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佩
研究生(外文):I-PEI,CHEN
論文名稱:醫務社工陪同性侵害被害人 驗傷採證之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ompanion experienc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with sexual victims in the forensic medical exam
指導教授:邱獻輝邱獻輝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王以仁鄭瑞隆
口試日期:2017-12-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醫務社工性侵害驗傷採證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醫務社工在性侵害案件的驗傷採證工作中,扮演著醫師與被害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在醫院內部對驗傷採證流程必須熟悉,在醫院外部又是各單位間的連繫窗口,如此重要的角色卻經常被忽略,因此本研究擬彙整醫務社工在陪同性侵害被害人驗傷採證的經驗,從醫務社工的觀點切入,在研究方法上遵循建構主義研究典範,邀請六位目前仍在醫院擔任醫務社工、且主要負責急診業務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此外也邀請一位協同分析者,根據紮根理論的開放編碼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共發現四個主題:「被害人之類型及態度」、「各醫院之驗傷採證流程」、「醫務社工全程陪同被害人之釐清與價值」以及「醫務社工面臨之困境與省思」。
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果及現有文獻,針對「被害類型之重新定義」、「性侵害驗傷採證流程之檢討」以及「醫務社工的專業價值與倫理」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與建議。

The rol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 in the case of sexual assault is to bridge and communicate within doctors and victims during the forensic medical exam. There are two main tasks for being a medical social worker, internally, it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procedures of forensic medical exam in a hospital. Externally, it is th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units, however, such an important role has been often neglected. Therefor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medical companion, especially upon those medical social workers who have been experienced the forensic medical exam in the case of sexual assault.
From the aspect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 the methodological method will base on constructivism, inviting and hav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six medical social workers who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emergency room at a hospital recently. According to the grounded theory, a co-analyst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encode and analyze data information. From the result of study,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subjects: the genre and attitude of sexual victim, the procedure of forensic medical exam, the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 while accompanying with sexual victim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dilemma and consideration of being a medical social worker.
On the basis of result and current literature, there are four main aspects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e redefinition of victim genre, the review in the procedure of forensic medical exam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value and ethic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 accompanying with results and advices of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侵害案件現況分析
第二節 驗傷採證流程與規範
第三節 醫務社工服務內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第二節 研究受訪者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五節 研究品質檢核與研究倫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被害人之類型及態度
第二節 各醫院之驗傷採證流程
第三節 醫務社工全程陪同被害人之釐清與價值
第四節 醫務社工面臨之困境與省思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被害類型之重新定義
第二節 性侵害驗傷採證流程之檢討
第三節 醫務社工的專業價值與倫理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第三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人體研究計畫核准書
附錄二:IRB之研究受訪者說明暨同意書
于心聲、董道興、師慧娟(2010)。一位遭暴力性侵害少女之急診護理經驗簡略題目:性侵害護理。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13。
王增勇(2002)。在專業主義下交出靈魂的社工專業-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文化轉向研討會,清華大學。
王燦槐(2006)。台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理論、內涵與服務。台北市:學富文化。
李政賢(譯)(1999)。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著:Marshall, C., & Rossman, G.B.)。台北市:五南。
李婷婷(2005)。性侵害被害人求助經驗與預防二次傷害之研究:社工員角度之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李聖傑(2003)。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1-40。
