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情況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王俊超(2007)。遊客生活型態及其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苗栗三義鄉130縣道之休閒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古志銘(2010)。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嘉義大學。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江素貞(2003)。體驗價值對顧客滿意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義守大學。朱美蓮(2007)。文化遺產旅遊客懷舊傾向、涉入、體驗、滿意度及忠誠度影響觀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李 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第一屆北投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
李文貴(2006)。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邱睿昶、黃俊傑、劉志華(2010)。不同背景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 7,14-23。邱祈榮、詹為巽、蔡維倫、林麗貞(2010)。區域型步道遊客遊憩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係之研究-以林美石磐步道為例。中華林學季刊,43(4),593-615。
邱明宗(2007)。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台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邱瑞源(2008)。遊客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東縣利嘉林道鄉村社區的休閒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市,台東大學。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縣,世新大學。吳明隆(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龍山、黃仲凌(2009)。台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參與涉入程度、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144-153。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吳雪梅(2010)。大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休閒活動參與對其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縣,大葉大學。吳采蓉 (2010)。應用田口方法於紫外光固化快速原型製程之參數優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玫君(2006)。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聰哲、李世昌(2008)。南投縣老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35-56。林玫玫(2005)。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經營管理論叢,第一屆管理與決策2005年學術研討會特刊,287-294。林衢良、林淑芬(2005)。大學生社會心理涉入與登山健行活動體驗之關係研究。聯大學報,2,61-73。林建安(2002)。登山步道分級架構之研究—以山岳型國家公園為例。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林家楨(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林綺瑩(1999)。遊憩涉入與遊憩屬性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風景區與九族文化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林欣慧(2001)。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市,高雄醫學大學。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郭淑菁(2003) 。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施秀宛(2011)。大坑風景區遊客滿意度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郭添才、何茂松(2002)。國小校園休閒運動參與者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九十一學年度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139-148。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高紹源、胡俊傑、張良漢、楊宜樺(2012)。女性觀光客對澎湖海域遊憩吸引力、休閒體驗、知覺價值及再遊意願之影響。休閒事業研究,10(3),76-90。
周文樹(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登山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私立逢甲大學。荊元武(2006)。台灣東部觀光景點服務品質與遊憩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外遊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孫光興(2007)。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梁業隆(2010)。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大學。
朗亞琴、雷文谷、蔡靜婷(2012)。角色扮演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2),20-34。
莊秀婉(2006)。台灣北海岸衝浪參與者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莊曜儒(2009)。公務人員的休閒涉入與工作壓力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雲嘉南地區監理所站之公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真理大學。
陳志豪(2012)。科技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倫理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遠東科技大學餐旅學院學生為例。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7(1),93-102。陳水源(1989)。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56-79。陳弘慶(2007)。2006 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14-33。陳昱元(2009)。舞蹈系學生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陳艷麗(2003)。台南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張孝銘、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為實證,苗栗縣,休閒產業管理學刊。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27-40。張孝銘(2006)。遊客登山冒險遊憩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鳶嘴山為實證。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50-62。張惠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社會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琪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許龍池、鄭峰茂(2008)。遊客休閒涉入、參與滿意度與遊後行為之研究-以2008年高雄市龍舟競賽活動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1(3),57-71。許泓恩、呂宇晴 ; 林源明 (2010)。南開科技大學學生健走活動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持續涉入,休閒保健期刊,3,103-113。許秀貞、鍾志強 (2011)。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登山步道遊客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33-254。黃秋藤、胡俊傑、楊倩姿(2010)。服務品質、服務價值、休閒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澎湖海上平台為例。島嶼觀光研究,3(1),81-99。黃韞臻、林淑惠(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價值觀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2),113-135。楊琇慧(2009)。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 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巧玲(2005)。休閒潛水者性別,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189-201。蔡旻熹(2009)。自行車道遊憩環境屬性及遊客休閒滿意度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嘉義大學。葉沛涵(2008)。遊客對華山登山步道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87-496。
