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華
研究生(外文):Liu, I-Hua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於海外華語教學之應用及成效研究──以越南大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eaching Chinese of Vietnamese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張于忻張于忻引用關係鐘明彥鐘明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Zhang, Yu-xinDr. Chung, Ming-Yen
口試日期:2017-07-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文藻外語大學
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越南華語教學大班制教學活動設計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Chinese Teaching in VietnamLarge ClassClassroom Activities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合作學習為華語教學活動設計主軸,訓練學生華語聽、說能力為教學重點,應用於越南H大學漢喃系之現代漢語課程中,實驗教學為期一個月。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建立於社會學及心理學之上,本研究以社會互賴論、動機理論、認知發展論、社會建構論為理論根基,搭配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與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的合作學習模式。參照ARCS動機設計模式,搭配全語言教學觀的意義連結、對學生有信心的特點,溝通式教學法體現在小組活動展現時,注重流暢性更勝於語法結構準確度,這兩者的教學觀與合作學習都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研究者自創出「ARMCS」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活動,施行於本研究中。
依據課堂學習單、紙本問卷和訪談結果,該班有20位學生喜歡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有25人未來願意繼續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透過合作小組學習,學生的華語聽、說能力均提升,也能有效消弭學生開口說華語的心理障礙。在前後測的分數顯示上,多數學生持平,表示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活動於華語作為外語環境的大班制課堂中,仍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特別的是,進步的學生全是中階和低階程度者,表示合作學習對中低階學習者具有一定影響力。
冀望本研究的綿薄貢獻,能為越南華語教學的大班制課堂提供一套可行且有效的教學活動方針。
In Vietnamese schools, the term “teacher-centered” is very popular. This is shown in greeting time when students in class have to stand up when teacher comes and also depends on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without feedback. However, it may not a suitable way for students to study a foreign language.
To improve class atmosphere quality and reduce students’ fear when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need to be positive in class. For this reason,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was conducted into class activities. 28 Vietnamese students in Han Nom department were collected this method for one month, focused on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uthor conducted a new teaching “ARMCS” model in this study. It combines ARCS model and the concept of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hese approaches approved that a class should be practical and meaningful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trust students and give them enough confidence. Also, fluent spee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rrect grammar when students give a speech. Although ARMC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focus on different concerns, “Students-centered” is the same point among them.
As a result, overall there was no improvement in score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However, few students at middle level and low level have processed. It means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influenced on these groups of student. According to group interview, all students mentioned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 useful method which can be applied widely in the future.
摘要 i
Abstract iv
謝辭 v
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研究歷程與方法 6
第四節、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前人研究評述 13
第二節、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合作學習模式 19
第三節、教學活動設計之理論 30
第三章 越南大班制教學活動原則與設計 41
第一節、研究場域及對象 41
第二節、設計模式與原則 45
第三節、活動設計之範例 52
第四節、結語 68
第四章 越南大班制教學活動成效探析 70
第一節、合作學習的實施歷程 70
第二節、合作學習成效分析 82
第三節、問卷及小組訪談分析 96
第四節、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3
第一節、研究結果 113
第二節、未來展望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3
一、中文文獻
王文君(2013)。小組活動在印尼初級漢語課中的可行性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王靜(2014)。任務型合作學習模式在泰國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派克
聖科技管理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王靜(2011)。認知風格對泰國大學生合作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
大學,中國山東。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台北。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宗雄(2004)。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規畫與評鑑(668-708
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咏吟、單文經(2000)。小組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原理(172-194頁)。台北市:
遠流出版。
李維光(2006)。學與教的動機。載於鍾思嘉(校訂),教育心理學(487-554頁)。台
北:台灣培生教育。
余光雄(譯)(2004)。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原作者:H. Douglas Brown)。台北:
台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0)
吳應輝(2009)。越南漢語教學發展問題探討。漢語學習,5,106-112。
吳旖旎(2014)。CFL華語文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印
尼建國大學中文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台灣桃園。
阮黎瓊花(2012)。越南河內高校漢語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
範大學,湖南。
阮氏海燕(2011)。任務型教學法在越南對外漢語中級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宋潔勤(2014)。泰國孔敬大學漢語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浙江大學,中國浙江。
周新富(2007)。調查研究法。教育研究法(154-184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武氏惠、武氏暄(2014)。淺談越南高校外語專業教學的狀況─以漢語專業教學為
例。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75-79。
武氏青芳(2011)。越南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漢語綜合課中的口語教學設計(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8)。原則導向教學法(原作者:H. Douglas Brown)。
