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8:1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洪啓原
研究生(外文):
Chi-Yuan Hung
論文名稱:
《龍門飛甲》電影字幕中翻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Research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Spanish of “Flying Swords of Dragon Gate”
指導教授:
黃翠玲
指導教授(外文):
Tsui-Ling Huang
口試委員:
林震宇
口試日期:
2016-12-21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文藻外語大學
系所名稱:
多國語複譯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翻譯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武俠電影
、
影視翻譯
、
西班牙語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Martial Art Films
、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
Spanish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354
評分:
下載:59
書目收藏:0
筆者以武俠電影《龍門飛甲》西文版為本研究之對象,欲探討西文字幕在翻譯時採取的翻譯策略達成何種效果,也欲探討西文字幕中的文化空缺現象。筆者從西文字幕中歸納出人名、明朝官名與政府機構以及成語等三大類,認為這三類是文化詞,並在文本分析時應用韋努第(Lawrence Venuti)歸化與異化翻譯理論探討這三大類型,輔以直譯和意譯翻譯策略來分析、探討字幕,也進一步討論翻譯策略的應用達到何種效果。
經筆者探討後獨立統計各項翻譯策略使用狀況。人名翻譯在劇中一律使用漢語拼音,若能參考《英雄》(Héroe)的人名翻譯策略來翻譯,或參考張振玉(1994: 48)提出的文藝漢名翻譯,想必能傳遞中國文化給西語觀眾認識。明朝官名與政府機構之翻譯從歷史文獻、影視字幕規範以及電影脈絡等角度切入探討後,發現8組例句存在文化空缺現象,4組例句誤譯(與歷史資料不符);如何在歷史文獻、影視字幕規範以及電影脈絡中取得平衡,並呈現中國官名與官制,是往後譯者可以繼續努力之方向。本文中探討的成語多以現代意涵呈現,故西文翻譯可以藉由意譯翻譯策略(9句採用意譯)呈現成語之意涵,不拘溺於字面意思。因此,成語翻譯文在文化空缺者僅5句。
整體來看,明朝官名與政府機構翻譯,其文化空缺現象較嚴重,須考證歷史資料後再行翻譯,方能傳遞中國文化。成語翻譯的文化空缺現象較小,從文本解析中可以得知,不論採用哪一種翻譯策略,有七成翻譯例句能(或藉由電影畫面與劇情之輔助)傳遞成語意涵,能為往後之譯者提供電影成語翻譯之參考。筆者在武俠電影外譯之領域拋磚引玉,盼望透過本研究,引起更多學者對武俠電影翻譯的研究興趣,進而為武俠電影翻譯提供更多文獻資料與寶貴的研究。
This research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Spanish subtitl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 film “La Espada del Dragón” (Flying Swords of Dragon Gate, 2011),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to communicate messag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panish subtitle, and to see if these create gaps i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Symbols that represent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ilm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Chinese names, Chinese idiom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title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examine the three types above. In addition, I referenced explanations of Chinese idioms from 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and Chinese Dictiona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s of Spanish terms and phrases from Central Practical Dictionary ES-CN and the online dictionary of Spanish Royal Academy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so as to maintain authenticity and validity while discussing the three symbols.
After detailed analysis, I found that all of the Chinese names adopted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System,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characters in the film. More than 60% of translations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titles of Ming Dynasty have gaps;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unable to communicate the messag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us created gaps i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bout 30% of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idioms have gaps, less than that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titles of Mi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70% of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idioms able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source texts into target texts by free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texts of the dialogues and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film.
Practical advice is given to translating the three symbols from Chinese to Spanish, and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foreign translations. First, Chinese names can be translated with artistic style (Zhen-Yu, Zhang, 1994)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Second, free translation is an ideal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 with the aid of the context of the film. Third, when dealing with ancient governments and positions in the Chinese films, translators ought to thoroughly research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ives, to ensure that the translations are properly rendered into the target texts so as to not mislead foreign audiences or express incorrect information.