李姵霖(2012)。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困境與心理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南市: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芝儀、廖梅花(譯)(1998)。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原著:Strauss, A., & Corbin, J.)。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原著:Patton, M.Q.)。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聖琪、林明傑、方韻、陳靖佩、甘炎民(2013)。近十年台美加等國性侵害之統計趨勢及其可供國內日後參考之處。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3,69-111。
杜正治(1994)。智障兒童的性騷擾:預防與處理。特殊教育季刊,52,14-17。
呂佳蓉、蕭至邦(2016)。從急診醫療團隊醫護人員及醫務社工觀點-探討急診醫療團隊中社會工作者之角色。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7,48-77。
周煌智、文榮光主編(2006)。性侵害犯罪防治學-理論與臨床實務應用。台北市:五南。
邱獻輝(2002)。認識與協助性侵害的受害者。諮商與輔導,203,8-12。
邱獻輝(2009)。從「權威關注」到「自我關注」:遊療師的生命轉換經驗及其在專業實踐之文化考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林佳諺(2010)。性侵害還是性自主?「非行少女」的家庭、學校與性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凃秀蕊(2001)。性侵害法律救援Q&A。台北市:永然文化。
施睿誼、蔡文玲、溫信學、劉祉延、蔡聚(2012)。台灣醫務社會工作核心才能與培訓模式之初探。2012年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年會暨邁向優質服務-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與省思研討會,1-28。台北市:臺鐵大樓。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著:Strauss, A., & Corbin, J.)。台北市:巨流。
徐震、李明政主編(2001)。社會工作倫理。台北市:五南。
秦燕(2013)。社會工作倫理。台北市:華都文化。
秦燕、張允閎(2013)。台灣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聯合勸募論壇,2(1),129-150。
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2016)。「孩子,發生什麼事?」NICHD詢訊問程序操作手冊。台中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黃淑玲(1995)。特種行業婦女的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思與言,33(3),161-198。
黃世杰、王介暉、胡淑惠(譯)(2000)。兒童性侵害—男性性侵害者的評估與治療(原著:Tony, M.)。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俐婷(2004)。衝突處理過程分析-以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工作為例。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159-183。
黃翠紋(2013)。我國性侵害防治政策推動現況及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42, 39-50。
黃冠豪(2013)。不同類型性侵害加害人之依附關係型態研究:以台灣之社區處遇個案為樣本。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9(1),67-93。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市:巨流。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
郭素珍、許樹珍、陳祖裕、曾建元、楊雅惠、蔣欣欣、蘇逸玲(2008)。醫療倫理諮詢-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陳映燁、李明濱(2000)。醫學倫理學之理論與原則。醫學教育,4(1),3-22。
陳芬苓(2001)。私領域公問題-性侵害與家庭暴力的結構因素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243-28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佳雯(2012)。性侵害案件整合性團隊服務方案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陳慧女、盧鴻文(2013)。性侵害被害人自我療癒與對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9(1),29-48。
曾華源審閱、周采薇(譯)(2014)。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原著:Banks, S.)。台北市:洪葉文化。
馮燕(1996)。保護服務網絡之建構及醫療社工專業人員。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6,1-17。
馮明珠、張心怡、馮瑞鶯 (2011)。醫務社工人員處遇兒童虐待個案的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1-18。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楊育英(2003)。特殊家庭青少女婚前性行為及其相關經驗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楊士隆、鄭瑞隆、張究安、林俊仁、許明慧、陳姿君(2009)。女性智障者性侵被害情境與防治之研究。犯罪學期刊,12(2),117-155。
楊琇文(2014)。人溺,己溺?性侵害防治社工替代性創傷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
溫信學(2005)。急診社會工作臨床服務內涵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12,72-85。
溫信學(2011)。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鄔佩麗(1999)。讓性侵害受害人依靠。社會福利,73,17-25。
葛宇翔(2014)。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被害人化預防。青年學報,2,43-45。
劉珠利(2012)。創傷女性與社會工作處遇模式 : 人際取向、協同合作、反壓迫。 台北市:雙葉書廊。
劉惠敏(2004)。由性侵害女性被害人的主體經驗探討保護服務的執行: 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95-253。
潘淑滿(2006)。身心障礙者家庭暴力與性侵害之研究。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5, 128-159。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蔣大成、李昭融(2007)。醫院門診病患對醫學倫理觀點之探討。品質月刊,43(3), 74-78。
衛生福利部(2016)。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醫事人員工作手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霍春亨、王淑慧(2013)。性侵害案件一站式服務內涵之初探-以台北市為例。犯罪學期刊,16(2),151-179。
戴正德(2013)。醫學倫理在社工服務專業中之應用。台灣醫學人文學刊,14(1、2),27-35。
蕭如婷、蔡景宏(2014)。性侵害事件少年評估與處遇。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2),131-158。
英文部分
Banks, S. (2008). Critical commentary: Social work ethic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8(6), 1238-1249.
Beauchamp, T. L., & Childress, J. F. (2001).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Bywaters, P. (1986). Social work and the medical profession—Arguments against unconditional collabor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6(6), 661-667.
