇……………………………………………………45
5.2. 自我建議……………………………………………………………………46
5.2.1. 未來創作的方向……………………………………………………46

引用文獻……………………………………………………………………………48
相關文獻……………………………………………………………………………50






表 次

表 1: 「只想跟祢在一起」 創作思考脈絡……………………………………… 17


















圖 次

圖 1: 創作理念與作品架構示意圖………………………………….…………… 18
圖 2-1: 當黑暗來臨…………………………………………………………………52
圖 2-2: 當黑暗來臨局部……………………………………………………………53
圖 2-3: 當黑暗來臨…………………………………………………………………53
圖 3-1: 因為愛情……………………………………………………………………54
圖 3-2: 因為愛情局部………………………………………………………………55
圖 3-3: 因為愛情局部………………………………………………………………55
圖 3-4: 因為愛情局部………………………………………………………………56
圖 3-5: 因為愛情局部………………………………………………………………56
圖 4-1: 酵母…………………………………………………………………………57
圖 4-2: 酵母局部……………………………………………………………………58
圖 4-3: 酵母局部……………………………………………………………………59
圖 4-4: 酵母實驗……………………………………………………………………60
圖 5-1: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61
圖 5-2: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62
圖 5-3: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62
圖 5-4: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局部………………………………………………63
圖 5-5: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局部………………………………………………63
圖 5-6: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小模一…………………………………………64
圖 5-7: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小模二…………………………………………65
圖 5-8: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一)石膏模……………………………………………65
圖 6-1: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二)……………………………………………………66
圖 6-2: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二)……………………………………………………67
圖 6-3: 為此我們同聲祈禱(二)局部………………………………………………67
圖 7-1: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68
圖 7-2: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69
圖 7-3: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69
圖 7-4: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70
圖 7-5: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局部…………………………………………………71
圖 7-6: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局部…………………………………………………72
圖 7-7: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局部…………………………………………………72
圖 7-8: 只想跟祢在一起(一)局部…………………………………………………73
圖 8-1: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74
圖 8-2: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局部…………………………………………………75
圖 8-3: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局部…………………………………………………76
圖 8-4: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局部…………………………………………………77
圖 8-5: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78
圖 8-6: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79
圖 8-7: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實驗…………………………………………………80
圖 8-8: 只想跟祢在一起(二)實驗局部……………………………………………80
圖 9-1: 展場一隅……………………………………………………………………81
圖 9-2: 展場一隅……………………………………………………………………81
圖 9-3: 展場一隅……………………………………………………………………82
圖 9-4: 展場一隅……………………………………………………………………82
圖 9-5: 展場一隅……………………………………………………………………83
圖 9-6: 展場一隅……………………………………………………………………83
圖 9-7: 展場一隅……………………………………………………………………84
引用文獻

Blixen,K. (2001) .Out of Africa.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ISBN:978-0-141-18333-6.

Donne,J. (1999)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and Death's Duel. Toronto: Random House. ISBN:978-0-375-70548-9.

Galsworthy,J. (2016) .The Island Pharisees. USA: Lexington. ISBN:9781489534088.

Mahoney,I. (1982) .An Accidental Gra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ISBN:0312002238。

Mahoney,L.M. (1996) .A Company of Women. Missouri: Triumph Books.
ISBN:0892439238.

Montgomery,I. (1998) .Ann of the Island. New York: Bantam Books.
ISBN:0-553-21317-2.

Schweitzer,A. (2009)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An Autobiograph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13:978-0-8018-9412-1.

Wordsworth,W. (2016) .Preface to The Lyrical Ballads by: William Wordsworth. USA: Lexington. ISBN:9781539322740.