So far, the analys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 films have not yet become popular in th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field. However, I believe it is necessary and vital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films to foreign audiences. I hope this advice will help translators with translating cultural items in Chinese martial art films in the future.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v
目次.........................................v
附錄.........................................vi
表目次.......................................vii
圖目次.......................................viii
第壹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研究限制..............................................................................................8
第五節、 本章結語..............................................................................................9
第貳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字幕翻譯研究....................................................................................10
第二節、 影視翻譯特色與規範........................................................................12
第三節、 本章結語............................................................................................15
第參章、 電影介紹
第一節、《龍門飛甲》西文字幕翻譯前置作業................................................16
第二節、《龍門飛甲》片名探討........................................................................17
第三節、電影中的非語言符號..........................................................................19
第四節、本章結語..............................................................................................23
第肆章、文本探討
第一節、人名翻譯探討......................................................................................24
第二節、 明朝官制與政府機構翻譯
(一) 明朝文獻資料....................................................................................29
(二) 探討原則............................................................................................30
(三) 例句翻譯探討....................................................................................31
第三節、 成語翻譯
(一) 探討原則............................................................................................45
(二) 例句翻譯探討....................................................................................46
(三) 本章結語............................................................................................6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節、結論與建議..........................................................................................62
第二節、未來研究方向…..................................................................................64
參考文獻..............................................65
專書
丁易(1983)。《明代特務政治》。北京:群眾出版社。
王 海(2011)。《傳媒翻譯概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慧娟(2010)。《翻easy.com》。台北:冠唐國際圖書。
王天有、高壽仙(2008)。《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三民書局。
中央圖書出版社(1996)。《中央實用西漢字典第三版》。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
朱小雪、高立希、劉學慧、王京平(2010)。《翻譯理論與實踐—功能翻譯學的口
筆譯教學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天錫(2009)。《翻譯新概念—英漢互譯實用教程第五版》。北京:國防工業出版
社。
金惠康(2002)。《跨文化交際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金惠康(2004)。《跨文化交際翻譯編讀》。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周方珠(2004)。《翻譯多元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周兆祥(1996)。《翻譯初階》。台北:書林。
周兆祥(1996)。《翻譯與人生》。台北:書林。
周兆祥(1997)。《專業翻譯》。台北:書林。
易劍東(2000)。《武俠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吳晗(2010)。《明朝大歷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錫德(2002)。《翻譯文學&文學翻譯》。台北:麥田。
吳錫德(2009)。《翻譯空間》。台北:書林。
柯平(1994)。《英漢和漢英翻譯》。台北:書林。
俞佳樂(2006)。《翻譯的社會性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姜倩、何剛強(2008)。《翻譯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芳毅、熊欣(2012)。《中英人名地名的特點與翻譯》。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
黃文範(1993)。《翻譯偶語》。台北:東大圖書。
夏延德(2006)。《翻譯補償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陳永國(2005)。《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文伯(2004)。《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建平(2012)。《翻譯與跨文化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陳瑠琍(2015)。《英中筆譯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台北:眾文圖書。
陳定安(2004)。《翻譯精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陳德彰(2009)。《恍然大悟─英和翻譯技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陳捷先(2007)。《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
陳時龍、許文繼(2005)。《正說明朝十六帝》。台北:聯經。
陳致平(1988)。《中華通史》(九)。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陳致平(1988)。《中華通史》(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麻爭旗(2005)。《影視譯制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麻爭旗(2011)。《譯學與跨文化傳播》。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麻爭旗(2013)。《英語電視劇漢譯教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孫致禮(1996)。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1949-1966:我國英美文學
翻譯概論》。南京:譯林出版社。
孫家孟、孟繼成、倪華迪(1988)。《西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大學出
版社。
張文英、戴衛平(2010)。《詞彙‧翻譯‧文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張玉玫(1988)。《中英對譯技巧》。台北:學習出版公司。
張景華(2009)。《翻譯倫理:韋努蒂芬譯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振玉(1993)。《翻譯散論》。台北:東大圖書。
張振玉(1994)。《譯學概論》。台北:久鼎出版社。
張淑英(2002)。〈轉譯文本的語言與文化主體〉。收錄於吳錫德主編《翻譯文學
&文學翻譯》,台北:麥田出版。
楊成虎(2012)。《中國詩歌點集英譯散論》。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趙 剛(2008)。《對比‧翻譯‧領悟》。上海:上海辭書翻譯社。
趙士鈺(1999)。《新編漢西翻譯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董曉波(2012)。《翻譯概論》。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盧思源(2008)。《新編實用英和教程—英漢互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錢歌川(2011)。《翻譯的基本知識》。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劉 昫(1975)。《舊唐書》(全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
劉宓慶(1999)。《文化翻譯論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靖之(2003)。《翻譯新焦點》。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觀其(2014)。《一口氣讀完大明史》。台北:海鴿文化。
劉會民(2009)。《中國古典文學翻譯佳作選析》。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魏海波(2009)。《實用英語翻譯》。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
蔣 林(2012)。《傳媒英語翻譯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Dagut, M. (1976). Can "Metaphor" Be Translate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abel 22:1.
