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文部分
Babbie, M. G. M. E. R. (2014). Re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222.
Dahinten, V. S. (2003). Peer Sexual Harassment in Adolescence: The Function of Gender Le harcèlement sexuel par des pairs à l'adolescence: le rôle de l'appartenance sexuelle. CJNR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5(2), 56-73.
Fitzgerald, L. F., Shullman, S. L., Bailey, N., Richards, M., Swecker, J., Gold, Y., . . . Weitzman, L. (1988). The incidence and dimens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a and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2), 152-175.
Lichty, L. F., Torres, J., Valenti, M. T., & Buchanan, N. T. (2008). Sexual Harassment Policies in K‐12 Schools: Examining Accessibility to Students and Conten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8(11), 607-614.
Lipson, J. (2001). Hostile Hallways: Bullying, Teasing, and Sexual Harassment in School: ERIC.
Martin, R. A. F. C. L. (2006). 兒童發展. 台北市: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McMaster, L. E., Connolly, J., Pepler, D., & Craig, W. M. (2002). Peer to peer sexual harass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4(01), 91-105.
Pellegrini, A. (200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aggress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hrough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2), 119-133.
Petersen, J. L., & Hyde, J. S. (2009).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peer sexual harassment victimization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5), 1173-1188.
Till, F. J. (1980). Sexual Harassment. A Report on the Sexual Harassment
of Students.
Timmerman, G. (2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girls' and boys' experiences of unwanted sexual behaviour in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91-306.
Zeira, A., Astor, R. A., & Benbenishty, R. (2002). Sexual harassment in Jewish and Arab public schools in Israel. Child abuse & neglect, 26(2), 149-166.
貳、 中文部分
王麗容. (1999). 性別歧視, 性騷擾和性侵害的社會建構.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8, 12-15.
王麗容、李怡青. (1999). 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吳芝儀、李奉儒. (2008). 質性研究與評鑑. 台灣: 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昭儀. (2009). 國民中學輔導教師之角色實踐. 輔導季刊, 45(2),30-36.李欣怡. (2013). 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對校園同儕性騷擾因應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 未出版論文.
季亞南. (2009). 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臺灣師範大學, 未出版.
性別平等教育法, 教育部 (2013).
徐堅璽、吳英璋. (2003). 校園中輔導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淺談國中輔導教師, 心理師與社工師在教改潮流下的合作基礎. 學生輔導,8-21.晏涵文、劉潔心、李思賢、馮嘉玉. (2009). 臺灣國小、 國中、 高中職學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 臺灣性學學刊, 15(2), 65-80.
紐文英. (2014).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灣: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國民教育社群網. (2008).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 Retrieved from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header.
教育部. (2007).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處理作業參考手冊.
教育部. (2011). 國民中小學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教育課程教師手冊.
學生輔導法, 教育部 (2014).
教育部. (2015).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統計分析表.
國民教育法, 教育部 (2016a).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 教育部(2016b).
教育部. (2017a). 疑似校園性騷擾加害人統計.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QrKdaZ.
教育部. (2017b). 疑似校園性騷擾事件當事人關係統計.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YNtjEp.
教育部. (2017c). 疑似校園性騷擾案件數統計.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JnKWL2.
許文凌. (2012). 樣本選擇的方法. 家庭教育雙月刊(38), 88-95.
許春金、楊士隆、周愫嫻、鄭瑞隆、沈勝昂、陳玉書、. . . 侯崇文. (2016).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 台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維素. (2005). 輔導教師學校系統觀的重要性. 輔導季刊, 41(3),72-74.郭靜晃、黃明發. (2013). 發展心理學. 台灣: 揚智出版社.
陳淑芬. (2000). 青少年同儕性騷擾:影響性騷擾界定、態度之相關性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 未出版論文.
性別工作平等法 勞動部 (2016).
彭秀玲、黃囇莉、李仁豪. (2015). 性騷擾經驗與憂鬱之關係—創傷反應作為中介因子及性別為調節變項.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4),105-132.曾孆瑾. (2007). 由性騷擾防治法實施看性騷擾事件之處理與態度.社區發展季刊, 175-192.馮嘉玉、晏涵文. (2013). 國中校園霸凌與同儕性騷擾防治介入課程設計與介入效果. 臺灣性學學刊, 19(1), 21-52.馮嘉玉、晏涵文、李思賢、高松景. (2012). 臺灣地區國中同儕性騷擾現況及其相關因子之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8), 49-70.黃正鵠、楊瑞珠. (1998). 青少年對" 性騷擾" 的態度與看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黃正鵠、楊瑞珠. (1998). 青少年對性騷擾的態度與看法. 臺北市: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黃怡閔、莊美華、紀雅、張羽歡. (2017). 學校輔導教師之專業能力初探. 諮商與輔導(374), 27-31.
黃淑英、晏涵文. (2004).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性騷擾現況及防治教育需求. 臺灣性學學刊, 10(1), 13-34.黃囇莉、畢恆達. (2002). 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 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 91-139.楊幸真. (2010). 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 台灣: 巨流圖書公司.
性騷擾防治法, 衛生福利部 (2009).
蕭如婷. (2011). 性騷擾行為人再犯預防課程發展: 國中小校園現場的行動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 未出版論文.
韓宏杰. (2007). 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 未出版論文.
簡苑珊、陸玓玲、李鴻森、洪百薰. (2012). 青少年性騷擾受害經驗與身心適應之相關-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1(4), 326-335.
顏珍妮. (2013). 高雄市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任務調查. (碩士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國立嘉義大學, 未出版論文.羅燦煐. (2002). 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 193-249.
羅燦煐. (2005). 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 國家政策季刊, 4(1), 101-140.嚴惠君. (2005). 國中實施性騷擾防治課程成效之研究----以彰化縣福興國中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 未出版論文.