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文君(2013)。小組活動在印尼初級漢語課中的可行性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王靜(2014)。任務型合作學習模式在泰國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派克
聖科技管理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王靜(2011)。認知風格對泰國大學生合作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
大學,中國山東。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台北。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宗雄(2004)。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規畫與評鑑(668-708
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咏吟、單文經(2000)。小組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原理(172-194頁)。台北市:
遠流出版。
李維光(2006)。學與教的動機。載於鍾思嘉(校訂),教育心理學(487-554頁)。台
北:台灣培生教育。
余光雄(譯)(2004)。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原作者:H. Douglas Brown)。台北:
台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0)
吳應輝(2009)。越南漢語教學發展問題探討。漢語學習,5,106-112。
吳旖旎(2014)。CFL華語文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印
尼建國大學中文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台灣桃園。
阮黎瓊花(2012)。越南河內高校漢語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
範大學,湖南。
阮氏海燕(2011)。任務型教學法在越南對外漢語中級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大學,中國重慶。
宋潔勤(2014)。泰國孔敬大學漢語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浙江大學,中國浙江。
周新富(2007)。調查研究法。教育研究法(154-184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武氏惠、武氏暄(2014)。淺談越南高校外語專業教學的狀況─以漢語專業教學為
例。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75-79。
武氏青芳(2011)。越南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漢語綜合課中的口語教學設計(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8)。原則導向教學法(原作者:H. Douglas Brown)。
台北市:東華書局。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8)。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原
作者:H. Douglas Brown) 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1)
畢琦琳(2012)。初級漢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央民族大學,中國北京。
陳氏青然(2011)。越南胡志明市高等院校漢語教育現狀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廣西大學,廣西。
陳秋明(2011)。漢語口語課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以中級漢語水平的越南學生
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郭玉霞(2009)。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載於編者郭玉霞(主編),質性研究資料分
析(6-25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郭睿(2010)。漢語教師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盛群立、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張學謙(2013)。崛起中的越南。載於施正鋒(主編),從外國字到國語字──民族
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103-136頁)。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許誌庭(2004)。調查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規畫與評鑑(546-593
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于忻(2008)。華語文遊戲設計與實施。中原華語文學報,2,113-132。陸曉偉(2012)。漢語綜合課課堂小組活動設計與實踐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廣西大學,中國廣西。
笵氏春玉(2011)。越南學生初級漢語聽說課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
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台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林佩璇(200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析(6-25頁)。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舒兆民(2013)。FUN玩華語123。新北市:正中書局。
舒兆民(2008)。華語文多媒體與數位教學。載於王愛華(主編),華語文教學導論
(281-299頁)。台北:三民。
杜振亞、郭聰貴、周伶瑛、鄭麗娟、林麗娟、吳佳蕙(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
學設計原理(原作者:Robert M. Gagne, Walter W. Wager, John M. Keller, Katharine C. Golas)。台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 第二版(原作者:Jack R.
Fraenkel, Norman E.Wallen, & Helen H. Hyun)。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昕(2011)。基於多元智能理論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與設計──以泰國大學漢語
寫作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中國山東。
趙秀娟(2015)。合作學習在海外漢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載於遲蘭英(主編),新
教學法實驗報告集(84-102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敏玲、陳正乾(譯)(2005)。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原作者:L. S.
Vygotsky)。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8)
蔡銘津、蔡宜庭、劉冠麟、田靜誼(譯)(2006)。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Katherine
Cennamo, Debby Kalk)。台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
劉漢武(2011)。越南漢語教材的現況及編寫建議。語言教學研究,9,116-118。
劉秀芝、鄺慧豐(2015)。全語言融入華語教學設計原則──以中級華語為例。載
於彭妮絲(主編),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63-80頁)。桃園: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2014)。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
1,3-18。
鄭秋霞(2011)。小組合作學習在大學初級漢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上海師範大學,中國上海。
蔣小旭(2015)。利用合作學習開展對泰漢語教學──以泰國尖竹汶職業學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廣西。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
勢(403-464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高雄。
二、外文文獻
Clara M. J., & Xu Di (1996).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
Vygotskyian Approach. In Lisbeth Dixon-Krauss(Eds.), 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pp.77-91). N.Y.: Longman.
David W. J., & Roger T. J. (1999).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In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Eds.),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pp.1-11). Massachusetts: Pearson.
David Nunan (2001). Case study. In David Nunan(Eds.),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pp.74-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d W. J., & Roger T. J.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Massachusetts: Pearson.
Dale H. S., & Paul R. P., & Judith L. M. (2008).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Dale H. S. (2012).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Jane Arnold (1999).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JoAnn(Jodi) Crandall(Eds.),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pp.226-2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 C. R., & Theodore S. R.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 Tefy Schoen(2011).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Sociocultural
Research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In Dennis M. Mclnerney & Richard A. Walker & Gregory Arief D. Liem (Eds.), Sociocultur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 (pp.11-40).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Information Age.
Natalie Hess(2001). Teaching Large Multilevel Class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ham Thi Hong Thanh(2008). The Roles of Teacher in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Vietnam, Asian Social Science,4(1), 3-7.
Patricia Andrew(201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ge: Adult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Robert E. S. (2012)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teven G. M., & George M. J., & Ana Christina DaSilva Iddings (2006). Roo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George M. Jacobs & Steven G. McCaffer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p.9-17).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