Dagut, M. (1976). Hebrew-English Translation: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Some Semantic Problems. Haifa: University of Haifa.
Díaz Cintas, J. and Remael, A. (2007).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e. Manchester: St. Jerome.
Fordor, I. (1976). Film Dubbing: Phonetics, Semiotic, Esthetic and Pychological Aspect. Hamburger: Buske.
Heer. F. (1953). Europäische Geistesgeschichte. Zürich: Europa.
Jacobson, R. (2000). On Linguistu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Venuti, L.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urk: Routledge.
Lin, Y. (1957). Lady Wu: A True Story.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Munday, J. (2012).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Shuttleworth, M. (201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New Yourk: Routledge.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urk: Routledge.
Venuti, L. (1998).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and New Yourk: Routledge.
期刊論文
王惠玲、張碧航(2006)。〈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8-161。
方梓勳(2009)。〈字幕與翻譯教學〉。收錄於《第二屆海峽兩岸四地翻譯與跨文化
交流研討會論文集》,2,188-199。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運興(2001)。〈字幕翻譯的策略〉。《中國翻譯》,4,38-40。北京:中國外文局
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
李和慶、薄振杰(2005)。〈規範與影視翻譯字幕〉。《中國科技翻譯》,2,44-46。
北京:中國科學院翻譯工作者協會。
林震宇(2014)。〈電影字幕翻譯之四字成語研究:以《死也要畢業》為例探討〉。
《廣譯》,2,53- 88。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
柯平(1988)。〈文化差異和語義的非對應〉。《中國翻譯》,1,9-15。北京:中國
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
柴梅萍(2003)。〈配音與字幕聲畫同步翻譯的策略〉。《山東外語教學》,5,92-94。
麻爭旗(2008)。〈影視譯制的理念─對我國譯制產業發展的思考〉。《首屆全國旅
遊曁文化創意產業翻譯硏討會論文集: 多語種》,1,36-46。北京:智慧財
產權出版社。
黃翠玲(2008)。〈西班牙電視影集《咖啡男女》(Camera Cafe)之跨文化翻譯與語
言教學上的運用〉。《第五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27-350。
黃翠玲(2008)。〈從文化意象角度分析西班牙文在華語電影中之翻譯與轉換〉。《第九屆西文國內學術研討會: 中西翻譯及其應用》,70-83。
黃翠玲(2014)。〈西班牙俚語之翻譯探討:以西班牙電視影集《咖啡男女》(Camera
Café)為例〉。《廣譯》,2,161-186。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
張春柏(1998)。〈影視翻譯初探〉。《中國翻譯》,2,50-53。
張裕敏(2011)。〈影視翻譯教學:課程設計與教案範例〉。《翻譯學研究集刊》,14,
247-270。
Karamitroglou, Fotios. (1998). A proposed set of subtitling standards in Europe.
Translation Journal, 2(2).
Lecercle, J. (2008). Translate it, translate it not. Translation Studies, 1(1), pp. 90-102.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無相關論文
無相關期刊
1.
台製國片的西語字幕翻譯探究-以魔法阿媽為例
2.
F word的字幕翻譯策略探討:以電影《華爾街之狼》為例
3.
以功能文本分析探討電影字幕中的鄉民用語
4.
從《犯罪心理》影集探討字幕翻譯的簡化策略
5.
IBMYP中文B華語差異化課室教學個案研究-以台灣一所國際學校十年級生為例
6.
文化詞彙教學設計──以十二生肖為主題
7.
法國人及德國人對激進回教恐怖主義的回應,對於民主價值的潛在威脅:比較研究2016年尼斯和柏林的攻擊
8.
從目的論探討與分析英中廣告詞之翻譯與修辭
9.
從文化視角評析電影字幕翻譯 - 以電影《艋舺》為文本範例
10.
台灣與韓國職棒文化的比較研究-球場印象管理、球星崇拜與球迷忠誠度觀點
11.
以五力分析及策略品牌管理觀點來探索鏡片產業的競爭力 – 以Y公司為例
12.
台日職棒文化比較研究- 球場印象管理、對看板球星之偶像崇拜與球迷忠誠度觀點
13.
新興市場中小企業國際化歷程-以台灣中小企業個案為例
14.
創價藝文的行動美術館績效研究~行銷策略觀點
15.
繪本融入兒童華語閱讀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