台北市:東華書局。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8)。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原
作者:H. Douglas Brown) 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1)
畢琦琳(2012)。初級漢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央民族大學,中國北京。
陳氏青然(2011)。越南胡志明市高等院校漢語教育現狀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廣西大學,廣西。
陳秋明(2011)。漢語口語課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以中級漢語水平的越南學生
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郭玉霞(2009)。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載於編者郭玉霞(主編),質性研究資料分
析(6-25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郭睿(2010)。漢語教師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盛群立、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張學謙(2013)。崛起中的越南。載於施正鋒(主編),從外國字到國語字──民族
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103-136頁)。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許誌庭(2004)。調查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規畫與評鑑(546-593
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于忻(2008)。華語文遊戲設計與實施。中原華語文學報,2,113-132。
陸曉偉(2012)。漢語綜合課課堂小組活動設計與實踐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廣西大學,中國廣西。
笵氏春玉(2011)。越南學生初級漢語聽說課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
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台灣台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林佩璇(200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析(6-25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舒兆民(2013)。FUN玩華語123。新北市:正中書局。
舒兆民(2008)。華語文多媒體與數位教學。載於王愛華(主編),華語文教學導論
(281-299頁)。台北:三民。
杜振亞、郭聰貴、周伶瑛、鄭麗娟、林麗娟、吳佳蕙(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
學設計原理(原作者:Robert M. Gagne, Walter W. Wager, John M. Keller, Katharine C. Golas)。台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 第二版(原作者:Jack R.
Fraenkel, Norman E.Wallen, & Helen H. Hyun)。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昕(2011)。基於多元智能理論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與設計──以泰國大學漢語
寫作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中國山東。
趙秀娟(2015)。合作學習在海外漢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載於遲蘭英(主編),新
教學法實驗報告集(84-102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敏玲、陳正乾(譯)(2005)。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原作者:L. S.
Vygotsky)。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8)
蔡銘津、蔡宜庭、劉冠麟、田靜誼(譯)(2006)。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Katherine
Cennamo, Debby Kalk)。台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
劉漢武(2011)。越南漢語教材的現況及編寫建議。語言教學研究,9,116-118。
劉秀芝、鄺慧豐(2015)。全語言融入華語教學設計原則──以中級華語為例。載
於彭妮絲(主編),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63-80頁)。桃園: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2014)。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
1,3-18。
鄭秋霞(2011)。小組合作學習在大學初級漢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上海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蔣小旭(2015)。利用合作學習開展對泰漢語教學──以泰國尖竹汶職業學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廣西。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
勢(403-464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台灣高雄。
二、外文文獻
Clara M. J., & Xu Di (1996).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
Vygotskyian Approach. In Lisbeth Dixon-Krauss(Eds.), 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pp.77-91). N.Y.: Longman.
David W. J., & Roger T. J. (1999).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In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Eds.),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pp.1-11). Massachusetts: Pearson.
David Nunan (2001). Case study. In David Nunan(Eds.),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pp.74-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d W. J., & Roger T. J.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Massachusetts: Pearson.
Dale H. S., & Paul R. P., & Judith L. M. (2008).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Dale H. S. (2012).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Jane Arnold (1999).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JoAnn(Jodi) Crandall(Eds.),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pp.226-2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 C. R., & Theodore S. R.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 Tefy Schoen(2011).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Sociocultural
Research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In Dennis M. Mclnerney & Richard A. Walker & Gregory Arief D. Liem (Eds.), Sociocultur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 (pp.11-40).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Information Age.
Natalie Hess(2001). Teaching Large Multilevel Class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ham Thi Hong Thanh(2008). The Roles of Teacher in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Vietnam, Asian Social Science,4(1), 3-7.
Patricia Andrew(201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ge: Adult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Robert E. S. (2012)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teven G. M., & George M. J., & Ana Christina DaSilva Iddings (2006). Roo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George M. Jacobs & Steven G. McCaffer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p.9-17).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