孔繁雲 譯 (1987)。《湖濱散記》。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余敏玲 (2013) 。《點/線/面》。台北市:信實文化。ISBN:978-986-6620-85-0。

林文月 (2002)。《飲膳札記》。台北市:洪範書店。ISBN:956-674-192-0。

姜川 譯 (2005)。Thomas H. Green, S.J. 著。《從枯井中汲水》。台北市:光啟文化。ISBN:957-546-546-6。

席慕蓉 (2006)。《席慕蓉,世紀詩選》。台北市:爾雅出版社。ISBN:957-639-296-9。

梁永安 譯 (2001)。《隱士:透視孤獨》。台北市:立緒文化。ISBN:957-0411-17-1。

孫效智 (2014)。〈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台大生命中心第10屆生命教育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生命中心。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 譯。 (2003)。《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8453-98-1。

項退結 編譯 (2004)。《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市:華香園出版社。ISBN:957-524-090-1。

傅佩榮 譯 (2003)。《創造的勇氣》。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34-1。

楊偉、蕭雲菁 譯 (2010) 。《人間失格》。台北縣:新雨出版。ISBN:978-957-733-947-8。

董恆秀、賴傑威 譯 (2002)。《艾蜜莉˙狄金生詩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ISBN:957-0337-82-6。

詹宏志 (2007)。《人生一瞬》。台北市:馬可孛羅。ISBN:978-986-7247-42-1。

趙可式、沈錦惠 譯 (2005)。《活出意義來》。台北市:光啟文化。ISBN:957-546-248-3。

齊邦媛 (2010)。《巨流河》。台北市:天下遠見。ISBN:978-986-216-371-9。

龔卓軍 譯 (200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8453-66-3。

龔卓軍、石世明 譯 (2003)。《自由與命運》。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18-x。

維基百科 (2016). http://zh.wikipedi.org/wiki/本質. (2016/07/01)
相關文獻

Mahoney,I. (2006) .Lady Blackrobes: Missionaries in the Heart of Indian Country. Colorado: Fulcrum Publishing. ISBN-13:978-1-55591-617-6。

Mahoney,I. (2011) .Solo Voices:A Novel of Forgiveness. Bloomington: Author House. ISBN:978-1-4567-6706-8(sc)。

王惠羣 譯 ( 1982)。《史懷哲自傳》。台南市:文國書局。

王鼎鈞 (2007)。《左心房漩渦》。台北市:爾雅。ISBN:978-957-9159-24-1。

方光珞、鄭至麗 譯 (2013)。《七重山》。台北市:啟示出版。ISBN:978-986-7470-77-5。

朱光潛 (1986)。《談美》。台北市:天龍出版社。

林太乙 (2008)。《林語堂傳》。台北市:聯經。ISBN:978-957-08-0146-0。

林太乙 (2007)。《林家次女》。台北市:九歌。ISBN:978-957-444-455-7。

周惠玲 譯 (2009)。《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ISBN:957-13-4171-1。

南方朔 (2004)。《感性之門》。台北市:大田出版。ISBN:957-455-770-7。

南方朔 (2001)。《有光的所在》。台北市:大田出版。ISBN:957-583-826-2。

梁永安 譯 (2005)。《英雄的旅程》。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37-6。

梁永安 譯 (2005)。《四種愛》。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8453-37-X。

梁偉德 譯 (1996)。《靜隱之所》。台北市:光啟出版社。ISBN:957-546-179-7。

梁偉德、王敬弘 譯 (2000)。《祈禱自由,愛也自由》。台北市:光起出版社。
ISBN:957-546-336-6。
曹明倫 譯 (2006)。《佛羅斯特詩選》。台北市:愛詩社。ISBN:986-7388-47-X。

彭仁郁 譯 (2001)。《愛與意志》。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23-6。

楊絳 (2015)。《我們三人》。台北市:時報出版。ISBN:957-13-3954-7。

楊絳 (2015)。《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台北市:時報出版。ISBN:978-957-13-6207-6。

楊絳 (2015)。《幹校六記-即將飲茶等篇》。台北市:時報出版。ISBN:957-13-4445-1。

趙震 譯 (1980)。《非洲故事》。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薛絢 譯 (2000)。《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8453-93-0。

龔卓軍、曾廣志、沈台訓 譯 (2000)。《夢的智慧》。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8453-94-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