Campbell, R., & Wasco, S. M., &Ahrens, C. E., & Sefl, T., & Barnes, H. E. (2001).Preventing the “second rape” rape survivors' experiences with community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6(12), 1239-1259.
Campbell, R., & Raja, S. (2005). The sexual assault and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of female veterans: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with military and civilian social system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9(1), 97-106.
Congress, E., & McAuliffe, D. (1999). Social work ethic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9(2), 151-164.
Dorfman, R.A. (1996).Clinical social work: Definition, practice and vision. N.Y.: Brunner/Mazel.
Figley, C. R. (1995). Compassion Fatigue as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 Overview: In CR Figley. Compassion Fatigue: Coping with Secondary Stress Disorder in Those Who Treat the Traumatised.
Finkelhor, D., & Browne, A. (1985).The traumatic impac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conceptual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5, 530-541.
Frazier, P. A. (1990). Victim attributions and post-rape traum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298.
Friedman, L. S., Samet, J. H., Roberts, M. S., Hudlin, M., & Hans, P. (1992). Inquiry about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s: a survey of patient preferences and physician practice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2(6), 1186-1190.
Guba, E.G., & Lincoln, Y.S. (1989).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CA: Sage.
Guba, E.G., & Lincoln, Y.S. (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N.K. Denzin & Y.S.Lincoln (E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Kilpatrick, D.G., Edmunds, C.N., & Seymour, A.K. (1992).Rape in America: A report to the nation.Arlington: National Victim Center.
Koss, M. P. (1985). The hidden rape victim: Personality, attitudin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9(2), 193-212.
Landry, D.B. (1991). Family fallout: A handbook for families of adult sexual abuse survivors.Vermont: Sage.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Naturalistic inquiry.Beverly Hills,CA: Sage.
Madigan, L., & Gamble, N. C. (1991).The second rape: Society's continued betrayal of the victim: Macmillan Pub Co.
Olivier, C., & Dykeman, M. (2003). Challenges to HIV service provision: the commonalities for nurses and social workers.Aids Care, 15(5), 649-663.
Reamer, F. G.(1998).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Social work, 43(6), 488-500.
Salter, A. (1988).Treating chil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A practical guide.California: Sage。
Schwartz, M. D., & Pitts, V. L. (1995). Exploring a feminist routine activities approach to explaining sexual assault. Justice Quarterly, 12(1), 9-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心聲、董道興、師慧娟(2010)。一位遭暴力性侵害少女之急診護理經驗簡略題目:性侵害護理。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13。
2. 李聖傑(2003)。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1-40。
3. 吳聖琪、林明傑、方韻、陳靖佩、甘炎民(2013)。近十年台美加等國性侵害之統計趨勢及其可供國內日後參考之處。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3,69-111。
4. 杜正治(1994)。智障兒童的性騷擾:預防與處理。特殊教育季刊,52,14-17。
5. 呂佳蓉、蕭至邦(2016)。從急診醫療團隊醫護人員及醫務社工觀點-探討急診醫療團隊中社會工作者之角色。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7,48-77。
6. 邱獻輝(2002)。認識與協助性侵害的受害者。諮商與輔導,203,8-12。
7. 秦燕、張允閎(2013)。台灣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聯合勸募論壇,2(1),129-150。
8. 黃淑玲(1995)。特種行業婦女的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思與言,33(3),161-198。
9. 黃俐婷(2004)。衝突處理過程分析-以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工作為例。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159-183。
10. 黃翠紋(2013)。我國性侵害防治政策推動現況及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42, 39-50。
11. 黃冠豪(2013)。不同類型性侵害加害人之依附關係型態研究:以台灣之社區處遇個案為樣本。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9(1),67-93。
12. 陳映燁、李明濱(2000)。醫學倫理學之理論與原則。醫學教育,4(1),3-22。
13. 陳芬苓(2001)。私領域公問題-性侵害與家庭暴力的結構因素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243-280。
14. 陳慧女、盧鴻文(2013)。性侵害被害人自我療癒與對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9(1),29-48。
15. 馮燕(1996)。保護服務網絡之建構及醫療社工專業人員。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