曾中正、張清標(2008)。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曹正、李瑞瓊(1990)。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施準則研究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葉凱莉、喬友慶 (2000)。從管理機會方格看顧客滿意度-以百貨公司為例, 企銀季刊,23(4),67-86。賴怡菁(2010)。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其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熊明禮、陳春安、王鍵慰(2004)。不同性別在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動機差異之研究-以蘭陽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鄭桂玫、吳政隆(2013)。海洋遊憩參與者活動涉入、滿意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2(1),7-20。
鄭峰茂(2010)。遊憩動機,持續性涉入及遊後行爲關係之研究- 以高山登山者爲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00-119。鄭三權(2010)。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遊客體驗與旅遊意象量表之驗證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7(1),215-228。
劉翠華、余孚媚、許芳玲、李淑敏(2010)。臺北市公立托兒所教 93 保人員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 (2),83-104。
鄭乙祥(2008),運動觀光活動服務品質、遊客參與體驗與持續 涉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劉泳倫、施昱伶(2009)。鹿港端午節慶活動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1),28-49。劉盈足 (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劉俊一(2009)。三重國小高年級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劉字棋(2010)。健行遊客對瓦拉米步道遊憩設施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劉莉芬(2011)。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潘振彰、張淑君、王佩渝、陳筱琪、吳佳芳、陳永杰(2012)。登山者參與動機及安全管理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 (2),1-17。潘英琴(2012)。旅客的旅旅動機、生態旅旅涉入、體驗及行為意願之關係—以小琉球風景特定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鍾振華(2003)。台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譚靜梅(1996)。光復後台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傅秀英(2010)。登山步道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台中市,亞洲大學。廖俊儒(2003)。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蘇玟樺(2010)。板橋、中和地區羽球運動愛好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蘇雅芬(2008)。遊客休閒涉入、遊憩體驗、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欒國昌(2009)。休閒動機、涉入、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初鹿休閒農業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戴仲良(2008)。遊客參觀博物館的動機、遊客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可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二、英文部分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 12, 20-23.
Bobby, G(1995).The importa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Jounal of Leisureresearch,12, 279-299.
Carù, A., & Cova, B. (2003). Revisiting consumption experience: A more Humblebutcomplete view of the
concept. Marketing Theory, 3(2), 259-278.
Csikszentmihalyi, M. and LeFevre, J. (1989).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and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56(5),815-822.
Donald, N., Roberson, Jr., &Vesna, B. (2009). Remedy for modernity:experiences of walkersandhikerson
Medvednica mountain.Leisurestudies, 28(1).January,105–112
Gardner, Burleigh G. and Sidney J. Levy (1955). The Product and the Brand,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3 (March– April),33-39.
Hahha, N., & Wozniak, R.(2001).Consumer Behavior, Prentice-Hall.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 179-195.
Hirschman, E. C. and M. B. Holbrook (1982).Hedonic Consumption: Emerging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6, (3),92-101.
Holbrook, M. B. (2000).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2), 178-193.
Hwang, S. N., Lee, C., & Chen, H. J. (200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atisfaction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Tourism Management, 26(2), 143-156.
Iso-Ahola, S.E., & Mannell, R. C. (1985).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In M. Wade (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111-151.leisure and recreation (pp. 62-88). Springfield, IL:C.
Kim, S. S., Scott, D. L., & Crompton, J. L. (1997).An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among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 involvement, commitment,and future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ird watch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9,320-341.
Kotler, T. & Philip, J.(1991).Marketing Management, Seventh Edition,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1), 41-53.
Lee, B., Shafer, C. S., & Kang, I. (2005),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ptionsof self, episode-specifice valuation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aleisureactivity, Leisure Sciences, 27(2), 93-109.
Lu, L., &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0, 89-96.
Mannell, R.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s. In S. E. Iso-Ahola (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62-p.88.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involv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167-179.
Mowen, J. C. & Minor, M. S. (2001).Consumer behavior: a Framework.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Selin, S. D. R., Howard, E. U. & Cable, T. (1988). An analysis of consumer loyalty tomunicipal recreation programs. Leisure Science, 10(3), 210–223.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